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资金违规入股市被罚 贷后监测存挑战,下面是中国经营报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信用卡贷款玩股票
本报记者 郝亚娟 王柯瑾 上海 北京报道
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梳理今年以来银保监会公布的罚单发现,多家银行因资金违规入股市被罚,这其中包括国有大行、股份行以及城商行、农商行;而处罚事由显示,资金违规流入股市的来源主要有两种,分别是贷款资金被挪用于购买股票以及理财资金被挪用于购买股票。
在监管加码的同时,包括浙江银保监局、北京银保监局在内的部分地方监管部门均相继出台相关文件进一步规范个人消费贷款问题。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银行而言,如何监测个人贷款资金是否进入股市仍存困难,部分银行通过收紧贷款申请,通过核查贷款人是否有实际需求作为审核的重要内容。也有银行人士表示,客户贷款到账后,银行的后台技术部门会实时监测,不过这一监控仍存疏漏。
多家银行被罚
近期,银保监会官网公布多张罚单“剑指”资金违规进入股市。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10月29日,10月监管部门已开出5张罚单,均提到个人经营性贷款管理不审慎、贷款资金被挪用于购买股票以及理财资金挪用于购买股票的违规行为。
记者梳理今年以来银保监会公布的罚单发现,从年初至今,多家银行因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理财资金被挪用于购买股票被罚,这其中包括国有大行、股份行以及城商行、农商行在内。从处罚事由来看,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的情况更为普遍,极个别银行因理财资金被挪用于购买股票被罚。
在罚单密集发布的同时,银保监会以及地方监管部门也多次“喊话”严禁资金违规进入股市。
今年9月,浙江银保监局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个人消费贷款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银行机构加强个人消费贷款用途管控,确保用途与合同约定一致,严禁贷款资金违规流入股市、债市、金市、期市等交易市场。
谈及《通知》出台的背景,浙江银保监局在答记者问时表示,近年来,个人消费贷款和信用卡业务快速发展,在激发居民消费潜力、扩大消费规模、促进消费升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也出现了产品偏离消费属性、用途管控弱化、多头授信普遍等问题,尤其是资金违规进入股市、房市,影响了宏观调控效果。
8月份,北京银保监局下发监管意见,要求加强银行卡风险防控,其中明确要求辖内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信用卡大额透支和现金分期业务的资金流向监控,必要时要求客户提供发票等购物凭证,确保个人信用卡透支用于消费领域,不得用于生产经营、购房和投资等非消费领域;同时,加强对信用卡小额多笔循环套现还款、境外套现等新型套现风险特征的分析,持续优化套现交易监控模型,采取有效措施防范信用风险延期暴露、共债风险向银行集聚以及跨境洗钱等风险。
记者注意到,浙江银保监局曾在7月下旬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个人消费贷款有关问题的通知》(浙银保监办发〔2019〕213号),要求进一步规范辖内个人消费贷款业务(不含住房按揭贷款、汽车消费贷款)发展。
关于监管部门严控资金违规流入股市的原因,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诗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股市风险较大,个贷资金入市相当于银行承担了一定的股市波动风险,一旦借款人因为股价大跌,就有可能导致无力偿付银行贷款,因此,为了防止股市风险传递到银行金融体系,引发金融危机,必须禁止消费贷和经营贷资金流入股市。”
如何防控?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银行理财资金违规流入股市的情况多见于资金实际用途与合同约定用途不同。法询金融资管研究部总经理周毅钦向记者举例分析:“比如,银行将一笔理财资金投向某企业,根据合同约定,该笔资金将用于生产经营或者购买厂房;银行内控检查发现,该笔理财资金经穿透后最终流入股市,这是理财资金违规流入股市的常见形式。”
在王诗强看来,银行理财资金违规进入股市具有一定的风险,即低风险理财资金挪用投资到高风险的股票市场就是资金违规进入股市的表现,其最大的风险是投资人损失本金、利息,以及由此引发的银行信誉损失。
那么银行机构应如何防止资金违规进入股市?如何监测客户贷款资金流入股市?王诗强表示,由于各家银行信息共享较少以及个人隐私保护要求,银行很难监测客户贷款资金流入股市。“目前,只能要求大额消费贷用户提供消费凭证来证明借贷资金的真实用途。对于个人经营贷,一般通过委托支付(资金直接给供应商)来规避资金流入股市。”
华北一家农商行支行行长表示,银行只能监控自己银行,一般是冻结三方账户;事前的监督措施主要是审核趋严,看客户是否有实际需求。
华南某上市城商行个贷部业务人士坦言,目前该行只能确保个人贷款资金不会回流至借款人账户。“比如,客户申请了装修贷款,我行会把款项直接划转至签约的装修公司账户上,同时要求装修公司不能将款项回流至借款人账户。”
此外,在谈到理财资金违规进入股市,华东某上市城商行资管部负责人告诉记者,银行在资产端配置时首先要以客户为中心,把握客户真实需求,分析客户风险偏好分布情况;如果客户对高风险产品接受度较低,那么银行在选择资产时要适当控制高风险资产投向。
不会被拒的信用卡
72岁市民申请信用卡被拒
吴先生今年72岁,他目前持有一张多年前申办的建行双币种信用卡,想到自己的工资卡是农行的,吴先生便想把信用卡也换成农行的。
4月18日,吴先生在农业银行的手机APP申请信用卡,却收到网上银行的提示,说吴先生不符合网上注册条件,需要去线下网点申请。
于是,吴先生在第二天上午来到家附近的农业银行上海莘松路支行,并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在银行机器上进行了信用卡申办。开始一切都很正常,按照流程提交身份证、扫农行的码,直到最后,他在选择卡种时选择了双币种的卡后,工作人员又做了一个手机扫码的操作,“然后对方就说,你可能不符合办卡的条件,好像超过岁数了。”
吴先生对此很是纳闷,自己的工资卡就是农行的,并且一直都在正常用的,为什么会有超过岁数就不能办信用卡的说法呢?
银行工作人员与柜面经理沟通完以后,回复吴先生:农行的软件程序设计就是这样的,年龄超过60周岁无法办理信用卡。
最终,吴先生没能办成信用卡,但对这样的“年龄限制”,他感到不可思议,“难道老年人办信用卡全都要被‘限制’掉?”
记者实测:大部分银行设年龄上限
4月19日,记者拨打中国农业银行官方客服热线,就超过60岁的老人能否申办农行信用卡进行了咨询。
客服表示:“我们没有规定说60岁以上的老人就一定不能办,但是能不能办下来还是要以系统或者网点那边初审为准。”
既然农行热线客服称没有规定,难道是网点对此有所规定?
对此,记者又拨打中国农业银行上海莘松路支行的电话,电话那头的工作人员表示:“我们分行里面确实有这个规定,65周岁以上的就办不了信用卡。”对于拒绝老人办信用卡的原因,对方表示,信用卡需要有收入来源,但退休金又不能作为一个收入来源,所以老人没有办法办信用卡,不仅是双币种,所有种类的都没有办法办理。
每月能拿到稳定退休工资的老人,却被银行担心“没有收入来源”,而拒绝核发信用卡?记者又致电了另外10家银行了解相关情况。发现10家银行办理信用卡的起始年龄均为18岁,但是年龄上限各有不同。
兴业银行对办理信用卡年龄的上限参考了退休年龄,一般来说,55岁以上的人群办理信用卡就会有一定的限制,具体要根据申请人的还款能力、收入证明等情况酌情考量。
南京银行规定,60岁以上老人无法申请该行信用卡,除非办理信用卡附属卡,年龄范围可扩大至65周岁。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则明确规定,客户申请信用卡年龄必须在65岁以内,超过该岁数则无法办理。
浦发银行客服称,根据不同信用卡种类,设置的申请年龄范围也不同,从18岁至55岁、60岁以及65岁不等,最高年龄上限是65岁,超过就无法办理。
上限最高的是上海银行,该行办理信用卡的年龄限制为18至70岁,而附属卡的申请年龄没有上限约定。
中国银行、招商银行以及北京银行3家银行客服说,他们对于信用卡申请人的年龄没有上限要求,只需年满18周岁,即可尝试申请这几家银行的信用卡,但是由于申请信用卡需要考量的标准较多,除了年龄上限没有硬性要求外,诸如工作证明、社保、养老金等条件也会影响最终能否申请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这10家银行的客服都表示,客户申请了信用卡,但是使用过程中超过了该行申请年龄的上限,在后续使用中并不会受到影响,直至信用卡的有效期结束。
话里话外
事实上,大家对于老年人的传统印象正不断被打破,现在的老年人,很多人热衷健身,热爱时尚。在近期爆火的旅游市场里,无论是自驾游、出国游,有着许多老年人的身影,他们是消费市场的主力人群之一。
有金融消费需求的老年人不在少数,但不少银行直接把申办信用卡的年龄门槛卡死,拒绝了老年人的“品质生活”,而这也意味着银行流失了一部分拥有稳定现金流的“优质客户”。
不过小编发现,近几年,也有一些银行为老年人推出了专属信用卡,如中信银行的如意信用卡、北京农商银行的金色时光信用卡等,说明老年人的金融需求,正被银行看到和重视。事实上,随着我国信用体系的不断完善,也许银行对信用卡申请人考核年龄门槛的同时,会更多地将退休工资、资产情况、信用评分等情况纳入核发信用卡的考量中。
部分素材来源新闻晨报
编辑:陈雯
责任编辑:严萍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信用卡贷款玩股票(不会被拒的信用卡)":http://www.ljycsb.cn/dkzs/111112.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