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林间号!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车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手机租机

林间号 > 贷款知识 > 贷款 购买理财(贷款理财被银行发现)

贷款 购买理财(贷款理财被银行发现)

贷款知识 证券日报 投稿

用保单贷款买“高收益”理财?小心钱险两空,下面是证券日报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贷款 购买理财

如今,大家的健康意识越来越高,很多人都会给自己和家人买份保险,为健康多一重保障。但是交保费后,如果着急用钱,退保则会失去保单权益,而且不一定能全额拿回保费。这时候,保单质押贷款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它可以在短期内帮助资金周转。但最近有违法分子也盯上了保单质押贷款,大家一定要擦亮眼睛,避免上当受骗。

所谓“保单质押贷款”是保险公司用投保人的保单价值作为质押,向投保人提供的一种短期贷款。现在操作过程非常简单,手机就能办理,最快30秒到账,贷款额度是保单现金价值的80%。

保单贷款让投保人可以比较便利地获取短期资金,所以近几年保单贷款的规模持续增长,部分龙头险企规模已超过千亿元。在已披露最新年报的险企中,截至2020年末,中国平安保户质押贷款账面值为1614亿元,同比增长16%。

随着保单贷款规模持续扩张,一些不法分子也盯上了这一业务。最近,北京银保监局披露了一起保单质押贷款诈骗新套路:违法分子谎称自己是保险公司的“客服售后”,专挑中老年人下手,打着办理“退保”的幌子,实际是质押保单办理贷款,然后再诱骗消费者用贷款资金购买所谓“高收益”理财产品。消费者一旦转账购买,违法分子就玩消失“跑路”了。

保单贷款的资金被骗走,投保人将会面临多重风险:一是如果没有在保单效力中止后90天内与保险公司解除合同或全面清偿贷款本息,就会变成不良贷款;二是在保单贷款没有及时偿还的情况下,保险公司会解除承保合同,投保人一旦出险,不会获得赔偿。

保单质押贷款诈骗事件频频发生,投保人该怎么防范呢?首先应警惕“高收益”陷阱,多数“代理退保”都是打着“高收益”理财的幌子进行非法集资;其次,如有疑问,可通过保险公司公布的官方热线进行维权。另外,购买金融产品须认清机构的资质,仔细甄别保险公司或人员是否具备相应资格,这里可以在银保监会官网“在线服务”栏目进行查询。此外,老年投保人尽量在亲属或子女的陪同下办理保单质押贷款,贷款用途也要及时跟亲人沟通。

其实早在去年,监管部门就发布了《人身保险公司保单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对贷款办理委托原则、贷款去向等作了明确规定。相信随着相关规定的不断完善,保单贷款诈骗有望得到有效遏制。

(策划 证券日报音视频中心)

贷款理财被银行发现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刘佳 见习记者 王兆轩 北京报道

近期,多家银行大额存单“一单难求”,甚至有产品上架即售罄。不少用户表示全靠“拼手速”。

今年以来,尽管两轮利率下调后,3年期20万元起存大额存单利率降至2.9%-3.5%之间,但投资者们的抢购热情依然不减。

在外部环境波动较大、银行理财打破刚性兑付的情况下,大额存单“秒空”的背后,意味着居民可选择的稳定高收益存款类别的减少。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随着存款定期化趋势显现,银行的存款成本上升而贷款收益率下降,为了降低负债成本,未来中长期存款的规模和利率有望持续走低。

大额存单“秒空”的背后

相较于活期存款和普通定期存款而言,大额存单拥有更高的起购金额和利率,且到期前可转让、可抵押、拥有一定流动性,变现能力强,因而受到个人和机构投资者的追捧。

今年以来,历经两轮利率下调后,银行定期存款利率进入“2时代”,大额存单年利率进入“3时代”。

“大额存单也太难买了,输完密码就没了。”有网友在某股份制大行App上购买该产品时如是说。

也有不少买了银行理财的网友表示,现在银行R2级别的理财都会跌,自己购买的银行理财遭遇断崖式下跌,当初买的是理财又不是基金,“以后再也不要被割韭菜了,时间一到就赎回,保本保息才是硬道理。”

今年以来,尽管大额存单利率年内出现多次下调,依然挡不住投资者们的抢购热情。某城商行客户经理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大额存单销售比较紧俏,尤其是3年期大额存单,基本上要靠抢,很多已经没有额度了。

《华夏时报》记者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市场上大额存单3年期年利率在2.9%至3.5%之间。其中,部分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的年化利率普遍偏低,地方性城商行、农商行的利率则相对较高。

12月5日,《华夏时报》记者致电并登录多家银行手机银行App发现,工商银行3年期、30万元起存的大额存单利率在3.1%,目前仍有额度;平安银行6个月、1年期、2年期、3年期可转让大额存单已经全部售罄;浦发银行3年期、20万起存的大额存单年利率为3.3%,目前仅剩针对于新开户用户且在7天内申请;厦门银行和成都农商行3年期、20万起存大额存单年利率均在3.55%,目前尚有额度。

“连利率3.25%的大额存单也要靠抢。”有网友调侃道。今年以来,权益市场、债券市场波动较大,银行理财不再刚性兑付,投资产品“破净”现象普遍,可供选择的稳定高收益存款类产品逐渐减少,放大了投资者对于大额存单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大额存单的发行规模是由商业银行在年初向央行报备审批,在满足相应监管要求后方可发行,使得大额存单在年初呈现出额度相对宽裕,在年末额度紧张的状况。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今年以来利率下行,且呈继续下行的趋势,大额存单利率较高,不受预期利率下调影响且可通过背书转让保持其流动性,自然会出现一单难求的局面。”

“银行存款定期化”成趋势

《华夏时报》记者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居民储蓄意愿上升,也是导致部分定期存款产品“难抢”的一大原因。

根据央行11月发布的10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10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254.82万亿元,同比增长10.8%,增速高于上年同期1.7个百分点。

今年前三季度银行存款的变化趋势显示,截至9月末,大型银行、中小型银行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余额分别为723129.87亿元,699764.76亿元,较6月末分别增加24387.1亿元、-1247.68亿元。

此外,央行公布的2022年第三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也称,在消费、储蓄和投资意愿上,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比58.1%,比上个季度减少0.3%;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比19.1%,比上个季度增加1.2%。居民偏爱的投资方式排名第一为银行、证券、保险公司的理财产品,占比45.6%。

据今年上市银行三季报,多家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定期存款占比较上年末有所上升,存款定期化趋势逐渐凸显。

从交通银行三季报来看,活期存款占比34.93%,较上年末下降6.44%,定期存款占比63.68%,较上年末上升6.29%。

兴业银行三季报显示,活期存款约1.74万亿元,较上年末少增316.49亿元,定期存款约2.58万亿元,较上年末多增3675亿元。

光大银行三季报显示,零售客户存款9671.5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2.68%,受到资本市场震荡影响,居民储蓄意愿较强。

值得注意的是,三季报显示,多家银行净息差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交通银行前三季度净息差同比下降0.05%;光大银行和兴业银行前三季度净息差同比下降0.15%和0.18%。此外,五大国有银行净息差同比均有所收窄。

利息收入是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从净息差这一指标来看,净息差收窄主要是由于贷款收益率持续下降而存款成本有所上升所致。对此,交通银行解释称,由于资产端受到LPR利率下调,贷款收益率同比下降较多,同时负债端受企业及居民投资消费下滑影响,存款定期化趋势明显,存款成本率呈现一定程度的刚性。

由于存款定期化趋势明显,商业银行稳定息差的压力在加大,采取多重举措降低负债成本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共识。此前,在今年六大行半年业绩发布会上,多位高管提到下半年会继续提高活期存款占比,以稳定息差,预计后续还会继续降低中长期存款的规模以及利率。

业内人士表示,当前存款定期化趋势确实存在,对整个宏观经济以及银行体系而言,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资金成本,提升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难度。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贷款 购买理财(贷款理财被银行发现)":http://www.ljycsb.cn/dkzs/116801.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