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林间号!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车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手机租机

林间号 > 贷款知识 > 贷款 遵循原则(个人贷款五真实原则)

贷款 遵循原则(个人贷款五真实原则)

从金融工作“三性”要求看建行新金融,下面是延安市金融业协会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贷款 遵循原则

金融工作,国之大者。国家围绕金融工作多次作出了重要论述,系统阐明了金融理论和金融实践的根本性战略性问题,明确了金融的地位、作用和任务,深化对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认识,要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更要求新金融在新形势下践行政治性、人民性,不断提升专业性。政治性解决了金融事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问题,决定金融工作的政治方向和发展导向;人民性解决金融“为了谁、依靠谁”问题,决定金融工作的基本立场和根本宗旨;专业性解决“能干事、干成事”问题,决定金融工作成效和金融服务质量。可以说,“三性”要求为做好新时代金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国家利益至上,服务建设为本”是建设银行成立以来始终坚守的职责使命。近年来,建设银行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规律把握,积极推动金融理念的创新性发展、金融服务的创造性延展,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求的新金融实践中,扎实践行金融工作“三性”要求,以政治性为引领,以人民性为立场,以专业性为保障,在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上步履不停,创新不止,精彩不断。

金融活水润泽实体经济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要求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天职和宗旨,践行金融报国、金融为民战略,推动经济与金融互促相融、共生共荣。

精准滴灌重点领域,支持制造强国建设

“为支持制造强国建设,我们加大对制造业领域信贷投放力度,持续完善‘不看砖头看专利,不看资本看知本’的科创能力评价体系。”建行董事长田国立表示。

建设制造强国离不开金融支持。建设银行加快服务科创企业,支持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技术制造业发展。年报数据显示,2022年建行投向制造业的贷款2.24万亿元,同比增长32.78%;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1.47万亿元,同比增长59.80%。建行精准滴灌“专精特新”等重点领域,为实体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动能。为此,建行构建和推广“技术流”科创评价体系,运用大数据、智能决策、数据可视化等技术手段,自动生成评价结果。年报显示,2022年建行为7.7万家科创企业提供贷款服务,为218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683.49亿元的贷款资金让这些企业有了更多加快发展的“底气”。

某企业是动力电池制造龙头企业、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招引企业,其投资建设的绿色、智能化标杆工厂项目被纳入长三角一体化重大项目。建设银行安徽省分行主动对接企业,组建跨区域、跨层级柔性团队,第一时间提供综合服务方案,积极争取政策支持,疏浚业务堵点,率先满足了企业紧急进口设备的融资需求;牵头组建50亿元制造业中长期项目贷款银团,与企业保持密切沟通,根据项目建设节点,协同各银团成员行及时高效地满足资金需求,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有力支持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浇灌广袤田野,服务乡村振兴

田野“沃土”是金融服务的“热土”。助力乡村振兴是国家发展的时代课题,更是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的必答题。建设银行将服务乡村振兴作为新金融行动的新主场,着力打造“1211”乡村振兴综合服务体系(注:打造包括一个“裕农通”乡村振兴综合服务平台、线上线下两大涉农信贷产品包、一系列涉农专业化生态场景、一套涉农金融数字化风控体系在内的“1211”乡村振兴综合服务体系。) ,聚焦乡村振兴重点领域,下沉服务重心,提升服务能力,丰富乡村金融供给,引流金融活水浇灌广袤乡村田野。

2022年,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乡村产业、乡村建设等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建设银行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全行涉农贷款余额突破3万亿元,增速创历史新高,农户生产经营贷款余额突破2000亿元,“裕农”系列贷款余额突破1000亿元。

“行情好,‘共富贷’还这么优惠,真的很感谢建行,今年一定要好好干!”来自浙江省湖州南浔区菱湖六堡里村的一名渔民拿到启动资金时激动地表示。建行“共富贷”让他走出了困扰多时的因缺乏抵押物、借款成本过高等在多家银行借款碰壁的困境,还让他成为了“裕农通”普惠金融服务点的业主,也因服务好受到其他村民的一致好评。

这只是建设银行服务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和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建行前瞻性谋划个人乡村振兴贷款产品和服务布局,将金融活水滴灌至田间阡陌,助力农民创新创业创收,服务乡村振兴。

雨润碧水青山,持续发力绿色金融

绿色发展大势所趋,绿色金融大有可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是应对时代挑战的必然选择,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近年来,建设银行以建设成为全球领先的可持续发展银行为目标,深入实施《绿色金融发展战略规划》《服务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为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贡献金融力量。2022年,建设银行绿色贷款余额突破2.7万亿元,同比增长40.09%,增量创历史新高;参与承销87笔境内外绿色及可持续发展债券,承销规模达1561亿元;发行境内首单可持续发展挂钩绿色金融债券100亿元;人民币绿色债券投资增幅逾110%。

一场降雪让银川市气温骤降。“小区更换了供暖管道,在家终于不用穿保暖衣、踩棉拖、开电暖气啦!”金凤区锦绣苑小区居民闫女士喜笑颜开。“建行宁夏分行向银川都市圈‘互联网+智能供热工程’项目累计投放资金157.99亿元,成为银川追求绿色生态发展的一个缩影。项目实现集中供热覆盖面积近7000万平方米,惠及居民51万户近200万人,减少燃煤量130万吨、二氧化硫1.2万吨等,显著改善冬季空气质量。”宁夏回族自治区相关政府部门的负责人如数家珍。

2022年,面对欧洲能源危机和清洁能源转型带来的双重机遇,国内光伏企业对于境外参展和拓展市场有着较为迫切的需求。为此,建行探索创新“境外代参展”服务,通过“建行全球撮合家”平台搭建“云上鹊桥”,境内清洁能源企业得以与素未谋面的境外企业“云端相聚”、共话合作。2022年,建行已为35个国家和地区的1.7万余家企业举办了210多场类似的跨境对接活动,持续推动绿色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用新金融之水浇灌可持续发展的青葱树木,期待新芽萌发,向上生长。

人民的金融为人民

党领导下的金融事业起于为人民服务,兴于为人民服务。人民是党的金融事业的力量之源和发展之本。坚守金融工作的人民性,最本质的是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秉持金融人本主义,积极回应群众所想、所盼、所急,为普罗大众提供触手可得的金融服务。

引流金融活水,服务普罗大众

建行董事长田国立多次在公开场合把“新金融”比喻为“水”,金融资源向社会贡献是一个引流、灌溉、润泽的过程。建设银行致力于跳出二八定律,秉持“服务大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的理念,将科技、普惠、共享、绿色植入发展愿景,让更多人得到金融配置的生活服务,步履坚实推进新金融实践。

四川省内江市的杨大姐,经营一家十多年的小店,专卖内江特色牛肉面,因为味道好积攒了很多回头客,生意一直不错。去年,为了照顾家庭,杨大姐耽误了面馆的生意,客流量下降了,资金压力也越来越大。“偶然间,我看外面广告说只要有商户收单,就可以通过‘建行惠懂你’直接贷款。”杨大姐以前从没有在建行办过业务,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下载了“惠懂你”App,没想到几分钟就申请到8万元贷款,解决了资金周转的问题。通过“惠懂你”跟建行打了第一次交道,杨大姐体验不错,后来干脆就把收款二维码换到建行,还入驻了“建行生活”平台,吸引来更多新顾客。煮面的闲暇,杨大姐还通过“惠懂你”操作对账,面馆生意蒸蒸日上,她谈起了自己的计划,“我准备再招一些员工,争取明年能再开一家店。”

杨大姐的经历是建设银行“惠懂你”服务万千小微企业的缩影,“惠懂你”切实解决困难和问题,提供面面俱到的服务,就像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传递温暖的力量,陪伴企业成长。

5年的精心打磨,建行“惠懂你”已经升级为综合化生态型服务平台,为小微企业提供智能化、旅程化的信贷体验,打造陪伴式、一站式的财富服务,构建专业化、多品类的经营生态。截至2022年末,累计服务个人用户超1700万户,企业用户超900万户,为普惠客群提供授信金额超过1.6万亿元,为服务实体经济、保障就业民生贡献建行力量。

打造建融家园,让新市民从“忧居”到“优居”

安居方能乐业。住房问题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可以说,安居梦就是百姓的幸福梦。建设银行坚决贯彻落实国家“房住不炒”“租购并举”的政策要求,于2017年将住房租赁确定为全行战略,助力国家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以战略性定位和创新化模式率先破题。5年多来,建设银行不断完善覆盖“租售”两端、服务存量转型升级、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并重的住房租赁金融服务体系,形成了“投贷管退”的金融服务闭环,打造了“平台+机构+金融+租赁产品和服务”的新金融模式。

今年32岁的小何从陕西老家来杭州打工三年多了。“住在哪里好”是小何一直发愁的事情。公司附近很难找到合心意的单身公寓,为节约开支,他曾与人合租在农居房,安全性、舒适度都不高。2020年8月,位于工业区中心地段的CCB建融家园·普坤社区开业,共有单人间、多人间、套房共932间。附近企业早在开业前就开始排队预订。一听到消息,小何马上向公司报了名。2021年4月,他搬进了有独立卫生间,真正拎包入住的单人间。“租金很实惠!每个月只要1400多元。”小何满意地说,“我在这儿住了快两年了,特别有家的归属感。”

五年孜孜不倦的探索,让建设银行成为推动住房租赁市场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支持全国超600个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住房租赁综合服务平台在超200个城市上线运行,已覆盖全国96%的地级及以上行政区,企业用户达1.6万户,个人用户超4300万户;开业运营222个“CCB建融家园”长租社区,为新市民提供一张床、一间房,助力年轻人在城市找到家的归属感。

如今,建设银行更是将住房租赁战略向纵深推进,积极参与首批保障性租赁住房公募REITs试点,获批设立全国住房租赁基金人民币300亿元,努力探索住房租赁市场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助力百姓住有所居、住有宜居。

劳动者港湾,点亮城市温暖的一角

“我们打造‘港湾’不出于名利,不关乎回报,就是送出一杯水的温暖,给予一顿饭的关怀。利己首先要利他,这是我们一直坚守的初心,也是持续打造的价值观。”这是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曾在全行工作会议上说的话。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建设银行立足自身禀赋,主动以新金融力量解决社会问题,为传递关怀与温暖做出一份努力。从2018年7月至今,建设银行在全行范围内建设近1.4万个“劳动者港湾”,对外开放网点服务资源,为户外劳动者及有需要的社会公众提供临时休息、喝水、充电、热饭等贴心、周到的惠民服务,累计服务超过2.25亿人次。

服务无边界,为爱做加法。建设银行持续深化“劳动者港湾+”模式,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和客户需求,向特色化、差异化服务模式转型升级。港湾建设更是形成了爱心聚集效应,街道社区、爱心客户等志同道合的伙伴纷纷加入,形成慈善帮扶、绿色低碳等“港湾+”公益新生态,彰显金融向上向善的力量,获得社会广泛认可。

“我要为‘银发港湾课堂’点赞!”在建行昆明华晨支行举办的课堂上,90岁的周爷爷面色红润,中气十足,这已经是他第三次参加。随着技术飞速进步,智能手机的很多功能成为老年人无法逾越的数字鸿沟,他们被很多现代生活场景拒之门外。为此,建设银行云南省分行与春城晚报联合,依托港湾共同打造“银发港湾课堂”,让老年人在这里免费学习智能手机应用、了解数字社会的模样,更让银发一族真正享受到智慧生活带来的快乐与方便。类似的“银发港湾课堂”已遍布云南16个地区的42个建行网点,讲师人数已达133人,累计开课504节,共计服务6684人次。

“劳动者港湾”就像是一粒温暖的种子,绽放出员工做公益的真情,激发了奉献爱心的共鸣,向社会传递了爱和尊重,成为了有影响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社会公益服务平台,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同频共振。

科技重修金融“水利工程”

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实现路径在于提升专业性。专业性解决的是银行发展的能力问题,决定金融工作的服务质量和发展成效,是业务发展的基本依托和核心竞争力。其重要驱动在于科技赋能,创新突破,用科技的力量铸造金融“水利工程”。

智能风控体系拓维升级,增强风险防范能力

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任务。近年来,建设银行持续完善全面主动智能的风险管控体系,努力使风险应对走在市场曲线前面。通过覆盖“全面范围”、嵌入“全面流程”、推动“全员参与”、培养“全局意识”、建立“全球视野”、加强“全集团治理”,牢固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不断夯实业务经营、风控合规、审计“三道防线”,风险管控能力持续提升,有效支撑高质量发展。2022年,对公贷款不良率下降19个基点,基础设施、制造业、批发零售业贷款质量进一步提升。截至2022年末,集团不良贷款余额2928.25亿元,不良贷款率1.38%,较上年下降0.04个百分点,逾期率低于不良率35个基点。

此外,建设银行还加快全面风险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智能风控体系拓维升级,优化企业级风险管理平台,推进“3R”“蓝芯”等智能风控项目建设,持续为基层减负赋能。实现风险监控预警系统(RAD)对大中型客户预警覆盖率98%,平均提前29个月,小微客户预警覆盖率87%,平均提前8个月,促进信贷风险早发现、早管控。强化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网络安全风险及其他新型风险管控,为各类业务安全稳定运行保驾护航。

立足数字化时代,站在“云”端展望未来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一要求为金融行业推进数字化转型,以科技赋能实体经济指明了方向。“数字金融不是简单将传统金融业务从线下搬到线上,数字技术重修金融‘水利工程’,引流灌溉实体经济的田间阡陌。”田国立强调。因此,如何利用金融科技提升金融服务的直达性和公平性是建设银行一直致力于探索的课题。

2023年新春刚过,建行就在北京举办了一场“建行云”品牌发布会。田国立强调“建行云”绝不只是一项科技创新成果,也不仅是一个金融科技平台,而是立足数字化时代,对数字生产方式变革所作出的回应。因此,“建行云”被定义为“新型基础设施”“数字新基建”。通过持续五年对“云计算”的密集投资和升级迭代,目前“建行云”已进入自主可控、全域可用、共创共享的新发展阶段,成为建行金融科技战略代表性成果之一。“建行云”的新型算力规模和服务能力已居于业内领先地位,高标准算力规模已达5年前的68倍。

借助“云”的力量,金融得以走出高楼大厦,融入百姓生活,使金融供给适配现代社会发展和大众生活无处不在的金融需求。对内,“建行云”全面支撑集团智慧金融和智慧生态,分布式核心、建行生活、住房租赁、智慧政务等业务和生态在云上发展壮大;人工智能平台支持集团700多个业务场景;大数据平台每日实时处理数据量超过550亿条,数字化经营指标时效从58小时缩短至6.4小时;“惠懂你”App始终保持2周一次的迭代速度;手机银行和建行生活“双子星”用户体验和触达能力显著提升。对外,建行将强大的“云计算”能力输出赋能,已为超200家金融同业、政府等客户提供科技服务;将行业监管要求、通用能力及典型场景作为云上原生基本服务对外提供,首批精选核心银行、金融级云上数据中心等10个云服务套餐,为行业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以数字化、信息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胸怀“国之大者”,以金融活水服务国之所需;坚持金融为民,躬身力行满足民之所盼。建设银行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金融,坚定笃行“金融是服务社会的美好事业”,让更多人享受到了新金融带来的获得感。一份份成绩单,体现了建设银行的大行担当,也是万千银行人落实金融工作“三性”要求,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守护人民美好生活的生动写照。

展望未来,相信会有更多金融机构躬身入局,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坚守金融科技创新的魄力,引金融源头活水涵养蓬勃生长的经济“生态雨林”,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金融力量。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个人贷款五真实原则

日前,市人社局转发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与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展金融助企稳岗扩岗有关事项的通知》,按照通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会同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分行设立稳岗扩岗专项贷款,重点面向实体经济和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中国银行开通稳岗扩岗专项贷款便捷审批通道,为稳岗扩岗专项贷款企业提供人民币贷款,单户授信额度最高3000万元,给予原则上不超过4%的优惠贷款利率。

一、支持范围

稳岗扩岗专项贷款重点支持吸纳就业人数多、稳岗效果好且用工规范的小微企业。包括但不限于经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认定的稳岗扩岗优质企业,就业弹性大、民生关联度高的养老、托育、家政、餐饮、外卖配送等行业企业,“用工难、用工贵”问题突出的稳产保供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返乡入乡人员、退役军人、登记失业人员、城乡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较多的企业。

申请稳岗扩岗专项贷款的小微企业原则上应符合以下标准:

1、企业成立1年以上;

2、用工人数不少于10人(以缴纳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为准);

3、上年度用工人数未减少且申请贷款时用工人数不低于上年末水平;

4、按时足额支付职工工资、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等;

5、企业法人、实际控制人征信良好,在银行无不良授信。

二、贷款政策

中国银行开通稳岗扩岗专项贷款便捷审批通道,为稳岗扩岗专项贷款企业提供人民币贷款,单户授信额度最高3000万元,给予原则上不超过4%的优惠贷款利率。对持续增加用工、稳岗扩岗突出的企业,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可与当地中国银行各分支机构协商加大利率优惠力度,提供信用授信、提高授信额度和无还本续贷等差异化支持。

三、工作流程

(一)企业申请。符合条件的企业,可通过线上或线下形式向中国银行分支机构提出稳岗扩岗专项贷款申请。

(二)资格审核。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协助中国银行核实企业吸纳带动就业情况。人社部门可建立稳岗扩岗专项贷款推荐名单,对列入推荐名单的企业,中国银行提供“绿色审批通道服务”。对未列入名单位的企业,由人社部门对企业进行核查,主要核查企业吸纳带动就业情况、稳定就业情况、近1年来缴纳社保情况等。

(三)银行核查。中国银行开通稳岗扩岗专项贷款便捷审批通道,对申请企业开展授信调查,并按照有关规定独立审贷、自主贷款。

(四)贷后管理。各经办银行定期开展贷后检查和监测预警,进行资金流向监控,确保信贷资金用于生产经营领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协助中国银行核实企业在贷款期内吸纳带动就业情况,定期评估稳岗扩岗专项贷款推荐企业名单,对不符合条件的企业予以动态退出。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贷款 遵循原则(个人贷款五真实原则)":http://www.ljycsb.cn/dkzs/122657.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