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林间号!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车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手机租机

林间号 > 贷款知识 > 冒名贷款的原因(冒名贷款和借名贷款的区别)

冒名贷款的原因(冒名贷款和借名贷款的区别)

贷款知识 证券日报 原创

又见冒名贷款!“被欠款”2000万元的背后,我们该如何防止个人信息被冒用?,下面是证券日报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冒名贷款的原因

本报见习记者 余俊毅

最近一则江西男子因被冒名担保,欠银行2000多万元的事件成为了被关注的热点。很多人不禁发问,银行这么严谨的机构,为何会有客户在毫不知情中被冒名贷款,还背上了累累负债甚至影响到个人征信。

全国青联委员、山西初心律师事务所刘宗贤律师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但在数字经济时代,为了防范数据被泄露、减少数据滥用,应该尽早制定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的专门性立法,并应与其他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相互协调,构建体系化的个人金融数据保护办法。

数十张判决折射冒名贷款问题多

近日,江西某男子因资金周转需要去银行贷款,在贷款过程中显示其曾在银行贷款3000多万元,其中有2000多万元由于没有还款而逾期,因此被列入了征信系统的黑名单。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受害人向法院提出了申请,并做了相关的司法鉴定,最终司法鉴定结果显示银行的工作人员在办理贷款的过程中存在违规行为,受害人获得了赔偿。

其实冒名贷款的事件时有发生,《证券日报》记者根据中国裁判文书网统计以“冒名贷款”为关键字统计,截至5月13日,发现了26起相匹配的涉及银行冒名贷款的判决案件。其中涉及农村信用社冒名贷款的判决有14起,涉及农村商业银行的有4起,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有6起,涉及国有大行的有两起。

记者查阅了裁判书的一些案件细节,发现其中有不少受害人都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欠债”了,而最终为了维护权益而进入法律程序,有的时长甚至多达数年。一些金融业内人员通过职务上的优势违法以他人名义贷款为自己谋取不法利益。

比如下面这则裁决书中,有银行业内人员利用职务便利用冒名贷款方式非法占有单位财产多达88万元。

还有下面这起案例,其中受害者在15年前被人冒名贷款用以住房按揭,后续没有偿还被拉成失信黑户,去银行办理业务时才发现自己“被欠款”了,遂走上法律维权的道路。

银行放贷是有着严密程序的,不但需要查验贷款者本人的身份,还需要审核所有的材料,需要本人现场签字确认,最后还需要本人的红手印。而记者查阅的这些“冒名贷款”事件大多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虽然证件是本人的,但是其他相关资料包括签名手印等都是伪造的。

事实上,类似事件爆出来的只是“冰山一角”。从业人员利用职务便利,或直接冒用他人身份信息办理业务、谋取私利,是银行业的痼疾。某银行业内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说,“其实银行系统里一直存在冒名贷款或者有人利用职权违规调取客户相关信息的行为,如果没有事发,那可能就不了了之了。而且出现“冒名贷款“事发时,大多是选择走“协商解决”的路子,是银行和当事人协商解决问题。尽量把影响降到最低。”

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最近发生的一些银行业客户隐私信息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可以看到部分银行基层机构和经办人员保护客户隐私意识淡薄,相关制度与流程仍然存在漏洞,进而在一定范围内出现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等行为。

如何保护我们的个人数据不被侵犯

其实除了被冒名贷款的事件外,最近还有银行未经授权,违规随意查询个人征信信息,导致个人隐私泄露的重大事件发生。这一系列的事件敲响了大家对个人金融信息隐私保护的警钟,也提高了大家的个人隐私权益方面的意识。

近年来,监管部门对于银行业的个人信息保护要求日趋严格。2018年5月,银保监会曾发布《银行业金融机构数据治理指引》,明确银行数据要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央行2019年发布《个人金融信息(数据)保护试行办法(初稿)》中也提到,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对消费者金融信息严格保密,不得泄露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

刘宗贤律师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针对金融机构的个人数据安全,还存在一定的法律漏洞和不足。如金融机构对个人数据安全的责任主体不明确,对侵害个人数据安全的相关追责机制不健全等。金融机构内部对于客户的信息安全应该有一定的行业规则。但在数字经济时代,为了防范数据被泄露、减少数据滥用,应该尽早制定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的专门性立法,并应与其他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相互协调,构建体系化的个人金融数据保护办法。

他认为,在法律和监管上,未来应该在借鉴新科技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基础之上,充分利用区块链技术和数据脱敏技术等方式,在充分挖掘金融大数据潜力的基础上,使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与个人金融数据的隐私保护相契合。同时要严格落实金融机构的数据处理和保管者的主体责任,加大对泄露个人金融数据隐私行为的处罚力度,简化个人主体在隐私受到侵害之后的投诉程序,必要时可以引入相关行业自治组织进行行业监管,从而更好地保护个人数据隐私安全。

董希淼表示,在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获取更加容易,而个人信息保护面临新的挑战。保护客户隐私、确保信息安全,关系重大,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前两年监管处罚重点主要是金融市场同业业务方面。而近期来看,包括客户隐私保护在内的银行数据治理成为当前监管的重点之一。

(编辑 乔川川)

冒名贷款和借名贷款的区别

个人信息被他人冒用,一夜之间成为某公司股东,被冒名者不但不能从股东身份中获益,反而可能面临承担债务、民事纠纷及行政处罚的法律风险,给被冒名者生活、工作带来无尽的困扰。

近日,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检察院协助化解一起48人冒名股东登记行政争议,陈某、张某、钱某等人的违法犯罪线索已被移送公安机关,等待接受法律制裁。

公务人员莫名成了老板

2022年9月,吉林某地公务人员杨某被纳入副科级领导职务考察对象。很快人事程序进入到最后的政治审查环节,杨某却收到考察部门需要其说明涉嫌经商办企业违纪情况的通知。如不能说明情况,杨某不仅不能被提拔,还会受到纪律处分。

原来,组织人事部门在通过大数据审查时发现,身为国家公务人员的杨某名下注册了A投资有限公司,且为该公司股东之一。

“我和这家公司八竿子打不着,连我自己都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当上了老板,成为了股东,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面对考察人员的问询,杨某感到委屈又迷茫。

2022年9月26日,杨某聘请当地律师向行政审批部门提出申请,要求撤销自己的股东身份。行政审批部门经审查认为,A投资有限公司变更登记程序合规,手续齐全,杨某又没有证据证明自己的身份被冒用,因此不同意撤销。杨某又向当地法院提起股东资格确认纠纷民事诉讼,诉请被告A投资有限公司主动撤销杨某的股东身份。但法院审理后认为,根据《市场监管总局关于撤销冒用他人身份信息取得公司登记的指导意见》相关规定,杨某应通过行政诉讼来解决此问题,故裁定驳回起诉。

两次碰壁的杨某无奈再次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由于该案涉及人数多、案情复杂,今年3月,法院依据法检共同签署的《关于建立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工作协作机制的实施意见》,启动了行政争议化解机制,邀请丹徒区检察院参与该案争议化解。

查清冒名谜团

“本案的关键在于查明杨某的身份是否被他人冒用、A投资有限公司登记材料中的杨某签名是否为其本人签署。”围绕案件审查重点,丹徒区检察院办案检察官姚磊认真阅卷后,多次走访行政审批局、法院、市场监管局等相关部门进行案件调查,并对当时参与企业登记的A投资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陈某、张某、钱某等人展开询问。

“我们公司包括杨某在内的48名股东都是假冒的,他们的身份信息有的是从网上找的,有的是冒用别人遗失的身份证办理的,反正都不是真实的股东。”面对姚磊的询问,时任A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的陈某讲出了实情。据陈某供述,A投资有限公司是一家持股平台,按照投资方要求,该平台必须满足规定的股东数量才能完成接下来的融资流程。

于是,急需资金融入的陈某委托公司登记代办中介机构伪造了一份含有48自然人身份信息的企业登记材料,“当时登记不需要身份证原件,只要有签字和身份证复印件就可以了。后来,我就安排公司工作人员张某、钱某到工商登记部门申请了企业股东变更登记,申请材料中的签名都是我找人代签的。”

为协助法院查明案件事实,检察机关还调取了杨某的出行记录,发现杨某从未来过A投资有限公司注册登记所在地。同时,办案检察官建议有关行政部门对企业登记材料中的杨某签名进行笔迹鉴定,果然发现杨某的笔迹与材料中签署的名字笔迹不符。通过调取该公司银行交易流水、社保信息、税务信息发现,A投资有限公司为空壳公司,未发生实际经营,对外也没有债权债务。

化解争议不止于个案

至此,杨某股东身份的来龙去脉终于真相大白。其所在单位人事部门也重新启动了对杨某的干部任用考察程序,但检察机关参与争议化解并未止步于此。

“能不能申请注销公司,彻底解决冒名股东问题?”根据公司法规定,提交虚假材料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隐瞒重要事实取得公司登记的,由公司登记机关责令改正。

今年4月6日,一场由行政审批局、司法局及专家学者参加的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研讨会在丹徒区检察院召开。通过对该案研判发现,由于申请注销公司必须要有股东会决议,但A投资有限公司的48名被冒名股东分布在四川、贵州、黑龙江等不同省份,大部分人无法取得联系,因此采用申请注销公司方式解决被冒名股东问题的途径无法走通。

为切实保障涉案48名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该院通过咨询“外脑”,最后确定由检察机关依据查明的事实和证据制发检察建议,由登记机关将公司涉嫌冒名登记的情况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公示期内调查终结并作出调查结论的,据此作出撤销或不予撤销登记的决定。

今年4月7日,丹徒区检察院依法向行政审批局发出检察建议,建议启动调查、公示程序,依法撤销冒名股东登记。5月16日,行政审批局书面回复该院,已依法撤销杨某股东身份,其余47名被冒名股东正在分批公示、分批撤销。5月17日,杨某向法院申请撤销行政诉讼,日前,陈某、张某、钱某等人的违法犯罪线索已被移送公安机关。

转自 |检察日报 作者:王运喜

来源: 人民网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冒名贷款的原因(冒名贷款和借名贷款的区别)":http://www.ljycsb.cn/dkzs/123016.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