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钱可修复征信?别上当,下面是潍坊融媒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花钱贷款可靠吗
潍坊日报社潍坊融媒讯“征信无痕修复,费用低。”近日,来自奎文区的市民史先生被朋友圈里的一则“征信修复”广告吸引,由于这两年生意失败,资金链断裂,他的信用卡产生了逾期记录,前段时间买房时被银行告知有不良征信记录无法办理房贷,因此,史先生动了花钱修复征信的念头。当他向银行电话咨询后才恍然大悟,市面上所谓的“征信修复”“征信洗白”等都是骗局。
“征信修复”“征信洗白”不可信
据介绍,国家设立了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用来记录个人、企业信贷信息及其他信用信息,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负责建设、运行和维护。信用报告是个人和企业信用历史的客观记录,是个人和企业的“经济身份证”,如今被广泛应用。
基于信息主体对不良信息的担忧,市面上出现了以所谓“征信修复”“征信洗白”名义设计各类骗局,宣称可以代理消除不良信息。实际上,无论是征信机构还是商业银行,都无权随意更改、删除信用报告中展示的信用信息。所有声称是合法的、商业的、收费的“征信修复”都是骗局。
《征信业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接收从事信贷业务的机构按照规定提供的信贷信息。”第二十九条规定:“从事信贷业务的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向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提供信贷信息。”由此可见,征信信息是严格按照《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提供的,客观记录个人和企业的信用历史,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法随意修改,“征信修复”一说实则为骗局。
据潍坊银行的工作人员介绍,不良信息上传有固定的工作流程,逾期产生后,商业银行在T+1天会自动生成征信报文,将不良信息告知短信发送至客户预留手机号后,商业银行将征信报文上传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征信修复”骗局后果严重
那么,“征信修复”骗局会带来哪些危害呢?中国人民银行潍坊市中心支行征信管理科的工作人员表示,第一,会被骗取高额费用。“征信修复”骗局利用公众急于消除不良信息的迫切心理以及对“征信修复”概念的误解,借机收取高额代理费用,通常不良信息修改失败后不予退款或直接跑路失联。
第二,被骗加入诈骗团伙。“征信修复”机构以征信市场需求量大、有前景为由,谎称教授“征信修复”技巧,通过招收学员、加盟代理等形式,广泛发展下线,核心内容就是教人通过伪造证据欺骗金融机构,试图达到删除逾期记录的目的。这种行为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一旦加入所谓的“征信修复”机构,便会走上违法的道路。
第三,泄露个人敏感信息。在办理“征信修复”过程中,“征信修复”机构通常要求信息主体提供身份证件、银行卡号、联系方式等重要敏感信息,不法分子通过泄露、买卖个人信息从中渔利,甚至利用这些信息冒名网贷,骗取贷款,危害信息主体人身及财产安全。
不良记录不会伴随终生
公众该如何防范“征信修复”骗局呢?树立正确消费观,珍爱信用记录。“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远于其身。”潍坊银行的工作人员提醒金融消费者,要树立牢固的信用意识,培养良好的信用习惯,日常要注意量入为出、合理借贷,如遇还款困难时可与银行协商分期还款,避免产生逾期,保持良好信用记录。
实际上,公众可以通过正规渠道维护征信权益。《征信业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信息主体认为征信机构采集、保存、提供的信息存在错误、遗漏的,有权向征信机构或者信息提供者提出异议,要求更正。”中国人民银行潍坊市中心支行提醒金融消费者,如果认为信用报告上的个人信息存在错误、遗漏,可以向金融机构或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提出异议,也可以寻求当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帮助。
记者了解到,不良记录不会伴随终生。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超过5年的,应当予以删除。此外,银行在贷款审批时会进行综合研判,不会将信用报告作为唯一参考依据。
中国人民银行潍坊市中心支行提醒,如遇个人或企业征信相关权益被侵害,请及时寻求当地人民银行帮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如遇“征信修复”骗局,也应及时向人民银行举报,提供相关线索,共同营造良好金融秩序。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陈静静/文
先下款后收费是骗局吗
工人日报记者 杨召奎
毕业近一年,张浩宇不仅没找到工作,还背上了贷款,每月还贷1200元,至今尚未还清。
“一开始,这家企业邀请我去面试,面完说我没有工作经验,要对我进行培训。结果,不仅工作没着落,我还被忽悠办了培训贷。”近日,张浩宇向《工人日报》记者讲述了他遭遇培训贷的经历。
记者调查发现,身陷培训贷骗局的求职者远不止张浩宇一人。一些机构以“包就业”“拿高薪”“找不到工作就退费”为噱头,诱导求职者向贷款机构借贷,用于参加岗前培训。不少求职者因急于找到工作而落入这一陷阱。
名为招聘,实际诱导求职者借贷
2022年7月,从江西一家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张浩宇计划到重庆找工作。当月底,他接到重庆某软件公司邀请面试的电话,“我并没有向这家公司投过简历,但想着还没找到工作,就去看了看。”
面试过程中,该公司招聘人员表示,张浩宇工作经验不足,需要先接受培训,才能为他推荐工作,并且承诺培训之后包就业。在招聘人员的劝说下,张浩宇与该公司签订了《实训协议》,接受了为期3个月的培训,并通过某分期借款平台贷款1.98万元,用于支付培训费。
记者在这份《实训协议》上看到,该公司声称是从事软件测试领域的专业技术公司,拥有雄厚的专家技术团队、广泛的企业就业资源,专注于为企业提供软件测试咨询与培训,并提供定制化软件测试人才培养。培训内容为软件测试方向的技能提升,以及表达、沟通、面试等能力培养。
培训过程中,张浩宇发现该公司的培训内容与宣传严重不符,不仅没有实操培训,授课内容在网上也都可以查到。“所谓的推荐工作,只是转发网上的招聘信息。甚至教学员虚假填写未参与的工作项目和工作经历来提高简历质量,从而骗取面试机会。”
记者了解到,开展技能提升培训需要取得办学资质。而张浩宇咨询相关部门后了解到,该公司并未取得相应的办学资质。他意识到,该公司名为招聘,实际干的却是培训并诱导求职者借贷的“生意”。
包就业拿高薪,都是套路
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检索发现,不少求职者投诉该软件公司,反映其以招聘的名义邀请面试后,诱骗求职者办理培训贷。
记者注意到,《实训协议》中规定,该公司为完成培训并符合毕业标准的学员提供就业推荐服务。在学员成为合格毕业学员的80个工作日后,如果公司未能履行协议约定,导致学员未能就业的,退还50%的学费;在学员成为合格毕业学员的120个工作日后,如果公司未能履行协议约定,导致学员未能就业的,再退还剩余50%的学费。
距离培训结束已有大半年时间,张浩宇仍未找到工作,但该公司拒绝退还培训费用。他又联系借贷平台要求退款,该平台表示要找培训公司退款。目前,张浩宇每个月还贷1200元,要还到今年7月。
记者采访了解到,求职不成反被培训贷缠身的人还有不少。2022年5月,求职者夏晨飞在南京一家机构培训了3个月。该机构声称培训后包高薪就业,3个月未就业的,退全额学费。于是,夏晨飞便从机构处分期贷了1.8万元学费。令他没想到的是,培训内容很“水”,对找工作帮助不大。夏晨飞联系机构要求退款,被机构拒绝。
此外,长沙、西安、武汉等地媒体也曾报道当地企业出现“招聘变培训”的骗局。
综合多位求职者的投诉信息,记者梳理了这类培训贷的套路:以求职者工作经验不足为由,向其推荐包就业的岗前培训,并要求求职者向指定借贷机构贷款上万元,用来支付培训费用。而培训结束后,这些机构往往难以兑现承诺,或推荐工作与承诺相差甚远,导致求职者既没有实现就业,又陷入借贷的“圈套”。
建议多部门协作加强监管
有心理分析师指出,“招转培”套路是一场利用求职者弱势心理的骗局。招聘者会用“岗前培训能帮你快速上手”“更好的职业前景”等话术,让求职者感觉面试单位的出发点和解决方案是从帮助他的角度考虑,照做后会有高收益,进而逐渐卸下防备,陷入培训费与未来高工资待遇及机会相对比的心理博弈中,逐渐失去理智,最终掉入这场心理陷阱。
那么,双方签订的协议有效吗,求职者可以要求退款吗?
对此,北京福茂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志友律师表示,如果企业用欺骗手段与求职者签订合同,合同本身具有欺诈性质,求职者可在知晓受欺诈后一年内向法院提起诉讼或向仲裁机构提起仲裁,要求依法撤销培训合同。培训合同被依法撤销后,求职者可以要求培训机构退还培训费。
“而针对贷款问题,由于求职者大多用真实身份贷款,且被培训机构要求签订《学费分期知情同意书》,可以说是正常的借款合同,要想撤销这一合同有难度。”张志友说。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指出,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因此,应聘工作本身不需要任何费用。求职过程中,如遇需要培训并办理培训贷的情况,一定要谨慎对待,核实有无收费的法律依据,并注意保留相关材料。
在刘俊海看来,培训贷陷阱持续存在,暴露出监督管理还有漏洞。他建议打造多部门协同执法的监管机制,对开展培训贷的机构加大处罚和打击力度,增强监管威慑力,净化网络招聘的市场环境。
(部分受访者为化名)
来源: 《工人日报》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花钱贷款可靠吗(先下款后收费是骗局吗)":http://www.ljycsb.cn/dkzs/107851.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