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稳“压舱石” 谱好“协奏曲”——新起点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迈向新阶段,下面是新华网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贷款到账是24以内嘛
2023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将于6月5日至6日在安徽合肥举行。这是沪苏浙皖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具体举措。三省一市自2019年以来连续第五年召开这样的座谈会。今年会议主题为“携手高质量一体化、奋进中国式现代化”。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20年8月20日,一场由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以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主题的座谈会在安徽合肥举行。近年来,沪苏浙皖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坚持各扬所长、共拉长板,加速形成新发展格局,勇当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携手打造我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一幅中国式现代化的长三角新图景正跃然而生。
视频加载中...
拼字当头: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速
初夏时节,合肥市长丰县下塘镇比亚迪大道上车水马龙,一辆接着一辆挂着长三角地区车牌的货车正排成一条长龙,陆续进入比亚迪合肥基地运送汽车零部件……“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东风,在比亚迪等龙头企业带动下,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跑出‘加速度’,今年前4个月产量同比增长约4倍。”合肥市经信局局长徐斌说。
2022年6月30日,比亚迪合肥基地项目整车下线仪式在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下塘镇举行。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这是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三省一市瞄准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围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机器人、新型电力装备、新型显示等产业链,实施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加强政策协同,支持以龙头企业为“链主”带动大中小企业融合创新。
5月18日,全球滚动轴承制造龙头企业斯凯孚(SKF)圆锥滚子轴承及圆柱滚子轴承生产基地二期项目在浙江常山投产。斯凯孚中国区副总裁施波说,在长三角地区,斯凯孚从供应商到客户,从原材料生产到物流各个环节可以形成闭环。
位于浙江常山的全球滚动轴承制造龙头企业斯凯孚(SKF)圆锥滚子轴承及圆柱滚子轴承生产基地二期项目(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项目“加码提速”,生产马力开足。在江苏盐城东台经济开发区,总部位于上海的东富龙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装备制造基地,一期食品装备项目已建成投产,二期生物医药装备项目总投资10亿元,正在加紧建设。
拼字当头,协同发力。2023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近期在上海举行,26个重大项目现场签约,总投资674亿元。其中,创立于杭州的新迪数字预计投资25亿元在上海闵行区建设全国总部运营中心和研发中心。“人才是最吸引我们的点。”新迪数字董事长叶修梓说,公司已经在上海开展招才引智活动和商谈合作项目。
在4月6日举行的2023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上,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现场签约。新华社记者 龚雯 摄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也在提速。三省一市以跨区域重大项目为牵引,加快构建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支撑和保障一体化发展。以上海、宁波舟山港为核心,南京、杭州等16个港口为骨干,其他港口共同发展的港口群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去年长三角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占全国比重约38%。主要机场货邮吞吐量占比约35%。
2018年以来,三省一市GDP占全国比重始终保持在24%左右。今年一季度,沪苏浙皖GDP增速均保持稳定增长,呈现出经济持续复苏回升的良好发展态势。
“随着一体化的持续推进,长三角的基础设施联通网越织越密、交通越来越便利、产业合作越来越多,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助力加速形成区域新发展格局。”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城乡经济研究所所长孔令刚说。
闯出新路:改革开放新高地隆起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在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上,三省一市携手耕种的这些“试验田”,通过加大协同创新探索力度,为一体化发展不断增添新动能,持续放大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
这是2019年11月16日拍摄的位于安徽的新安江山水画廊(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2019年至2022年共推出制度创新成果112项,复制推广38项,着力推进重点项目108个,形成高质量发展重要支撑。”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介绍。
制度创新“发源地”,吸引外资“强磁场”。站在芜湖港朱家桥港区国际集装箱码头,只见靠泊船舶满载集装箱整装待发,远眺长江天际,百舸争流千帆竞。在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芜湖片区,长江支线运输航线共舱管理新模式带来新变化。
2022年8月19日,在安徽芜湖港朱家桥港区国际集装箱码头,整齐排列的汽车等待出口(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肖本祥 摄)
“我们通过打造‘芜湖—洋山共舱暨单点挂靠航线’,由6家支线经营人共同投入船舶组成运力,舱位共享,对社会开放订舱运输服务,按照固定班期往返于芜湖港与上海洋山港,企业、船公司和港口三方受益,这项改革也入选了2022年长三角自贸试验区第二批制度创新案例。”芜湖港务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束顺全说,共舱航线运作以来,船舶作业效率明显提升,船舶装载率提高了30个百分点以上,航线资源优化整合效应凸显,充分释放了芜湖港和洋山港码头资源。
自贸试验区建设2013年由上海发端,目前长三角实现自贸试验区全覆盖。以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例,去年该自贸试验区以不到全省千分之一的面积,贡献了全省四分之一的进出口额、三分之一的实际使用外资额,实现进出口1861.9亿元、增长26%。两年来,已探索形成了124项制度创新成果。
2023年3月14日拍摄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科技部与三省一市共同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并实体化运作;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集聚大型科学仪器超4万台(套);组建并运行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随着合作广度和深度的拓展,长三角协同创新体系正加快构建。
扬“创新活跃强劲”之长,做好加快创新要素高效集聚大文章。安徽以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中国(安徽)科交会、“科大硅谷”等为重大抓手,共同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共同推动“卡脖子”技术突破,共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作为全国首个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省,江苏着眼未来可能产生变革性技术的基础科学领域,持续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
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高水平服务经营主体。三省一市通过加快推进市场规则制度统一、统筹推进政务服务跨域通办等举措,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戴森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大中华区副总裁肖傲霜表示,中国营商环境持续不断优化,尤其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深化包容审慎监管方面,体现了监管的“温度”,给了外企长期扎根中国的信心。
联治共享:人民群众获得感提升
八百里巢湖,烟波浩渺,风光旖旎。岸边,55岁的护渔员王仕和正在巡湖。来自合肥市肥东县长临河镇的他,曾经是一位渔民,退捕上岸后成为护渔员,守护着巢湖生态。
“原来一到夏天,巢湖蓝藻暴发,到处都是臭味。”谈及巢湖的变化,王仕和深有感触地说,“这几年生态好了,蓝藻明显少了,水里的鱼也多了。”
这是2022年8月5日拍摄的位于合肥市包河区的巢湖湖滨湿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叶玉庭 摄)
作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每年向长江输送水量约40亿立方米,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创新实行跨界河流联席会议制度;构建“数字巢湖”平台……通过持续的综合治理,巢湖水质实现历史性好转,全湖平均水质由2015年Ⅴ类转为Ⅳ类以上,正打造为合肥“最好的名片”。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作为黄浦江源头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浙江湖州市安吉县发起成立黄浦江源生态保护基金,携手各地发布《黄浦江生态环境保护安吉共识》,旨在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跨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我们强化资源运营、核算应用、数改赋能和标准制定,推进价值高效转化,健全生态保护机制,推动管理高效运行,深化区域合作研究。”安吉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沈强说。
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加大长江船舶和港口污染治理,完成岸电改造,联合开展“十年禁渔”;实行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共同推进危险废弃物跨省转移监管……三省一市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取得新突破。
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为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现在可以先看病、再扣费。向合作银行授权、进行信用评估后可获得信用额度,个人自费部分自动扣除,不用现场排队交费。”在位于苏州市吴江区的苏州永鼎医院,患者徐晨婷跨区域就医时,尝试了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跨区域“信用+医疗”数字化服务。
2023年5月25日,在江苏苏州永鼎医院,工作人员为就医群众做介绍。新华社发(方华 摄)
三省一市探索推进跨省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截至去年底,已覆盖长三角41个城市1.5万余家医疗机构,累计结算1300余万人次,涉医疗费用近36亿元;协同立法支持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轨道交通“一码通行”已实现长三角10个城市乘客轨道交通扫码便捷通行,累计异地乘车近1500万人次……
江海奔涌,扬帆远航。站在新的起点上,三省一市将坚持创新共建、协调共进、绿色共保、开放共赢、民生共享,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奋力交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优异“长三角答卷”。
文字记者:姜刚、马姝瑞、吴慧珺、陈刚、屈凌燕、龚雯
视频记者:曹力、徐中哲、王怿文、李涛、夏鹏、姚玉洁、丁汀
海报设计:姜子涵
编辑:储兴华、刘莲芬、胡碧霞、邬金夫
统筹:曹江涛、王洁
约定放款日期是首次还款日期吗
来源:广州日报
近期,不少“月供族”发现,想提前还房贷不只是罚息那么简单,还需要排队等待。有“月供族”甚至称国有大行工作人员提出,如果每年存2万元以上存款,连续存5年,还款审批可加快。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调查了多家房贷业务主流银行发现,近期个人房贷提前还款人数增加,不少银行在办理申请后,预计需要2~3个月审批后再扣款,甚至有的需要等3个月以上。有业内人士坦言,太多客户提前还款,银行并不欢迎,为此银行对还款有额度限制,甚至审核放缓等,才导致了排队时间加长。
“月供族”:房贷提前还款不容易
广州有“月供族”表示:“春节前去银行办理提前还贷,银行不仅要收3个月罚息,还让我排队,说现在人多,要等3个月才能扣款!想要加快的话,除非每年都在他们银行存2万元以上的钱,连续存5年。”
“想提前还房贷,还挺不容易的。”市民吴先生也告诉记者,最近发年终奖了,想着把部分房贷提前还了,但没想到找申请渠道就弄了半天。“先试了手机银行APP申请提前还贷的功能,发现关闭了;网上找到办理行网点电话,打过去却一直无人接听;最后打了客服热线,跟机器人聊了很久才找到电话问到了如何申请,但却被告知要等几个月。”吴先生说。
随后,记者调查发现,广州多家个人房贷业务主流银行相关工作人员均表示,在办理申请后,预计需要2~3个月审批后再扣款。不过,是否罚息则是严格按照贷款合同执行。
多家银行均表示,排队是因为去年底至今,申请提前还贷的人数明显增加。有银行工作人员表示:“目前轮候还款的客户很多,我们已经加快处理了,正在逐步消化。”不过,有银行业内人士则坦言,银行对提前还款卡得比较严,有额度限制,这个月额度用完了,就要等到下个月。
为何出现集中提前还房贷呢?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一方面,由于此前贷款的利息较高,购房者希望通过提前还贷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则是2022年投资理财收益波动较大且远不及预期,房贷和投资理财之间收益倒挂,让一些购房者产生了提前还贷的愿望。数据显示,1995年国内房贷利率一度达到15.3%。近年来比较高的分别是2011年(7.05%)、2018年(5.46%);2022年为4.35%左右。
广州资深按揭贷款专家、大源按揭总经理郑大源也分析称,去年以来提前还房贷就曾出现过小高潮,近期再掀高潮是因为岁末年初不少人收到年终奖,家庭闲置资金增加;另外,由于目前经营贷利率与房贷利率倒挂,有贷款客户被银行或中介机构鼓动用低息经营贷款置换较高利息的房贷,这一违规操作手法也导致提前还房贷人数增加。
而另一边厢,银行并不愿意太多客户提前还款。有银行业内人士表示,过多购房者选择提前还贷,银行放贷计划和盈利预期就会被打乱,叠加当前银行房贷业务不甚理想,银行自然更不愿意。“不过银行的态度也是随形势变化的,此前银行排队办理房贷的时候,还出现过有银行鼓励客户提前还房贷。”该人士说。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触发因素,就是近期房贷利率动态调整。”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近期,多地房贷利率下调。1月31日,记者从一家国有银行了解到,该行在珠海的首套房贷利率最低可按3.7%执行。事实上,除珠海外,郑州、太原、天津、厦门、福州、长春、沈阳等多地宣布调整首套住房贷款利率下限。目前,多地首套住房贷款利率迈入“3时代”。不过,从目前广州地区房贷利率来看,多家银行表示,当前房贷利率暂无变化。记者梳理了解到,目前广州多家房贷业务主流银行首套房贷利率和二套房贷利率分别执行不低于4.3%(LPR)及4.9%(LPR+60BP)。
小贴士
提前还贷一定划算吗?
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提前还贷,需要知晓自己的贷款偿还方式、剩余年限、房贷利率等。
克而瑞广佛区域首席分析师肖文晓指出,如果有的市民购房时贷款利率上浮标准显著高于现时的商业贷款利率,就可以优先考虑提前还贷。与之对应的是,公积金贷款执行的是市面上最为优惠的购房利率,这种廉价而又长期的借贷资金是市民不容易获取的,一般也不建议提前还贷。
而且,提前还贷款还要考虑还贷时间。“在贷款早期提前还贷才节省利息。”肖文晓分析道,一般而言,不管是等额本金还是等额本息,提前还贷都只有在贷款的早期才有节省利息的意义,而当等额本息已还期数超过贷款周期的1/2、等额本金已还期数超过贷款周期的1/3,这个时候剩余要付的利息都已经所剩不多,提前还贷意义不大。
来源: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林晓丽 王楚涵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贷款到账是24以内嘛(约定放款日期是首次还款日期吗)":http://www.ljycsb.cn/dkzs/112030.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