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创设2000亿专项再贷款,支持10个领域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下面是21世纪经济报道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政策性贷款专项贷款
21世纪经济报道杨志锦 上海报道 央行9月28日公告称,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支持经济社会发展薄弱领域设备更新改造的决策部署,增加制造业和服务业现实需求、提振市场信心,人民银行设立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专项支持金融机构以不高于3.2%的利率向制造业、社会服务领域和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设备更新改造提供贷款。
这是央行今年新创设的又一项再贷款,在支持特定领域的同时有助于推动宽信用。内外权衡下,以再贷款为代表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依然是支持实体经济的主要工具。
详解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
9月13日召开的国常会决定,对制造业、服务业、社会服务领域和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在第四季度更新改造设备,支持全国性商业银行以不高于3.2%的利率积极投放中长期贷款。专项再贷款额度2000亿元以上,尽量满足实际需求,期限1年、可展期两次。同时落实已定政策,中央财政为贷款主体贴息2.5%,今年第四季度内更新改造设备的贷款主体实际贷款成本不高于0.7%。
央行披露信息显示,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额度利率为1.75%,该利率和今年创设的科技创新等其他几类再贷款相同。但不同的是,财政贴息将进行配套支持,形成中央财政贴息+专项再贷款的模式。
央行相关负责人介绍,专项再贷款政策支持领域为教育、卫生健康、文旅体育、实训基地、充电桩、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新型基础设施、产业数字化转型、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等10个领域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的发放对象包括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21家金融机构。
该类再贷款同样采取“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即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自主向企业发放贷款、管理台账,之后向人民银行申请再贷款或激励资金,人民银行按贷款发放量或余额增量的一定比例向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或提供激励资金。央行明确,对于金融机构2022年9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以不高于3.2%的利率向清单内项目发放的合格贷款,央行按贷款本金等额提供资金支持。
“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实行名单制管理。发展改革委依托推进有效投资重要项目协调机制,会同各地方、中央有关部门和中央企业形成分领域备选项目清单。”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期地方上已形成相关项目清单。此前21世纪经济报道独家报道,9月初监管部门组织地方申报中长期贷款项目,项目投向16大领域及128个细分领域(参见:),央行此次再贷款支持的10个领域在前述领域之内。
华创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周冠南表示,制造业技改投资,是制造业投资的主要部分,前期表现不弱。因此,设备更新再贷款对中长期融资需求的拉动,更多是“锦上添花”,预计年内企业中长期融资边际改善,但更多要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拉动作用。
结构性政策工具的“进退”
此次推出的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是央行今年新推出的一类再贷款,属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范畴。
中国结构性货币政策创设较早,早在上世纪80年代即设立了再贷款和再贴现这两类传统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但直到2014年前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才迎来快速发展时期,包括抵押补充贷款PSL、定向降准等工具都创设出来。
2020年后,各类专项再贷款工具陆续创设,今年创设得更为密集。据记者梳理,今年央行再次先后推出至少6400亿元再贷款工具,具体包括2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1000亿元交通物流领域再贷款、1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400亿元普惠养老领域再贷款以及此次2000亿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
(资料来源:央行)
随着各项再贷款的创设,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也引起市场关注,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结构性货币政策会“有进有退”。即人民银行在总量框架下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根据经济发展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重点需要“有进有退”,也就是说把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数量和投放规模控制在一个合意的水平,与总量型的政策工具形成一个良好的配合。
“退”的方面,如2020年央行先后推出3000亿元疫情防控专项再贷款、5000亿元复工复产再贷款,以及面向中小银行的1万亿元支持小微企业的再贷款,1.8万亿额度自然到期后就退出。
显然,今年是“进”的阶段。究其原因,当前中国货币政策虽有降准降息空间,但空间相比此前已大幅减少,需珍惜总量型政策的空间。与此同时,美联储开启加息缩表,对中国总量型政策形成制约,而结构性货币政策制约小,货币政策被迫更加倚重后者。
央行货币政策司近期发表的《创新和完善货币政策调控、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一文表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借助银行在政策传导中的中枢作用,直达实体,金融机构对具体项目可自主甄别投放,兼顾风险防控,实现稳健经营。2022年6月末,人民银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5.4万亿元,约占基础货币总量的六分之一,处在合理水平。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政策性转贷款
2022年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40.65万亿元,同比增长10.6%,增速较上月提高0.1个百分点。当月增量为3.5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6274亿元,预期仅2.8万亿元。
其中,人民币贷款是最大支撑项,社融口径下同比多增7964亿元。
非标融资是第二大支撑项,合计同比多增3555亿元,其中委托贷款同比多增1529亿元;信托贷款同比少减1906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同比多增120亿元。
拖累项主要是政府债券融资和外币贷款,分别同比少增2541亿元和多减694亿元。
下面我们就来对数据进行具体分析。
9月社融的最大支撑项是人民币贷款,其中,又以企(事)业单位的新增贷款为主。信贷口径下人民币贷款当月新增2.47万亿元,同比多增8100亿元;企(事)业部门新增1.92万亿元,同比多增9370亿元。
背后的原因主要是“准财政”工具落地叠加进入施工旺季,基建类配套融资需求增加。政策端看,近期与基建相关的“准财政”工具主要是6000亿元的政策性金融工具和8000亿元的政策性银行贷款。“准财政”工具以项目资本金等方式进行拨付,撬动基建相关企业的中长期融资需求。银行家调查问卷显示,第二季度基础设施贷款需求指数环比提高了2.8个百分点。在企业有需求,政策又鼓励的背景下,商业银行放贷意愿强烈,供给紧密配合需求,带动信贷规模高增。二季度货币政策宽松的感受指数为45.8%,达到了近两年的高点。
生产端看,9月各地气温转凉,极端天气对户外施工的干扰减弱,沥青开工率和水泥发运率显示基建相关的实物工作量形成速度加快。企业施工加快后对资金的需求自然也就增加了。
当然,地产企业的相关贷款可能也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提到要推动“保交楼”专项贷款加快落地使用,引导商业银行提供配套融资支持。目前郑州、沈阳等地已经得到了“保交楼”专项借款的拨付,也撬动了地方纾困基金、商业银行贷款等的帮助,房企融资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企(事)业单位的信贷结构出现明显好转。9月中长期贷款新增1.35万亿元,同比多增6540亿元;短期贷款新增6567亿元,同比多增4741亿元;票据融资出现负增长,当月减少了827亿元。
企业中长期贷款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再次说明了信贷增量以基建类贷款为主。基建项目的周期一般为2至3年,所以相应的贷款也就大多是中长期的。企业短期贷款同比增多和票据融资负增长一方面是经济边际复苏(9月PMI数据环比提高0.7个百分点,上升至景气区间),实体融资需求回暖所致;另一方面可能是政策引导下,银行减少用票据冲量,但又因为季末有业绩考核压力,所以更多会通过发放短期贷款来完成冲量。
居民部门中长期贷款方面有小幅改善。中长期贷款新增3456亿元,同比少增1211亿元,同比持续下滑,但下滑幅度减小(7、8月分别同比少增了2488和1601亿元)。居民中长期贷款主要和房贷相关,9月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均值为43.9万平方米,同比减少13.6%,但环比增加了10.7%。房屋销售的环比改善促进居民中长期贷款小幅改善。
非标融资新增1449亿元,同比增加3555亿元。其中,委托贷款新增1507亿元,同比多增1529亿元。逻辑与上月相同,政策性金融工具大多是以股东借款模式完成投放,所以这就会造成委托贷款规模的增加。信托贷款减少192亿元,同比少减1906亿元;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新增134亿元,同比增加120亿元,主要和去年基数较低以及基建相关非标配套融资增加有关。
政府债券新增5525亿元,同比减少2541亿元。虽然国常会要求在10月底前要将5000亿元专项债限额发行完毕,但9月新增专项债仅发行了240.6亿元,其余都基本集中在10月发行。同时,今年的新增专项债在6月底前已经基本发行完毕,而去年9月新增专项债发行了5230.7亿元,仅新增专项债就同比少发行4990.1亿元。错峰影响下本月政府债券融资规模也就同比减少了。
9月企业债券融资新增876亿元,同比少增261亿元。企业债券融资规模的下滑主要是因为政策性金融工具和配套贷款的投放会挤出城投企业发债需求。9月城投债(wind口径)净融资139.3亿元,较8月减少1323.4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501.9亿元。
外币贷款减少713亿元,同比多减694亿元。逻辑也与上月相同。主要是美元升值和出口需求下行使得企业借外币贷款的意愿降低。
货币供应方面,9月末,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6.4%,增速比上月末末高0.3个百分点;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2.1%,增速比上月末低0.1个百分点。M2增速下降,M1增速提高,资金淤积情况出现改善,基建、房开贷等相关贷款投放速度加快,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效果显现。
从上文分析中可以看出,9月信贷需求接替了政府债券,成为社会融资增量的支撑项,信贷结构也明显改善,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回暖。
往后来看, 我们认为这一特征会继续得到巩固,助力宽信用落地。
政府债券融资同比可能仍会下降。在没有增量政策的前提下,即使10月份将5000亿专项债限额中剩余额度全部发行完毕,规模仍低于去年同期。据预测四季度政府债券净融资规模约1.5万亿元,而去年四季度净融资2.6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少约1.1万亿元。
信贷需求预计会继续接力支撑社融。
一来,政策推动基建类贷款投放加速。
一方面,6000亿基础设施资本金会继续带动四季度配套贷款的投放,同时,10月历来是施工旺季,基建实物工作量落地速度加快,相应的就会继续带动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长。另一方面,10月底前5000亿元专项债结存限额要发行完毕,这也意味着基建后续还会有来自财政资金的支持,相应的也就会通过政府投资继续撬动社会融资。
二来,结构性货币工具推动制造业等贷款需求增加。
9月28日人民银行设立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2000亿元以上,支持教育、卫生健康、文旅体育、实训基地、充电桩、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新型基础设施、产业数字化转型、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等10个领域的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
据新闻披露,部分银行在国庆节期间积极对接贷款主体,推动贷款高效落地。政策支持下,后续设备更新再贷款将对企事(业)单位中长期信贷形成强力支持,并进一步推动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制造业等扩大投资,再次带动制造业融资需求。
三来,房地产相关贷款有望企稳回升。
近期房地产行业供需两端纷纷迎来政策组合拳。房开贷方面,多个省市的停工项目逐步得到复工(10月6日,郑州全市已排查出的147个已售停工、半停工商品住宅项目中,有145个实现全面、实质性复工) ,四季度仍是“保交楼”的关键节点,随着专项借款和纾困基金的到位,预计会撬动更多商业银行对房开贷的发放。
购房贷款方面,央行8月下调LPR15个基点,9月下调部分城市首套房贷利率下限和首套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财政部发布对居民卖房购房给予个人所得税退税优惠。政策组合拳下居民购房需求有望回暖,推动居民部门中长期贷款回升。
(李奇霖为红塔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政策性贷款专项贷款(政策性转贷款)":http://www.ljycsb.cn/dkzs/106448.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