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科普:以贷款手段实施诈骗、威胁他人,如何判处?,下面是知法晓法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被公司利用贷款
现今社会,很多人都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面临资金暂时性短缺的情况,百分之八十的人都会选择去贷款的。
贷款,相信很多人也不陌生这两个字,贷款意思是国有银行或者私人银行,个人信用社这些会通过走特定的程序借钱给需要用钱的单位,公司或者个人。其中需要签订一些法律相关程序文件,是具有风险的一项钱款交易。
很多人会利用贷款进行各种不法行为,诈骗,伤害他人财产安全等。
2022年十一月,海口市一位姓赵的先生报案称自己在网上贷款被骗去了一万余元,整件事情大概是,赵先生某一天收到手机上的短信,是app推荐下载内容,是有关于借贷的。
刚好赵先生那段时间有资金需求,就将信将疑的下载了,看过app介绍,询问客服咨询得到了详细的了解之后,赵先生相信了这个app,决定就在这个网上的app上进行贷款。
一开始操作的时候客服那边的说法是需要赵先生完全配合她去操作,很快,就进行了走过了第一步流程,双方制定了互相都比较满意的方案后,就开始签所谓的合同,也就是借条之类的。
之后进行借贷流程,赵先生按照要求填写了个人信息上交,这时候忽然弹窗弹出来一个消息说赵先生银行卡号不正确导致银行卡里的资金被冻结住了,解冻银行卡需要赵先生汇出贷款所需金额的百分之三十进行解冻。
虽然感到奇怪但是赵先生也没多想,很快就将一万多转过去了,但这时候弹窗还是显示银行卡被冻结。赵先生咨询客服,得到的答案确是还需要再汇一笔金额进行解冻银行卡。
这个时候,赵先生就是再傻也意识到被骗了,他不再理会客服,赶紧去警察局报案,警察经过调查,认定这个借贷app属于不正规经营,以诈骗目的去放贷,目标群体是一些个体户和务工人员。
二、贷款诈骗罪的量刑标准上面案例充分展示了不法分子利用贷款这行使诈骗的手段之一,骗子利用短信将自己所谓的贷款app宣传出去,遇上有人下载app的,就先是假模假样的给你分析风险和定制方案。
走流程的时候,当受害者准确详细填写完自己的个人信息银行卡号之后,无论准确与否,都会系统显示银行卡号不正确资金被冻结的结果。
然后“客服”就会以索要解冻金的说法去要求客人支付一笔又一笔金额,最后像套圈圈一样,陷入骗子的圈套中。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法典》第一百九十三条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进行一切不同形式的贷款进行诈骗,包括但不限于制造虚假的网络传播,制造虚假贷款的合同,制作虚假的产权证明等都将被判处贷款诈骗罪。
按照被害人的金额损失程度来作出相应的量刑标准,数额较大的,将被判处五年以下十年以上的有期徒刑,或者进行刑拘,法院还将没收二十到五十万不等的财产,这种具体得看情节严重性以及案件的恶劣程度来具体判断。
前文中,骗子使用短信推广app来进行广撒网,搜集受害人进行诈骗,就属于犯下利用网络渠道制造虚假的贷款软件、制造虚假的合同,以诈骗为目的勾引受害人上当骗取钱财。
上文的赵先生肯定不是第一个受害人,所以这个背后的犯罪组织骗取的金额数量应该也不会少,这种躲在网络背后为非作歹的,首先是不好抓获,其次潜逃能力巨大,还浪费警力。
这种利用网络进行诈骗的范围影响也比较广,根据法律来判处的话,起码五十年往上不止了。
其次,往小了说,这个骗子团伙利用贷款app的名义收集了不少人的个人信息和银行卡号,也属于违法行为,侵犯了他人的隐私安全权益。
所以,但凡网络上标榜,免抵押,低利息,需要贷款解冻金的一律都是诈骗的,希望大家要注意这一类的贷款信息,还是找正规银行贷款比较靠谱!
三、普遍诈骗罪和贷款诈骗罪的区别那么在法律中,如何界定普遍诈骗罪和贷款诈骗罪呢?
《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中,考虑到贷款诈骗对社会影响的利害性,以及其本身对于社会文明发展秩序的破坏程度和影响范围。
针对贷款诈骗一类的案件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和相应的处罚条款,其中又说到贷款诈骗罪和诈骗罪属于是特殊罪犯和普遍罪犯两者的差异:
两者的不同点分别是:
1.两者所侵害的客体不一样,贷款因为关系到银行以及国家金融方面的门门道道,所以贷款诈骗罪侵害了国家财产甚至还打乱了国家金融发展的正常秩序,对国家金融发展不利。普通诈骗罪大多都属于个人钱款纠纷,影响一般只到个人私有财物。
2.两者接触的犯罪对象不一样。贷款诈骗罪大多对象都关系到银行和企业这种大型资金流动的对象,就算是利用诈骗形式对某个群体做出诈骗,所涉及的资金流也是庞大的。
而普通诈骗犯更多是小型企业或者是个人这种资金流动,危害性相对较小一些。
以上判定得出,贷款诈骗罪其实相较于普通诈骗罪是影响更广泛,性质更严重的一类罪行。
法律针对贷款诈骗所出台的相关刑罚也是比较重一些的,凡是犯下贷款诈骗罪的,最轻也是三年以下十年以上的有期徒刑,然后是单独处罚相应罚金。
严重的会被法院判决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性质极其恶劣的,判处终身无期徒刑。并且全部财产被没收。
在法律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这几个字很多时候就是罪与无罪的界限,一旦跨过这条红线,就跨过了法律的红线,法律会以清晰条款制裁所有妄图利用正当资源去获取不正当盈利的所有不法分子,法律会一直是那把达摩克里斯之剑。
空壳公司怎么贷款
自监管叫停新设网络小贷牌照以来,小贷再现注销潮,地方小贷一边注销一边增资,针对部分小额贷款公司存在长期“失联”“空壳”问题的,各地区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加紧开展整治和清理工作。
湖北注销43家小额贷款公司
11月17日,湖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发布《拟注销“空壳”“失联”不具备经营能力小额贷款公司经营许可的公示》。
根据公示内容显示,为促进小额贷款公司行业整体经营水平提升,提高小额贷款公司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湖北全省43家小额贷款公司因长期“失联”“空壳”,不具备正常经营能力,符合依法注销情形,拟注销其小额贷款公司经营许可。
值得注意的是,这43家注销的小额贷款公司均属于区域性小贷公司,其中大部分公司的成立时间在2012年-2014年之间。
湖北此次批量注销的公司大部分已成立近10年时间,自2008年小额贷款公司试点以来,巅峰时期数量近九千家,经过市场竞争,行业分化明显。
其中部分机构合规的合规意识较弱,业务逐渐退化,甚至是处于停滞状态,成为“空壳”企业。所谓“空壳”小额贷款公司,就是公司近6个月无正当理由自行停业、无纳税记录或“零申报”、无社保缴纳记录。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行业“套路贷”层出不穷,出现许多泄露个人信息等事件,小贷行业更是牵涉其中,问题小贷公司对小贷行业的声誉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小贷公司是服务小微和“三农”的重要补充力量,一直以来,地方小贷机构也被称为地方金融市场的“毛细血管”。但同时,也出现了套利、炒作甚至是冒用小贷公司名义违规展业,以及非法吸收存款、暴力催收等乱象。
消费者投诉越来越多,不少公司被监管通报甚至处罚。随着监管红线持续收紧,全国小贷公司数量逐年下降,合规化要求不断提高,“失联”“空壳”的小贷公司清退注销也在加速进行。
互联网小贷注销潮
除了湖北外,各地金融监管机构也陆续通报了小贷机构申请、清退情况。
11月22日,河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发布公告称,河南79家小贷公司已退出试点,但未注销登记或办理名称经营范围变更。其中,有31家正常存续状态、21家列入异常经营名录、27家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
今年初,江西、安徽、江苏三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接连披露,共要求27家小贷公司退出市场;6月,内蒙古先后取消了辖区内48家小贷公司的经营资格;宁夏也有10家公司被宣告“出局”。
湖南省要求12家小贷公司停业整改;海南省取消5家网络小贷公司经营资格,今年以来大量小贷公司退出市场。
根据央行发布的2022年三季度小额贷款公司统计数据报告发现,全国小额贷款公司从2015年上半年的8951家递减至6054家。从业人员也从114017人跌至58467人。贷款余额9076亿元,前三季度减少347亿元。
其中,地域差别较为明显,小贷机构数量最多的是江苏省有586家,从业人数最多的是广东省有5926人。今年前三季度中小贷公司减少数量最多的地区为新疆、安徽、辽宁,分别较去年年末减少了98家、47家、45家。
历年以来,小贷公司数量虽已大幅下降,但全国整体的贷款余额一直是维持在9000亿元左右,很显然可以看出市场的需求并没有减少。
重庆市的实收资本和贷款余额均为全国第一,其中,贷款余额在全国的占比高达26.18%。目前,全国注册资本超过50亿元门槛的小贷公司近12家,其中有7家都位于重庆。
通过监管政策规范,那些身份属性不明,长期“失联”“空壳”的小贷公司被逐渐清退注销,全国小贷公司不断优化,并向头部聚集。
头部机构纷纷将小贷牌照增资至跨区展业门槛,同时整合牌照。地方小贷公司想要长久生存下去,需充分挖掘小微企业、普惠金融的资金需求,提升为三农和中小微企业服务、抗地方性金融服务竞争压力的能力。
现如今,新设小贷也已被银保监会全面叫停,市场的需求一直在,小贷公司将继续优胜劣汰。
来源:且说金融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被公司利用贷款(空壳公司怎么贷款)":http://www.ljycsb.cn/dkzs/115776.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