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志锋等:六大行表态支持实体经济,贷款将流向哪儿?,下面是中新经纬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银行贷款的流向
中新经纬10月18日电 题:六大行表态支持实体经济,贷款将流向哪儿?
作者 戴志锋 中泰证券研究所所长
邓美君 中泰证券研究所银行业分析师
贾靖 中泰证券研究所银行业分析师
杨超伦 中泰证券研究所银行业研究助理
姚煜波 中泰证券研究所银行业研究助理
10月16日,六大行均发布公告,披露各家前三季度信贷投放及结构情况,纷纷强调持续服务实体经济、提高经营质效。
从2020年前三季度信贷累计投放情况来看,六大行合计新增投放9.48万亿元;贷款存量余额9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1.6%。其中,农业银行增速最快,新增投放规模2.2万亿元,占3季度余额比例11.6%。其次为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新增规模分别为2.2万亿元和2.1万亿元,占比余额10.4%和10.5%。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增速接近,投放规模分别为1.69万亿元、6444亿元和6450亿元,占比三季度余额分别为9.7%、9.6%和9.1%。
单从三季度增量情况来看,六大行三季度信贷投放2.42万亿元。其中,四大行的投放均在4500亿元以上,按增量排序依次为工商银行(5931亿元),农业银行(5640亿元),建设银行(5441亿元),中国银行(4568亿元)。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分别投放了1622亿元和1040亿元。
国有大行对社融支撑作用增强
结合社会融资规模情况看,国有行支撑作用增强,前三季度累计新增贷款贡献52.4%、单三季度贡献度提升至55%。前三季度行业累计新增人民币贷款18.1万亿元,六大行占其中的52%。单三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4.4万亿元,六大行贡献度提升至55%。在基建托底的大背景下,国有大行参与度逐步提升。
图1:国有银行贷款占社融比重
从投放结构看,制造业、绿色和普惠贷款较年初增速明显超过了总贷款增速,体现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一是制造业贷款投放情况来看,存量占比总贷款10%以上、较年初增速18%以上。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存量占比总贷款分别为14%、11%和10.5%;存量余额较年初增速37%、/、18%。
二是绿色信贷方面,存量贷款占比在9%~18%、各家行有分化;较年初增速在25%~36%。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存量占比总贷款分别为17.7%、13%、11%和8.9%,工行绿贷占比较高;存量余额较年初增长34%、32%、36%和25%,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增速接近、均达到30%以上的高增速。
三是在普惠贷款方面,存量贷款占比在7%~12%,较年初增速18%~38%。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存量占比分别为7%、11.5%和6.8%,其中建设银行占比远超可比同业;分别较年初增长37.6%、22.3%和18%。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8月12日在银保监会通气会上表示,大型银行阶段性完成国常会制定的今年国有大型银行新增普惠小微企业贷款1.6万亿元的任务(存量同比增速在25%左右)。
四季度六大行仍将是信贷投放主力军
预计10月和四季度大行仍是信贷投放主力,配合各类稳增长政策对社融增长起到支撑。
比如,配合制造业、社会服务领域和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9月28日,人民银行设立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额度为2000亿元以上,利率1.75%,期限1年,可展期2次,每次展期期限1年。
再如,加大对房地产融资的支持力度方面。据媒体报道,10月8日,监管要求每家大行年内对房地产融资至少再增加1000亿元,融资形式包括房地产开发贷款、居民按揭贷款以及投资房地产开发商的债券。
稳增长政策下,大行将发挥头雁作用,预计全年社融平稳增长,后续经济观察经济内生动能修复。全年基本面确定性最强的还是区域布局较好的城商行板块。
从资产投放的维度看,今年的基建和制造业强省的制造业投放的规模确定性会更强。从定价的维度看,服务中小企业的银行,对客群的议价能力也会更强。(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责任编辑:王蕾
四大银行贷款流向
编辑 | 于斌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近日,我国四大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农业银行) 扎堆披露 2022 年半年度报告,在四家银行的半年报中,旗下基金公司上半年业绩也随之曝光。其中,农业银行却因为总资产突破32万亿元,盈利达1289亿,但是股价不足3元,而被网友吐槽为“白菜价”。
“当前银行的估值非常低,可能是因为市场对银行有误解。”农业银行董事长谷澍在业绩发布会上直言。那么,是什么导致农业银行的估值远远低于其净资产,而陷入在资本市场的尴尬局面?我们从农业银行的发展态势,以及投资者的角度来分析,或许可以窥见一斑。
根正苗红,缘何被投资者“嫌弃”?
据中国农业银行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财报数据显示,其营业收入3871亿元,同比增长5.93%;拨备前利润2619亿元,同比增长4.9%;净利润1289亿元,同比增长5.45%。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期内,农业银行总资产突破32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4%,较年初下降0.02个百分点;逾期贷款率1.00%,较年初下降8个基点;关注贷款率1.46%,较年初下降2个基点。
通过各项数据足以看出,农业银行业绩仍然在保持稳定增长,而且回溯过去5年,农业银行也可谓名副其实的大盘超级蓝筹股。要知道,中国农业银行是由1951年的农业合作银行发展而来,是国家财政部控股的国有企业,2010年7月,分别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更是国家副部级单位。背景实力之雄厚,不言而喻。
总资产超过32万亿人民币的体量,也让中国农业银行在世界范围内拥有较高的市场地位,并成为了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财富》杂志公布的2022年度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农业银行排名28位;农业银行位列2022年全球“最赚钱的50家公司”前十位。农业银行员工人数也在全球位列第16名。
不过,即便如此根正苗红的国资单位,却因为股价一直处于低位,而在资本市场略显尴尬,但是,这并不影响中国农业银行的市值。要知道,中国农业银行的市值也高达1841亿美元,即使将对比范围放大至全球,也能排名全球第5。
因此,对于A股的影响力,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为整个银行板块市值超过上证指数20%,农业银行的近万亿市值更是不可忽略的存在。据分析,这或许一方面与其盘子过大有关。据了解,农业银行总股本数量多达3499.8亿,A股排名第二,仅次于工商银行。
另一方面,或许也与资本市场投资者投机者居多、赚快钱是主流有关。众所周知,A股投资者在炒股过程中,都是趋利避害,通过低价买入、高价卖出赚取二手交易差价。对于通过股票分红获得收益的方式,既不习惯也不以为意。
与此同时,在近年疫情的影响之下,全球经济下行的趋势难以阻挡,资本市场更是长期低迷。投资者在这个时期,出手投资更是慎之又慎,难以放手一搏。
在这样多因素的影响下,投资者自然会更多地选择短期内即可看到收益的概念股,例如新冠疫苗相关的、数字化、人工智能相关的新型行业个股。而相对稳定、炒作空间不大的长线股票,对于投资者来说,显然欠缺吸引力。
这也不难理解,为何农业银行董事长谷澍农业银行业绩发布会上坦言:似乎一提到货币政策的到逆周期管理和宏观审慎,市场就认为这与银行的经营理念相矛盾。“但如果银行简单地收缩贷款,往往宏观经济没有搞好,银行自身微观审慎也不会取得好结果。”
违规被罚现象不断,公信力存疑
与其它国有银行一样,中国农业银行的大蓝筹基本盘,是依靠全民的信任度支撑起来的。然而,中国农业银行却因为屡次被银保监部门行政处罚,而遭遇公信力危机。
据同花顺网站报道,近日,因为信贷违规等因素,多家国有大行遭遇千万元级别罚单。6大银行年内的罚单逾1.7亿。其中,数量最多的就是中国农业银行,罚单高达92张。
图源:同花顺财经
在上述罚单中,绝大多数机构的违法违规均与信贷业务有关,相关罚单共有189张,占比近六成。具体来看,信贷业务的违规包括信贷管理严重失职、贷前调查不尽职、违规发放贷款或贷款资金被挪用等,特别是贷款资金违规流向房地产领域或股市等。
除此以外,国有大行普遍存在的违规行为还包括向顾客违规收取各种费用,如手续费、管理顾问费、押品评估费等。而且,银行保险类业务,也是违规被罚的重灾区。例如,近日鸡西银保监分局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因保单客户信息不真实,对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虎林青山支行、庆丰支行罚款24万元。
作为国有四大行之一,银行的公信力是支撑其业务规模、市场价值的首要元素。不过,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国有银行也难以规避野蛮生长、到处埋雷的发展问题。通过各监管部门公开的信息,不难看出,农业银行并非独家涉嫌违规经营的银行,但是却是情况相对严重的银行之一。
因此,每逢有这样的事件发生,中国农业银行的客户自然也会在心里打嘀咕:国有银行真的就那么可信、可靠吗?
农行违规事件不断,一方面让农业银行的公信力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也会让农业银行的客户对于银行的诚信度、可信度越来越持有怀疑态度。长此以往,也必然影响其在资本市场的估值表现,更影响金融客户对于银行服务的忠诚度。毕竟,国有银行也为数不少,客户也并非别无选择。
尾大不掉,规模或成新时代发展掣肘
众所周知,当前是一个互联网化、数字化的时代,国有金融体系的改革也势在必行。因此,近年各大国有银行也纷纷拥抱互联网,研发上线了自家的App、小程序,进行数字化转型。
但是,这类银行在国有体制之下的运营机制,以及因为欠缺相关经验、缺少核心的专业技术人才,转型速度相对其它行业,依然过于缓慢,成效并不明显。
仅以中国农业银行的App、小程序的使用体验与用户端反馈,就可以对其这方面的不足窥见一斑。
例如,新浪财经手机银行评测栏目在年初爆料,中国农业银行App与上届评测时相比,中国农业银行App操作比较流畅,互动体验有所提升。
但在反复测试中,人工客服等待时间较长、动账通知可读性不强,交易明细、转账记录等功能也有待提升,仍需在细节之处下功夫。此外,App首次登录激活策略并非同业惯用做法,很难实现切换用户登录。
图源:新浪财经
而在知乎等社交媒体上,吐槽中国农业银行线上、线下服务体验差的也大有人在。甚至有用户非常愤慨的表示:“农行真的是世界上最不智能的银行”。
图源:知乎
作为金融行业,银行的本质是服务至上的第三产业。因此,服务质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据分析观察,农行除了这些看得见的问题外,其潜在的发展问题也不容忽视。
其一,虽然客户体量庞大,但是却限于国内,境外客户依然存在群体单一、服务内容不够丰富的现状问题。据了解,近年受国家一带一路宏观政策的影响,境外业务也是国有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农业银行境外分支机构的客户大多为“走出去”的中资企业,因此存在着客户结构单一,故而会限制其境外分支机构的发展空间,也为其经营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
诚然,在目前可见时间内,农业银行依然会受我国经济基本面持续向好,中资企业出海等的积极因素影响,在境外客户的拓展上依然有巨大空间。但是,客户类型过于单一,必然会让其发展的稳定性无法得到有力保障。
其二,近70年的发展,让中国农业银行显得老成持重,在为其带来海量用户规模的同时,也让其“默守陈规”,难以实现经营管理模式与产品类型创新,甚至因为国内金融管理制度的约束,以及金融行业的大环境影响,导致其与国际大银行汇丰、花旗等存在显著差距。
其三,限制农业银行向境外业务发展的,还有其国际型人才的储备不足。要知道,国际大行之所以能横扫全球,是因为其具备了国际化的管理型、复合型人才。
但是中国农业银行却在这方面,依然呈现不足,无论是海外管理经验的管理者,还是具备各国语言能力、专业素材的基层员工,都是中国农业银行持续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的障碍。
其四,中国农业银行至今依然依赖传统的信贷业务,依靠利益收入支撑企业大盘。据了解,利息收入占比,多年持续达到80%。在疫情影响下,我国的银行利率水平难以处于稳定状态,国家的宏观调控将长期存在。这也意味着,净利差难以继续成为农业银行发展壮大的有力武器。而农业银行因收入来源过于单一潜藏的危机,也有一触即发的可能。
种种因素影响之下,农业银行想要实现内部管理体制变革、产品持续创新,显然有着很高的难度,也有诸多的限制。因此,在维持原有系统正常运转的情况下,中国农业银行的发展也显得成熟稳重,难以短期实现质的飞跃。
结语
在外部环境一直不确定的时代,对于有一定用户规模及资产规模的中国农业银行来说,“维稳”也许是保持基本盘的明智之举。
但是在金融行业发展越来越开放之时,国际银行巨头给国有银行带来的压力也如山雨欲来。而与汇丰、花旗等巨头相比,农行无论是国际化水平,还是境外营收、净利润,都可谓依然处于探索期,未来更是任重道远。
在数字化革命时代来临之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已经成为基础应用。这些前沿科技如何为农商银行所用,才能提升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营效率,也将是摆在中国农业银行面前的难题。但愿作为我国四大行之一的中国农业银行,能抓住新的时代机遇,在国际国内新市场上,都能有所作为。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银行贷款的流向(四大银行贷款流向)":http://www.ljycsb.cn/dkzs/119826.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