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隐藏利润?17家上市银行中4家拨备覆盖率超500% 均在江浙地区,下面是投资快报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贷款拨备率 拨备覆盖率
作为一项能够反映风险抵御能力的指标,拨备覆盖率一直备受资本市场和投资者的关注。随着2022年业绩快报陆续披露,各银行的拨备情况也随之浮出水面。
据统计,目前已披露快报的17家上市银行中,有15家银行的拨备覆盖率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同时,17家银行中超过300%的有11家,其中还有4家高达500%以上。而监管对于银行机构拨备覆盖率要求的基本标准则为150%。
近年来,国内上市银行普遍提高拨备覆盖率,多数银行实际数据均远高于监管指标,引得监管下场喊话“鼓励拨备覆盖率回归合理水平”。
分析人士指出,拨备覆盖率过低,可能降低银行不良贷款风险抵御能力。在宏观经济或行业明显遭遇冲击,潜在不良风险压力上升情况下,银行倾向于提升不良拨备。然而实际上,拨备覆盖率并不是越高越好。
4家银行拨备覆盖率超500%
财联社记者梳理发现,截至目前,已有17家上市银行披露2022年报业绩快报。从数据来看,银行业去年业绩表现较为可观,17家银行统统实现营收、净利同比“双增长”,并且有8家银行的归母净利润增幅超过了25%。
值得一提的是,在拨备覆盖率方面,上述银行均超过200%,远高于监管规定的标准。其中有11家银行拨备覆盖率高于300%,其中无锡银行、常熟银行、苏州银行、张家港行等4家的拨备覆盖率更是超过了500%。
数据显示,已披露业绩快报的17家上市银行,仅有招商银行、兴业银行2家的拨备覆盖率同比下调了30多个百分点,而其余15家则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江阴银行及苏州银行更是分别增长139.93、107.90个百分点。
据了解,不良拨备覆盖率是银行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对不良贷款的比率,反映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是否充足的指标。一般来讲,银行拨备覆盖率高说明其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强,当银行出现坏账时,有足够的资金能力来抵御风险的发生,而拨备覆盖率过低就反映银行对抵御不良贷款风险的能力偏弱。
但“这并不意味着拨备覆盖率越高越好”。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指出,拨备覆盖率较高,一方面可能对信贷资源的占用,降低银行信贷扩张空间和盈利能力;另一方面,也可能反映该银行资产质量风险相对偏大。
不过,中小银行提升拨备覆盖率并不一定预示着其资产质量降低。以拨备覆盖率最高的无锡银行为例,2022年末该行不良贷款率仅为0.81%,并且较年初还下降了0.12个百分点,为上市以来新低,延续近两年来不良率持续下行的趋势。与此类似的还有苏州银行、张家港行等,前者2022年末不良贷款率为0.88%,较年初下降0.23个百分点。
不排除隐藏利润的可能
对于近年来银行普遍提高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的现象,经济学家宋清辉认为,各家有各家的原因,但总体来看或有两大主要因素。第一,可能是为了应对部分贷款坏账风险,未雨绸缪,提高拨备覆盖率为此作好准备;第二,本就不低的基础上仍继续提高拨备,意味着部分银行可能存在隐藏利润等情况。
周茂华则认为,一方面是银行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分母下降,导致不良拨备覆盖率有所上升;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内经济遭遇内外多因素超预期影响,宏观经济波动,部分行业企业经营受影响大,部分银行通过提升不良拨备覆盖率,以有效应对潜在不良风险,提高银行经营稳健性与可持续性。
“值得关注的是,少数银行的不良拨备远高于同业可比平均水平,更远高于监管要求水平,不排除存在隐藏利润的倾向。”周茂华补充道。不过他也表示,整体来看,在当前的新规之下,银行想要隐藏利润也并非易事。
据了解,财政部曾于2019年9月下发了《金融企业财务规则(征求意见稿)》,对于大幅超提准备金予以规范。“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例,监管部门要求的拨备覆盖率基本标准为150%,对于超过监管要求2倍以上,应视为存在隐藏利润的倾向,要对超额计提部分还原成未分配利润进行分配。”
与此同时,近年来监管也一直在喊话,鼓励银行机构拨备覆盖率回归合理水平。
博通咨询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蓬博认为,银行调整拨备覆盖率与宏观经济环境有关。他预计,随着银行对今年业绩预期的向好和监管机构的表态,银行应该会主动降低拨备覆盖率,增加利润水平的同时提高分红能力,这样也是增加投资人信心的一种表现。
而对于如何降低拨备覆盖率,上述分析人士普遍指出,不良拨备覆盖率是贷款减值准备与不良贷款比值,因此,商业银行可以适度减少当期拨备计提,增厚利润及补充核心资本;也可以适度调整贷款不良的考核指标,适度提升不良容忍度等。
贷款覆盖率是什么意思
原标题:打破“数据壁垒”“信息孤岛”,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
为金融与中小微企业架起“信息金桥”(锐财经)
近年来,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探索建立“乡村金融超市”,推出各种特色信贷产品,促进群众金融需求和供给精准对接,助力乡村振兴。图为白河县农商银行工作人员在为村民解答贷款事项。新华社记者陶 明摄
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国民经济的生力军,如何解决其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的融资问题关乎实体经济的活力。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应用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就进一步发挥信用信息对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支持作用,推动建立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长效机制作出部署。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方案》坚持以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提升服务中小微企业能力为出发点,多种方式归集各类涉企信用信息,不断提高中小微企业贷款覆盖率、可得性和便利度,助力中小微企业纾困发展。
加强信用信息共享整合
近年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不断完善,有效促进了中小微企业融资。但受银企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制约,中小微企业贷款可得性不高、信用贷款占比偏低等问题仍然存在。
“目前的信用信息共享应用情况,与中小微企业融资业务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国家发改委秘书长赵辰昕表示,《方案》坚持以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提升服务中小微企业能力为出发点,明确了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
一是加强信用信息共享整合。在依法依规、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将纳税、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缴纳、水电气、不动产等信息纳入共享范围,依托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构建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按照公益性原则提供信息查询等服务。支持银行、保险、担保、信用服务等机构接入融资信用服务平台。
二是深化信用信息开发利用。完善中小微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实现精准画像。强化获贷企业信用状况动态监测,提高风险预警和处置能力。对依法认定的恶意逃废债行为,依法依规开展联合惩戒。
三是保障信息主体合法权益。各级融资信用服务平台要建立完备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对接入机构进行信息安全评估。接入机构要严格遵守有关规定,严禁将获取的信息用于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以外的活动。
充分挖掘信用信息价值
据赵辰昕介绍,近年来,国家各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有效措施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大力推广“信易贷”模式,建成运行了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即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以信用信息共享与大数据开发应用为基础,充分挖掘信用信息价值,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在金融机构与中小微企业之间架起一座“信息金桥”。
“信息金桥”的积极作用,从一组数据中可以清晰看出:截至2021年11月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约18.73万亿元,同比增长24.1%;截至目前,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已经与103个地方实现了互联互通,覆盖了273个地方的站点,入驻的金融机构超过2000家,企业超过1380万家;2021年前11个月,全国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5.71%,2018年一季度以来已累计下降2.11个百分点……
中国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负责人毛红军表示,这几年,银保监会鼓励银行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科技手段优化业务流程,创新产品和模式,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下一步将继续指导银行对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外贸等重点领域的小微企业加大支持力度,围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
加大信息安全保护力度
“随着互联网场景的不断拓展和大数据技术的深入应用,信息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大力推动信息共享也是社会各方的普遍诉求和热切期盼。”国家发改委财政金融和信用建设司司长陈洪宛说,《方案》明确了信用信息共享清单,对37项信息逐一明确了共享信息的内容、方式、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间,不仅注重共享数据规模,而且也注重共享数据质量。
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主任周民表示,建设“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并不是要推倒重来、搞重复建设,而是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提高运作效率。周民举例说,依托一体化平台网络,打通政府部门与公共事业单位等数据源单位与金融机构间的数据共享通道,在规范授权的前提下,以接口调用、数据核验以及联合建模等方式,实现数据便捷、高效、安全共享,降低金融机构多头对接数据的时间、人力、技术、资金成本。
打破“数据壁垒”和“信息孤岛”的同时,如何加强对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保护?陈洪宛表示,《方案》就规范信息管理使用、加强信息安全保障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对主体授权和技术支撑等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实践中,将通过“落实源头保护”“指定数据用途”“实施分类管理”“强化技术保障和制度规范”等方面加大信息安全保护力度。(王俊岭)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贷款拨备率 拨备覆盖率(贷款覆盖率是什么意思)":http://www.ljycsb.cn/dkzs/117424.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