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林间号!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车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手机租机

林间号 > 贷款知识 > 2016贷款降息(2016年降息)

2016贷款降息(2016年降息)

两会货币政策前瞻:降准降息均有可能,贷款利率有望继续下行,下面是21世纪经济报道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2016贷款降息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杨志锦 上海报道 2022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各界关注已久的经济政策和目标将陆续揭晓。

央行2月28日晚间发布“关注两会共话金融”专栏首篇文章《稳健的货币政策支持高质量发展》,回顾过去一年的货币政策操作。货币政策的下一步走势备受市场关注。

记者采访了解到,市场多位人士预期,今年的货币政策仍将保持稳健。但考虑到经济下行压力及去年宏观杠杆率水平有所下降、货币政策发力空间较为充足,今年降准降息均有可能,进而带动贷款利率继续下行。

央行文章称,未来我国有能力、有条件可以有效应对外部冲击和国内下行压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通胀总体稳定,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继续成为全球经济的亮点。

“下一步将灵活适度调节货币政策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引导金融机构有力扩大信贷投放,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引导信贷结构稳步优化,促进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央行表示。

贷款利率有望续创新低

中国货币政策的定调主要有五个范畴:宽松、适度宽松、稳健、适度从紧和从紧。2009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当年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10年以后,中国一直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处理好恢复经济与防范风险的关系。实际操作中,央行在2021年7月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流动性1万亿。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策发力适当靠前的部署,央行2021年12月再次降准释放1.2万亿流动性,并在2022年1月引导7天逆回购利率和一年期MLF利率下降10BP。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货币政策方面,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市场机构认为,今年大概率仍将延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定调,货币政策仍将保持稳健。但考虑到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货币政策仍将发力稳增长,今年内降准降息均有可能。

央行文章称,在应对疫情冲击时,我国坚持实施正常货币政策,既不搞量化宽松,也不搞零利率或负利率,而是坚守币值稳定这个根本目标。这既避免了严重通货膨胀干扰经济增长,又使得我们在经济遇到下行压力时有条件、有空间采取适当措施及时应对。

“今年大概率延续去年12月以来的政策,‘加大力度’以及‘稳定经济大盘’的总体方向,货币取向大概率维持此前的定调。”华创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周冠南表示。

周冠南称,货币政策对信贷增长的诉求明确,后续政策利率降息是否操作取决于一季度政策托底基本面的效果,窗口在一季度末,目前看仍有操作必要性。

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表示,在稳增长的目标下,经济回暖的确定性信号尚未出现,货币政策发力的窗口期仍然没有结束,未来两个月内降准仍有较大的概率。

在降准降息的带动下,今年贷款利率有望续创新低。央行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企业贷款利率为4.61%,比2020年下降0.1个百分点,比2019年下降0.69 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最低水平。

明明称,2021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于稳增长和宽信用的诉求都较强,要稳增长和宽信用就要从供需两端发力。其中,需求层面包括降准、降息以降低资金成本,定向提供流动性支持或价格优惠等。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强调引导企业贷款利率下行,表明当前的贷款利率水平还有进一步下行的空间。

M2、社融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匹配

一般而言,M2增速与GDP增速、赤字率都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重要的量化指标。从2016年开始,社融增速目标首度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当年M2和社融增速目标均为13%,2017年二者目标下调至12%。

此后,M2和社融增速未设置具体数量目标:2018年为“保持广义货币M2、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2019年为“M2和社融增速要与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速相匹配”,2020年为“引导M2和社融增速明显高于去年”,2021年为“M2和社融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央行表示,2018年-2021年我国M2平均增速为9%,与同期名义GDP 8.3%平均增速大致相当,实现了M2和社融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稳住了“货币锚”,既保持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稳固,又避免了“大水漫灌”,有效防范了宏观金融风险。

业界有时也用M2或者社融除以GDP衡量一个经济体的宏观杠杆率。当前者增速高于后者,意味着宏观杠杆率将上升,2020年即是如此;而当前者增速低于后者,意味着宏观杠杆率下降,2021年即是如此。

央行数据显示,2021年末我国宏观杠杆率为272.5%,比上年末低7.7个百分点,已连续5个季度下降,稳杠杆取得显著成效。

“央行1月发布会曾明确提及,前期宏观杠杆率的回落,为后续货币政策发力创造空间,言下之意是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下,宏观杠杆率在基本稳定的前期下,是可以适度上行的,以反映逆周期调控政策的发力。”周冠南称。

分析来看,市场人士普遍认为,今年仍将不会对M2和社融给出具体的数量目标,可能仍将延续以往“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的说法,因为央行已淡化M2、社融的数量目标。

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去年发表的《健全现代货币政策框架》一文指出,过去在高速增长阶段,我国经济潜在增速较高,实际增速围绕潜在增速波动,因此设定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的数字目标,或者参考上年实际值测算是可行的。

孙国峰称,随着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潜在增速有下降趋势,如果继续按照过去的实际值来设定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的数字目标,就可能导致货币信贷与经济运行偏离,形成过度宽松的局面,也不利于稳定宏观杠杆率。进入新发展阶段,有必要优化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锚定方式,保持M2和社融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将其作为健全现代货币政策框架的重要内容。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2016年降息

在谈本轮美国加息特征之前,先温习一下之前2轮加息/降息周期的特征以及对美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2000年互联网经济泡沫破灭后,美国主要经历过2轮加息/降息周期,目前2022年尚在第3轮加息进程中。1. 第1轮加息/降息周期:2004-2006加息,利率从1%->5.25%,2007-2008降息,利率从5.25%->0.25%。本轮特征是加息和降息幅度很大,但周期较长,对世界其他国家经济的冲击大但有时间缓冲。

a. 加息背景: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美国2001年经济遭受沉重打击,GDP同比增长从6.4%下滑到3.2%,2001年美国采取了暴力降息,先后进行了11轮降息,共475个基点,利率从6.5%直接拉到1.75%。2002/2003两年又进行了降息,利率在2003年到了1%。在此期间,美股连续3年暴跌。经济终于在低利率的刺激下逐步回血,GDP在2003年上升至4.8%,同样复苏的还有通胀率,2004年初,通胀率上升到2.0%,在此宏观背景下,美联储开始逐步加息。

b. 加息和降息过程:经过3年持续加息,到2006年利率上升至5.25%。5.25%的高利率对通胀率产生压制,但同样对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压力,GDP开始下滑,美国马上开始降息,2007年3次降息到4.25%还算温和,但无法阻挡经济下滑,2008年又开始7轮暴力降息,利率直接拉至0.25%,释放巨大的流动性引爆了次债危机,不仅没有挽救经济,反而把经济推入衰退。

c. 其他重要信息: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债务,在本轮加息周期中,美国政府债务占GDP比重保持在60%左右,还能够承受高利率对债务的压力。另外是中国对于世界的贡献,加入WTO后中国凭借廉价劳动力优势迅速释放巨大的制造能力,巨额的廉价商品进口帮助美国很大程度上平抑通胀。2. 第2轮加息/降息周期:2016-2018加息,利率从0.5%->2.5%,2019-2020降息,利率从2.5%->0.25%。本轮特征是加息和降息幅度小,周期较长,足够各国消化,但叠加着中美贸易战和新冠爆发对经济的冲击。a. 加息背景:2009-2015,尽管近7年一直维持低利率(0.25%)的经济刺激政策,美国经济增长并没有太大起色,一直在3-4%上下浮动。但2016年通胀开始抬头,上升至2.1%,超过了经济界普遍默认的2%临界点。

b. 加息和降息过程:2016年美联储开始谨慎加息,历经3年共8轮加息至2.5%,每次25个基点,2020年通胀率降至1.4%,整个过程温水煮青蛙,对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经济没有造成大的冲击。但2018年开始的中美贸易战为未来增加了不确定性,2020年新冠爆发对经济产生巨大冲击,美国马上开始降息,2年4轮降息,2020年再次回到0.25%。但仅凭降息无法抵抗通胀叠加了中美贸易战进口成本上升和新冠对美国支柱产业-服务业的巨大打击,2020经济进入衰退。

c. 其他重要信息:在本轮加息周期中,美国政府债务占GDP比重保持在120-140%左右。3. 进入2022年,美国本轮通胀表现及加息特征:

a. 加息背景:经历了2020年疫情的重创,2021年美国开始各种超级经济刺激计划,注入巨量流动性,包括数万亿美元现金直接发到个人手中刺激终端消费,从而使美国国内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开始的时候形势还掌握在美国政府和美联储手中,但随后发生了意外:全球供应链中断,商品无法顺利进入美国,叠加中美贸易战高关税导致的高进口成本,以及美国服务业导向制造业空心化的经济结构,导致价格飞涨,除了产品价格还有人工成本。2021年3月,美国通胀率轻松越过2%临界点,达到2.6%,4月份达到4.2%,之后逐月上升至年底7%,但这个时候利率仍然维持在极为宽松的0.25%。2022年2月开始的俄乌战争导致能源危机,为美国通胀添了一大把火。

b. 加息过程:3月份通胀已经上升至8.3%,此时,美联储才温和的加息25个基点,利率到0.5%。所有人都知道此时已晚,已错过了最佳时间,只有美国政府和美联储仍然向公众传递通胀很快过去的错误信息。之后,美联储才撕下虚伪的面具,由鸽派转为鹰派,开始快速而大幅度的加息,4月至1%,5月至1.75%,7月至2.5%,9月至3.25%,短短半年,加息300个基点,世界为之颤抖。

c. 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经济的影响:

- 美国错过加息的最佳时间,将为之付出代价。最佳加息时间是2021年3月份,通胀达到2.6%的时候,但美联储配合美国政府表演了一段双簧,即通胀会随着供应链疏通后尽快消失。后来,财政部和美联储在开始加息的时候说之前是误判,这是赤裸裸的愚弄公众,拥有大量智囊的政府和美联储不可能出现误判,实际情况应该是不敢加息,21年新上任的总统承受不了加息对经济复苏的打击进而造成选民的不满,所以不加息不是经济选择,而是政治选择。

- 加息幅度大,时间短,世界无法承受。而仅仅半年时间加息300个基点,是沃克尔之后近40年来的第一次,在短短半年时间,整个世界面临以美元计价的所有资产的价值重估!没有哪个国家能扛得住本国货币相对美元的大幅贬值,世界上大量美元回流美国,形成巨大的金融海啸,资产负债表偏弱的国家将在第一批倒下,看看现在的拉美国家,以及像土耳其、希腊等欧洲国家吧;如果美国继续加息,将会有第二批国家倒下,包括越南、印尼等新兴还处于制造业产业链低端的国家,以及大部分欧洲国家,后面还有日本、韩国等富裕的出口导向型国家。中国凭借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量、巨额的美元外汇储备、国内健康的通胀率、新能源等行业技术升级、前些年积极的金融地产改革和严格的金融体系,应该能扛住这次危机(当然代价不可避免),从目前各国汇率能看出来,人民币尽管在持续贬值但可控。

美国本轮加息,目的是抑制通胀,当然不会是主动收割全世界。但实际的过程是对全世界的收割,2021极不负责任的流动性大放水,没有把通胀顺利的输送至全世界,最终造成反噬。而迅猛的加息,只顾自身利益,没有给其他国家,包括它的盟友任何喘息的机会。目前美国政府债务占GDP接近140%,加息对于债务的压力同样巨大。对于后续的判断:

根据之前美国控制通胀(参考上世纪80年代和2004-2006年)的手段来判断,2022年本轮加息尚未结束,8月份通胀率仍然保持在8.3%的高位,加息一旦开始没有回头箭,美联储应该会不惜一切代价,在经济各方面能或不能承受的极限状态下,继续加息(可能到4-5%)至通胀率进入可控范围,而其他国家的货币将继续遭受暴击,而迎接高利率的副产品,将是美国经济的衰退,历史已多次证明过这样的周期轮转。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2016贷款降息(2016年降息)":http://www.ljycsb.cn/dkzs/116354.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