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财报】19家民营银行财报透视:网商银行、华瑞银行、新网银行不良率居前三,下面是新华财经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银行不良贷款现状
视频加载中...
新华财经北京5月30日电 民营银行2022年年报已经披露完毕。
自2014年12月首家民营银行微众银行成立以来,民营银行已经历了8年多的发展,截至目前,国内已有19家民营银行,但各家之间的规模,业绩情况均有较大差异。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已有4家银行的总资产规模超千亿,其中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的总资产均超4000亿元,众邦银行首次跨入千亿资产规模,苏宁银行从前三甲跌落,总资产规模位列第四。2022年,19家民营银行的营收净利润普遍增长,三湘银行和华瑞银行的营收净利润均出现下降。
资产质量方面,19家民营银行的不良率均低于2%,其中5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低于1%,总体资产质量较好。但是,部分民营银行不良率相对偏高,且较上年末有一定幅度上升。
其中,网商银行、华润银行、新网银行和金城银行不良率位居前列,且较上年末均有一定幅度上升。
总资产:微众、网商、众邦、苏宁银行超千亿 亿联银行下降超10%
截至2022年末,4家银行的总资产规模超千亿,但行业差距也较为明显。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的资产规模分别达4738.62亿元和4410.89亿元,远超其他银行;众邦银行的资产规模为1077.88亿元,排名第三,该行也是首次跻身千亿资产民营银行队列;苏宁银行的总资产为1042.89亿元,排名第四。
除此之外,资产规模在500-900亿元之间的银行有7家,其中新网银行的总资产为848.2亿元,有望成为下一个千亿级民营银行。而资产规模不足500亿元的银行有8家,其中,裕民银行的资产规模较低,为176.73亿元。
图1:截至2022年末19家民营银行总资产情况
资产规模增速方面19家银行的差异也较大,其中,9家银行的资产规模双位数增长,6家各位中增长,另有4家负增长。
具体来看,新网银行和华通银行的总资产增长最快,同比分别增长48.5%和40.48%。民商银行、众邦银行、客商银行和锡商银行的同比增长均超20%。而振兴银行、三湘银行、华瑞银行和亿联银行的总资产出现同比下降,其中,亿联银行的降幅最大,总资产较2021年末减少约62.51亿元,降幅为10.44%。
不良贷款率:网商、华瑞、新网银行居前三
截至2022年末,19家民营银行中有14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处于1%-2%之间,5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低于1%。
其中,网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最高,为1.94%;其次是华瑞银行、新网银行、金城银行和亿联银行,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86%、1.73%、1.69%和1.61%。
民商银行和客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较低,分别为0.35%和0.46%。
图2:截至2022年末19家民营银行不良贷款率
较2021年末相比,中关村银行和裕民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增长较快,同比分别增加0.74和0.7个百分点;华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下降较为明显,较上年末下降0.76个百分点。
营收净利润:微众、网商银行居前二 华瑞银行降幅最大
数据显示,2022年19家民营银行中营收超过百亿的仅两家,分别是前海微众银行和浙江网商银行,分别实现营收353.64亿元和156.86亿元。其余17家民营银行的营收均低于50亿元。其中,华通银行、裕民银行、客商银行和新安银行的营收低于6亿元,分别为5.58亿元、5.42亿元、5.02亿元和3.24亿元。
较2021年相比,2022年金城银行的营收增长最快,达146.54%;其次是华通银行和客商银行,同比增长分别为78.58%和74.9%。除此之外,19家银行中有4家银行的营收出现下降,其中华瑞银行和亿联银行的降幅较为明显,较2021年分别下降39.42%和24.48%。
图3:2022年19家民营银行营收及归母净利润
归母净利润与营收情况相似,排在前两位的是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但两家银行的差距也较明显,2022年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89.37亿元和35.38亿元。除此之外,苏宁银行的归母净利润超10亿元,其余银行的净利润普遍低于5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华瑞银行是唯一一家亏损的银行,2022年净利润亏损3.41亿元。
较2021年相比,2022年金城银行和华通银行的归母净利润增长较快,同比分别增长904.37%和577.05%。除此之外,客商银行和振兴银行的净利润增长同比均超过1倍。另外,2022年有5银行的归母净利润出现下滑,分别是新网银行、蓝海银行、三湘银行、裕民银行和华瑞银行。
资本充足率:新安银行超24% 众邦银行偏低
截至2022年末,19家民营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均高于10%。其中,新安银行的资产充足率最高为24.29%,其次是裕民银行和客商银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8.46%和15.02%。除此之外,有11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在12%-15%之间。值得注意的是,众邦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较低,为10.76%。
图4:截至2022年末19家民营银行资本充足率
较2021年末相比,截至2022年末,裕民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增加3.12个百分点,增长最快。另外还有6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较上年末出现提升,增幅在0.03个百分点至0.56个百分点之间。华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下降较快,较2021年末下降3.02个百分点;此外,新网银行、新安银行的降幅均超2个百分点。
【读财报】是由新华财经与面包财经共同打造的一档以上市公司财报解读为主要内容的栏目。新华财经是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内容全面覆盖全球股市、汇市和债市等金融市场,提供权威、专业、全面的金融信息服务。
编辑:王媛媛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国内不良贷款现状
一面是经济复苏缓慢,融资需求减弱;另一面监管者严格不良资产认定。曾经被看作是高利润行业的银行,也在经历着一场大浪淘沙式的洗礼
文|《财经》记者 陈洪杰
编辑|袁满
在不少人眼中,银行是高盈利行业,曾有高管自称,“赚钱都赚得不好意思”。但近些年,分化早已产生,银行业的实际利润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近日,黑龙江银保监局披露了辖区内2023年一季度银行业运行简况,出乎市场意料的是,净利润为-6.3亿元,同比减少112.7%。
其他各地银行业运营的情况如何?《财经》记者统计,除少数地方(广西、四川、福建、湖北等地尚未披露数据或披露的数据过于单一),有31地的银保监局已经发布了2023年一季度银行业的相关数据。
银行业净利润为负数的不仅仅是黑龙江一地,甘肃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指标情况表(2023年一季度)显示,当期也亏损了55.88亿元。辽宁的数据估计也不容乐观。
另有数据显示,青海银行业金融机构2022年四季度累计亏损43.33亿元,较同期盈利减少459.42亿元。不过到了2023年一季度,该地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稍有改善,盈利7.89亿元,较同期盈利增加34.1亿元。
在经济复苏下,为何部分地区银行业反而出现亏损?“消费尚未大幅回暖,房地产行业整体融资需求减弱,尤其是弱区域中的经济复苏较为缓慢,当地中小银行的盈利增长乏力、甚至出现了亏损。”有银行业资深人士对《财经》记者称。
另外一个原因在于监管部门对银行的不良资产认定标准更细、趋严,“蚕食”了利润。“之前,监管部门虽然要求90天以内逾期计入关注类贷款,90天以上逾期计入不良,但不少中小银行却未严格执行。今年2月,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对不良资产的认定标准进一步明确。”一位监管人士表示。
31地银行业总资产、利润、不良贷款余额、不良率对比
各地银行业
总资产(亿元)
利润(亿元)
不良贷款余额(亿元)
不良率(%)
北京
316385(余额)
—
1019.75
—
天津
61836
154.5(税后)
—
1.6
河北
126152
268(净利润)
1834
2.27
山西
68875
149
575
1.43
内蒙古
43158
83.6
—
—
辽宁
78507
—
—
—
吉林
43522
52(净利润)
787
2.88
黑龙江
53735
-6.3
—
2.4
上海
236138(余额)
—
891
0.83
江苏
298381(余额)
956(净利润)
1488
0.67
浙江
274411
—
1268
0.62
安徽
101991
—
745.4
1.03
江西
73908
213.79(净利润)
760.75
1.37
山东
157658
—
1288
1.25
河南
123938
—
579.72(主要商业银行)
1.27(主要商业银行)
湖南
93316
281.7(商业银行净利润)
758(商业银行)
1.15(商业银行)
广东
242804
616.55(净利润)
1960
1.17
海南
16309
20.7(商业银行净利润)
393(商业银行)
4.9(商业银行)
重庆
72622
—
—
1.24
贵州
53968
—
604.75
1.43
云南
56100
142(净利润)
—
—
西藏
6795
—
—
—
陕西
81272
—
—
—
甘肃
38525
-55.88
1102.91
4.11
青海
10048
7.89
—
—
宁夏
12414
—
—
—
新疆
42800
104.19(净利润)
345.06
1.16
大连
24700
—
760
—
厦门
25530
64(税后利润)
—
0.65
青岛
37004
112.41(账面利润)
341.55
1.21
深圳
128554
398(净利润)
1208
1.35
来源:各地银保监局;整理/《财经》记者陈洪杰
2023年5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2》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述严监管的趋势。2022年二季度,高风险的中小银行约351家,这比2021年末的数据增加了大概50家高风险中小银行。从规模上看,所有高风险机构总资产占全部参评机构总资产的1.55%,2021年四季度高风险机构总资产占银行业总资产的1%。
“前几年一些地方名义上高风险机构下降了,但实现方式是不良资产非洁净出表,2022年初监管部门发现后,要求数据还原。”某资深监管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
不过,就银行业整体来看,2023年一季度净利润的增幅也不大,并创近年来的新低。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397.3万亿元,同比增长10.9%。其中,大型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166.4万亿元,同比增长14%,占比41.9%;股份制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68.9万亿元,同比增长7.5%,占比17.3%。
相较于10.9%的扩表,2023年一季度商业银行的净利润仅实现1.3%的同比增长。2023年一季度,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6679亿元,同比增长1.3%,增速同比下降6.1个百分点。平均资本利润率为10.32%,平均资产利润率为0.81%。另外,净息差较2022年底大幅下降17bp(基点)至1.74%。
伴随稳经济政策持续落地,预计2023年银行信贷规模增速将会持续修复。近期,东方金诚分析人士称,基于对规模增速回升、生息资产利率企稳和计息负债成本压力缓释考虑,预计2023年银行净息差有望企稳,资本补充也将在政策加持下继续推进。
“其中,全国性大型银行的信用质量仍将好于地方性中小银行。中小银行信用质量的内部分化将延续,东北地区、甘肃、海南、河南等地区中小银行面临一定经营压力。”上述分析人士称。
近日,黑龙江银保监局披露,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该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53735.1亿元,比年初增加2330.4亿元;负债总额52154.6亿元,比年初增加2435.6亿元;所有者权益1580.4亿元,比年初减少105.3亿元。
但需要注意的是,黑龙江省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一季度累计实现净利润-6.3亿元,同比减少112.7%;一季度末,全省银行业不良贷款率2.4%,与年初持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2.30%,比年初上升0.09个百分点。
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外资银行、民营银行等,还有占比很低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黑龙江银保监局披露的数据量较少,并无法判断其辖区内哪类银行亏损的较多。但一般而言,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因具有规范的信贷制度、极具丰富经验的人员以及与相对独立的审批程序,经营的相对较好。
《黑龙江省金融运行报告(2022)》显示,截至2021年末,黑龙江省共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129家,其中城商行有两家,分别是哈尔滨银行以及龙江银行,资产规模为9807亿元;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农商行、农合行和农信社共84家,资产总额为6362亿元;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共37家,资产总额为317亿元。
在上述地方100多家金融机构中,除当地占据重要位置的哈尔滨银行为上市银行,其他机构很少在资本市场上亮相。但哈尔滨银行的经营同样不乐观。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哈尔滨银行的资产总额7127.3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76.87亿元,增幅10.5%;实现营业收入128.71亿元,同比增4.47%;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55亿元。
与此同时,哈尔滨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有待真实认定。哈尔滨银行年报显示,截至2022年末,不良贷款余额为82.19亿元,不良贷款率2.89%,较上年末上升0.01个百分点。
然而,另外一则来自哈尔滨银行2022年报的数据显示,91天至1年的逾期贷款及垫款为87.7亿元,占比3.1%;1年以上的逾期贷款及垫款为186.09亿元,占比为6.5%。
于是,哈尔滨银行91天逾期贷款及垫款超过273亿元,占比9.6%,只认定了2.89%的不良率。早在2019年5月,中国银保监会人士称,“逾期90天以上贷款计入不良,是统一的、硬性的要求。监管部门也鼓励,有条件的银行可以更加审慎地把逾期60天以上的贷款也纳入不良,但这不是硬性要求。”
来源:哈尔滨银行2022年报
5月22日,哈尔滨银行发布了2023年一季度信息披露报告,但未披露不良率情况。数据显示,2023年1月-3月,其营业收入合计为19.55亿元,2022年同期为33.03亿元,其中,利息净收入为14.48亿元,2022年同期为28.28亿元;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1.57亿元,2022年同期为1.37亿元。一季度实现净利润3.22亿元,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2.99亿元。
在营业收入大幅下降,其他项目变动不大的情况下,上述3.22亿元的净利润主要得益于信用减值损失的变化。数据显示,哈尔滨银行2023年一季度的信用减值损失为-5.35亿元,2022年同期为-17.37亿元。
若向过去继续观察,黑龙江辖区内银行业净利润在近年来一直处于大幅减少状态。截至2022年四季度末,黑龙江省辖内银行业全年累计实现净利润69.6亿元,同比减少60.9%;全省银行业不良贷款率2.4%,与年初持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2.21%,比年初上升0.11个百分点。
“实体经济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对经济增长形成较大压力和不确定性,再加上一些中小银行公司治理不完善,经营数据表现的较差,甚至出现了亏损。就目前来看,银行的高质量发展还需长期的过程。”一位东北地区规模靠前的城商行行长对《财经》记者表示。
吉林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也出现了亏损。银行业金融机构在2023年一季度净盈利52亿元,这主要来自于大型商业银行的贡献。其中,大型商业银行净盈利为56亿元;股份制商业银行表现不佳,仅盈利1亿元;城商行净盈利10亿元;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净盈利为-6亿元。
同在东北地区的辽宁银行业虽没有公布2023年一季度盈利的数据,但依然仍难走出低谷。辽宁银保监局仅披露,截至3月末,辖内银行业(不含大连)资产总额78507亿元,同比增长4.2%。负债总额76226亿元,同比增长5.1%。各项存款余额57723亿元,同比增长8.4%。
不过,辽宁银保监局披露了辖区内银行业在2021年末以及2022年6月末的盈利数据,分别是亏损246亿元,实现利润26亿元。
当前辽宁的多家城商行和农商行未发2022年报,并且部分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该地区城商行依然处在合并中,省级农商行也在组建中。在农商行中,公开数据显示,鞍山农商行2021年的不良率为25.10%、灯塔农商行不良率为21.54%、辽东农商行的不良率为11.52%等。
2023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全国3998家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按规定办理了投保手续。2022年共归集保费487.27亿元,使用存款保险基金368.56亿元开展辽阳农商行(注:辽宁的一家农商行)风险处置,使用300亿元向辽宁省风险处置提供专项借款,使用211.32亿元归还金融稳定再贷款。
相较于黑龙江,甘肃银行业金融机构亏损的更多。2023年一季度数据显示,甘肃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为38525.07亿元,同比增长了9.76%;净利润为-55.88亿元,同比增长-216.21%。甘肃银行业金融机构在2022年末的净利润为150.33亿元。
与黑龙江相似的是,甘肃银行业金融机构也大概在120家左右,有两家城商行,分别是兰州银行、甘肃银行。农商行、农合行和农信社等有85家,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有27家。
目前兰州银行已在A股上市,甘肃银行在港股上市。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兰州银行营业收入为20亿元,同比增长11.98%;实现归母净利润5.41亿元,同比增长10.45%。甘肃银行在2022年的归属母公司净利润6.01亿元,同比增长5.27%。
化解中小银行风险是近些年金融改革推进的重点内容。“近年来一系列的监管改革措施已减轻了系统传染性风险,从而缓解因中小银行风险事件给整个金融系统带来的冲击。”惠誉预期,与其他国家与地区相比,中国政府对大多数银行较高的持股水平及影响力将使得银行在出现风险时,政府提前进行干预与救助的可能性较高,进而减少系统性风险的蔓延。
在30多个地方银保监局公布的数据中,海南银行业中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余额为393.6亿元,不良率为4.9%;甘肃次之,其银行金融机构不良率4.11%。
进一步来看,海南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数量不多,总资产规模也不大。截至2023年一季度,海南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表合计为16309亿元,其中,大型商业银行(含邮储银行)为7318.51亿元,股份制商业银行为1849.67亿元,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为3520.1亿元。另外,海南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为117.22%,资产利润率0.68%。
海南的城商行非常少,只有一家。2022年,海南银行资产总额为1039.66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7.80亿元,同比增长12.44%;实现利润总额3.56亿元,同比下滑6.07%;实现净利润4.70亿元,同比增长12.52%;不良贷款率1.65%,同比上升0.29个百分点。
海南省银行业的不良大部分集中在农信系统里面,不过并未披露相关数据。公开资料显示,海南农信全辖8家农商银行,10多家市县联社,营业网点477个,从业人员7200多人。
当下,海南农信系统的风险也正在化解。5月24日,海南省联社发布消息称,于5月19日召开2023年第三次临时社员大会,会议通过了14项与组建海南农村商业银行相关的决议。
根据公告,海南联社、海口农村商业银行、海口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三亚农村商业银行、海南文昌农村商业银行等合计20家机构采取新设合并方式组建海南农村商业银行(暂定名称,经国务院银行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及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核准的名称为准,下称海南农村商业银行)。
5月12日,海南省联社召开的5月重点工作推进会显示,要清醒把握海南农信系统整体的经营进展情况:一是妥善解决延期还本付息贷款问题,从风险化解、提升信贷资产质量的角度深入研究,妥善加以解决。二是逐步拓宽客群基础,敢于接受挑战,通过提升规模、挖掘中间业务收入、强化金融市场投资能力等提升盈利水平。三是加快推进聚合码业务,加大投入深度挖掘,机构业务、消费金融、乡村振兴、数字银行等部门加快协作推进,持续改善存款结构。
“四是市县行社要梳理费用配置和绩效激励情况,随时掌握行社财务动态、收入成本控制等情况,准确了解考核导向,贯彻落实好省联社党委工作部署。五是坚持不懈抓好风险处置化解工作,加快处置重点项目,研究细化每季度的风险化解目标,认真研究适用好新的金融资产分类标准。六是进一步开展好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深入分析梳理业务增长乏力原因,找出症结所在,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意见。”上述会议称。
上述会议还表示,要扎实推进清产核资工作,真实全面地反映海南农信的资产状况。持续推进不良贷款风险处置,把工作做细做实。
目前,不仅仅是海南,还有辽宁、四川等地提出了组建省级农商行的方案。“这与当地银行业的生存状况有关,其目的是抱团取暖,加强自上而下的控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预防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有银行业人士表示。
当下,河南因受村镇银行时间的影响,市场也比较关注的该地银行业的资产质量。河南银保监局披露的数据显示,一季度末河南省银行业不良贷款(主要商业银行) 为579.72亿元,不良贷款率(主要商业银行)为1.27%。
与外界想象不同的是,河南省银行业不良贷款为何低至1.27%?“河南在该数据披露中,标注了‘主要商业银行’,大概率未将正在处置风险的银行计算进去。”有银行分析人士称。
在各地银保监局公布的数据中,浙江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不良率最低,为0.62%,这对于总资产规模达27万亿元的浙江实属不易;厦门、上海和江苏银行业的不良率也均低于1%,分别是0.65%、0.83%(商业银行为0.75%)、0.67%。
2022年9月27日,在第294场银行业保险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浙江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包祖明称,十年来,(浙江)银行业各项贷款余额突破18万亿元大关、年均增长超12%,首创农户家庭资产负债表融资、无还本续贷、中期流贷等金融服务模式,小微、民营、涉农、制造业等贷款余额持续保持全国第一,普惠小微贷款利率持续下降。转贷效率大幅提升,无还本续贷余额超7500亿元,为全国第一。
“我们率先探索形成可复制的联合授信、会商帮扶、化圈解链、改革化险等成功经验,创新跨区域监管协调议事机制,全国首个探索省会城市监管新模式。十年来,浙江持续重拳整治金融乱象,累计处罚机构1214家次,处罚责任人员655人次,近四年罚没金额超过以往十几年的总和。累计处置不良贷款1.46万亿元,不良率降至0.67%,为全国最低。”包祖明还表示。
5月19日,2023年一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显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1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341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62%,较上季末下降0.01个百分点。
作为最薄弱的环节,区域银行的健康发展,则意味着中国体系短板得到改善。普华永道提出了区域银行发展的以下成功要素:拥有清晰、稳定的战略主线、战略执行力和战略定力;经营特征鲜明,在特定客户、产品或服务上形成优势;勇于变革、组织敏捷,以效率和体验构筑护城河;高管任职时间较长或继往开来、战略思路有延续性,且具备良好的现代公司治理机制。
“应抛弃原先以外在规模为重的理念,转而注重内涵价值,成为高质量、有特色、可持续地穿越周期的卓越银行。围绕基础客户、基础业务,深耕本地,摸索出一条区别于国有大行及股份制银行的差异化发展路径,看似平凡之路,反而会成就区域性银行的不平凡。”普华永道张挺在2022年10月称。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国内不良贷款现状)":http://www.ljycsb.cn/dkzs/119203.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