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外资捷信金融“高利贷”逻辑 身负6000+投诉挑战IPO底线,下面是半岛网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捷信贷款好下款吗
欧美国家时常念叨着中国金融需要进一步的开放,然而在中国,现金贷、消费金融领域的王者,却早已是一家外企——捷信。
作为首批持牌的4家消费金融企业之一,来自捷克的捷信消费金融,在中国这11年里攫取了巨额的利润,而支撑它的超额利润的,是数以千万计的中国客户历年来承受的超高利息。
“捷信在玩的,就是高利贷!”类似的批评声音不绝于耳,在网络上,与捷信有关的维权组织成百上千,受害者数以万计,不乏消费者被压弯了腰,丧失了生活的信念和生存的尊严,走上借新还旧,循环无止艰难还贷的不归路。而近日,一份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开的判决书,坐实了捷信主张的超额利润于法无据。
这会不会开启消费金融的“去高利贷”时代,还犹未可知。但摆在捷信面前的难题,却远远不仅于此。
一、法院:不支持捷信高额求偿
这份来自中国裁判文书网的判决书,是金融领域极其罕见的“机构原告败诉”,捷信是原告,被告是自然人谷女士。
金融领域机构原告败诉为何罕见?因为银行和非银金融机构占据巨大的合同优势,信息优势,法律地位优势,所以机构作为原告胜诉的每天都有N起,但机构状告借款人却最终败诉的,非常罕见。比如说你欠了信用卡1万元,逾期1个月,银行把你告上了法庭,结果想都不用想,一定是银行胜诉的。
判决书显示,案由是:湖北谷女士在捷信贷款1万元,分36期还清,每期559元,共计需还款20124元,但谷女士在偿还5590元后终止还款。按照捷信的要求,除去已经偿还的部分,谷女士还需偿还12265元,其中4450元为利息、管理费、违约金等费用。
作为消费金融公司,将自然人告上法庭,原因当然是贷款逾期,按说是十拿九稳的官司,捷信这个官司怎么却输了呢?
上图来自深蓝财经,本文部分信息亦是
法院的判决依据很清楚——
法院认为,捷信金融公司除了向客户收取1.75%的贷款利息之外,还收取各种服务费,逾期还款违约金等,与此同时,捷信信驰公司也向客户收取贷款管理费。实际属于变向突破法定利率收取高息的行为,故超出36%年息的部分应认定为无效。
换言之,原本捷信的逾期后求偿方式,其实是高利贷。(超过36%年息即为俗称的“高利贷”)
捷信的做法,花朵君为您扒一扒——此处请瞪大眼睛,如果不想今后一不小心背负高额利息,务必认真看。
国家法律有明文规定,高于36%的年息是违法的,是高利贷。以捷信为代表的消费金融公司就想了个花招,用“管理费”去突破“高利贷”的法律制约,而且为了把事情做得更隐蔽,贷款机构(捷信金融公司)和高额管理费收取公司(前文“捷信信驰公司”),还刻意设置成两个公司分别收取。
请注意,这还仅仅是用户按时还款的情况。如果谷女士按照合同约定的方式还款,那么她借款10000元,36个月,需还款20124元,其实已经接近于高利贷了,如果按照8%的年息计算,是只需要还款1.34万元的。
而贷款逾期后,要付出多少代价,其实何止是36%呢?很多时候,100%都不止!闹上法庭的,已经是捷信一而再、再而三“退而求其次”的结果了。
“一般消费金融行业对逾期客户有三连击:电话催款+暴力催收+次贷转移。”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花朵君,像谷女士这种情况,在消费金融行业非常普遍,最后告上法庭的,通常还不是求偿最高的,“因为顾虑舆论,消费金融公司是不会将他们的逾期求偿真正的数额写上去的,借10000还20000根本不算什么,借10000还50000、70000的,我都见过,只要逾期了,没有什么天文数字不能发生。
二、捷信金融的十字路口
2015年—2017年,是中国消费金融的历史大年,借新消费金融也在这三年连创新高,创造了营收26.67亿元、63.92亿元、132.55亿元;净利0.33亿元、9.31亿元、10.23亿元的高峰。
然而进入2018以来,一方面随着“裸贷”等新闻报道的出现,消费者对于网络信贷、消费信贷的警惕性大为增高,利用客户“着急用钱不看合同”而放款的便利度大大不如从前;另一方面,国家对消费金融等现金贷开始收紧,相关监管趋于严格,前文捷信败诉的裁判文书,也是这个背景下的产物之一。
在新形势下,捷信的2018年一季度曾出现巨亏6.98亿元,二三季度虽快速回血,但其是否能延续前几年的增长势头还未可知,目前捷信还未发布年报。
捷信的问题在于,暴利模式吸引来的,恰是大量低偿还能力的客户。(利息高?我不还款就是了)
由高额利息带来的债务转卖等问题,衍生出大量的暴力催收,使捷信的客户体验极差,在中国每年捷信面临大量投诉。
而对此,捷信采取的对策是:旧客户只能一锤子买卖也不打紧,不断拉新就可以了。反正中国人多。
与此同时,尽管全社会口诛笔伐,众多受害者维权、投诉,血泪声声……
但捷信的高额利润率模式并没有任何改变,因为,它必须保持暴利,才能覆盖暴利带来的风险。根据捷信的2018年三季报,捷信保持了“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为131.7%的高度审慎准备金水平”,为何会采取高比例的风险储备金?同样是因为风险太大。
这是一个死结循环,但凡不尊重风险和利润成反比这个金融铁律的公司,早晚会面临这个死结循环,近年来暴雷无数的P2P早已证明了这一点。
是断臂求生,痛下决心改变旧的暴利模式,寻求更健康的贷款结构?还是饮鸩止渴,不断地畅饮死结循环带来的暂时性利润的毒。
做为消费金融行业暴利模式的开创者和践行者,捷信两难。
三、身背6000+投诉,寻求港股上市
据报道,捷信的股东——国际金融服务商捷信集团(Home Credit Group),正计划今年在香港上市,融资规模约在10亿美元。
早在2013年,捷信消费金融就被央视《经济半小时》曝光向大学生发放年费率超过50%的贷款。除了费率过高,《经济半小时》还报道了捷信的暴力催收问题。
在QQ、贴吧、知乎以及各大新闻网站相关消息的评论区,关于“反捷信”“捷信逾期”“捷信高利贷”“捷信维权”等维权组织、维权信息汗牛充栋,很多都充斥着灰色的绝望感。
甚至有人通过网络赌博而偿还消费金融的巨额利息——
讽刺的是,在捷信的贴吧中,还有人明明已经发现了问题,却还在问能否从捷信借款。
哥们,只能祈祷这笔钱你没借。
根据聚投诉平台显示,2017年马上消费金融、捷信金融和借钱快列入榜单前三,平台投诉件数均过千,捷信是“亚军”。截至目前,捷信的投诉总量已经超过6000,2018年就高达3606,被投诉的问题集中在超额利息和暴力催收方面。
直到今天,这两个问题依然没能解决。
即使是看到这里,可能依然会有人认为:欠钱不还是活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某种意义上也许没错,但即使不谈什么道德,捷信的贷款不良率也常年在3—5%左右徘徊,根据公开信息显示,目前捷信的不良贷款率已达3.73%。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这算是极高的不良率了。(银行一般在1.5%以下。)
其实捷信要谋求上市的原因很简单,随着中国市场环境的趋严以及竞争的越发白热化,寻求更低成本的资金成了捷信的重中之重,捷信这个手持利刃,又身背重壳的金融巨人,必须尽快实现二级市场的廉价融资。
那么,背负着6000起投诉,口碑差得出奇,又自带3.73%的不良贷款率,这样的捷信却想谋求港股上市,是不是太小瞧港股的审核机制了?
全网拒还能在哪借钱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三言财经,作者丨DorAemon
近日,有网友发微博呼吁饭圈粉丝不要为追星而选择微博网贷。
该网友称,“粉圈小姑娘千万千万不要因为追星借贷微博网贷,利率过高得不偿失,还不起到头来家人帮你负责那么你追星也直不起腰板”。
该网友的言论随即引发全网热议,微博网贷是不是高利贷?而网贷和明星粉丝们的“打榜”行为又如何产生关联?
这些疑问一度使得“微博借钱”成为舆论热点。
网购红黑榜成明星粉丝打榜地粉丝为自己喜欢的明星“打榜”是饭圈再常见不过的行为。在各种各样的明星数据排名榜中,各路明星粉丝群体可谓争得你死我活。
但是有人却从粉丝“打榜”行为中看到了赚钱的机会。
通常,“打榜”是和人气挂钩的。以点赞数为例,自然是谁的点赞量大谁排名就高。那么粉丝便会发动一切力量,为自己喜欢的“爱豆”点赞,以示支持。
不过,近日,一种新的提升榜单数据排名方式引发争议——借网贷“打榜”。
借款1000元以上,点赞数翻2倍;借款5000元以上,点赞数翻5倍;借款8000元以上点赞数翻8倍。
上述“打榜”方式不是网络段子手捏造的段子,而是新浪金融旗下信贷产品“微博借钱”推出的“网购红黑榜”活动中提高榜单排名的一种方式。
所谓“网购红黑榜”活动,实际上是新浪微博用户在活动页面晒出自己双11网购的好物(即红榜)和吐槽单品(即黑榜)。依据点赞数量的高低进行现金奖励,点赞排名前三名,每人奖励现金1万元,点赞排名第四至五十名每人奖励500元。
要想提高自己在榜单中点赞排名的方式,一种当然是通过常规的邀请好友点赞助力,另一种就是上面提到的使用“微博借钱”,根据借款金额大小获得相应点赞数翻倍。
一个为双十一网购“打榜”的活动又如何成了明星粉丝“打榜”的“战场”呢?
在活动页面提供的好物红榜排名中,三言财经依次搜索查询了排名前十的十位微博博主。
排在榜单前十的部分博主动态
这十名博主无一例外全部是明星粉丝。而他们在好物红榜上推荐的产品,也是喜欢的明星代言的产品。其中一名博主还在微博中直接挂出好物榜链接,方便大家点赞。
“微博借钱”这个活动事实上成了粉丝为喜欢的明星“打榜”的新“战场”。
“微博借钱”利息或涉虚假宣传虽然粉丝为了追星选择借贷来增加点赞数,可以视作属于粉丝们自己的选择。但是问题在于,微博借钱的利息是多少?算是高利贷吗?
“微博借钱”宣传页面显示日息最低至0.04%,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具体说明。
随着有关此活动引发的争议越来越多,“微博借钱”在其官微发表声明。声明指出,“点赞数翻倍”传播源头是某些用户阻碍竞争对手打榜传播的不实消息;关于借贷利息,“微博借钱”表示年化利息最低至14.2%,最高不超过法定标准36%。
此外,“微博借钱”工作人员回应媒体采访时表示,将借贷与追星捆绑确实不妥,但年化利率并未超过法定标准36%。该工作人员称,我们一贯主张年轻人理性消费合理进行资金周转,并不主张过度消费。同时,我们也发现客观上存在一些有关未成年人价值引导方面问题,将会在未来活动中更注重价值引导的完善。
那么实际情况真的如其官方所言吗?
首先,在本次活动规则中,官方鼓励大家邀请好友点赞,同时提到可以通过完成任务加速冲榜。
另一方面,“微博借钱”官方微博经常时不时发布一些明星相关信息,与粉丝互动。这种行为有意无意地在拉近与饭圈粉丝的关系。
而有关“微博借钱”借钱利息方面,则一定程度上存在虚假宣传现象。
有网友曝出自己通过微博借钱,于今年6月借得10000元,分6个月还。经换算,年利率为36%,恰好踩在法律规定的36%红线上。
有媒体测试发现,通过微博借钱借款1000元,分12期还。在借款页面显示已享受0.04%日息,因此年化利率应为14.4%左右。
然而,实际情况是年化利率高达24%,虽然低于法定标准,但是仍然属于虚假宣传。
此外,多名网友称“微博借钱”还无法提前还款,如果提前还款还需要更多手续费;另外,这款产品还存在恶意催收问题。很多网友称逾期一天不还,自己便遭到“爆通讯录、收垃圾短信”等问题。
根据36氪报道,之所以实际利率和宣传利率相差甚多,是因为借贷平台采用“低利息+高服务费”的组合。这也是很多网贷平台通用做法,既向借贷者收取了高额费用,又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法律风险。
即使“微博借钱”的年利率符合法律规定,产品在宣传页面中只以"低至0.04%"作为宣传点,未对实际情况进行说明,有虚假宣传之嫌。
网贷平台应负起社会责任,勿让粉丝群体成为被“收割”对象近期,民间网贷成为监管的重要方向。“高利贷”所造成的危害众所周知,而即使是那些所谓正规渠道的网贷产品,也往往存在收费“陷阱”。
对于一个有正常收入的成年人来说,网贷借款也不是轻易可以负担的起。一旦借贷超出自己承受范围,往往引发严重负债危机。
对于大多数为年轻人、甚至未成年的饭圈群体来说,网贷产品带来的压力只会更大。尤其是没有稳定收入,需要靠父母及监护人提供支持的未成年粉丝群体,一旦为了“打榜”选择借贷,恐面临自己无法负担的偿还压力。还有可能因此登上征信系统,对将来发展毫无益处。
因此,“微博借钱”将“红黑榜”活动与借贷挂钩,出现有粉丝参与“打榜”情况下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制定相关活动规章,避免让未成年群体产生不良价值观导向。如果坐视不管,“微博借钱”此举颇有“收割”饭圈的味道。
对于涉世未深的年轻粉丝群体,为自己喜欢的明星“打Call”无可厚非,但需要理性追星,不应该以超出个人能力的情况为明星助力。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捷信贷款好下款吗(全网拒还能在哪借钱)":http://www.ljycsb.cn/dkzs/110626.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