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文化旅游公司、某集团公司与某银行支行等撤销不良贷款记录纠纷案,下面是天津高法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不良贷款处置报告
最高法发布人民法院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典型案例案例9
某文化旅游公司、某集团公司与某银行支行等撤销不良贷款记录纠纷案
——判决银行更正企业信用评价与信用信息,维护企业信誉和品牌价值
【裁判要旨】银行作为信用信息提供者,对企业信用信息的调整负有严格的审查义务,在信用评价不当的情况下,应及时对错误的信用信息进行更正。
【基本案情】2013年12月12日,某文化旅游公司与某银行支行签订《房地产借款合同》,向该行借款2.6亿元,借款期限为3年。某文化旅游公司、某集团公司为上述借款提供担保。2016年12月15日,某银行支行与某文化旅游公司、某集团公司签订《借款合同要素变更协议》,分别延长原借款合同项下分次提款的借据对应的借款期限。其中,有共计1.12亿元借款的期限延长至2018年5月31日。2018年4月,案涉贷款被降低信用评级,在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被归为不良贷款。某文化旅游公司、某集团公司起诉请求判令某银行分行立即删除某文化旅游公司、某集团公司在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的不良贷款记录。该诉讼请求一审被驳回。山东省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认为,某银行支行对某文化旅游公司贷款信用等级的调整负有严格审查义务,某银行支行未能证明将某文化旅游公司的正常贷款认定为不良贷款的合法性,将其上传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在对企业商业信誉造成不良后果的情况下,实施了调整信用等级的行为,致使金融系统对某文化旅游公司、某集团公司的公众评价降低,给企业形象造成了影响。因此,某银行支行的行为构成对某文化旅游公司、某集团公司名誉权的侵犯,故某文化旅游公司、某集团公司要求撤销其在某银行以及在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的不良贷款记录的诉讼请求理由成立,予以支持。
【典型意义】本案涉及企业信用评价和信用信息保护,人民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对信用信息主体、信用信息提供者、信用信息处理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平衡各方权益的基础上,厘清不同主体的权利义务边界,提出银行作为信用信息提供者,对企业信用信息的调整负有严格的审查义务,在信用评价不当的情况下,应及时对错误的信用信息进行更正,确保了信用评价体系能够更加精准反映企业的信用状况,也有效维护了企业信誉和品牌价值,减少了企业在市场交易过程中的阻力和困难,提高了企业的贷款可得性。
不良资产处置报告
加快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内在要求。目前,银行业须严加防范信贷资产劣变,且有万亿元不良资产待处置。
近日,不良贷款转让试点的扩大,将更多市场参与主体纳入其中,有望引领不良资产处置迈向新阶段,为金融机构行稳致远保驾护航。
不良资产转让打开局面
不良贷款转让试点两年后,第二批试点适时扩围。此次扩大试点酝酿已久,2022年5月,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下称“银登中心”)表示,管理部门正在研究进一步放开参与试点的机构和不良贷款范围,一些长期困扰市场的痛点难点问题有望得到缓解。
近日,银保监会印发《关于开展第二批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在原试点机构范围基础上,将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以及信托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纳入试点机构范围。
第二批试点也将部分区域中小银行纳入,试点机构范围进一步下沉。《通知》显示,将注册地位于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河南、广东、甘肃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银行等机构纳入试点机构范围。
北京信用学会金融信用专委会联席主任、中国仲裁法学研究会金融仲裁委员会主任卜祥瑞表示,首批试点仅限于6家国有大行、12家股份行及少数AMC,此次区域中小银行机构被纳入试点,反映出部分机构不良资产处置压力相对较大,且个别借款企业风险突出。
“近年来,房地产、商贸物流等实体企业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均受到影响,因此加快不良资产处置迫在眉睫。”卜祥瑞称。
个贷批转市场释放潜力
此前,不良贷款转让试点甫一开闸,各类市场主体就积极参与。据银登中心披露的数据,截至12月23日,已有598家机构开立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户。
2022年前三季度,不良贷款转让试点业务规模达231亿元,项目单数136单。其中,批量个人业务规模111.7亿元,项目数为45单;单户对公业务规模119.4亿元,项目数为91单。
相较于单户对公转让业务,个贷不良批量转让业务规模较小。据业内人士反映,个贷不良批量转让市场刚刚起步,起初因缺乏定价依据,估值普遍偏高。由于部分银行浅尝辄止,资产管理公司亦缺乏经验,个贷不良资产的处置效率不高,回收压力相对较大。
目前,地方AMC参与个贷不良批量转让的热情较高。兴业银行联合毕马威发布的《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专题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已有90批个贷不良资产包通过银登中心转让,本金规模约51亿元,债权总规模约160亿元。由于批量受让个人不良贷款不受区域限制,地方AMC收购了95%的个贷不良资产包。整体个贷不良市场可达万亿级规模,潜力巨大。
“经过一段时间摸索,个贷不良资产包的转让价格已经稳定在4折左右。”东兴投资原董事、副总经理章晓栋介绍,在实践环节,资产管理公司还须积累更多经验,尽早跑通个贷业务流程,提高处置效率,同时也要注重保障债务人的合法权益,不宜操之过急。
多元手段应对处置压力
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背景下,不良资产处置任务较重。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3.8万亿元,较2022年初增加2030亿元,不良贷款率1.74%,较2022年初下降0.06个百分点。
为防范信贷资产风险,银行业加大了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2022年前三季度,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处置不良资产2.14万亿元,同比多处置1929亿元。这也得益于业内处置不良资产的手段日渐多元化,现金清收、自主核销、不良资产转让和不良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较为主流。
不良资产证券化被视为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盘活存量的重要工具,根据中债资信统计数据,2022年共发行不良ABS产品69单,规模共计320.12亿元,连续3年保持增长,发行机构以国有大行为主,股份行和地方性银行也逐步参与其中。
加快推进中小银行化解风险更为必要。2022年上半年,全国中小银行共处置不良资产6700亿元,同比多处置1640亿元。但是中小银行不良生成率相对较高,也缺乏多元化的处置渠道。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中小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渠道相对有限,信托公司、消费金融等非银机构的不良资产也需要化解途径。加快不良资产处置尚待进一步增加风险化解渠道,鼓励多类市场参与主体参与不良资产市场交易,从而提升不良资产的处置效率。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不良贷款处置报告(不良资产处置报告)":http://www.ljycsb.cn/dkzs/121768.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