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热评|提前还贷热背后的市场大势和楼市焦虑,下面是每日经济新闻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固定资产贷款还款
每经特约评论员 张敬伟
LPR基准利率的多次下调,也使得站在房价与利率高点的购房人心里开始权衡利弊。所以,就有了提前还贷热。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央行数据显示,今年年中开始,住房贷款利率发生明显变化。2021年12月及2022年3月,新发放的个人房贷平均利率高居不下,分别为5.63%、5.49%。但当时间来到2022年6月,新发放的个人房贷平均利率突然掉头向下,猛然降至4.62%。不但为近五年来最低,也是继2017年9月以来首次回落到5%以下区间。
贷款利率有了利差,引发购房人打起提前还贷“小算盘”,这并不令人惊奇。贷款购房是个麻烦事,提前还贷也是技术活。购房不易,如何更好地节省购房成本更是不易。好在互联网给购房者提供了交流购房心得和提前还贷的机会,网上不乏介绍提前还贷的技巧和常识。譬如,有网友介绍经验,早在2017年起就开始提前还款,如今月供只剩很少一点。“两点体会,一是提前还款=强制储蓄,二是房贷千万要留一点,抵扣个税用。”提前还款有门道,房贷银行也有对策。有网友感叹,去农行提前还贷,要收取3个月利息作为违约金,还要提前一个月预约。
购房者要趁利差提前还贷,银行则给提前还贷者设置条件。甲方乙方,皆是为了自身利益,当然也契合合同要义,无可厚非。让甲方乙方动起来的,则是贷款利率的“降”。个人房贷利率从去年底的5.63%降至如今的4.62%,也是货币政策调整的应有之义。虽然全球货币政策都处于加息通道,但是中国货币政策却在超预期调降。
一方面,我国稳经济任务依然艰巨。8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1.7%,低于上月0.8个百分点,表明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总体延续恢复态势,但扩张力度有所减弱。此外,消费和工业增加值增长不及预期。上半年外贸势头不错,下半年则面临后劲不足压力。投资层面,虽然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1%,但是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5.4%。随着大规模减税尤其是留抵退税,公共财政收入减少,不仅政府要过紧日子,也影响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稳经济失去一剂猛药,受困房企增多也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
今年1~7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6.4%,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7.1%,7月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再创新低。稳住房地产市场,不仅货币政策要给予受困房企适度灵活性,而且政府也要想方设法“保交楼”,防止楼市飞出“黑天鹅”。值得一提的是,也要关注地方金融机构发生存款汇兑风险,防止小问题变成大风险。稳住金融市场,防止金融市场出现风险传导,至关重要。
另一方面,中国通胀风险可控,全年可维持在CPI增长3%左右的温和通胀区间,这给货币政策通过多工具运用释放流动性提供了可能。除了适度降息,大规模减税降费还要适度进行,此外央行长期性工具和阶段性工具在内的10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还要继续使用。
通过超预期降息,确保市场拥有足够流动性,是大势。这不仅让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能够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让其拥有真正的获得感而非“吃不饱、喝不足”的流动性饥渴,而且能让市场流动性不足的弱预期变强,消解市场焦虑增强市场信心。
由此审视楼市出现的提前还贷热,就可理解其中蕴含的多重遗憾。
首先是楼市存在的消费焦虑,今年楼市整体疲弱,不仅一些头部房企出现资金问题和交楼延迟,楼市购房需求也呈现低迷态势。因此,楼市供给侧和消费端都出现了问题,政策层面为了防范楼市焦虑蔓延为市场恐慌,进而演化为系统性金融风险,也在出台相关政策保交楼。其次,房贷利率降下来,有助于楼市健康稳定发展,能够降低购房成本,促进刚需及改善型群体购房,化解楼市风险。其三,降低房贷利率和提前还贷热存在因果关系,而且是值得肯定的。毕竟,购房者提前还贷,有助于银行资金提前回款。而且,也能刺激提前还款者的购房热情,在还款后按照现在的较低利率再次购房。
提前还贷热,既是宏观经济状态的体现,也是楼市焦虑的折射。
每日经济新闻
固定资产贷款还款资金来源
将银行卡挂失,截取转账失败的图片声称自己银行卡被冻结,编造各种理由向熟人借款,8个月中他竟然骗了200余万元。近日,经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检察院提起公诉,法院以诈骗罪判处被告人万某有期徒刑十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10万元。
出狱4个月,无业小伙盯上好友
2020年10月,因诈骗罪被判处拘役六个月的万某刑满释放。他没有找工作,而是四处游荡,缺钱了就向父母要。不久后,万某迷上了一款网络赌博软件,每天都要赌上几把,很快便掏空了父母的家底。
2021年2月,为了筹措赌资,万某将主意打到了朋友望先生的身上。为让望先生相信自己有还款能力,万某将提前准备好的70万元微信零钱余额截图发给望先生,再将自己的银行卡挂失,告知望先生自己要借点钱“搞正事”,挣到钱后可以一起分红。万某说:“我的银行卡被冻结了,钱取不出来了,不然也不会找你借钱的。”
见到截图中有这么多余额,望先生相信了万某。此后,2021年2月至6月,万某多次以银行卡被冻结等理由向望先生借款40余万元。其间,望先生要求万某还款,但万某又一次凭借一张银行卡流水390余万元的截图和与银行工作人员的聊天记录取信于望先生,只还给他几千元了事。
此时,万某意识到不能再向望先生借钱了。于是,他将目标转移到了好友向先生身上。
被害人当面对质发现真相
2021年6月,万某来到向先生经营的小店。二人聊天后,万某说要出去打牌,便离开了小店。没过多久,万某回到店中对向先生假装抱怨自己输了不少钱,并当着向先生的面给对方转账。向先生说:“你输这么多钱多不划算,不如你把钱借给我还房贷,到时候我连本带息一起还给你,你还能挣点利息。”万某一口应下,并当场打开显示有130万元余额的微信零钱,当着向先生的面,提取了70万元到自己的银行卡里,然后声称有事先走,晚点转账给向先生。然而,第二天向先生并没有收到转账。
接下来便是老套路,万某以银行卡冻结需要资金对冲、资金需要解冻、需要缴纳滞纳金等理由跟向先生借钱。为了证明自己有钱,万某发给向先生一张578万元的微信余额截图,并通过微信给向先生发了一张本息共计160万元的借条。此后,2021年6月至10月,向先生共计给万某转账130余万元,扣除还款部分,向先生实际损失90余万元。
除了朋友,万某还将主意打到了自己的女友乔女士和网恋对象曾女士身上,并先后向二人借款共计70余万元。
2021年10月,曾女士首先发现事情有些不对头。她联系到与万某的共同好友向先生,才发现向先生也遇到了同样的事情。随后,曾女士、向先生、乔女士三人碰面,将事情说开,发现才短短几个月,万某竟然跟他们三人都借了很多钱。
三人将万某叫到向先生家中,万某知道自己瞒不下去了。“这些都是假的,那个截图是我用软件做的。钱都让我输光了,没钱还给你们。”三人最终决定报警。
万某制作的虚假截图
2021年10月27日,万某在家中被公安机关抓获归案。然而,从侦查案件到最终判决,万某始终坚称自己没有诈骗。“他们要钱的时候我也还了一些,我没有诈骗,我还打过一张借条,这是正常的借款行为。”
用证据说话,拆穿谎言认定诈骗
那么,万某的行为究竟是民事借贷,还是刑事诈骗?
对于万某坚称自己没有撒谎,微信余额的确有几百万元的供述,公安机关经调取其交易明细后发现,其微信零钱余额最多时为5.7万元,微信零钱通余额最多时为11万元,从未出现过上百万元的记录。万某称自己从未挂失过银行卡,而公安机关却查到,万某在2021年4月至10月间,先后通过手机银行挂失银行卡多达18次,均在几天后通过手机银行撤销,而手机银行挂失和撤销银行卡的步骤之一便是人脸识别,且其在与曾女士、向先生、乔女士三人对质时,曾亲口承认自己操作手机挂失过银行卡。
至于那张160万元的借条,承办检察官认为,区分民事借贷和刑事诈骗需要从多角度综合判断,其根本区别是被告人有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是否有借条并不是区分二者的根本性条件。万某出具借条的行为,实为麻痹被害人,让对方更相信自己。万某名下无房、无车,无固定工作和收入来源,面对被害人多次催促还款,仅偿还小额资金,对大额部分却多次推托,甚至以各种理由进一步诈骗,拿到钱后全部用于网络赌博,导致被害人的钱款无法收回,综合判断万某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办案检察官在讨论案情
检察机关认为,万某通过软件制作虚假余额截图和聊天记录,虚构还款能力,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诈骗金额共计200余万元。今年2月23日,夷陵区检察院以万某涉嫌诈骗罪向法院提起公诉。日前,法院作出上述判决。
作者:李理 李爽
来源: 检察日报正义网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固定资产贷款还款(固定资产贷款还款资金来源)":http://www.ljycsb.cn/dkzs/118713.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