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已发放央行专项再贷款 精准支持疫情防控重点企业,下面是投资快报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银行疫情专项贷款
随着各地复工复产的逐步推进,中央层面也加大了宏观政策调节力度,针对疫情带来的影响,研究制定相应政策措施。
中央政治局常委会12日召开会议指出,要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对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加大优惠利率信贷支持力度,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区、行业和企业完善差异化优惠金融服务。要以更大力度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完善支持中小微企业的财税、金融、社保等政策。会议还指出,要聚焦重点领域,优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投向。
1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提到,各地各部门要建立企业应对疫情专项帮扶机制,纾解企业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困难。通过减免国有物业房租、下调贷款利率、延期还本付息、完善税收减免政策等,实施临时性支持措施。
为抗疫情支持相关企业发展,信贷“活水”近日正接连放出。
互联网企业贷款疑云
日前,多地传来央行专项再贷款落地的消息,据不完全统计,已有上海、安徽、天津、湖北、广东、重庆等地发放了首批专项再贷款,精准支持疫情防控重点企业;同时,也有银行设立了专项贷款,保障防疫企业的生产经营。
而根据媒体消息,近日向北京地方银行申请贷款的企业数量超过300家,申请贷款总额至少达到574亿元人民币。在该文件显示的申请贷款企业名单上,小米、美团点评、奇虎360、旷视等头部互联网公司在列。
这里颇受争议的一点在于,记者查询发现,作为上市公司,小米集团与美团、奇虎360账上还有不少现金储备。在政策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渡过疫情难关的当下,这些企业是否能申请这类贷款?此类抗疫贷款应倾向于哪类企业?
对此报道,360公司12日晚发布声明称,360公司从未获得任何政府贷款用于支援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之用,也没有任何计划申请政府贷款。截至记者发稿,美团与小米均表示“不予置评”,旷视方面则不予以回应。
去年11月,小米集团公布2019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该季度小米总收入人民币537亿元,总体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12.9%增长至15.3%。经调整后净利润为人民币35亿元,同比增长20.3%。前三季度净利润总计92亿元人民币,已超过小米集团2018年全年经调整净利润86亿元。报告期内,小米集团抗风险能力稳步提升,现金总储备达到人民币566亿元。
美团2019年第三季度财报则显示,该季度收入为274.94亿元,同比增长44.1%,系第二季度实现整体盈利之后再次实现盈利,净利润为13.33亿元,经调整净利润为19亿元,其第三季度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和短期投资分别为151亿元和461亿元。
一位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上市公司在账面存有现金储备的情况下仍选择贷款,有可能是因为现金流动性吃紧,其次是政策层面可能有优惠。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对第一财经表示,抗疫期间贷款资源授信额度都是稀缺资源,中小微企业受到的影响较大,应让央行与银保监会、地方政府督导银行机构将非常有限的贷款资源向中小微企业适度倾斜。当下的信贷计划更应是雪中送炭,敦促银行等金融机构能够见贤思齐,同时希望大企业将有限的资源让给生存与发展更困难的中小微企业。
不过,目前虽然不少电子制造企业已经按照各地政府时间复工,但第一财经记者从产业链了解到,从产能角度来看仍无法满足上游厂商要求,更为重要的是,一些备货不足的原材料也在影响着整体出货节奏,一家小米供应链上的公司相关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表示,“一旦发生疫情,就不是一个厂两个厂的问题,整个行业都在钢丝绳上走。”
专项再贷款强化精准支持
3000亿元央行专项再贷款正在如期落地,最新的消息是,截至2月10日,重庆地区已向12户重点企业发放贷款2.77亿元,安徽地区已向14家重点企业发放贷款1.73亿元,广州地区已向3家地方法人银行发放首批专项再贷款20亿元;截至2月7日,天津地区已向重点企业发放专项再贷款4.5亿元,上海地区已向重点企业发放1.4亿元左右。
从贷款资金投向上看,专项再贷款实行的是重点企业名单制管理,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全国性重点企业,由发改委、工信部确定;二是地方重点企业,由重点省市的省级政府确定,报发改委、工信部备案。但不管哪类企业,必须与疫情防控相关。
央行副行长刘国强近日也强调,“重点企业名单的范围不能太宽,要把资金投向直接与疫情防控相关的企业。”
综合已发放的专项再贷款资金来看,目前资金流向的企业多为防疫物资和生活物资生产、流通等企业。
“专项再贷款的期限是一年,比较符合企业疫情防控期间资金周转的需求。”某国有大行对公人士对第一财经说,“另外,它是按先贷后借的方式来,也就是说,银行可先按照行内风险原则评估,给企业发放贷款,之后再定期向央行申领专项再贷款资金,这样能快速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重点企业的名单并非一直不变。上海银行相关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摸排企业时,若发现相关企业暂时不在名单内,我们会和经信委进行对接,如果经信委认为符合要求,那么再由他们与央行协商,看能否放入名单内。”
同时,在给企业发放贷款时,还需特别关注企业的资金用途。“按照规定,专项再贷款资金必须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得用于一般性资金需求等。”上述人士称。这主要是考虑到专项再贷款既享受再贷款支持的优惠利率,又有财政贴息,存在较大套利机会。
利率优惠是专项再贷款的一大特色。按照规定,银行发放的专项再贷款利率上限为贷款发放时最近一次公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减100个基点,目前是3.15%。同时,财政部将按实际贷款利率再给予一半贴息,如此一来,企业实际融资成本将低于1.6%。
目前,各地分支机构已建立了再贷款日报制度,跟踪监督再贷款资金使用情况,重点审核企业范围、贷款额度的合理性。
至于企业贷款额度的审批,某城商行公司部人士对记者表示,“主要是根据企业的订单需求来判断,但由于每个银行分到的专项再贷款额度有限,所以也无法完全满足企业需求,而是根据一定比例放款。”
银行信贷投放更注重企业经营
第一财经了解到,近日也有银行推出了专项贷款,比如兴业银行设立了最高200亿元专项信贷规模额度,用于保障疫情防控领域企业融资需求;上海银行设立了先期300亿元专项信贷额度,支持疫情防控所需的重点医用物资和生活必需品的供应等。与再贷款不同的是,银行专项贷款资金来源于自身。
从流向上看,专项贷款同样针对的是防疫重点企业。至于如何挑选企业,上述城商行公司部人士对记者称,大多是通过银行内部数据和外部经信委、商委等核心数据寻找。如看企业有没有正规资质,生产能力如何,是否有合同和订单,还款来源如何等。“会去优选现金流稳定的、经营正常的、有管理团队的,以及产品有适销对路的。”该人士称。
而未推出专项贷款的银行,则主要按照行内的信贷准入条件选取企业。某国有大行普惠事业部人士对第一财经称,准入条件通常包括以下维度,像经营情况良好、成立时间大于两年、实际控制人没有重大征信记录的违约等。
“实际上,针对防疫企业的准入,我们已经适当放宽了,主要还是为了救急。”该人士提及,“比如有些企业利润暂时出现亏损,且无良好担保条件或者抵押物,我们也给了行里顶格的2000万元的信用贷款,这就相当于对财务情况要求比较低,但还是要看它的经营情况。”
准入条件的放宽不仅仅是针对防疫企业,受疫情影响较为明显的中小微企业同样也有“福利”。上述普惠部人士称,“行内部在制定小微企业准入的时候,比普通企业在评级的准入上优化了两个级别,像以往8级才能准入的,现在10级也可以准入了,标准是要比普通企业的低一点。”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扶贫专项贷款项目应当经有关银行
央视网消息:人民银行统计,2022年三季度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10.76万亿元,同比增长11.2%;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8.08万亿元,同比多增1.36万亿元。
一、企事业单位贷款增长加快,中长期贷款增速提升较多
2022年三季度末,本外币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137.08万亿元,同比增长13.1%,增速比上半年高0.5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2.1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14.5万亿元,同比多增3.77万亿元。
分期限看,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余额49.94万亿元,同比增长14.5%,增速比上半年高0.1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8.3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5.77万亿元,同比多增3.71万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83.86万亿元,同比增长12.7%,增速比上半年高0.7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1.3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8.68万亿元,同比多增3076亿元。
分用途看,固定资产贷款余额57.19万亿元,同比增长9.6%,增速比上年末低0.5个百分点;经营性贷款余额55.6万亿元,同比增长12.4%,增速比上年末高2.6个百分点。
二、工业中长期贷款增速持续提升
2022年三季度末,本外币工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6.08万亿元,同比增长23.3%,增速比各项贷款高12.6个百分点,比上半年高2.1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0.7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2.63万亿元,同比多增5860亿元。其中,重工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3.74万亿元,同比增长22.4%,增速比上年末高0.9个百分点;轻工业中长期贷款余额2.34万亿元,同比增长28.4%,增速比上年末低0.7个百分点。
2022年三季度末,本外币服务业中长期贷款余额54.52万亿元,同比增长9.6%,增速比上年末低1.4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4.6万亿元,同比少增642亿元。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1%,增速比上年末高1.6个百分点。
2022年三季度末,本外币基础设施中长期贷款余额31.93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增速比上年末低2.8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3.06万亿元,同比少增2353亿元。
三、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保持较快增速
2022年三季度末,人民币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31.39万亿元,同比增长21.6%,比各项贷款高10.4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1.6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4.89万亿元,同比多增5757亿元。
2022年三季度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3.16万亿元,同比增长24.6%,增速比上年末低2.7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3.94万亿元,同比多增4443亿元。农户生产经营贷款余额7.76万亿元,同比增长14.2%;创业担保贷款余额2694亿元,同比增长14.8%;助学贷款余额1336亿元,同比增长17.7%。
2022年三季度末,全国脱贫人口贷款余额1.01万亿元,同比增长14.7%,前三季度增加973亿元。
四、绿色贷款保持高速增长
2022年三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20.9万亿元,同比增长41.4%,比上年末高8.4个百分点,高于各项贷款增速30.7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4.88万亿元。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8.32和5.56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6.4%。
分用途看,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贷款余额分别为9.37、5.33和2.9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40.9%和63.2%。分行业看,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绿色贷款余额5.33万亿元,同比增长30.8%,前三季度增加8575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绿色贷款余额4.48万亿元,同比增长11.5%,前三季度增加3577亿元。
五、涉农贷款增速平稳增长
2022年三季度末,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48.5万亿元,同比增长13.7%,增速比上年末高2.8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5.46万亿元,同比多增1.46万亿元。
2022年三季度末,农村(县及县以下)贷款余额40.37万亿元,同比增长13.4%,增速比上年末高1.3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4.38万亿元,同比多增7622亿元。农户贷款余额14.81万亿元,同比增长12%,增速比上年末低2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1.39万亿元,同比少增407亿元。农业贷款余额5.06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增速比上年末高3.2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5035亿元,同比多增1759亿元。
六、房地产贷款增速回落,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速提升
2022年三季度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53.29万亿元,同比增长3.2%,比上年末增速低4.7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8488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4.7%。
2022年三季度末,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12.67万亿元,同比增长2.2%,增速比上半年高2.4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1.3个百分点。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8.91万亿元,同比增长4.1%,增速比上年末低7.2个百分点。
七、住户经营性贷款增速回升,住户消费贷款增速持续回落
2022年三季度末,本外币住户贷款余额74.52万亿元,同比增长7.2%,增速比上半年低1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5.3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3.42万亿元,同比少增2.93万亿元。
2022年三季度末,本外币住户经营性贷款余额18.53万亿元,同比增长16.1%,比上半年高1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3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2.31万亿元,同比少增303亿元。住户消费性贷款(不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17.08万亿元,同比增长5.4%,增速比上半年低0.4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4.1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5141亿元,同比少增5587亿元。
来源: 央视网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银行疫情专项贷款(扶贫专项贷款项目应当经有关银行)":http://www.ljycsb.cn/dkzs/107759.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