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发问中国移动:到底谁在撒谎?,下面是老王家的王老大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手机移动贷款app下载
2021年8月,德州市陵城区的王先生在当地的中国移动办理了一项费用为128元/月的套餐业务。
王先生说,当时是想去更改一下套餐,移动的工作人员给他推荐了这款128元/月的套餐,并告诉王先生,只要能保证在网两年,还可以免费领取一口不粘锅。因自己确实有需要,王先生就办理了工作人员推荐的这款套餐。随后工作人员告诉王先生,因为这个套餐需要保证在网24个月,期间不得已任何理由退网或者更改套餐,所以需要签一个协议,王先生没有多想,就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签了协议。据王先生回忆,协议签完之后,工作人员让王先生留一个支付宝账号。王先生说自己的支付宝账号因为被盗过,所以账号处于一个非正常状态。工作人员就让王先生留了一个银行卡号。当时王先生还刻意问过,留银行卡号干吗,工作人员的解释是协议需要。在上述操作完成以后,王先生成功办理了套餐并领取了一口不粘锅。
王先生说,因为是在中国移动办理的业务,而且中国移动是这么多年的大品牌,工作人员让签字自己肯定不会多想,而且本人签字也属于正规操作。
在随后长达19个月的时间里,王先生一直正常使用当时办理的这个套餐。直到2023年3月份,王先生去银行办理业务的时候,在征信报告上发现自己名下莫名其妙的出现了一笔贷款本金为770元,分24期还清的贷款。贷款提供方为一个名为“四川纷领-海尔小贷”的机构。
面对自己丝毫不知情的这笔贷款,王先生不禁联想到了自己办理的那个套餐,因为需要的在网时间恰好也是24个月,两者之间会不会有什么关联呢?王先生随即在网上进行了相关搜索。结果发现,在全国多处地方,都有移动客户有跟自己一样的经历。
移动客户不知情被贷款36期
移动客户被贷款24期
移动客户被贷款24期
在网友的投诉中,都出现了“和包”这个APP的名字,于是王先生也下载了“和包”,随后就在“和包”中发现了已经悄悄的存在于自己名下,但自己完全不知情的这笔770元的贷款,贷款提供方为:四川纷领-海尔小贷。
王先生的贷款及还款明细
面对这笔从天而降的小额贷款,王先生当即找到了2021年办理这笔业务的移动营业厅。营业厅工作人员告诉王先生,这笔贷款不需要王先生本人偿还,是移动公司每月替王先生偿还的。这样的说法,后来被证实工作人员这样的说法与事实不符:王先生后来在“和包”上找到了当初自己签字的协议,上边清楚的注明每月的还款金额需要先从话费余额中扣除,话费余额不足的情况下,再从银行卡扣除。并不是一开始工作人员说的由移动公司替客户偿还。
工作人员说,当初办理贷款的时候,王先生应该是知情的,应该是时间太久了,王先生忘了或者是记不清了。对于这样的说法,王先生不予认同。随即拨打了10086进行投诉。当天晚上,10086回电王先生说:这个事情跟移动无关,让王先生找当初办理这笔业务的工作人员。
王先生对于这样的说法同样不予认同,于是,在3月13日拨打了12345热线对这一情况进行了投诉。
王先生说,自己第一次拨打过12345以后,移动公司的工作人员联系他说,可以提前给他结清套餐,违约金由移动公司承担。王先生没有同意。
王先生说,他已经拨打过三次12345了,在这期间,移动公司给出的意见从最初的可以提前结清变成了王先生自己申请结清,违约金由移动公司承担变成了由他自己承担。
王先生说:事到如今,他跟移动公司之间,肯定有一方在撒谎。
移动公司说王先生知情,当初签协议的时候,肯定是逐字逐句的都解释给王先生知道了。王先生则表示,工作人员只是让自己签字了,没人给出任何解释。谁在撒谎?
移动公司说协议内容王先生是忘了或者记不清了,王先生则肯定的说不可能忘了,因为这么小金额的贷款,而且还需要24期还款,如果有告知,自己肯定记得。谁在撒谎?
王先生提议让移动公司可以找一些跟自己一样的客户,移动公司打电话核实,看看其他客户是不是对在办理套餐后会产生贷款是否知情。移动公司则表示:客户手机号涉及客户隐私,不能随便调取客户资料。王先生不禁发问:那移动公司每月打出去的业务推销电话,客户的手机号码是哪里来的呢?打推销电话就不是隐私了吗?
王先生说,自己提出两点要求,一,三倍赔偿,二,移动公司负责把因这笔贷款产生的征信记录删除,都被移动公司否定了。
王先生说事到如今,对于移动公司能够给予自己补偿,也不抱希望了,只是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还原事实真相,搞清楚到底是谁,在撒谎!
移动手机贷
编者按:为进一步在广大青年学生群体中普及金融安全知识、树立科学投资理念、提升财商素养教育、保护自身合法权益,近期,中国青年报社、中国青年网、招商银行联合举办“金葵花在行动”大学生创意短视频征集活动,让影音作为载体,传播正确消费观念;以创意为亮点,宣讲必备金融知识;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搭台搭梯,为国家金融安全工程建设、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贡献力量。
中国青年网北京12月2日电 (记者 左橙)“近段时间,看到不少媒体报道大学生陷入非法校园贷的圈套里,深感痛心。青年大学生要储备一定的金融安全知识,远离非法校园贷。”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青联副主席、“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王萌萌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就大学生平时容易遇见的金融安全、电信诈骗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图为王萌萌近照。受访者供图
王萌萌分析说,部分大学生由于金融安全知识薄弱,对于互联网金融产品接受程度高而又涉世不深,有贪小便宜和虚荣心作祟的情况,缺乏正确的消费观,再加上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导致容易被不法分子设为目标进行诈骗,容易超前消费过度消费陷入非法校园贷套路,并有可能会跌入金融安全及电信诈骗的陷阱。
在采访中,王萌萌表示,许多大学生都是从专心念书的中学校园来到大学校园,很大比例都是第一次独自在外生活,对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接触过少,对形形色色的诈骗套路难以分辨,容易被不法分子盯上。而有些贪小便宜的大学生对于诈骗流程中许诺的礼品、高回报容易心动,为了拿到礼品、赠品等一步步地操作步骤,掉进了不法分子精心准备的圈套。
王萌萌提到,面对形形色色的“套路”,没有足够金融安全知识储备的大学生,很难在未知领域做出正确的判断。而新生代年轻人赶上了互联网金融产品高速发展时期,对于移动支付、互联网化基金产品接受程度高,使用频率高,使用新产品的接受性较强,有时候进入陷阱而不自知。再加上数据化时代,大家一方面享受互联网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和智能,另外一方面随着各种大数据应用的普及,个人信息泄露的情况屡见不鲜,成为了诈骗分子获取隐私信息、实施诈骗行动的支撑。
除了电信诈骗这一高危害的情况,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则是由于虚荣心作祟,崇尚“消费主义”,不自觉地自己一步一步走向泥沼。“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王萌萌指出,部分大学生未能正确把握金钱使用和自身实际需求,为了奢侈品、球鞋、手办等物品“为爱发电”,超前消费甚至贷款消费,使用“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从其他平台借钱还款,逐渐陷入循环贷的深渊,这是非常可惜的。
2013年大学毕业以后,王萌萌选择了到基层工作,成为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吴圩镇西孔村的一名大学生村官。常年待在地里,她的脸晒黑了,皮肤也糙了不少。太久没离开过村子,有时候进城她都能搭错车、走错路。跟留在城市工作的同学聚会时,王萌萌总觉得搭不上话,对方聊的都是新潮的话题和品牌,而自己常年穿着运动鞋走在田间地头,脑子里尽是农村工作的处理及如何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在村里待着,到田埂上找找问题,多为村民干实事,和他们一起奔向好日子,这是我关注并愿意为之奋斗的事情。”王萌萌谈到,虽然自己身在基层,但是也会经常接触网络金融,如果对金融安全知识一无所知,遇到网络套路,很可能会上当受骗。
“那么,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还没有对社会有深度的接触和认识,危险系数会更高。”针对大学生关于金融安全知识和电信诈骗的一些情况,王萌萌给广大青年学生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是大学生自身要注重自身财商素养的培养,自己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储备一些金融知识,对基本的金融安全、理财方式有一定的了解。
二是可以适度去听金融知识讲座、防电信诈骗知识讲座等。许多高校都会定期开展金融知识和防电诈讲座,大家可以去认真学习。同时,鼓励同学们自行通过读书、新闻、网课等方式,去学习相关用常见案例,提高抗风险意识和财商素养,以便提升自己的甄别能力和应变能力。
三是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在互联网平台上,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份证、银行卡、家庭成员等信息,不随意授权自己的手机信息。
四是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勤俭节约,量入为出,适度消费,不追求奢侈品,视自己的消费水平来进行经济活动,不超前消费,朴素也是一种美。
五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不虚荣不攀比,将生活的注意力放在学业学习和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上去,追求高尚品格,培养高品味的兴趣爱好。
来源:中国青年网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手机移动贷款app下载(移动手机贷)":http://www.ljycsb.cn/dkzs/109052.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