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互联网贷款良性创新,下面是光明网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个人贷款 创新
银保监会近日正式发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办法》是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的“基本法”,确立了互联网贷款的定位和地位,在规范发展的同时有助于促进业务良性创新,加快商业银行等机构数字化转型,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和居民个人。
近年来,随着金融科技蓬勃发展,包括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在内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充分运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技术,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互联网贷款应运而生,并成为互联网银行和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的主要产品。互联网贷款提高了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覆盖面,是数字普惠金融的生动实践,但它没有改变信贷的本质,而是基于互联网等技术将线下信贷业务迁移到线上,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趋势,也暴露出一些新的风险隐患。比如少数从业机构存在粗放经营的行为,特别是在合作机构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问题较为突出,还存在过度授信、多头借贷等现象,对信贷资金流向也缺乏有效的管控手段。
《办法》充分肯定互联网贷款普惠金融特性,在强化风险管理、加强监管的同时,对用于生产经营的个人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的授信额度及期限的规定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有助于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贷款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和居民个人,并加快自身的转型创新。《办法》明确互联网贷款坚持小额、短期等原则,要求通过合法渠道获得数据、规范商业银行对合作机构管理、落实向借款人的充分信息披露义务等,针对性较强,有助于减少互联网贷款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风险隐患,更好地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办法》适应金融科技发展的趋势,吸收和反映最新实践成果,抛弃“一刀切”的简单监管思路,鼓励金融机构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同时,按照“新老划断”原则,设置两年过渡期,保证现有互联网贷款业务的连续性和保护客户权益。这都有助于鼓励互联网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加快产品创新,鼓励主流银行扩大在线信贷业务,加大对小微企业和居民个人的在线贷款投放,提高小微企业首贷率、续贷率,扩大居民消费需求,进而助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秩序全面恢复。
对金融机构而言,《办法》是“加速器”,将加快互联网贷款业务的发展。互联网贷款将逐步成为信贷业务特别是零售信贷的主要形式,《办法》按照法律法规和“放管服”改革的要求,不设行政许可,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均可按规定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相关金融机构要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对不符合要求的环节加快整改。
对科技公司而言,《办法》是“稳定器”,将促进并规范互联网贷款相关合作。《办法》对与金融机构在互联网贷款业务方面开展合作持较为开放的态度,金融科技公司等机构应借助政策东风,规范合作行为,发挥在客户引流、资金支持、风险防控等方面的优势,弥补金融机构在客户需求、资金来源和风控能力等方面的不足,构建良性互动的“金融机构+助贷机构+增信机构”合作模式。
当然,部分条款还有待在实践中完善。比如,《办法》要求地方法人银行应结合自身风控能力审慎开展此类业务,但“审慎”的要求尚不明确,在执行上存在困难,容易造成各地执行标准不一。
作者:□董希淼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银行信贷业务创新点
日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在第十四届陆家嘴论坛上表示,“将紧抓恢复和扩大有效需求这个关键,持续优化和改善金融服务”。具体举措包括加大新型消费和服务消费金融支持,促进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等大宗消费等。李云泽的上述讲话,实际上对金融机构力促大宗消费提出了更为细致的要求。从金融角度出发,恢复和扩大有效需求就是要切实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的有效性。金融机构应充分发挥金融对消费的促进与撬动作用,进一步激发居民的消费意愿和消费潜力,助推消费升级,加大新型消费支持。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制造业PMI回落0.4个百分线至48.8%,连续两个月处在荣枯线以下,并且该数据已降至年内最低水平。5月份非制造业PMI为54.5%,低于上月1.9个百分点。作为经济运行的先行指标,PMI指标的回落表明需求不足仍是经济复苏的主要掣肘。谈及当前经济恢复的基础不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经济仍处在恢复发展之中,但恢复的基础仍不牢固,内需不足问题较为明显,特别是消费需求尚未恢复到位,制约经济的总体好转。消费是最终需求,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动力,必须作为关键一招来抓。刘向东认为,在全球经济放缓和外部需求走弱的背景下,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关键还是要加快恢复和扩大有效需求。同时,扩大国内消费需求还要从多方面下功夫,既要促进服务消费的自然反弹,推动新型消费健康发展,也要稳住汽车等大宗消费,引导社会资本扩大相关领域供给,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一直以来,汽车、家电、家居、餐饮被称之为消费领域的“四大金刚”,在我国占消费总量的四分之一。因此,恢复和扩大消费,“四大金刚”自然是重要抓手。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等在李云泽的讲话中被重点提及,也是逻辑使然。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近几个月的宏观数据看,国内商品消费复苏节奏偏缓,尤其是部分耐用品消费偏弱。汽车、家电等大宗商品具有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的特点,支持及促进这类大宗消费,对提振消费至关重要。周茂华进一步表示,促进新能源汽车和绿色家电等消费,对推动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发展意义重大。另外,建议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持续优化消费市场环境,并为满足百姓消费升级的需求不断提供中高端供给。刘向东认为,在扩大消费的同时,进一步促进消费升级、优化消费结构,已成为当前经济恢复基础不牢下扩大有效需求的着力点。今年二季度以来,全国多地纷纷出台各项促消费政策举措,其中不乏对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消费等的“定向支持”。比如,江苏省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无锡市2023年度促进新能源汽车推广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在新能源乘用车促消费活动等四个方面部署了10条政策措施;天津市商务局等13部门出台《天津市关于促进绿色智能家电消费的若干措施》,引导低碳、绿色、节能、环保、智能、时尚的家电产品更新迭代,促进家电消费市场的繁荣发展。在一系列的支持举措中,金融支持都是必不可少的。以近期商务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组织开展汽车促消费活动的通知来说,在“百城联动”汽车节的活动安排中就提出,要强化购车优惠政策支持,加强活动经费、场地等保障,协调推动地方、企业等出台支持汽车消费的针对性政策举措,充分发挥地方财政资金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出台汽车信贷金融支持措施。谈及金融业如何进一步发力促进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等大宗消费,周茂华建议,金融机构可进一步丰富大宗消费金融产品,给予大宗消费信贷方面支持的同时,与相关销售终端网点、厂家协同开展促销或以旧换新等。在刘向东看来,一方面,金融机构要加大对消费设施和场景建设的资金供给,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等大宗消费的信贷支持;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也要积极发展消费金融,创新信用贷款产品,设计专属中长期消费信贷产品,合理降低消费金融成本,提升移动支付便利度等。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个人贷款 创新(银行信贷业务创新点)":http://www.ljycsb.cn/dkzs/120203.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