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林间号!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车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手机租机

林间号 > 贷款知识 > 银行贷款调查方法(贷款客户调查应注意哪些方面)

银行贷款调查方法(贷款客户调查应注意哪些方面)

央行最新调查问卷报告来了!银行家经济预期更积极,贷款总体需求上升,下面是证券时报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银行贷款调查方法

12月27日,人民银行发布四季度针对银行家、企业家和城镇储户的三份例行调查问卷报告,三份报告分别从银行家和企业家宏观经济热度、贷款总体需求、经营景气和盈利、收入与就业方面反映不同群体对当下经济的感受和未来的经济预期。

整体来看,本次调查中,银行家对2023年一季度的宏观经济预期更加积极,银行的贷款总体需求指数也有所提升。企业家的原材料购进价格感受指数与居民物价预期有所提升。

银行家:贷款总体需求指数上升 对下季度预期更积极

四季度全国银行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银行家宏观经济热度指数为17.4%,比上季下降2.5个百分点。银行家对2023年一季度的宏观经济预期更加积极。对下季度,银行家宏观经济热度预期指数为29.3%,高于本季11.9个百分点。

四季度银行业景气指数与盈利指数均有所下降,分别为65.8%、61.3%,分别比上季度下降0.5和1.0个百分点。

四季度以来,人民银行持续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11月以来人民银行通过抵押补充贷款(PSL)、科技创新再贷款等工具投放中长期流动性。12月5日央行实施降准操作,共计释放长期资金约5000亿元。

在央行的发力调控下,企业信贷需求也有所改善。调查显示,四季度贷款总体需求指数比上季上升0.5个百分点至59.5%。分行业看,制造业贷款需求指数、基础设施贷款需求指数、批发零售业贷款需求指数分别为62.2%、60.6%、57.1%。值得注意的是,四季度房地产企业贷款需求指数为43.7%,比上季上升3.1个百分点。分企业看,大型、中型企业贷款需求指数较上季度有所上升,分别达到54.6%、56.4%;小微企业为62.5%,比上季下降1.3个百分点。

虽然银行家对货币政策的感受较上季度略有下降,但多数银行家仍认为四季度的货币政策适度。调查显示,四季度货币政策感受指数为68.0%,比上季下降4.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上升13.9个百分点。其中,有38.0%的银行家认为货币政策“宽松”;60.0%的银行家认为货币政策“适度”。银行家对下季的货币政策预期更乐观,货币政策感受预期指数为69.6%,高于本季1.6个百分点。

企业家:产品销售价格与原材料购进价格感受指数升温

四季度人民银行企业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家宏观经济热度指数为23.5%,比上季下降3.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13.7个百分点。其中,53.7%的企业家认为宏观经济“偏冷”,45.5%认为“正常”。

调查显示,四季度产品销售价格感受指数与企业家原材料购进价格感受指数分别为47.2%、58.5%,均比上季上升1.8个百分点。其中,72.7%的企业家认为本季产品销售价格与上季“持平”;64.5%的企业家认为本季原材料购进价格与上季“持平”。

调查显示,四季度出口订单指数为38.9%,比上季下降3.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9.8个百分点。其中,13.2%的企业家认为本季出口订单比上季“增加”,51.5%认为“持平”。国内订单指数为44.1%,比上季下降0.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7.1个百分点。其中,16.8%的企业家认为本季国内订单比上季“增加”,54.6%认为“持平”。

城镇储户:居民物价预期指数提升 储蓄意愿升温

四季度,人民银行在全国 50个城市进行了2万户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本季收入感受指数为43.8%,比上季下降3.2个百分点。收入信心指数为44.4%,比上季下降2.1个百分点。

四季度就业感受指数为33.1%,比上季下降2.3个百分点。居民的就业预期指数比上季下降2.4个百分点至43.0%。

调查显示,对2023年一季度,居民的物价预期指数为62.8%,比上季上升1.8个百分点。其中,31.2%的居民预期四季度物价将“上升”,48.1%的居民预期“基本不变”,8.7%的居民预期“下降”。对2023年一季度的房价,14.0%的居民预期将“上涨”,53.7%的居民预期“基本不变”,18.5%的居民预期“下降”。

展望2023年,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我国通胀仍将保持温和水平,随着疫情防控放松促进需求回升,通胀中枢大概率小幅升高。

调查显示,四季度居民的储蓄意愿有所提升,61.8%的居民倾向于“更多储蓄”,倾向于“更多消费”和“更多投资”的居民分别占 22.8%和15.5%。而居民偏爱的前三位投资方式依次为:“银行、证券、保险公司理财产品”“基金信托产品”和“股票”,选择这三种投资方式的居民占比分别为44.1%、20.4%和14.7%。

11月金融统计数据显示,11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2.4%。光大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张旭指出,11月居民户存款较去年同期多增1.52万亿元,是当月M2增速提高的主要贡献力量。疫情多发等因素导致的消费场景不可及以及居民金融资产间的转换是造成居民户存款多增明显的两个重要原因。

责编:杨喻程

校对:姚远

贷款客户调查应注意哪些方面

部分中小学生、大学生、学生家长一席谈——

防控近视,需要多方努力(防控青少年近视大家谈①)

本报记者 罗阳奇 沈靖然 潘俊强 郑智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如何保护好儿童青少年的视力,是全社会必须答好的一道考题。学生和家长对近视问题有哪些困惑?各地相关部门出台了哪些防控近视的政策措施?学校如何在防控青少年近视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版今起推出“防控青少年近视大家谈”系列报道,邀请学生、家长、政府部门和学校负责人、医疗与教育专家一起探讨,对近视防控建言献策,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

——编 者

作为学生和家长,在近视防控中面临哪些困惑?有哪些经验和建议?近日,本版联合本报健康客户端,共同发起“防控青少年近视网络调查”,就近视发生的年龄段、成因和防控方法向学生和家长征集意见、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轻度近视(近视度数小于等于300度)的人数最多,占到了调查参与者总数的38.76%,其次是中度近视(近视度数为301度至600度),占比为29.45%,重度近视(近视度数大于600度)占比9.32%。值得注意的是,四成多调查参与者(42.22%)在小学阶段就已经近视,29.21%的调查参与者在初中阶段近视,高中阶段为15.35%。

调查发现,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是导致近视的主要原因,在所有因素中被选择次数最多,占比达到63.16%。其次是看书、写作业姿势不正确和看书、写作业时间过长,分别占比55.05%和46.51%。此外,户外锻炼时间少也是导致近视的原因之一,占比为44.95%。

面对近视,大家选择如何进行防控?调查发现,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和保证充足睡眠是使用比例最高的两种方法,占比分别为76.74%和74.82%。同时,也有不少参与者选择经常做眼保健操和饮食改善来防控近视,分别占到了总数的63.51%、56.19%。

在开展网络调查的同时,本报记者也在多地采访学生和家长,请他们谈一谈近视防控的想法、做法。

中小学生——

“我很想守护好这扇‘窗户’”

这两天,家长王宇有些担忧——学校近期组织开展了视力检查,孩子王彦博的视力有所下降,王宇打算尽快带孩子到三甲医院专门做一次系统检查。

王彦博目前在云南省昆明市的一所小学读三年级。每半年,王宇都会带孩子到医院做一次视力检查。“上一次去做检查时,医生就提醒说孩子的远视储备已经接近临界值,要引起重视,没想到孩子的视力真的下降了。”王宇说。

王彦博的同学李阳在二年级上学期就戴上了眼镜。李阳说:“自从戴上了眼镜,上体育课特别不方便,运动时眼镜经常会戴不稳,影响上课。一次班上同学一起打篮球,一个球飞过来直接砸到我眼镜上,不仅砸得脸很疼,还把我的眼镜砸变形了。我挺担心眼镜的度数会上升,而且镜托会有压痕影响美观……”

王彦博和李阳所在班级的53名学生中,有9人因为近视戴上了眼镜。说起预防近视的重要性,王彦博说:“老师和家长都很重视我们的眼睛保护。学校在每天早上的第三节课后和下午的第一节课后,都要组织同学们做眼保健操;每周老师都会给我们调整座位,也会在上课时提醒同学们注意坐姿。学校开设了健康课,老师会在课上跟同学们讲授一些保护视力的内容,让我们意识到保护视力非常重要。”

刘益帆是北京市石景山区一所中学的九年级学生,她从小学六年级便开始戴上近视眼镜。

她坦言,现在班级30余人,近视的同学将近一半。“这几年,因经常线上上课和学习,电子产品使用更多,感觉更离不开眼镜了。”刘益帆说着托了托镜架。

对刘益帆来说,戴眼镜给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天凉时戴口罩,镜片上总有哈气影响视线,镜片每天需要清洗也挺麻烦,耳朵和鼻梁骨也总受压迫,会难受。”

长春市第八十七中学小学部五年级学生徐祥谦也感受到近视的烦恼:“我对科技、军事比较感兴趣,喜欢看这方面的书和影片。之前看书入迷的时候会一连看上好几个小时。近视之后,在看书时会更加注意时间和坐姿,妈妈会提醒我注意阅读时间,常常读到感兴趣的地方却不得不中断。”

徐祥谦在四年级时,有一段时间感觉看东西有些模糊。在医院检查后,眼科医生判断徐祥谦有近视的趋势,自那时起他就戴上了眼镜,“最开始检查时医生建议配50度的镜片,现在度数不断增长。半个月前刚去复查,已经要配175度的镜片了。”

如今,徐祥谦按照医生的建议,调整作息时间,注意用眼时长,每天在校会按时做眼保健操。但他感觉随着年级的升高,每天花在学习上的时间逐渐增多,对于如何在保护眼睛与保证学业之间做好平衡,他还是有些困惑,“老师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很想守护好这扇‘窗户’。”

大学生——

“本以为成年后近视程度不会继续增加了”

吴倩(化名)和刘叶都是武汉大学的大三学生,两人都已经习惯了戴眼镜。

刘叶读中学时,不少同学牺牲户外活动和休息时间来埋头读书,戴眼镜也成为普遍现象。刚上高中时,刘叶还是班级里少数不近视的同学,“后来升学压力更大了,我慢慢发现自己看不清黑板上到底写的什么。”最终,刘叶戴上了一副一两百度的眼镜。吴倩则是因为从小近距离看电视,在小学一二年级时看远处的东西就渐渐吃力,四年级开始佩戴近视眼镜。

上大学后,没了家长和学校的监督,刘叶有时一天超过12小时都在使用手机和电脑,看书、写作业、追剧、聊天……吴倩也坦白,自己习惯了在熄灯的宿舍熬夜摸黑看手机。读大学不到三年,刘叶和吴倩的近视度数都涨了一两百度。

“本以为成年后近视程度不会继续增加了。”北京城市学院学生潘小羽也没想到读大学后近视程度居然加深了。

从自身的经历出发,潘小羽认为保护视力不只是中小学生的事,任何年龄段的人都需要重视起来:“对大学生来说,现在就业压力大,一些行业对视力会有特殊要求。如果因为近视导致无法从事某种职业,确实比较遗憾。还有一些同学认为戴眼镜会影响自己的颜值、形象,会选择佩戴隐形眼镜,虽然美观了,也给生活带来很多麻烦。”

在武汉大学就读的罗莹(化名)和白露没有近视。谈起预防的秘诀,两人分享了从小学习的“加减法”。

“加法”加的是护眼行为。得益于罗莹和白露父母的言传身教,无论是看书还是写字,两人都习惯了坐直身子拉远距离。晚上需要使用手机时,罗莹会开着寝室灯或床上夜灯用眼,平时看见一些爱眼小贴士也会默默记在心里,有意识地在用眼20分钟后眺望远方与绿色。

“减法”减的是用眼时长。大学前,白露就习惯早睡早起,按时按质完成眼保健操与户外体育活动。上大学后,手机成为生活的必需品,用眼负担也大幅增加。为了预防近视,除了时常做眼保健操,白露还有意识地减少了电子产品使用时间,不带手机上床睡觉,尽量不做“低头族”。

学生家长——

“保护孩子视力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多方努力”

如今,家长们愈加重视孩子的视力保护。在王彦博家中,王宇和妻子严格限制孩子看电视的次数,每周只能在周末两天看电视,每天不能超过40分钟。此外,王宇还给孩子购买了学习桌、护眼学习台灯、坐姿矫正器等,从“硬件”和“软件”方面来做好孩子的视力保护。

医生建议要加大孩子的户外活动时间,避免长时间学习和使用电子产品。但王宇也坦言,随着孩子升入高年级,学习时间的增长、一些学习任务也需要借助电子产品来完成,孩子近视的风险还是会增加。

家住吉林省长春市的赵海洲发现孩子近视后,随之而来的困扰越来越多。“现在孩子学业压力不小,每天需要看大量的书籍、资料,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既希望孩子有个好成绩,也希望孩子有好视力。平时尽可能地提醒孩子注意用眼卫生,要适当休息,要注意坐姿等等,但提醒多了,孩子也有点不耐烦。”

孩子近视往往意味着一笔不小的开销。赵海洲告诉记者,不仅有定期检查、更换眼镜的费用,现在为了让孩子在上网课时看更大的屏幕,他还特意购买了平板电脑。考虑到孩子佩戴眼镜进行运动的不便,他还想给孩子配一副专业的运动眼镜。

北京家长李英的孩子在四年级时视力出现下降情况,刚开始的时候比较轻微,眼睛偶尔出现酸涩感,随后是上课时看黑板有模糊的情况,为了看清楚而揉眼或者将眼睛眯成一道缝。随着近视程度的增加,去医院检查视力后,配了近视镜。刚开始,李英的孩子因为担心戴眼镜不好看而被同学取笑,有时宁可看不清黑板的板书也不戴眼镜,后来才慢慢适应。

对孩子近视的情况,李英有些惭愧:“当孩子出现视力下降的时候,作为家长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认为孩子之前视力一直没问题。直到孩子视力进一步下降,才去医院做了检查。”

赵海洲在与其他家长交流中还发现,不少家长是在得知孩子视力下降后觉得不是啥大事,直接带孩子上眼镜店配眼镜,“这反映出部分家长对防控近视的重视不够,希望能加强关于视力保护的宣传,比如线上线下的科普讲座等,提高家长和孩子对保护视力的重视程度,知晓更多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法。”

“保护孩子视力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多方努力,例如学校在教学设备采购中可尽量选择护眼不伤眼的电子设备,政府可以出台相应政策,对于正规科学的护眼项目进行引导推荐。”王宇说。

(鲁思佳参与采写)

《 人民日报 》( 2023年05月30日 13 版)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银行贷款调查方法(贷款客户调查应注意哪些方面)":http://www.ljycsb.cn/dkzs/108427.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