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最大催收公司发布停业宣告后又删除,万亿“催收江湖”如何破解合规困境,下面是第一财经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不良贷款的催收
5月25日凌晨,湖南永雄资产管理集团(下称“湖南永雄”)在官微发布了《告全体员工书》,宣布从25日起停业,同时还透露有179名员工被强制带走,3名员工因涉嫌寻衅滋事罪被批捕。该份宣告一时间在催收业内“炸开了锅”,不过,在25日中午,该份宣告又被删除。
湖南永雄有着国内“最大催收公司”之称,可以说是催收业的标杆,此前曾一度计划赴美上市但并未成功。
对此,业内人士分析,由于催收行业尚未形成成熟的监管体系和完善的管理条例,导致行业鱼龙混杂,边界不清,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监管空白
在中国,最早的催收公司于20世纪90年代初诞生于香港,当时被称之为资产管理公司,内地最早的催收公司诞生于2003年。
自2015年以来,银行“不良”双升,一系列与不良处置相关的产业日渐兴旺,其中就包括处置无抵押信用类不良资产的催收行业。对于信用良好的人群来说,催收公司基本处于隐形状态,但对于违约常客来说,催收公司却如影随形。
事实上,催收是一个传统的、充分竞争的且以民营资本为主导的行业,用业内人士的话说,这个行业门槛低,谁都可以进来,但并不是谁都可以活下来。
近年来,随着催收行业走到聚光灯下,一幕幕行业负面被曝光,尤其是在暴利催收方面,再加上相关的政策法规尚待完善,边界不清,参差不齐,导致行业问题频发、整体声誉不高。
2019年10月,51信用卡委托的外包催收公司就曾因其冒充国家机关,采取恐吓、滋扰等软暴力手段催收债务,涉嫌寻衅滋事,而被公安机关调查。在裁判文书网上也存在着湖南永雄员工违法犯罪的案件文书。
广东中汉律师事务行政副主任何伟峰对第一财经分析,催收公司没有专门的牌照,进入门槛低,没有专门的监管机构和法律法规约束,目前仅有《刑法修正案(十一)》增加了催收非法债务罪,或是此前适用的寻衅滋事罪等,其对行业的规范是远远不够的。
在上述湖南永雄的宣告中,也提及了行业缺乏监管所带来的种种弊端。据了解,催收行业目前的主要约束机制来自委托方,也就是银保监会、银行业协会监管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监督规范从事金融业务流程外包服务的企业。
比如,2022年7月,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落实催收管理主体责任,严格制定并实施催收业务审计检查、投诉处理等管理制度,规范催收行为。不断加强本机构催收能力建设,降低对外包催收的依赖度,加强对外包催收机构的管理。
另外,由银行业协会下发的《信用卡催收工作指引(试行)》中明确指出,未经债务人同意,严禁在22:00后至8:00前进行电话、外访催收;自2023年3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也要求银行应当规范催收行为,加强催收外包业务管理,委托外部机构实施催收前,并对委托外部机构催收过程作出了相应的禁止规定。
“委托方通常会制定详细的业务操作规范约束催收公司的催收行为,比如录音、录像,催收的时间段、催收次数等,并定期检查。”何伟峰说,“所以,催收公司出现问题,委托方也难逃其咎,我个人认为,催收公司和委托方都应该进行备案,以更好的管理和防范风险”。
事实上,相比委托催收,被买断的债权在催收过程中更容易出现问题,何伟峰说,很多出现投诉和催收行为都来自被买断的债权,由于没有了约束机制,为了提高回收率,导致过激的行为被默许。
另外,催收人员的收入主要依赖于追回提成,所以,为了增加收入,有些催收人员也存在绕开公司的监管进行软暴力催收,而不是通过正常的协商的方式。
难以做强做大
缺乏监管体系所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行业无法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难以通过上市融资的方式做强做大。
近年来,已有多家催收公司冲刺资本市场,但都败兴而归。
早在2015年,上海一诺银华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申请登陆新三板,当时被称之为“催债第一股”的,但最终并没有挂牌成功。
2019年,湖南永雄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了招股书,拟募资不超过2亿美元,但在年底又撤销了其递交的招股书,上市计划一直搁浅。
而近日,又有一家催收公司承信科技递交招股文件,拟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据官网介绍,承信科技,专注于为商业银行及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提供风险管理服务。依托于以AI、大数据、云计算为核心的SaaS系统,针对清收程序复杂、接通率低、管理难度大、用户逾期等行业痛点,为企业打造“贷前审核→贷后监控→精准营销”完整的风控产业链条。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由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牵头多家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小贷公司等制定的《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下称《催收风控指引》)正在业内征求意见。
《催收风控指引》结合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的监管要求和行业实际情况,对贷后催收的基本风控原则和催收工作规范等提出具体要求,为开展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的金融从业机构和第三方催收机构提供行为规范和参考依据。
“个人认为,该份风控指引对行业的发展和监管都具有积极作用,但具体效果还要看各级监管机构的态度以及最后的落实程度。”广东省小额贷款公司协会秘书长徐北说,催收业务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一些大型的电催公司往往超百人,甚至上千人,而且人员流动性非常大,为了获得高业务提成,有些催员甚至屡碰“红线”,采取各种“软硬暴力”,缺乏相关的管理和约束,造成很多社会问题。
非法的催收贷款手段
催收非法债务入刑,众多为高利贷卖命的暴力催收团伙沦为阶下囚。至此,高利难贷,暴力难催,催收业务迎来史上最彻底的洗牌。
撰文 | 格东
出品 | 消费金融频道
距离《刑法修正案(十一)》正式实施已过近两个月,各地涉及催收非法债务罪的案件陆续宣判,类似塞门锁、跟踪、信息轰炸、电话威胁等暴力催收手段也被揭露。
近日,莆田市荔城区人民法院审判了一起关于催收非法催债务罪的案件,这个案件也是福建省第一例被宣判的催收非法债务案。涉案人员林某等为催收高利贷采取暴力催收手段,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到一年二个月不等,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相应罚金。
五六年前,林某组织团伙发放高利贷,随后借款人无法偿还高额债务,林某便与催收公司合作,按照催回贷款7:3的比例分成。该催收公司在催收过程中,对借款人实施限制人身自由、殴打、放喇叭、拉横幅等手段,影响了借款人及其家属生活,扰乱正常社会秩序。
陈某军等人在2015年到2019年之间,混迹东莞市厚街镇从事高利贷业务。他们所发放的贷款不仅按照放款金额每月收取5%以上的高额利息,而且还向借款人收取砍头息。借款人无力偿还债务后,他们便以威胁、跟贴、骚扰以及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等手段实施暴力催收活动。
此外,曹县检察院近期以涉嫌催收非法债务罪,将上海某催债公司的总经理殷某批准逮捕。这也是曹县检察院执行的首例涉嫌催收非法债务罪案件。
该案件中,由犯罪嫌疑人殷某组成的催收团伙,通过打骚扰电话、群发恶意短信等软暴力手段对借款人实施威胁,最终损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警方、法院、检察院多方联动打击高利贷、套路贷过程中,依附在高利贷链条上的非法债务催收业务也被严惩。3月初,广东肇庆市端州区人民法院宣判了一起催收非法债务罪案,被告人黎某等人因犯催收非法债务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8个月至6个月不等,并处罚金。
从作案手段看,黎某等人不仅施行暴力催收而且从事非法放贷,形成放贷催收闭环犯罪模式。在2017年至2018年,黎某、邱某为催收高利贷,多次恐吓、威逼借款人,甚至采用油漆写大字、塞门锁等方法进行恐吓、骚扰。
催收非法债务罪是一项新罪名。2020年年底,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十一)》,该修正案当中明确对催收高利贷定性,将采取暴力、软暴力等手段催收高利放贷等产生的非法债务的行为规定为犯罪。
根据修正案,有下列情形之一,催收高利放贷等产生的非法债务,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一)使用暴力、胁迫方法的;二)限制他人人身自由或者侵入他人住宅的;(三)恐吓、跟踪、骚扰他人的。
从催收非法债务案件的情节来看,暴力催收的形成主要还是源于套路贷、高利贷业务。在民间借贷市场中,用户金融知识薄弱,对高利贷、套路贷难以分辨清楚,更缺少对信贷消费合理规划和安全意识。一些高利贷团伙,利用消费者的金融知识漏洞,设计出多种多样的套路贷坑害消费者。
尤其在去年,部分地下高利贷平台卷土重来,加之信贷领域坏账激增,为催收市场创造了空间。一些非法现金贷平台大幅增加借款人融资成本,利用信息不对称盘剥借款人,一旦借款人无法清偿债务,高利贷平台就会通过外包的暴力催收机构进行催收。
为了从源头斩断套路贷、高利贷乱象,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民间借贷利率受保护的上限调整为一年期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四倍,以现行一年期LPR报价3.85%为例,按照3.85%的4倍计算为15.4%。该利率相比传统的两线三区,降幅明显,超出15.4%即为高利贷。
对于借款人而言,该政策能有效杜绝高利贷等乱象,部分现金贷平台通过服务费、评估费、担保通道费等附加收费项目增加借款综合成本的做法,明显行不通了。目前,大多数借款人均已清楚民间借贷利率新规,并以此评判借贷产品是否合规。
另外,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和司法部联合出台《关于办理黑恶势力犯罪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办理“套路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强化套路贷惩处力度。
公安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依法严厉打击非法放贷、非法催收犯罪团伙,严肃查处由此滋生的倒卖公民个人信息、提供技术支持、资金支付渠道等违法犯罪行为。这也意味着以高利贷、暴力催收结合作案的方式,会面临数罪并罚。
暴力催收“保护伞”被打掉后,高利贷自然难再横行。对于催收机构自身而言,如今业务必须建立在合规的标准之上,管理制度也需要向监管靠拢。当前,不少催收机构开始升级智能催收管理系统,以规避人工催收合规风险,同时也强化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甚至服务态度都不能太过于强硬,以防借款人利用暴力催收罪名举报投诉。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不良贷款的催收(非法的催收贷款手段)":http://www.ljycsb.cn/dkzs/114087.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