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企业贷款去了哪?如何守好"钱袋子"?银保监会最新发声,来看5大重要信息,下面是证券时报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疫情后银行对企业贷款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获悉,2月3日,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最新质效、地方中小银行互联网存款和异地存款业务整顿进展、新市民金融服务最新情况等热点问题作出回应。
来看5大关键表述:
1、截至2022年末,已投放约74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项目2700多个;支持发放设备更新改造项目贷款1214亿元,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长33.8%。
2、2022年,新发放企业贷款超过一半投向民营企业。
3、推动银行保险机构进一步深入新市民群体,更加精准把握新市民金融需求,持续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质效。
4、“明天系”保险公司风险处置工作正在有序推进。银保监会已批准采取市场化重组和新设机构承接相关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等方式,稳妥风险化解,切实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
5、继续深入整顿地方中小银行互联网存款和异地存款业务,严肃查处高息揽存、违法违规吸收异地存款等行为(包括互联网渠道)。
超一半新发企业贷款投向民营企业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2月3日表示,2023年,将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把支持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做好对投资的融资保障,支持社会领域加快补短板。不断优化进出口贸易金融服务,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力支持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回顾2022年,银保监会表示,在引导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方面,首先是着力支持扩大有效投资,积极做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设备更新改造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工作。截至2022年末,已投放约74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项目2700多个。指导政策性、开发性银行用好8000亿元新增信贷额度,引导商业银行等同步跟进重大项目配套融资。2022年,支持发放设备更新改造项目贷款1214亿元,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长33.8%。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过去一年,银保监会继续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切实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加大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2022年,新发放企业贷款超过一半投向民营企业,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长23.6%,企业类贷款平均利率较2021年下降0.47个百分点。银保监会还重点引导加大对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企业的纾困帮扶力度。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租赁商务服务业、住宿餐饮业贷款全年合计新增7万亿元。
覆盖新市民金融产品超3万个
银保监会最新数据显示,银行业保险业在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持续加强对保障性住房金融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6.3万亿元。积极支持就业创业,创业担保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1%。引导信贷资金持续投入教育领域,教育行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1%,个人助学贷款同比增长22.1%。养老年金保险和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持续推进。商业养老年金原保险保费收入617亿元,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累计保单件数33.9万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已脱贫地区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3%。
针对新市民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的金融需求,银保监会鼓励引导银行保险机构结合地方实际,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高质量扩大金融供给,提升金融服务的均等性和便利度截至目前,覆盖新市民的金融产品超3万个。“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也要看到金融服务仍处于探索实践阶段。”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银保监会将继续加强工作部署,推动银行保险机构进一步深入新市民群体,更加精准把握新市民金融需求,持续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质效。
深入整顿地方中小银行互联网存款和异地存款业务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金融领域的永恒主题,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过去一年,银行业保险业机构的各项主要风险指标均处于合理区间。数据显示,2022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3.8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699亿元。不良贷款率1.71%,同比下降0.09个百分点。商业银行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的比例为78%,保持较低水平。2022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处置不良资产3.1万亿元,其中不良贷款处置2.7万亿元。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透露,“明天系”保险公司风险处置工作正在有序推进。银保监会已批准采取市场化重组和新设机构承接相关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等方式,稳妥风险化解,切实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
此外,针对地方中小银行的改革化险,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深入整顿地方中小银行互联网存款和异地存款业务,严肃查处高息揽存、违法违规吸收异地存款等行为(包括互联网渠道)。
“经前期监管排查,目前地方中小银行存款业务以本地为主,异地存款占各项存款比例很低,负债稳定性增强,机构本地化经营趋势更加明显。”该负责人强调,地方中小银行应坚守服务当地、服务“三农”、服务小微企业的定位,坚持资金源于当地、用于当地的原则,严格按照监管要求规范互联网存款业务,严禁吸收异地大额个人存款。
银保监会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办理存款业务时,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关注业务渠道是否合法、利率水平是否合理等因素,不要随意委托他人办理存款业务,也不要被高息所诱惑,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
责编:汪云鹏
校对:王锦程
疫情期间企业贷款优惠政策
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烟台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过万亿目标的冲刺之年,5月9日,烟台工行传来喜讯,各项贷款突破1000亿元大关,创下历史新高,成为全市首家贷款“超千亿”的商业银行。千亿元贷款的成绩单,是该行与烟台区域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奋斗结果,是贯彻落实全市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举措,为烟台冲刺万亿之城贡献了“工行力量”。
作为党领导下的国有商业银行,烟台工行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立足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全力抓好国家稳经济措施的贯彻落实。尤其自2022年10月起,烟台工行在全行范围内启动“厚植储备 加快投放”专项活动,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的精准性、直达性和可得性。自活动开展7个月以来,累计投放贷款333亿元,同比多增107亿元,增幅48%。截至5月9日,该行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003亿元,较年初增长131亿元,以实际行动为烟台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过万亿目标提供强有力支撑。
270亿元制造业贷款
争做服务“烟台制造”的主力军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烟台制造业企业量大面广,随着新旧动能的不断转化,转型升级下的制造业企业对金融服务提出更高更精准的要求。近年来,烟台工行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立足烟台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全力推动制造业贷款投放实现“上量、提质、拓面”,作出工行贡献,展现大行担当。今年以来累计投放制造业贷款162亿元,4月末该行制造业贷款余额273亿元,较年初增长93亿元,增幅达52%。
烟台工行强化责任落实,将金融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由分行行长任组长的制造业工作领导小组。强化资源保障,加大资金规模、利率授权、经济资本、FTP激励等方面的政策倾斜。不断争取上级政策,积极推动山东省工行为烟台工行专项制定《关于进一步支持烟台分行公司信贷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促成省行近年来首次、首家专门为二级分行出台支持政策,在政策、规模、利率等方面争取到省行多项专属支持。建立联动协同机制,成立由公司部等7部门组成的柔性团队,围绕烟台九大制造业优势产业和16条重点产业链,通过日常走访、团队例会、项目后评价等推动机制,积极响应制造业企业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尤其是,发挥独家牵头行引领作用,推动山东省内最大的先进制造业项目——裕龙石化银团项目正式组建成功,今年3月实现首笔投放,目前合计投放165亿元。
240亿元科创贷款
积极打造烟台科创金融首选银行
近年来,烟台市深入实施科技强市战略,区域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烟台工行高度关注、倾力支持烟台市科创企业发展,坚持守正创新、先行先试,全力打造烟台科创金融首选银行。目前,该行已为363户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科创贷款余额240亿元,较年初增长50亿元。
在服务科创企业方面,烟台工行创新推出了“四专”服务。一是专营的机构。2021年9月,该行率先谋划,成立了烟台市银行业首家科创金融服务中心,同时在科技发展活跃的开发区设立了新市场特色支行,构建了层次分明、覆盖广泛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二是专项的资金。该行加强政银合作,为科创企业提供专项融资支持,先后与烟台市政府、开发区管委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未来三年向包括科创在内的重点领域提供不低于1500亿元的融资支持。三是开展专项试点。该行发挥首批金融支持“专精特新”创新试点机构的表率作用,先后开展了服务方案设计大赛、“进区入企 赋能科创”联合走访等特色活动,通过省、分、支行三级联动、联合集团内资源团队和外部券商等机构等方式,逐户走访全市4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现金融服务“送上门”。四是专属的产品。该行创新金融服务和产品,采用了科创企业专属的评级、授信模型,推出了知识产权质押贷、认股贷、“专精特新”设备购置绿色贷等特色产品,满足企业个性化、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去年以来,先后落地了全国首单“转型+科创”债务融资工具,全市首笔“专精特新”设备购置绿色贷,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175亿元绿色贷款
助推烟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烟台生态文明建设不断绘浓绿色篇章,绿色产业发展迎来新机遇。烟台工行积极服务美丽港城建设,提升绿色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和适配性,以金融力量助力烟台经济绿色低碳转型。4月末,该行绿色信贷贷款余额175亿元,较年初增长54亿元,特别是碳减排支持工具贷款累计投放25亿元,带动二氧化碳减排量45万吨,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再贷款累计投放5亿元。
烟台工行紧跟烟台创建全国清洁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城市的步伐,大力推动清洁能源项目储备和投放,目前已审批投放及储备的清洁能源项目达50个,实现了全省第一笔海上风电贷款的投放,成功审批了全市第一笔储能电站项目,重点支持了山东核电二期项目、国电投海阳海风项目等10余个省重大项目,成为烟台首个央企总部的首选战略服务银行。今年以来,审批通过清洁能源项目金额达200亿元,累计投放20亿元。该行积极推动战略合作,2021年10月与山东碳中和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未来3年内围绕碳中和及其相关领域提供总额不低于150亿元的综合性融资授信支持。同时,先后与多家重点电力集团客户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该行加大产品创新力度,依托烟台经济发展布局和区域资源优势,综合运用“投、贷、债、股”等多种工具,制订清洁能源各产业链金融服务方案,努力探索“工银环境权益贷”、绿色供应链等新产品和新模式,为符合条件的融资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70亿元普惠贷款
全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量多面广的中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韧性、就业韧性的重要支撑,也是烟台工行的重点支持对象。烟台工行心系小微企业发展,建立“1+9”(1家中心、9家分中心)小微金融专营模式,深入开展“工银普惠行”“万家小微成长计划”等系列活动,推动金融活水更精准快速流向小微企业。目前,该行已为4996名客户累计发放38亿元融资,较同期增加7亿元。普惠贷款利率较2021年下降42个BP。4月末,普惠贷款余额从2018年末的6.8亿元提升至70亿元,翻了9倍。
围绕支持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烟台工行积极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结合区域农产品生产结构,先后推出了全省首创的海参加工贷、农业养殖贷等特色场景方案,并在投放多笔小麦场景“种植e贷”后,成功通过“烟台苹果”、“烟台樱桃”种植场景,普惠涉农贷款连续大幅提升,增幅较各项贷款高27%。该行强化金融创新能力,自主研发烟台工行特色产品“科创研发贷”,推出2个月以来已为6户科技型企业提供5479万元融资支持;成功发放了全省首笔“猪e贷”“供应链政采贷”“尊享贷”,全市首笔“齐鲁进口贷”“齐鲁富民贷”,获得社会各界好评。该行提升普惠服务温度,加持数字化手段,加强行内外数据整合应用,为烟台市9900余户小微企业提供主动信用授信77.9亿元,并通过青年先锋队下沉走访、引起对接会服务上门等形式,有效拓宽服务覆盖面。
255亿元个人贷款
助力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在人民最关心的问题上下功夫,满足个人及家庭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是金融为民服务的重点。一直以来,烟台工行坚守“人民金融”底色,顺应消费升级趋势,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可得性和覆盖面,努力建设“您身边的银行、可信赖的银行”。4月末,烟台工行个人贷款余额255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196亿元。
近年来,烟台工行扎实做好个人贷款金融服务,努力实现人民群众住房梦、创业梦和消费梦。该行加快数字化转型,全面推广贷款全线上化操作,提升客户服务体验。尤其是针对新市民群体,烟台工行以“工银心连新”为主题,在住房安居、创业就业、医疗保障、养老服务、基础金融服务五大重点场景着重发力,推出25条具体措施,打造了适应新市民需求的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金融服务体系。特别是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累计为690户还款出现暂时困难的客户办理延期待扣和贷款宽限期服务,通过有温度的金融服务为个人客户美好生活增添底气。同时,该行积极发挥信用卡业务对释放消费潜力的促进作用,在信用卡消费、汽车分期、家装分期、信用消费贷款等多个领域狠抓贷款投放,持续开展“爱购山东”信用卡消费优惠活动,搭建起了涵盖吃、住、行、游、购、娱、医、育8大惠民场景,涉及商户600余家,惠及人数超过90万,今年以来带动信用卡消费额突破24亿元,切实以金融助力全市消费提升。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烟台工行将始终心怀国之大者,牢记国有金融企业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继续以地方金融“主力军”的姿态,围绕服务新发展格局,深耕地方市场,强化创新服务,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在烟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贡献更多力量!
(来源:工行烟台分行)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疫情后银行对企业贷款(疫情期间企业贷款优惠政策)":http://www.ljycsb.cn/dkzs/110404.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