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来了,各地青年都在关注什么,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大学生贷款mp4
http://vod.cyol.com/vod/data/video/202303/04/aef6f9f1-51c0-4ed5-c613-96e1017c8d6d/transcode_0b5ba6e9-5932-fa48-b8a7-13e88b7a.mp4/av-g.m3u8
如何落实应届生就业?生育支持政策有哪些?教育领域有哪些新变化……每年全国两会,不少关注青年、聚焦民生的议题都会引发讨论热潮。
今年全国两会前夕,中国青年报社《参数》节目组邀请多地记者站记者走上街头,用镜头记录下各地青年对于全国两会的关注和期待。
“希望两会更多关注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障”
中青报·中青网多地记者在实地采访中发现,青年普遍对全国两会有较高的关注。他们面对镜头吐露心声、共话期待。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全国两会青年期待调查显示,就业创业是位居关注度前列的两会议题,在街采中,这也是青年谈及较多的高频词。
“作为一名应届毕业生,今年两会我更关注就业方面的议题。”在北京街头,一名即将毕业的女大学生对着镜头说道。目前正在实习的她感觉符合预期的岗位比较少,虽然她倾向于灵活就业,但父母比较担心社保缴纳问题,“希望两会更多关注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障”。
“想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比较困难。”一名四川的大学生对记者表示,找工作要考虑很多方面,地域、工资、工作强度等都需要考虑到,而且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依然存在,“女生找工作更加困难”。
一名就读于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也关注到了就业歧视问题,“现在有些实习招聘信息,仍会强调需要男生,希望能消除‘卡性别’的现象”。
在江苏南京的新街口,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说,希望国家加大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帮扶,提供更多面向应届生的就业岗位。
一名来自广西的创业者,则希望有更多的创业支持政策。开着一家奶茶店的她,在创业初期,为办理营业执照跑了不少次,“希望在创业前期,办理相关手续的流程能简化些。希望政府能搭建青年创业交流共享平台,让资源能够充分利用”。
“让租来的房子也能住得安心”
“对于想到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来说,住房是排在第一位的。只有先安居,才有后面的美好生活。”广西一名从事旅游行业的年轻人表示,保障性租赁住房是各大城市解决年轻人住房难的重要举措,但她觉得身边了解这一政策的朋友并不多,“什么人符合申请条件,有哪些流程,希望能加强这方面政策的宣传和普及”。
四川的一名大三学生提到毕业租房的难处,“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了解的信息有限,找中介的费用较高。找房东租房,又担心随时被要求退房。希望能够落实租购同权政策,让租来的房子也能住得安心”。一名四川居民也期待今年全国两会关注住房议题,比如调整住房贷款利率,加大公租房投入等,为年轻人提供更多住房保障。
一名在江苏读医学专业的学生对全国两会的医疗卫生议题格外关注,尤其是中医药的推广和应用,“期待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中医药治疗方法的普及,不断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让中医药惠及更多人”。
一名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青年期待全国两会更加关注加强医疗体系建设方面的议题,目前他的父母每年都能享受到免费体检,以及慢性病的定期跟踪诊疗,“期待基层医疗队伍越来越强大,服务能力越来越强,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从“老幼两头”为年轻人减轻后顾之忧
青年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也是家庭的顶梁柱。中青报·中青网多地记者在实地采访中发现,期待全国两会关注养老和托育的问题,减轻年轻人后顾之忧,同样是呼声非常高的内容。
在新疆乌鲁木齐的大巴扎步行街,一名年轻女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身边很多朋友不敢生孩子,一方面担心生育影响工作,加重经济负担,另一方面担心带孩子的问题。“期待两会在生育上给予更多政策支持,比如让男性休护理假,参与到孩子的陪伴和照顾中去,社区为产后女性提供支持,加强心理疏导,同时在托育上发力,减轻双职工家庭的照顾压力”。
广西一名从事文职工作的年轻人也说,自己到了要孩子的年纪,但觉得养孩子对不少家庭来说,会有较大的经济压力,而且现在很多年轻人工作压力大,也担心生完孩子后,没有时间悉心照顾,影响孩子成长。他希望能给予多孩家庭更多生育政策支持,比如提供资金补贴或相应的福利待遇。
在北京,几名小学生家长在街采中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双减”话题,如何提质增效、促进孩子全面成长是家长普遍关心的。一名家长说,自家孩子平时看电子产品的时间比较多,户外运动少。他希望学校能多给孩子开展户外活动,增加趣味性。另一名家长则希望在课后托管时,可以适当提高对孩子的要求,不能“放羊”。
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也是很多年轻人关注的议题。一名北京姑娘觉得,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老年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爷爷奶奶90多岁了,不会用微信、支付宝,也不会线上挂号,去医院看病会有困难”。
广西南宁的一名年轻人,最近在为家中老人考察当地的养老院,但她发现公立养老院比较少,私立养老院价格又比较高,“算下来一个月7000-1.7万元,对普通家庭来说负担很重。”而且她注意到,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缺乏明确的规范和准则,“希望对从业人员加强培训和规范,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让老人过上体面有尊严的老年生活”。
(感谢广西记者站记者谢洋、通讯员覃天虹,四川记者站记者王鑫昕、通讯员汪龙华,江苏记者站记者李超、实习生尤强、曹伟,新疆记者站记者王雪迎)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孙山 见习记者 王志伟 徐丹阳 白杨 来源:中国青年报
大学生MP4
2015级新生的行囊,ipad,手机支架齐上阵。 本报记者 周国芳 摄
山东大学2014年新生报到。本报记者周青先摄
2005年山东大学一名新生报到。本报记者周青先摄
2001年,山东大学一名新生在家长陪伴下报到。本报记者周青先摄
1999年,山东师大新生报到。本报记者周青先摄
又到了开学季,沉寂了一个暑假的校园顿时沸腾起来。学长学姐迎新、老乡会纳新,大一新生一双双对一切都充满好奇的眼睛,向往着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开学了,形形色色的行李箱装点了安静的校园。与父辈们相比,如今大学生的行囊满满当当。让我们穿越进二十年前的“开学季”,大学生的行囊仿佛折射出的是一个时代的符号。
本报记者 周国芳
王光营
实 习 生 韩振安
2015年新生 行李邮寄,iPad、懒人支架齐上阵
电脑、iPad、手机……林幸悦考上大学之后收到了不少奖励。
“昨天刚到,我来的时候就带了一个行李箱,其他的就是邮寄啦。”不到十分钟,林幸悦24寸的行李箱就被她“掏空”了。在济南大学西校区,来自广西北海的大一新生林幸悦收拾好床铺,躺在宿舍里摆弄着手机。
4日,济南大学迎来了2015级的大一新生,校园里到处是拖着行李箱的新面孔。被褥、脸盆、暖水瓶、零食、甚至还有自行车……送新生的家长们从车里拖出来的行李似乎涵盖了衣食住行。
林幸悦今年19岁,是个十足的95后。“这两天刚好和父母去北京旅行,所以就拖了一个行李箱。装了些夏天、秋天的衣服,被子什么的都是在学校买的。冬天穿的衣服还在路上,是邮寄的。”
看着一旁忙碌的妈妈,林幸悦也在一旁搭把手。爱美的她除了带衣服,还带着吹风机、直板夹等捯饬头发的工具。不过遗憾的是,学校宿舍的用电功率让她的这些工具都成了“废品”。
“一插电就跳闸了呀,看来是不能用了。”林幸悦住的是下铺,她熟练地在床头上架起了手机“懒人支架”。
林幸悦的父亲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大学生,不过他那时候的大学行李可没有女儿这么丰富。“当时村子里考上大学的很少,棉被什么的也是从家里带过去。脸盆、毛巾等生活用品都是用网兜兜的。因为上学还专门做了一身新衣服,换洗的基本都是旧的。”
说起当初的行囊,老林念念不忘的是一盒妈妈做的糕点,“当时交通不方便,上学三年基本就回几趟家,所以家里会专门准备些家乡特产带上。”
说起与父辈上大学时行囊的变化,林幸悦说,“与父母那一辈相比,我们应该是多了一些科技产品和创意物品吧。父母那时候肯定没有手机、电脑啊,记得我爸妈经常跟我说,他们那时候上学会带一些奶奶、姥姥准备的自制糕点、海鲜、特产之类的东西。”
2010级新生 开车接送很少见,基本没有低头族
“班里女生,出门化妆的不到两成。”如今已经毕业的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2010级的学生小施告诉记者,他们班里有33人,也就有五六个女生出门化妆。与现在的新生化着浓妆、烫着各色发型相比,当年的她们看着还挺土的。
随着私家车越来越多,如今家长也将送孩子上学和旅游结为一体了,全家人开着私家车来给孩子送行。有些学校实在应付不来,便禁止私家车开进校园。小施说,在2010年,只有一小部分是家长能开车来送的,大部分都是家长坐火车陪同来的。
与现在高中起就沦为“低头族”的大学新生相比,2010级的学生还没那么依赖手机。“那时候大部分人都用诺基亚、三星或者摩托罗拉,我用的是一个国产牌子的手机,大家联系也都通过电话、短信息,通知事情的话也就是通过飞信和qq群,但是有些人通过qq群也不一定联系得上,大部分人大一下学期和大二才开始有自己的电脑。”小施回忆说。
2005级新生 唯一电子产品是手机,诺基亚是“奢侈品”
“当时,我们最奢侈的电子产品就是一部诺基亚手机了。我们宿舍有两个同学,连手机也没有,别说有什么iPad了。”2005年考入山东大学的刘悦回忆起十年前带的行李,电脑也没带,唯一的电子产品就是手机了。当时还带了文曲星、MP4、复读机,有的男生会带着PSP,宿舍之间换着玩。
因为担心学校被褥不够精细,刘悦的妈妈和阿姨们挑了两个下午,才挑出来几斤比较优质的棉花,然后在老家找了个店铺做了一床棉被。虽已经踏入工作岗位,但回想起大学的所有行李,记得最清楚的就是暖心的棉被。
初入大学校园,刘悦拖了两个行李箱,一个大箱子带了一些四季的衣服,另一个塞了一些生活用品。还有两个尼龙袋子,里边是被褥、鞋子。“大箱子平时不用,寒暑假也都是带些玫瑰制品、茶叶等云南特产给舍友。”
“电脑基本没有带的。当时班里有人用手写手机,觉着很新鲜。偶尔有舍友带电脑来,大家就用电脑围在一起看电影。”那年刚报到,刘悦就在学校北门的网吧办了张上网卡。
刘悦笑着说,那时候,在网吧一片游戏的海洋中,像我们默默打开word写作业的人显得很另类,成了网吧里最独特的风景线。
2000级新生 借台傻瓜相机去拍照,结果胶卷卡了
“现在的孩子用手机什么都能办了,我们当年可不敢想象。”在省城某事业单位工作的李斌2000年考入威海的一所大学,他说,当年的大学生活“真是土得掉渣”。在家人的陪同下,他揣着5000元现金就去学校报到了。
由于手机刚刚兴起不久,属于奢侈品,在50多人的班里,只有三五个同学用得起黑白屏、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的手机,个人电脑寥寥无几。
“打电话都是去公共电话亭。”李斌说,碰到情侣煲电话粥,在外面等上一两个小时也是常事。
后来,学校在宿舍楼内建了专门打电话的计时电话亭,长途电话一分钟两毛钱,给很多学生带来了方便。
威海虽然地方不大,但景色非常优美,同宿舍的一个哥们不知从哪借了一台傻瓜相机,几个人凑钱买了一卷胶卷,兴冲冲地出去游玩。
“老感觉不对劲,一个劲按快门,胶卷竟然用不完。”李斌说,大家都争着拍个人照,想冲洗出来邮寄给家人,没想到胶卷卡了壳,大家逛了一上午,白费了摆好的姿势。
1995级新生 不知苹果手机是啥,带两袋苹果报到
“那时候的学习欲望比较强,物质的追求很简单。”从山东大学毕业的李强告诉记者,二十年前,行李不是个问题,大家带的都差不多。
来报到时,李强只带了一个箱子,因为还不能使用银行卡交学费,箱子里除了学费,最主要的就是衣服,各个季节的塞满了箱子。
“看到现在的孩子带着苹果手机和电脑来报到,我们顶多带两袋苹果。”当时电子产品还没有普及,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手机为何物。从学生们的行囊上,根本看不出家庭条件的好坏。
“那时候买个运动裤都没啥牌子,毕业了大家才有穿阿迪的。”李强说,网吧基本是他们快毕业时候才出现的,偶尔能看看电视就是莫大的精神享受,娱乐生活的匮乏让大家把劲头都用在了学习上。
声明: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东方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962007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大学生贷款mp4(大学生MP4)":http://www.ljycsb.cn/dkzs/120087.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