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阮某案为例,什么是“套路贷”?怎么认定“套路贷”?,下面是李律律谏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什么是贷款合约号
编辑|李律律谏
文章由【头条首发】
在经济发展愈加迅速的社会,民间借贷的便利性便显得尤为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社会资本的流动性,满足了广大群众对于流动资金的需求,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隐藏性的弊端。
2016 年 3 月至 2018 年 2 月,阮某等犯罪集团成员通过购买公民个人信息等方式获取公民个人资料,并且随后成立小额贷款公司、以“网络借贷平台”等名义对外进行宣传其公司。
行为人通过宣传“凭身份证借款,无抵押,秒打款”等为诱饵吸引他人前来其公司进行注册,随后行为人以审核身份真实性为借口,骗取民众提供其手机通讯录、支付宝账号、微信账号、地理位置等个人私密信息资料,以便为后期的索要债款做准备工作。
经过犯罪集团内部人员进行初步审查、最终审查确定被害人可以得到的贷款额度后,就会由其公司的负责财务部的行为人来接手被害人。
随后,行为人会编造各种名称等多个财务号来对被害人进行放款。
“套路贷”人员利用被害人急需资金的心理,在故意不完整地向被害人介绍贷款协议的细节的情况下,要求被害人缴纳服务费,保证金,行业规则等为贷款条件,在多个在线平台上签署虚拟的电子“贷款”协议,并且行为人将“借款”金额以利息、保证金等理由扣除后才发放给被害人。
被害人后续会被各种方法欺骗,以致被害人将继续签署大量虚假的借款协议,“套路贷”行为人以此不断恶意的虚加受害人的“债务”。
以阮某为首的犯罪集团组织成员通过采取上述的行为手段,共骗取潘某等数万名被害人合计人民币数亿元。
法院判决:被告人阮某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百万元。
1.阮某是否可以认定为诈骗罪?
我国《刑法》第266条规定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诈骗罪的行为模式可以简单概括为“行为人采取欺骗手段来实施欺骗行为—被害人基于行为人的欺骗行为而产生或陷入错误认识—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而处分财产—行为人或第三者取得被害人的财产—被害人的财产遭受损失。
根据《意见》中对“套路贷”的概念的定义,行为人前期的制债阶段多以“诱使”及“迫使”等手段进行,而非诈骗罪中的“欺骗”。
即使可以认为“迫使”与“诱使”的手段中含有些许“欺骗”的因素,但被害人却并未因此而陷入主观上的认识错误,因为其对于协议的内容都是清楚的。
本案中阮某采用欺骗的手段,使得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处分财产,这种行为方式应当认定为“欺骗”行为。
从客观方面来看,诈骗罪的客观构成要件包括行为人实施欺诈行为、被害人基于欺诈行为陷入错误认识、被害人处分自己的财物并引起财物损失等行为要素,各要素之间紧密、连续,且具有因果性关系。
客观方面,“套路贷”犯罪过程中,行为人制造虚假债权,哄骗或诱使被害人签订借款合同,辅加银行流水、视频监控等证据,故意制造违约事由,使得被害人陷入其设计的陷阱,借助非法手段讨债,完成一系列行为来非法占有被害人财产。
在客观方面已经完整的符合了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所以认定“套路贷”是否构成诈骗罪必须要该行为同时符合以上主观和客观要素的情形即可以诈骗罪定罪论处。
回归本案,阮某为首的犯罪集团先通过网络等方式锁定作案对象,在吸引到被害人时再给予一定诱人的条件和承诺,使得被害人上钩,再通过一系列审核身份等操作流程,更是让被害人相信其为正规的贷款机构,让被害人在错误的认识下处分财产。
此时行为人的制债手段是环环相扣,具有紧密的关联性,相互之间互为工具作用,而被害人根本无法识破行为人的欺骗手段,掉进行为人设计好的陷阱,同意与行为人签订借款合同。
但这种借款行为产生的债权并不是合同双方基于意思自治产生的,此时的被害人处于不平等地位且已经完全处在了行为人的掌控之下。
此时,应当认定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同时,以阮某为首等人共骗取潘某等数万名被害人合计人民币 29093 万余元,涉案数额巨大,应当认定诈骗罪
。
2.套路贷的违法行为有哪些?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出台的的《关于办理“套路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中所做的规定:“套路贷”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假借民间借贷之名,诱使或迫使被害人签订“借贷”或变相“借贷”“抵押”“担保”等相关协议。
通过虚增借贷金额、恶意制造违约、肆意认定违约、毁匿还款证据等方式形成虚假债权债务,并借助诉讼、仲裁、公证或者采用暴力、威胁以及其他手段非法占有被害人财物的相关违法犯罪活动的概括性称谓。
从我国出台的相关文件和制度中,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套路贷”此种违法行为可以从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来分析;
在主观上,“套路贷”并非只是单纯的想要获取高额的利息,其主要目的在于非法占有被害人的财产,普通的借贷关系只是表面的假象。
在客观上;“套路贷”多采用订立借款合同,但却收取“砍头息”,制造银行流水掩盖其实际借款金额,故意制造违约事实,致使被害人违约从而获得违约金,提起虚假诉讼,威胁、恐吓、拘禁被害人,使得被害人基于心理和生理压力不得已偿还高额“借款”。
“套路贷”在实施过程中为达其不法目的所采取的手段行为不仅侵害被害人的财产权益,甚至可能损害了被害人的人身权,隐私权等多种权益。
公民应当加大识破“套路贷”犯罪陷阱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才可以抵御“套路贷”犯罪的侵害。
就此问题,有关政府和新闻媒体应当起到带头作用,对公众进行宣传和教育来促进公众法律意识,形成自觉抵御“套路贷”犯罪的社会团体。
如果本文的内容对您有帮助,欢迎您留言、点赞、转发,亦可私信咨询
案例来源:裁判文书网
中国农业银行贷款合约号
“宠物是家人,生病了只想治好”“不怕宠物吃喝,就怕宠物生病”……近年来,城市中饲养宠物的人越来越多,宠物逐渐变为许多家庭的一分子,宠物医疗市场迅猛发展。然而,部分宠物医院收费不透明,存在过度检查、“以病谋利”现象,让很多宠物主苦看病、看病苦,但为了心爱的宠物又不得不全盘接受,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难躲的宠物看病“刺客”
“现在给猫狗看病比给人看病贵多了。”北京张先生家1岁多的柴犬名叫斯诺,前段时间突然呕吐、便血不止,因为着急,他带着小狗前往家附近的连锁宠物医院就医,挂号、抽血、留便、PCR,一通检查下来花费1100元,确诊“细小”。
检查费只是“冰山一角”。医生介绍,“细小”全称犬细小病毒,是犬类主要烈性传染病之一,“你不管它肯定就死,救了也不一定能活”。检查后,张先生的狗需要住院输液,每天具体用药花费在1000元至2000元。最终,小狗住院五天治疗超6000元,虽然保住了性命,但高昂的治疗价格和密密麻麻的收费清单让张先生疲于核对。权威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正常情况下,成年柴犬治疗用较好的药,每天住院花费也不超千元。
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以“宠物医院”为关键词进行查询,截至发稿,相关投诉已多达1484件,宠物医疗费用不合理、过度医疗及误诊、到店虚加价格等成为消费者投诉的主要问题。国联证券统计显示,给宠物看一次病,手术费平均在5000元以上。
记者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发现,在网友晒出的看病“刺客”清单中,“‘毛孩子’看病1000元起”“一开刀就要5000元”等分享,刺痛宠物主的神经。
带着种种疑问,记者以猫主的身份走访多家连锁宠物医院。在北京市西城区广外街道一家连锁宠物医院,服务人员向带猫来洗澡的记者推销体检服务,记者随即询价发现,该宠物医院价目表“未更新”,许多项目标价与实际不符。面对价格不透明的质疑,服务人员甩锅“问医生”,并表示药品需要随时更新,“价格公示做不到”。
在与多家宠物医院医生沟通时,记者发现“因宠物不会说话”,几乎所有医生都主动提出要先做全身体检,就诊流程不透明、诊疗收费不透明、用药价格不透明等现象较为普遍。以猫咪骨折“内固定”手术为例,有的医院报价8000元,有的报价3000元,差距很大。此外,给宠物拍个CT也动辄收费上千元。
诸多不透明给本就不对等的宠物就医环节埋下安全隐患。北京市民陈女士告诉记者,她家猫生病,医生说需要吃动物消炎药“速诺”,“吃两周才会痊愈”,就给开了28颗,共420元。“药贵、检查贵,医生一股脑开检查,可是有什么办法,还是要去。”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多数宠物主抱着“为了看好病”的心态,为宠物看病买单,部分宠物医院甚至拿看病做筹码以此敛财。“90后”刘女士告诉记者,她家猫咪因尿闭在亦庄某宠物医院治疗,第一天就被签免责协议,每天输液近千元,花光所有积蓄后她拒绝再续费,医院要求她签署弃养协议,“钱也花了,猫也没了”。
部分宠物主告诉记者,部分宠物殡葬公司与宠物医院强绑定,也存在价格乱象。记者随即联系一家宠物殡葬公司,5千克的宠物单炉火化标价800元,而相同类型的宠物火化在另一家公司标价299元。该宠物火化殡葬服务中心店主介绍,因为缺乏统一标准、价格不透明,各家价格比较混乱。
井喷增长下发展“阵痛”显现
中商产业研究院预计,2023年我国城镇犬猫数量将达12307万只。《2022年中国宠物医疗行业白皮书》显示,2022年全国宠物诊疗机构数量达19930家,宠物医疗市场规模约675亿元,并呈现出持续上升趋势。一边是“它经济”欣欣向荣,一边却是宠物看病难、看病贵。
从发展脉络分析,一位从事动物医学30多年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我国动物医学经历20世纪80年代“机械替代牲畜”低潮期,20世纪90年代“城市限养”动荡期,尤其是2013年资本进入后连锁经营飞速扩张,一改以前“夫妻店”模式,大大小小的宠物医院像雨后春笋一样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逐渐形成新瑞派、瑞鹏、瑞辰三足鼎立。
资本的扩张发展,也给兽医行业带来利好。中国农业大学教学动物医院副院长李格宾介绍,行业高素质人才缺口非常大,毕业生现“抢人潮”,许多同学还没毕业就已被预订;招生端同样火热,五年制本科近年来的招生分数逐年升高,大学二年级转专业招录比达到10选1。
然而,资本是把“双刃剑”,带来行业变革的同时,也导致了盈利优先、兽药滞后、兽医培养“揠苗助长”等发展阵痛。
业内人士介绍,培养一名高素质的兽医人才,需要本科五年、临床三年,倘若出国深造,还需三至五年时间,而目前我国执业兽医缺口在30万人,故两年临床的执照医生就上手术台、刚入职的实习医生就代开处方的问题时有发生。江苏省消保委调查显示,12.27%的消费者称遇到过医生缺乏资质的问题,部分诊所还存在医生无证的情况。
盈利重压也导致“快消理念”风靡。一位连锁医院医生告诉记者,他们每天早会都要汇报营业额,门店间每月都有评比,医生薪水计算方式也有完整的KPI,手术开单、药物金额、邀约客户、检查比例等都在细化考核明目内;有的医院扩张过快,高薪挖人后付不起医生工资,造成过度竞争;而以快速盈利为目标的“快消理念”,逐渐背离“医者仁心”的初心,导致许多优秀临床人才平均待两年受不了就会离职。
业绩要求下,行业“院快药慢”矛盾突出。在宠物医院,检查费用往往比治疗费用高。业内人士坦言,宠物医疗设备价格高、使用率低且没有医保支持,导致分摊成本较大,而近年来随着宠物医院迅速扩张,门店“跟风式”添置医疗设备,带来资源浪费,最终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近年来,宠物医院频频因“人药兽用”被监管部门处罚。以北京市西城区卫健委公布的行政处罚公示为例,仅2023年1月至今就已有12起,萌兽天桥、美联众、博望、宠爱等宠物医院均在近年被行政处罚。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表示,“人药兽用”价格低、利润可观,部分宠物诊疗机构将人用药用于动物诊疗活动,违反《兽药管理条例》禁止将人用药品用于动物的规定。部分兽医告诉记者,抛开价格因素外,我国兽药发展缓慢,难以满足实际需要,以宠物肿瘤治疗为例,目前仍有许多临床急需药物缺失,医生时常面临“治与不治”的考验。
业内建议加大宠物医疗政策监管力度
针对宠物医院乱象,早在2022年10月,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在北京等全国20个城市开展规范宠物诊疗秩序专项整治行动。
2023年上半年,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农业农村局集中开展规范宠物诊疗秩序专项整治行动,累计检查宠物诊疗机构672家,执法人员发现存在诊疗项目及价格公示位置不明显、漏标个别宠物用品价格等情况,并对构成违反明码标价规定、价格欺诈等价格违法行为依法立案查处,累计查处价格违法案件25件,罚没退金额29615元。
记者了解到,由于宠物医疗收费未纳入政府定价范围,即收费标准实行市场调节价管理,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也还需尊重市场定价,寄希望于通过供求关系等市场化手段来实现自发调节。
中国农业大学教学动物医院副院长孙艳争认为,面对消费者质疑频发的宠物诊疗市场,加强宠物医疗市场监管是大势所趋。一方面,市场自发调节要严格遵守《动物诊疗结构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从业人员要树牢依法守法从事宠物诊疗的意识;另一方面,行政监管与行业自律要跟上,加大宠物诊疗全环节透明度和公开性,杜绝诱导消费,让医生在手术、检查、用药时,回归医者初心。
中国消费者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宠物服务纠纷消费者举证难是主要问题,涉及繁育、清洁、医疗、寄养等内容。中消协公开呼吁,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宠物服务、售后等相关规定,加强对相关市场的规范和引导,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受访专家及业内人士建议,应区分伴侣宠物和畜禽经济动物,推动伴侣宠物保护立法;相关部门应探索用制度规范动物诊疗项目定价标准;建立红黑榜制度,由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发布动物诊疗机构红黑榜,促进宠物医疗行业长期健康发展。
(记者 陈旭 王艳刚 北京报道 参与采写:刘珺菲)
来源: 经济参考报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什么是贷款合约号(中国农业银行贷款合约号)":http://www.ljycsb.cn/dkzs/121674.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