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贷行业“冰火两重天”:大厂系扩张同时去年495家公司“消失”,下面是新金融深度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一下小额贷款公司
进入今年2月份以来,监管对于大厂系小贷公司ABS项目的审批节奏明显加快。
2月10日,重庆携程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下称:携程小贷)的50亿元中金-携程小贷拿去花第1-20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已获得深交所反馈。无独有偶,2月6日,重庆美团三快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下称:美团小贷)50亿元ABS项目获得上交所通过。福州三六零网络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下称:三六零小贷)50亿ABS发行计划同时获得受理。
与此同时,大多数小贷公司的经营情况却难言理想,部分公司已选择黯然退出。
据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发布2022年小额贷款公司统计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已跌破6000家,较上年末减少495家至5958家。贷款余额为9086亿元,全年减少337亿元。
在监管加压叠加经济下行大环境下,小贷行业洗牌加速,公司间的分化进一步拉大。
头部小贷公司实力进一步增强
上交所公司债券项目信息平台显示,2月10日,携程旗下的小贷公司携程小贷的资产证券化项目——中金-携程小贷拿去花第1-20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状态更新为 “已反馈”。
据悉,该债券品种为ABS,拟发行金额为 50亿元,发行人为重庆携程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承销商/管理人为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更新日期为2023-02-10,受理日期为2022-08-22。
前几日,美团旗下的小贷公司、三六零旗下小贷公司的ABS产品发行项目也有了新进展。
深交所信息显示,美团小贷的50亿元招证-美月2023年1-20号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在2023年2月6日获得通过,以及三六零小贷的50亿元天风-三六零小贷第1-20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在同日获得受理。
互联网大厂背景的小贷公司在小贷行业中占据了头部位置。以三快小贷为例,资料显示,2016年11月,美团成立重庆三快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拿到小额贷款牌照。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下发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小额贷款公司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0%。为了更好开展小额信贷业务,美团曾多次对三快小贷进行增资。
2021年8月,三快小贷首次进行增资,从30.58亿元增资至50亿元。2022年12月,三快小贷再次增资,将注册资本由50亿增至75亿元,增幅达50%。
从整个行业来看,注册资本最高的前五家小贷公司中,有四家均属于互联网公司旗下。除三快小贷外,分别是120亿的蚂蚁小微小贷、100亿的财付通小贷以及90亿字节小贷。
与此同时,头部互联网小贷公司频频通过ABS融资,盘活存量资产。
仍以美团旗下的三快小贷为例。据统计,2022年全年,三快小贷累计发行34笔ABS,融资规模284亿元,募资金额在所有小贷公司中具有首位,占所有小贷机构通过ABS融资总额的38.54%。
在众多融资渠道中,ABS的资金成本并不是很高,例如,2022年三快小贷发行ABS的平均票面利率为3.22%。因此ABS成为小贷、消费金融公司的重要融资工具。
不过,对于大多数小贷公司来说,ABS发行的“门槛”仍不低。2022年以来,资产支持证券业务逐步搭建形成“1+4+N”规则体系。近期,上交所阶段性完成了债券业务规则精简优化工作。发布4项业务指引,其中针对市场比较关注的互联网小贷这一大类资产,明确了重点关注事项,加强了发行准入监管。
小贷行业提质减量成趋势
与此同时不可忽略的是,近期全国多地区小贷公司的清退工作也在加速。其中也有互联网大厂放弃了旗下的小贷牌照。
据重庆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官方微信公众号今年1月发布的公告,2022年度全市共有11家小额贷款公司退出小额贷款公司行业,不再从事小额贷款相关业务。
11家小额贷款公司名单具体为:重庆两江新区信联产融小额贷款有限公司、重庆市万州区隆图小额贷款有限公司、重庆市万州区江融小额贷款有限公司、重庆市高新区锦晖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市武隆县融承小额贷款有限公司、重庆市北碚区富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重庆市中旅安信小额贷款有限公司、重庆京东同盈小额贷款有限公司、重庆市巴南区向南小额贷款有限公司、重庆两江新区嘉融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市小米小额贷款有限公司。
其中,重庆市小米小额贷款有限公司隶属于小米金融旗下,法定代表人为洪锋,董事长为雷军,由小米金融(香港)有限公司全资持股。目前小米小贷已更名为重庆融渝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也由此前的4.5亿美元降至目前的6000万美元。据悉,目前天星数科(原小米金融)的贷款业务已由小米消费金融承接。
小米的上述举措或与监管要求有关。2020年11月,蚂蚁集团、度小满、美团金融、天星数科、360数科等14家网络平台企业被金融管理部门约谈。随后,上述网络平台企业开启了金融业务的合规整改。
经过两年多的整改,今年1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负责人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前一段时间,大型平台企业的金融业务整改取得了积极成效,大多数问题已经基本完成。下一步,将继续推动平台企业善始善终完成整改工作,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
近几年来,小贷行业的整体规模也在不断收缩,小贷公司数量缩减已成趋势。
近日央行公布的2022年全国小额贷款公司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5958家,较去年末减少495家;贷款余额9086亿元,全年减少337亿元。
2021年全国小额贷款公司数量较上年末减少665家,但贷款余额仍同比增加550亿元至9415亿元。2022年则是机构数量和贷款余额双双下滑。
拉长时间跨度,2015年9月,全国小贷公司数量达到最高点8965家,此后便开始不断缩水。由此计算7年时间全国小贷公司数量锐减2993家,从业人员减少5.7万人,数量腰斩。
整体来看,小贷公司作为前几年的互联网金融的风口,行业景气度正逐年下滑。在小额贷款从业人士看来,展望下阶段,各地小贷公司提质减量将成为趋势。这是一方面部分小贷公司经营压力持续增加退场,另一方面互联网平台整合旗下资源集中资本拓展业务的综合结果。
线下贷款公司
贷款需缴外访费、动用费等额外费用 中银消费金融渠道商仍“以贷收费”?
贷款动用费、包装费、外访费、手续费……,中银消费金融收取贷款费用的名目让人眼花缭乱
面对备受争议的“以贷收费”行为,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银消费金融”)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于2017年7月左右,中银消费金融按照监管要求已取消了各种收费项目,”但据《投资者报》记者了解,中银消费金融的地方中介渠道商仍以“外访费”、“手续费”等名目收取费用。此举不仅触及了监管红线,地方中介渠道商乱收费的乱象也严重影响了客户体验。
以贷收费
5月25日,上海银监局对中银消费金融做出了合计138.68万元的行政处罚,原因是中银消费金融于2016年7月办理部分贷款业务时存在“以贷收费”行为。
中银消费金融的相关负责人告诉《投资者报》记者,“在早期扩张时期,中银消费金融的确存在以‘外访费’、‘动用费’等名目乱收费的现象。在监管未明确严禁收取相关费用的时期,行业中各金融公司均默认以额外服务赚取费用的做法。在2017年7月左右,中银消费金融按照监管要求已取消了各种收费项目。”
但经《投资者报》记者了解,在中银消费金融的贷款业务中,直到如今仍有地方以各种名目收取费用。
一位中银消费金融的借款者表示,今年7月,其在河北邢台清河县中银消费金融办理贷款业务,签约前接到工作人员电话,对方称,需要额外缴纳300元“外访费”,还需收取6%的手续费,需以现金支付不支持转账,同时还称,去银行面签时要统一口径,不能说被收取相关费用。记者联系到这位河北邢台清河县借款者,但截至发稿前,该借款者并未提供更多证据。
除了“外访费”、“手续费”,记者还得知中银消费金融有地方中介渠道以“包装费”为由向借贷者收取“砍头息”。家住四川绵阳的李先生,经营小本生意需要扩张紧急用钱,由于以经营性借贷需要较高资质,中介机构易贷网夏某建议李先生以“装修房屋”消费贷款的名义进行借款。在中银消费金融成功借款10万元后,却被收取3%的贷款“动用费”、约4000元左右的“包装费”、20%的“手续费”,并要求现场结清。
就此情况,中银消费金融负责人回复记者称,首先该借款人借款不一定是在公司正规合作渠道机构处办理相关业务,有些中介机构并不只为中银消费金融公司获客,还会同时进行其他消费金融公司获客业务;其次若该网友在中银消费金融正规合作机构处办理相关业务的话,可向公司客服进行举报,公司将会有排查行动和相应的处罚机制。
渠道商乱象
据中银消费金融负责人称,中银消费金融在全国有27个区域中心,直接网点达200多家,各地均有不同的渠道外包商,具体数字一直在动态调整中。中银消费金融只将“获客”部分外包给各地的渠道商,但信审、放款等风控行为以及贷款的核心过程仍由中银消费金融来把控。
某地中银消费金融的代理商对记者表示,中银消费金融在线下没有单独的门店,因此,所有需要在中银消费金融平台上贷款的客户必须通过中介公司代为申请。
据悉,中银消费金融与各地代理商签署了代偿协议,即中介机构若成为中银消费金融的代理商需要交纳一笔“交付保证金”,若发生坏账,中介公司则需要代偿,中银消费金融将直接扣除部分保证金,以避免高坏账率。在这一代理商模式中,中银消费金融会从贷款客户那里收取2%~3%的手续费,用于支付给代理商作为佣金。
业内人士称,这种“代理商模式”由于将坏账风险和获客压力转嫁给了代理商,其给予代理商3%的佣金根本无法使代理商摊薄坏账保证金损失、营销和人员成本,更不用说盈利,因此代理商会自行以各种名目进行收费。
郎迈金服是中银消费金融在山东两家代理商之一。据郎迈金服的李主管称,郎迈金服在山东共有两家公司,全部只与中银消费金融一家消金公司合作。中银消费金融产品比较单一,只有大额房贷和保单,一般贷款额度在10万元~40万元,目前中银消费金融会根据客户的月供水平和保单的缴费来确定贷款额度。客户下款立马返给信贷经理2.5个点,加上存量业务的返点,每个信贷经理每获一个客户贷款单子最高可得3.9个点的佣金。
同时中银消费金融对这家代理商的要求是客户在贷款后的前3个月中不能有逾期,不能有资质不够的客户,一经发现,立即处罚。李主管称,“现在消费类贷款本来就不好做,只有中银消费金融一家还能做得长点。”
纠纷频发
北京寻真律师事务所王德怡律师认为,中银消费金融收取的“贷款动用费”实质上就是“砍头息”,收取“砍头息”则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条所规定的“借款的利息预先在本金中扣除”这一条例。《合同法》规定,利息预先在本金中扣除的,应当按照实际借款数额返还借款并计算利息。因此以上述借款人为例,其所还金额应为扣除外访费300元和扣除6%手续费后的本金,再以扣除后的金额计算利息进行还款。
现今生效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中并未对相关收费明细有具体规定,因此无法界定消费金融公司提供服务收取相应的服务费用是否妥当。业内人士称,此次上海银监局对中银消费金融的严处罚措施与上海金融严监管的大背景分不开,上海银监局对辖内金融机构的监管总体来说较为严格,中银消费金融是上海惟一一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因此出现了“2017年最赚钱的消费金融公司中银消费金融今年领到了业内最大罚单”的情况。
对于此现象,上海市经建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应慧鹏律师认为,“有关部门应针对消费金融公司实行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等收费明细,让消费金融公司合法收费,让贷款者明明白白付费,此举既能促进金融消费市场的发展又能保护贷款者的合法利益。”
记者从中国裁判文书网看到,关于中银消费金融的民事纠纷共7564起,利用关键词搜索其中涉及“动用费”的民事裁决已有1980起,经记者粗略统计,每月在各地法院都会有十几起关于中银消费金融“动用费”的民事裁决出现。
本文源自投资者报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一下小额贷款公司(线下贷款公司)":http://www.ljycsb.cn/dkzs/111953.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