陆金所比平安银行贵多了!C轮融资后估值近400亿美元,下面是中国商务新闻网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陆金所追加贷款
12月3日,路透社消息称,陆金所在最新一轮融资中融得13亿美元。对此,陆金所相关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回应称不予置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此次陆金所C轮融资的领投方包括在全球排名前十的主权财富基金卡塔尔投资局(Qatar Investment Authority),国内的私募股权投资公司春华资本,以及摩根大通、瑞银、高盛等的私人股权投资部门,另有一批中资和外资的机构跟投,预计此次融资额在13亿美元左右,投后陆金所的估值接近400亿美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C轮融资的完成也预示着陆金所的上市步伐再次加快,此前陆金所已多次传出IPO的消息,但因外部市场环境和监管因素等各方面不确定性,一再延后。
国内金融科技企业估值排名第一的蚂蚁金服,其上市进程也是一再推迟。而蚂蚁金服对此一直表示,上市“没有时间表”。
400亿美金估值贵不贵?
400亿美元估值是什么概念?多位金融科技业内人士表示,在今年这个资本寒冬的形势下,陆金所的这轮融资估值已是非常不错的水平。一位陆金所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公司内部也对这个估值颇为满意。
对比来看,今年6月,蚂蚁金服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融资金额高达140亿美元。投后蚂蚁金服的估值达1500亿美元,成为国内估值最高的“独角兽”。
与蚂蚁金服相比,陆金所400亿美金的估值似乎不贵,但如果与平安集团旗下的另外一个子公司平安银行相比,陆金所现在的估值已远远超过平安银行。截至12月3日收市,平安银行市值为1818亿人民币,按照最新汇率计算约263亿美元。
一位国内资深金融科技投资人12月3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个估值偏高,尤其是在目前的局势下,“如果陆金所的商业模式是官方介绍的消费金融+财富管理+机构业务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的布局,即使完全做到不也就是一个平安银行吗,为什么它的估值能远超平安银行?”
他表示,国内所有的P2P业务几乎都是“伪P2P”,因为实际上都是PtoB,再toP,没有哪个个人给别人借款时是完全独立决策的,主要还是看平台的背景。
2018年平安集团的半年报显示,截至2018年6月,陆金所平台注册用户数3684万,同比增长18%;累计贷款金额7925亿元,管理贷款余额3137.47亿元,较年初增长8.8%。资产管理规模为3852.12亿元,较年初下降16.6%。
平安集团半年报解释称,2018年上半年陆金所资产管理规模下降主要受资产管理结构调整、产品主动清理影响。
平安集团去年年报显示,2017年陆金所的管理贷款余额2884.34亿元,较年初增长96.7%,并首次实现全年整体盈利。
P2P业务占比减至10%
在C轮融资之前,陆金所还有两次融资。第一次A轮融资在2014年,平安创新基金投资2.92亿美元。
第二次是2016年1月,陆金所完成B轮融资12.16亿美元。其中包括B轮投资者的9.24亿美元、A轮投资者行使认购期权投资(追加投资)的2.92亿美元,融资完成后,陆金所估值达到185亿美元。
也就是说近三年来,陆金所的估值翻了一倍。
B轮增新股比例是6%-7%,所有股东股份都被稀释。B轮融资前,平安集团拥有47%的股份,融资完成后占股降至43%-44%。不过,平安集团并非陆金所的控股角色,只是最大股东,员工控股在20%左右。
由于C轮融资还未完全完成,部分跟投方还没有进来,因此具体股权比例稀释情况尚未有更多细节披露。
2016年1月初,陆金所完成12.16亿美元融资(其中包括B轮投资者9.24亿美元投资和A轮投资者行使认购期权投资的2.92亿美元)时,估值达到185亿美元。两年间估值翻了一倍。
为了规避政策风险,陆金所在2016年完成业务重组,相继纳入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前海金融资产交易所以及平安普惠,业务覆盖了财富管理、机构间交易以及消费金融领域,P2P业务交易量则缩减,占比不到10%。
编辑: 徐向英
陆金所贷款利率
曾经的独角兽陆金所控股(06623.HK)今日正式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实现在香港及纽交所两地双重主要上市,首日开盘价为33.5港元,上涨6.18%,股价一度涨超16%,截至发稿,其股价涨逾10%。
和贝壳、蔚来等公司一样,陆金所本次香港上市是以介绍方式,不涉及新募集资金。陆金所目前在香港及纽交所两地拥有双重主要上市地位。
陆金所在其公告中介绍,在港交所及纽交所双重主要上市的目的,是为了吸引两个市场的投资者,扩大投资者基础和增加股份的流动性。此次在港上市,将按每两股美国存托凭证(ADR)换一股港股的比例转换。
作为老牌独角兽,陆金所在美股上市时按开盘价市值为313亿美元,不过现在只有400亿港元。
陆金所近些年业务有很大变化,曾经的P2P龙头,剥离了这块业务,做起了金融科技,和蚂蚁金服有点像,不过陆金所主要依靠线下4万业务员,人力成本较高。
去年四季度,陆金所业务出现亏损,目前公司正在业务收缩状态。
港股上市
目前,平安集团通过平安保险合共持有该公司已发行股份数的41.4%;Tun Kung公司持有27.9%权益,这两方及陆金所的董事兼CEO计葵生合共持有陆金所已发行股份数的69.4%。
根据港交所的规定,“介绍上市”分为三个形式:一是申请上市的证券已在一家证券交易所上市,争取在另一家交易所上市,或为同一交易所的“转板上市”。陆金所是一个交易所上市后到了另一个地方上市。
介绍上市的优点是速度快、没有承销环节,再融资价格根据上市后定价。介绍上市相较于首次公开招股上市,已有一定数量的公众投资者,且不涉及集资,在另一地区的交易所已有完备的上市记录,审批上市的过程会比较快,审批口径相对比较宽松。
介绍上市无发行价参考,要靠上市当天买卖双方交易博弈决定,控股股东股份有6个月锁定期,上市6个月后才可进行再融资。
从今天陆金所表现情况来看,整体平稳,有小幅上涨,得到了市场认可。
在美股,陆金所最近两个月有所下跌,跟中概股整体股价表现吻合。
上市仪式上,陆金所控股董事长兼CEO赵容奭表示,“对陆金所控股来说,回港上市意味着里程碑,更意味着另一段旅程的开始。未来陆金所控股也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合规审慎经营,聚焦小微实体,积极向小微企业主生命周期顾问的角色转型,携手各位合作伙伴同广大用户共筑美好金融生活”。
业绩表现
截至2022年12月31日,陆金所已累计服务1900万名借款人,赋能的零售信贷余额达人民币5765亿元。据灼识咨询,截至2022年6月30日,按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总额计,陆金所控股在服务小微企业主的中国非传统金融服务提供商中,排名第二,市场份额为17.6%。
财务数据方面,陆金所控股2022年实现总收入581.16亿元,净利润为87.75亿元。公司的总收入由2021年的618亿元减至2022年的581亿元,原因是公司的新增贷款规模由2021年的6484亿元减至2022年的4954亿元,收紧信贷标准以关注更高质量的客户。此外,公司的成本控制措施继续生效,成本收入比率由2021年的48.8%降至2022年的46.3%。
招股书显示,由于陆金所控股选择缩减新增贷款量,这已经导致并将继续导致未来几个季度的收入下降;小微企业业务复苏的滞后效应,预计将使逾期率和信用减值损失保持较高水平,对未来几个季度的短期盈利能力造成影响,预期2023年的净利润将大幅降低。
2022年第四季度,陆金所实现营收123.18亿元,同比下降22.2%;净亏损为8.06亿元,上年同期为28.96亿元。
变化
现在陆金所的收入来源包括:贷款赋能服务费、贷后服务费、平台服务转介收入、其他技术平台收入、净利息收入、担保收入、投资收入等。
陆金所2011年9月在上海注册成立,位于上海陆家嘴,是平安集团孵化出来的独角兽,一开始主要做P2P业务,成为国内同类业务中的绝对王者。
2014年末,陆金所首轮融资落定,估值或达100亿美元,2014年5月,陆金所就被传将以1000亿元估值分拆上市,消息随后被CEO计葵生否认。但中国平安官方表示“只要有利公司发展,都保持开放态度”。
后来P2P风险不断,2015年开始,陆金所逐步撤离P2P业务,2016年年底,P2P业务由陆金服独立运营,2019年关闭该业务。
平安集团为陆金所注入了新业务,提供金融资产交易信息服务,借金融牌照承接个人借贷。新业务的主体是平安消费金融有限公司。
陆金所全国性直销团队网络由遍布中国200多个城市的超过4万名全职雇员组成,是专注于小微企业细分市场的非传统金融服务提供商中最大线下销售团队,也是公司获客战略的核心。通过该网络,每年可触达上千万名小微企业主。不过这也意味着,和互联网平台公司下的金融科技公司相比,人力成本会比较高。
陆金所对平安集团有很强的依赖,平安集团帮助陆金所在业务中更有效地利用数据,推动其金融科技能力的发展,并提升了对监管环境的洞察力。陆金所能利用平安集团渠道来获取客户,与其共同设计信用保险产品,并享受其核心技术知识。
陆金所是2020年10月30日在纽交所上市,募资23.63亿美元,发行价13.5美元,最高上涨到17.17美元,最新美股市值46亿美元,相对高点蒸发357亿美元。
责编:彭勃
校对:高源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陆金所追加贷款(陆金所贷款利率)":http://www.ljycsb.cn/dkzs/123311.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