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金融科技三巨头|蚂蚁、京东数科、陆金所的投资价值探析,下面是澎湃新闻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陆金所 贷款条件
澎湃新闻记者 叶映荷
10月8日,中国平安集团旗下金融科技公司陆金所控股有限公司(Lufax Holding Ltd,下称陆金所控股)披露上市招股书,拟在纽交所上市,这也意味着国内金融科技领域三大独角兽——蚂蚁集团、京东数科、陆金所控股均步入上市正轨。
除陆金所外,7月20日,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蚂蚁集团”)宣布在上交所科创板和香港联交所同步上市,随后迅速提交招股说明书并顺利过会,9月22日,上交所披露了蚂蚁集团及其保荐机构对上市委会议意见落实函的回复,同日,蚂蚁集团提交注册。
9月11日,京东数字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京东数科”)科创板上市招股申请书也得以曝光。9月30日,其IPO审核状态更新为“已问询”。
同为金融科技公司,蚂蚁集团被称为“全球最大独角兽”,实力最为雄厚,其在多个金融科技业务领域位列行业第一,市场预计估值或达2000亿美元;陆金所控股被称为“美股市场迄今为止最大的金融科技IPO”,上市前最后一轮估值已超2600亿元;京东数科则于2014年2月推出了业内首款信用消费产品京东白条,开创了互联网信用支付的先河,此前估值也已近2000亿元。
尽管京东数科在招股书中强调,蚂蚁集团等公司的客户群体、经营范围、业务模式与其均存在一定差异,因此财务数据并不具直接可比性。但陆金所控股、京东数科招股书中均提到竞争对手蚂蚁集团。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三家巨头多维信息的比较或具有一定价值。
三家金融科技公司有何不同?又是否具有相似之处?京东数科和陆金所控股哪些数据能与蚂蚁集团一比?
背靠互联网、金融巨擘
蚂蚁集团、京东数科与陆金所控股,分别背靠阿里巴巴(NYSE:BABA,09988.HK)、京东(NASDAQ:JD)、中国平安(601318.SH,2318.HK)三家企业,前两家为互联网巨头,后一家则为金融巨擘。
蚂蚁集团前身是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蚂蚁金服”)。2014年10月,蚂蚁金服成立,股东为杭州君瀚股权投资合伙企业(简称 “杭州君瀚”)和杭州君澳股权投资合伙企业(简称“杭州君澳”)。蚂蚁集团的重要子公司支付宝于2004年12月由阿里巴巴集团设立。2019年9月,阿里巴巴通过全资子公司杭州阿里巴巴入股并获得蚂蚁金服33%的股权。
京东数科的前身是北京京东金融科技控股有限公司(简称“京东金融”)。2017年,京东将金融业务独立拆分成后改名为现在的京东数科。
陆金所控股则由中国平安“孵化”,中国平安持股42.3%、Tun Kung Company Limited(下称Tun Kung)持股42.7%。而Tongjun Investment Company Limited(下称Tongjun)和Lanbang Investment Company Limited分别持有Tun Kung41.0%和37.4%。其中,Tongjun代表中国平安某些高级雇员持股,其管理委员会成员为5名中国平安员工。
相比之下,背靠互联网巨头的蚂蚁集团和京东数科实际控制权都在明星企业家手中。
招股说明书显示,马云是蚂蚁集团的实际控制人,通过持有杭州云铂34%的股权控制杭州君瀚和杭州君澳,而后两家公司分别持有蚂蚁集团29.8621%及20.6556%的股份,以此马云间接控制蚂蚁集团50.5177%的股份。
京东数科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刘强东直接持有发行前总股本的8.86%,通过宿迁领航方圆股权投资中心、宿迁聚合数字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宿迁博大合能基金管理合伙企业间接控制发行前总股本的41.49%,共计占此次发行前总股本50.35%,通过特别表决权安排控制表决权总数的74.77%。发行后,刘强东直接持有总股本7.97%,表决权比例为42.61%,控制表决权总数的70.77%。
蚂蚁集团业绩绝对额、增速均领先
截至2020年6月30日,蚂蚁集团资产总额为3158.98亿元,较2019年年末增长16.33%;陆金所控股资产总额达1921.38亿元,较去年年末增长28.49%;京东数科资产总额达562.92亿元,较2019年年末增长7.45%。
在营收上,蚂蚁集团是当之无愧的行业老大,业绩和增速都处于领先地位。
2020年上半年,陆金所控股营收达256.84亿元,同比增长9.55%。2019年、2018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78.34亿元、405亿元,同比增长18.11%、45.58%,增速在减缓。
京东数科上半年营业收入为103.27亿元,2019年、2018年营收为182.03亿元、136.16亿元,同比增长33.69%、50.12%,近两年增长速度均高于陆金所。
蚂蚁集团上半年的营收为725.28亿元,同比增幅超过38%。2019年、2018年蚂蚁集团分别实现营收1206.18亿元、957.22亿元,同比增长40.71%、31.08%,2019年增速反超陆金所和京东数科。
在净利润上,蚂蚁集团净利润也呈现高速增长趋势,陆金所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略有降低,京东数科则在今年上半年处于亏损状态。
蚂蚁集团今年上半年达到219.23亿元,超过2019年全年净利润180.7亿元,2019年净利润是2018年8倍多。
陆金所控股上半年净利润为72.72亿元,同比降低2.75%,其2019年净利润为133.17亿元,同比下降1.94%。
京东数科则在今年上半年净亏损6.80亿元,在2019年实现净利润7.73亿,是2018年1.28亿元的6倍多。
京东数科科研投入比重超蚂蚁
作为金融科技公司,科技均是三家企业的发力点。
蚂蚁集团2020年上半年技术研发费用分别为57.20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2.77%,2019年、2018年、2017年技术研发投入分别为106.05亿元、69.03亿元、47.89亿元,2019年、2018年同比增长54.28%、44.14%。
京东数据的技术研发投入排第二,2020年上半年技术支出达16.19亿元,2019年、2018年、2017年技术研发投入分别为25.67亿元、17.43亿元、10.78亿元,2019年、201年8同比增长47.27%、61.69%,2019年同比增速被蚂蚁集团反超。
陆金所控股2020年上半年技术支出为8.49亿元,同比降低1.74%,2019年、2018年、2017年技术研发投入分别为19.52亿元、16.59亿元、13.02亿元,2019年、2018年同比增长17.66%、27.42%。同比增速均低于京东数科和蚂蚁集团,研发投入在2018年被京东数科反超。
值得注意的是,京东数科在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上高于蚂蚁集团。
京东数科2020年上半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为15.67%,2019年、2018年、2017年这一比重分别为14.10%、12.80%、11.88%,比重逐年增长。
而蚂蚁集团招股书显示,2020年上半年、2019年、2018年、2017年其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7.89%、8.79%、8.05%、7.32%。
蚂蚁集团牌照最为齐全
在牌照上,蚂蚁集团的牌照最为全面,当前已有民营银行、网络小贷、基金销售、第三方支付、保险、证券和消费金融牌照等。
京东数科已有网络小贷、第三方支付、基金销售、保险、融资担保等牌照。陆金所控股则刚在今年获得消费金融牌照。
三家公司各靠什么挣钱
蚂蚁集团从支付起家,京东数科发展自金融服务,陆金所控股成长于网贷,三家金融科技公司来自不同的领域,走向相似又有所不同的道路。
作为支付宝的母公司,蚂蚁集团定位于“中国领先的数字支付提供商和领先的数字金融科技平台”,在支付业务基础上拓展版图。招股书显示,蚂蚁集团的营收总共有三大门类构成,分别是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数字金融科技服务、创新业务及其他,2020年1-6月三大项占比分别为35.86%、63.39%和0.75%。
数字支付服务收入指的是蚂蚁集团在国内商业交易中,按照交易规模的一定百分比向商家和交易平台收取的交易服务费;就跨境商业交易收取交易服务费、产生收入; 就金融交易及个人交易收取费用、产生收入;以及从商家服务取得收入。
数字金融科技服务是为金融机构输出技术服务获得收入,业务包括微贷科技、理财科技、保险科技平台,蚂蚁集团采取的是开放平台策略,该项收入为蚂蚁集团最大的营收来源。
数字金融科技平台上,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12个月内,在蚂蚁集团平台上使用过一种或多种数字金融服务的用户达7.29亿。并且数字金融科技平台收入中,微贷科技平台占总营业收入比例为39.41%,理财科技平台占营收比例为15.56%,保险科技平台占营收比例为8.42%。
创新业务则是类似蚂蚁链等新型技术。蚂蚁集团在科创板IPO问询回复时表示,由于公司的蚂蚁链技术服务、金融云技术服务等涉及的相关技术均属于业内较为创新的技术应用,且行业整体对该等新技术的商业化模式(包括具体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收入模式等)仍在探索早期,因此该业务板块目前尚无行业内成熟的可比公司。
而京东数科更强调“科技”属性。
招股书显示,京东数科已将自身定位于“数字科技公司”,金融科技只成为业务的一部分。当前,京东数科在AI技术、机器人、数字营销、智能城市、金融科技等领域均有布局。根据招股书,京东数科的营业收入可以分为金融机构数字化解决方案、商户与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政府及其他客户数字化解决方案以及其他。2020年上半年,三大业务收入占营收的比重分别为52.37%、41.68%、5.57%。
金融机构数字化解决方案与蚂蚁集团数字金融科技服务类似,指的是京东数科为金融机构提供业务和技术数字化的解决方案,帮助金融机构拓宽获客渠道、优化产品运营策略、提升风险识别能力、增强信息系统敏捷能力。主要产品包括信贷科技、信用卡科技、保险科技、资管科技。
从2017年到2019年,再到2020年上半年,报告期各期,京东数科金融机构数字化解决方案的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00.51%。
商户与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指的是,京东数科建立的围绕中小商户、企业客户及其上下游企业为其提供业务和技术数字化的解决方案。主要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京东白条、收单及会员管理、票据平台。
报告期内,京东数科商户与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的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为22.27%。截至2020年6月末,京东数科累计为12万家企业提供超过6500亿元的产业链金融服务;累计为1.4万多家企业提供超过3300亿元的票据贴现和流转交易服务;累计主导发行了超过140支应收款项资产证券化产品,总规模超过1600亿元。
政府及其他客户数字化解决方案则是为政府及其他客户提供数字化的解决方案。招股说明书显示,京东数科已在智能营销和智能城市两个领域推出了数字化升级、产业效率提升的科技解决方案。报告期各期,政府及其他客户数字化解决方案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39.05%。
值得注意的是,京东数科、蚂蚁集团均先后经历过更名,淡化金融、强化科技。
相比之下,陆金所控股更专注于金融属性,力图科技赋能进入,满足客户的理财和融资需求。招股书中,陆金所表示,以蚂蚁集团为代表的互联网科技金融平台缺乏为借款人评估信用风险并向投资者提供合适产品的金融服务能力和财务数据,更多依赖社会行为数据进行信贷,因此陆金所具有这方面的优势。
陆金所的主营业务分为财富管理与零售信贷,陆金所控股零售信贷业务由旗下平安普惠提供,财富管理业务由陆金所平台提供。2020年上半年,陆金所零售信贷、财富管理业务收入占总营收的比重为80.81%、2.72%。2017年至2019年,陆金所零售信贷总余额以26.6%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财富管理规模(不包括传统产品)复合年增长率为39.4%。2020年9月30日,促成零售信贷总余额达5358亿元,财富管理规模达3783亿元。
零售信贷上,截至2020年6月30日,陆金所控股已将1340万累积借款人与50多家银行、信托和保险公司联系,以轻资本业务模式经营。截至2020年6月30日,陆金所信贷敞口仅为其未偿还贷款余额的2.8%。
在财富管理方面,截至2020年6月30日,陆金所控股已与429家机构产品提供商建立了联系,向1280万活跃投资者提供约8600种财富管理产品。
另外,陆金所控股原有的主营业务——网贷业务的清退也取得重大进展。
陆金所原为P2P行业龙头,据2019年7月18日澎湃新闻报道,陆金所平台表示,P2P业务正积极响应和配合监管“三降”要求。网贷业务正常运营,存量产品与客户权益不受影响。
招股书显示,财富管理业务中,2017年下半年起陆金所控股不再提供B2C产品,并在2019年8月停止提供P2P产品,用资产管理计划、银行产品、私人投资基金等产品取代。
陆金所控股的传统产品(P2P产品)存量已从截至2017年年末的3364亿元减少至截至2019年年末的1033亿元。截至2020年6月末,陆金所控股的P2P产品存量为478亿元,在财富管理规模占比下降到12.8%。其他产品投资规模日益增大,截至2020年6月30日,其他产品投资的规模达3269亿元人民币,而2019年末为2436亿元,2017年末为1253亿元。
与此同时,网贷业务的清退也意味着陆金所的信贷业务需要积极接入机构资金。
招股书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零售信贷业务的新增贷款中,第三方机构的资金占比达到99.3%,来自旗下小额贷款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的自有资金占比缩小至0.7%,并且资金来源已无P2P产品。
京东数科信贷业务逾期率表现略好
尽管业务各有侧重,但在信贷业务上,三家金融机构均以输出技术为主。
蚂蚁集团的收入中,微贷科技平台占总营业收入比例为39.41%,已然超过曾经的主营业务——支付。截至2020年6月30日,蚂蚁集团促成小微经营者信贷4217亿元,促成的消费信贷余额总计为17320亿元,其中98%的信贷余额均由金融机构合作伙伴实际进行贷款发放,或已经完成证券化。
消费信贷主要产品为蚂蚁花呗和蚂蚁借呗,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12个月期间,约5亿用户通过公司的微贷科技平台获得了消费信贷。与此对标的是,京东数科的京东白条和京东金条。
花呗和京东白条同属于信用消费产品,符合条件的用户在购买时即可用这两种产品。借呗和京东金条都是数字化无抵押的短期消费信贷产品,通过技术识别用户风险,用户一经批准可即时使用信贷额度。
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京东白条年度活跃用户数分别为5780.61万人和5544.61万人,近三年年复合增长率达52.28%,科技服务收入分别为32.10亿元和17.94亿元。同期,京东金条的年度活跃用户数分别为1520.57万户和1424.17万户,近三年复合增长率为124.36%,促成的贷款规模分别为4589.15 亿元和2612.17亿元,近三年复合增长率为110.38%。截至2020年6月末,金条产品余额中,由金融机构进行直接放款或已实现资产证券化的比例合计约为 96%。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蚂蚁集团在信贷业务各个数据都远高于京东数科,但近几年在逾期率上京东数科表现更佳。
截至2017年12月31日、2018年12月31日、2019年12月31日,蚂蚁集团促成的消费信贷90天以上的余额逾期率为0.68%、1.01%、1.05%,小微经营者信贷90天以上的余额逾期率为1.10%、1.67%、1.57%。而京东数科促成的消费信贷资产90天以上逾期率分别为0.88%、0.82%和0.82%,中小微信贷资产90天以上逾期率分别为0.83%、2.10%、1.33%。
在零售信贷业务上,陆金所控股也逐渐转向轻资本业务模式,即不对金融机构兜底,只输出技术提供撮合贷款服务、风控服务等,虽然不局限于消费领域,但模式上与借呗、京东金条较为类似。
因此,零售信贷服务的收入占陆金所控股总营收的比重从2017年的55.1%增长到2018年的73.0%,以及2019年的82.2%。而来自净利息的收入从26.1%下降到14.6%,然后下降到8.2%。担保收入的收入贡献从5.2%下降到2.0%,然后下降到1.0%。2020年前六个月,零售信贷服务收入、净利息收入、担保收入占分别为80.8%,11.7%和0.7%。
2020年6月30日,陆金所控股30天以上无抵押贷款的逾期率为3.3%,30天以上有抵押贷款的逾期率为1.4%,受疫情影响较2019年均略上升。不过,截至2020年9月30日,30天以上无抵押贷款的逾期率降至2.5%,30天以上有抵押贷款的逾期率下降至0.9%。
三巨头为何扎堆上市,陆金所为何坚持赴美
中国金融科技前三的公司为何选择在短短三个月时间内集中宣布上市?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张晓燕表示,从监管和需求环境来看,目前金融科技龙头企业拥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和资本市场估值。在经历“严监管”阶段的行业整顿之后,金融科技行业迎来了一轮“政策利好”。2019年8月发布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1年)》提出,要“充分发挥金融科技赋能作用,推动我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优质金融科技企业的发展、上市也得到监管机构的认可和支持。同时,科创版设立等制度革新也为金融科技企业上市融资提供了便利,如蚂蚁集团上市时,科创板审核仅用时25天。
其次,她认为,金融科技龙头企业经过技术积累和业务探索,业务发展逐渐成熟,能够达到其所在交易所的上市披露要求。这是科技企业选择上市的客观条件。
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也提到,在数字经济、科技转型备受重视的当下,金融科技的估值正处于优良的大环境中,后疫情时代,金融科技无疑是风头正劲的大趋势、大方向,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浪潮,亦能为金融科技的深化起到推动作用。此外,蚂蚁、京东数科能在A股上市,与国内优良的政策,尤其是科创板的友好环境密切相关。
苏筱芮表示,内因方面,金融科技赛道日益拥挤,无论是消金领域的玩家,还是移动支付的混战,都反映出了愈发激烈的行业竞争现状,金融科技事业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持续的资本投入,上市是一种其居安思危的体现,既能够获取更多资金来源来巩固自身实力,加速业务扩张以抵御外部竞争,也能够提升自身品牌知名度,对完善公司结构、优化公司治理存在积极意义
“对于企业自身来说,选择上市融资有助于其获得稳定的资本投入,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塑造品牌形象。特别是对于这些金融科技企业而言,资本的注入能进一步助力企业技术研发,为企业带来行业竞争优势。”张晓燕也认为。
值得注意的是,苏筱芮认为陆金所上市的驱动因素与蚂蚁、京东数科存在一些细微差别,“从大背景来看,目前美国资本市场环境比较严苛、不确定性较强,已有不少在美上市公司考虑回A路径,而陆金所仍坚持赴美,推测其早前已为赴美上市付出较多沉没成本,与此前清理P2P存量、申请消费金融牌照或构成系列战略部署动作。”
金融科技三巨头的上市将会为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
张晓燕指出,在这种背景下,以蚂蚁集团、京东数科和陆金所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巨头计划在今年登陆资本市场,无疑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业内标杆企业上市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为金融科技行业的参与者传递信心。最后,考虑到三家金融科技独角兽的行业前景、行业地位以及基本面的硬实力,其也有望吸引长线配置资金入场,提供更多投资机会。
责任编辑:郑景昕
校对:丁晓
陆金所贷款需要什么条件
中新经纬客户端1月7日电 题:《桂浩明:陆金所,网金头部公司的艰难上市之路》
作者 桂浩明(申万研究所首席市场专家、中新经纬特约专家)
说起陆家嘴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市场股份有限公司,知道的人可能并不多。不过如果是说起陆金所,相信很多投资者都是有所了解的。由中国平安旗下子公司作为第一大股东的陆金所,是公认的国内五大互联网金融平台之一。在相当一段时期中,陆金所一直以所发行、代销以及平台推送的产品收益高、信誉度好而著名,同时也确实有很多中小微企业,利用陆金所的平台以抵押甚至无抵押的方式,融到了业务发展所急需的资金。陆金所吸引了很多风险偏好并不太高,但又对投资收益有一定要求的客户,同样的也有很多中小微企业,把它视为重要的融资渠道。2017年的时候,它的资产管理规模超过了4600亿元,管理贷款余额近2900亿元,在同行业处于十分领先的地位,把它称之为“头部企业”也是名至实归的。在投资者眼里,陆金所这个名字是相当有份量的。
但是,进入2018年以来,陆金所的发展速度有所放慢。金融去杠杆政策的推进,以及“资管新规”的落地,对于整个金融行业来说有着重大的影响,而作为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也因此被要求更加规范地运行,并且对以往的业务进行全方面的清理整顿。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陆金所主动调整了理财产品的结构,并且适当进行了业务收缩。应该说,在当前的大背景下,这样做是完全必要的,也是为今后的更好发展打下基础。但是,一些高流动性、高收益、低门槛产品的下架,也使得陆金所原有的产品优势变得不那么明显,留下来的产品则受到了一些商业银行、信托公司等的激烈竞争。另外,作为其最有特色的PtoP业务,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也出现了一定数量的违约。而这种负面现象一旦出现,在互联网中传播会非常快,尽管从理论上来说,陆金所只是提供一个交易平台,实行的是“买者自负”的原则,然而巨大的舆论声浪,乃至“陆金所要倒闭”的谣言,还是难免对陆金所造成一定的影响。
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要进一步做大做强,持续补充资本金是很关键的一环。陆金所虽然有中国平安的背景,但要不断增资扩股,还是要从市场上找资金,并且争取实现资产证券化,这样才能全方位提升自身的实力。公司很早就提出了上市的设想,考虑到境内证券市场对于金融以及准金融企业上市有很高的监管要求,特别是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来说,还没有首发上市的先例,其IPO的过程是缺乏预期的。为了尽快在资本市场融资,陆金所把香港联交所作为优选的上市目的地,并且早早就披露了这样的战略目标。
有明确的上市构想,加之陆金所本身又有过很好的发展,陆金所在融资市场上自然备受追捧,从成立到现在,它已经先后进行了三轮融资,前两次分别筹集了4.85亿美元和12.16亿美元。与此相对应的,中国平安旗下子公司平安创新资本在陆金所的股权,也从公司初创时的74.91%减少到2017年末的43.76%,在完成了C轮的13亿美元融资之后,其持股比例还将进一步被稀释。这样,陆金所在股权结构上,也就更加接近海外金融企业。至于陆金所股权结构调整后,中国平安已经不具备绝对控股地位,其财务报表也不再合并陆金所,这在市场上也引起了两者是否“脱钩”的猜测。其实,中国平安现在还是陆金所的第一大股东。按照国内的金融监管要求,中国平安作为陆金所实际控制人的地位,也是十分明确的。
尽管说现在陆金所在各个方面,都已经符合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基本条件,但是迄今它还没有这方面的正式举措。对此有分析认为,由于境内对互联网金融的规范还在进行中,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投资人,都普遍认为该行业的风险明显要大于传统金融,在尚缺乏更为完善的监管制度以及相应的监管实践的背景下,让互联网金融企业上市,哪怕是其中的头部企业,有关部门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另外,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业绩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这也使得相关企业的上市之路变得更加曲折。此外,也不能排除中国平安旗下的互联网医疗企业平安好医生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后股价表现不佳的影响,这也促使陆金所的管理层对上市时机等的选择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应该说,市场对此也是十分了解的,陆金所前年年底在完成B轮融资时,其市场估值大约是600亿美元,而在不久前完成了C轮融资之后,则下降到约400亿美元。这也反映出在上市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投资者对陆金所的看法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当然在这里也存在全球资本市场调整的因素。但不管怎么说,陆金所走资本市场的道路是一个必然趋势,如何在不太有利的条件下克服困难,完成IPO,实现更大的发展,是它在未来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广大投资者的愿望,更是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发展的需要。(中新经纬APP)
桂浩明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陆金所 贷款条件(陆金所贷款需要什么条件)":http://www.ljycsb.cn/dkzs/121721.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