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商银行:普惠小微贷款,优势是否还在?,下面是金融野叔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银行小微贷款品种
【野叔观察】
近日,一篇题为《大小行小微金融逐步达到新均衡》的文章引起金融野叔的研读与思考。这篇长文对于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历史数据的分析比较到位,对城商银行和农商银行等小型银行的部分建议也比较可行;但是对于后期的展望为“有望逐步达到一种新的均衡”,这可能短期内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那么,近年来普惠金融小微企业贷款整体增长、份额变化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变化到底如何呢?普惠小微贷款曾经确是农商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的传统优势市场,怎么要问目前农商银行的竞争优势是否还在呢?
(附图一)
普惠小微贷款总量快速增长2013年“发展普惠金融”确立为宏观战略之后,普惠小微企业贷款日益受到各方重视。《2017 年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显示,2017年末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当时统计口径为500万元以下)余额为6.77万亿元,同比增长9.79%;2019年统计口径调整为1000万元以下(本文均为此口径),则2017年末对应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为8.19万亿元。
2018年至2021年期,各年度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增幅分别为15.0%、23.1%、30.3%和27.3%,均明显高于同期本外币贷款增速。2022年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到23.8万亿元,同比增长23.8%,仍然大大高于同期本外币贷款10.2%的整体增速(相关详情见本文附图二)。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末,普惠小微贷款授信户数达到5652万户,同比增长26.8%,授信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据监管部门数据 ,2022年2月末普惠小微贷款有贷款余额户数达到3450.58万户。金融野叔测算,年末有余额户数已达到4200万户左右。
(附图二)
普惠小微市场份额明显变化在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与客户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各类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本文按目前监管部门信息披露口径,分为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银行和农金机构(主体是农商银行)4类比较,其中重点对比国有大行和农金机构的份额变化。
2018年末,6家国有大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25万亿元,在银行业中占比约23.9%;同期农金机构同业贷款余额约3.94万亿元,占比约41.9%。二者相比,农商银行等农金机构在普惠小微市场占有明显相对优势。
据监管部门数据,2022年末银行业机构普惠小微余额23.57万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的99.0%),同比增长23.8%。其中,国有大行余额86027亿元,同比增长31.2%;而农金机构普惠贷款余额70277亿元,同比增长只有15.9%(相关详情见本文附图三)。
(附图三)
不仅是去年农金机构的普惠小微贷款增速明显低于大行的,其实2019年至2021年三年期间增速差距更大,毕竟这三年对于大行的普惠小微贷款分别提出了增速不低于30%、40%和30%的要求,而它们实际“跑出”了45.0%、 48.4%和35.7%的增速。2022年虽然没有提出增速要求,但是相关会议提出了增量不少于1.6万亿元的要求,折合为增速是不低于24%,当然去年大行又“跑出”了31.2%的高速。
所以,2022年末,在银行业中农商银行等农金机构普惠小微贷款市场份额已经降至29.8%,低于同期国有大行的36.5%(相关详情见本文附图四);前者比2018年末约下降约12.1个百分点,后者则上升了约12.6个点,考虑到股份制银行和城商银行份额均变化较小,可见基本是大行抢走了前者的市场。面对上述多组数据,我们还能说农商银行在普惠小微贷款上具有相对优势吗?
具体机构以建行为例。2018年至2021年,该行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增长分别为52.51%、57.88%、50.79%和31.6%。2022年末,建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约2.35万亿元(在六大行中占比约27.1%),同比增长约25%。
值得一提的,股份制银行普惠小微贷款市场份额整体变化不大,但是内部也有明显分化。例如已经披露2022年度的平安银行,去年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5282.26亿元,同比增长38.2%;对应客户数量105.78万户,户均贷款49.9万元。
(附图四)
大行普惠小微贷款相对优势第一,利率定价优势。从整体上看,近五年来普惠小微贷款利率呈现明显下行趋势,即从2018年12月的超过7%下降至2022年12月的约4.80%(相关详情见本文附图五),且下行趋势比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更为明显。从机构分类看,由于信用分层、规模效应等原因,国有大行的负债成本、运营成本和风险成本等均都相对较低,自然贷款产品利率定价可以更低。
例如,2022年上半年,6家国有大行实际贷款平均收息率在4.15%至4.61%,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只有4.26%;考虑个人贷款利率相对高于普惠小微贷款的(后者又高于大型企业的),则同期大行普惠小微贷款的加权平均值低于4.26%。
据金融野叔测算,12家上市农商银行2022年上半年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13%,明显高于同期大行贷款利率水平,其中普惠小微贷款利率应当也相对更高。而且在上市农商银行中,小型机构的贷款利率相对高于中型机构,例如,其中最低的上海农商银行平均收息率为4.59%,相对较高的如常熟农商银行为6.32%,张家港农商银行为5.62%。
第二,数字科技优势。一般大行的科技人员数量都在数千人以上,多的还超过万人;每年科技投入则以百亿元计,与营业收入的比值在2.5%以上。例如,2021年末,建行科技人员15121人,全年科技投入235.76亿元,与营收的比值为2.86%。
通过运用较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及对大数据的采集、分析,大行可以开发设计较为精准的普惠小微贷款产品,并开展服务营销和风险防控。例如,2022年建行发布了“建行惠懂你”App3.0版,就是为普惠小微企业客群量身打造的综合化生态型服务平台,包含了“云税贷”、“账户云贷”、“抵押快贷”等多款产品,实现了“一站式”服务、“一分钟”融资和“一价式”收费的“三一”客户体验。
通过“利率+额度”对优质客户进行“掐尖”,通过“科技+场景”对年轻客户进行“掐青”,使得大行不断获得新的普惠小微贷款市场份额。当然,农金机构整体上在普惠小微贷款市场快要失去优势,并不是说在部分机构在一定区域内就不能保持优势。
(附图五)
新的市场均衡是否接近形成第一。从博弈论的“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理论来看。目前在普惠小微贷款市场竞争中,四个主要博弈当事方之中,大行在下沉,“城行在下乡”,它们的中长期支配性策略基本形成,而农商银行等农金机构(包括省级联社)整体上还处于“改革化险”之中,从当下资产负债管理、贷款利率定价、产品营销等实际表现看,许多法人机构的支配性策略可能并未成型。
第二,从国有大行与农信系统目前实际贷款增量看。一是2022年度贷款增量,6家国有大行及国开行合计新增119375亿元,同比多增25653亿元;同期农信系统合计新增24702亿元,同比少增1908亿元(相关详情见本文附图六)。二是2023年一季度“开门红”的贷款投放趋势看,大行下沉与“城行下乡”力度并未减弱、反有加强,包括持续加大发行二级债进行资本补充的力度。
对于2023年末的普惠小微贷款市场份额,金融野叔做了一个简单的测算。首先,假设股份制银行和城商银行市场份额仍然保持相对稳定;其次,国有大行按照25%增速测算(比上年低约6个百分点),年末市场份额可以达到39%左右;农金机构按照15%增速测算,年末市场份额预测可能略降到29%左右。
这一组数值与2018年末相比,可以说五年时间接近完成了“市场地位基本对换”。如果2024年双方竞争策略与形势仍然基本延续,则六年时间可能出现“完全对换”的局面。这也意味着,目前普惠小微贷款市场上,大行与小行之间的“新均衡”可能尚未形成。何时形成,还待博弈。
(附图六)
野叔的结语本文开篇提及的那篇文章之所以认为“有望逐步达到一种新的均衡”,与其文章最后一部推荐常熟、瑞丰、苏州和张家港等4家上市农商银行的投资建议有一定关系。尽管金融野叔也认为,这4家机构在农商银行中确实是佼佼者,但是利益肯定会影响观点与判断。
居安尚须思危,落后更当直追。金融野叔最后的建议是,农商银行务必增强忧患意识、竞争意识,抢抓机遇强长板,直面挑战补短板。而且务必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因为机遇的有效窗口期不会太长,如果农商银行抓不住,就可能会在区域经济和区域金融中被边缘化。
小微企业贷款产品名称
新华社北京5月12日电(记者侯雪静、郁琼源)记者12日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了解到,截至4月底,农发行线上小微企业贷款累放1016.83亿元,线上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105.82亿元,惠及小微企业6万余户。
农发行有关负责人表示,自2019年实施小微企业服务优化提升工程以来,农发行不断探索金融科技支持线上小微企业信贷,初步构建数字信贷业务新业态。
下一步,农发行将持续深入实施小微企业服务优化提升工程,丰富支持小微企业的政策工具箱,以信贷业务数字化转型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银行小微贷款品种(小微企业贷款产品名称)":http://www.ljycsb.cn/dkzs/108109.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