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林间号!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车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手机租机

林间号 > 贷款知识 > 平安陆金所贷款合法吗(平安陆金所贷款没有还完有什么后果)

平安陆金所贷款合法吗(平安陆金所贷款没有还完有什么后果)

40亿美元的陆金所控股,能背负起平安的期望吗?,下面是独角兽挖掘机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平安陆金所贷款合法吗

两条腿能走出下降通道吗?

手工劳动 /兽姐

手工编辑 /角叔

出品/独角兽挖掘机

营收利润双降,陆金所控股的三季报有些“寡淡”。

11月24日,陆金所控股发布的三季度财报显示,陆金所控股实现营收131.93亿元,同比下降了17.2%;实现净利润13.55亿元,同比减少了67.1%。

财报发布后,资本市场快速做出回应,公司盘后价格一路下挫超16%。

作为金融科技中概股龙头,陆金所控股是为数不多蹚过P2P爆雷潮,硕果仅存的平台之一,除了背靠中国平安这棵大树,其贷款业务、财富业务“两条腿”走路的商业模式,也让公司有了更多腾挪空间。

剩者为王,这个定律对金融科技中概股并不适应,和其他的金融科技公司一样,2020年10月,辗转上市后,公司股价在经历了短暂的快速冲高,到达历史高位20.17美元后,开始进入到下行通道,现在股价在1美元多徘徊,且仍无明显“抬头”迹象,市值蒸发超九成,只剩40亿美元。

在蚂蚁上市受挫后,陆金所控股成为金融科技股为数不多的优质标的,这样的“稀缺性”并没有在资本市场获得认可,这让不少人陷入了这样一个思考,陆金所控股是否还值得投入?

01

营收、净利润双降

三季度,陆金所控股营收净利润双降,每股收益为0.08美元,远低于市场普遍预期的每股0.15美元。

陆金所控股应该也能预计到,这样的业绩很难阻挡来自外部的质疑。因此,在官方发布的财报通稿里,未见太多第三季度本身的经营数据,而是更多聚焦在前三季度这个更宽的时间区间。

前三季度,陆金所控股实现营收457.97亿元,实现净利润95.81亿元。看着表面数据还不错,但是即便以前三季度为核算周期,公司营收、净利润同样也表现为“双降”:前者同比微降0.45%,后者同比降低30.64%。

收入构成方面,随着商业模式的发展,陆金所控股收入构成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此前财报中的零售信贷收入、息差收入、财富管理收入、担保收入、投资收益和其他业务收入等业务板块,已调整为:基于技术平台的收入、净利息收入、担保收入、投资收入和其他收入这五部分。

三季度内,基于技术平台的收入为66.72亿元,占比营收的50.6%,成为陆金所控股第一大收入来源。但由于新增贷款销售、客户资产规模和服务费等方面的下降,这一数据还是较去年同期下降了30.3%。

其中,零售信贷促进服务费为63.08亿元,较去年同期91亿元下降30.7%,而导致下跌的原因是新增贷款销售减少和收取率降低,以及公司业务模式的变化使得更多收入被确认为“净利息收入”和“担保收入”(这两项业务收入出现大幅提高在财报中也有明确体现)。

财富管理交易和服务费用为3.64亿元,较去年同期4.67亿元下降了22.1%,主要原因是公司当前产品产生的费用减少,部分被平台服务产生的费用增加所抵消。

净息差收入为46.18亿元,占比营收的35%,在收入排序中位列第二。由于公司增加了对合并的信托融资渠道的使用(截至9月30日,表内贷款余额占所管理贷款总额的36.9%,上年同期31.2%),以及新增消费金融贷款规模增加,期内净息差收入同比大增21.5%。

担保收入为18.63亿元,同比增长44.1%,主要原因在于陆金所控股承担信用风险的贷款规模正在快速增加。

由于投资资产减少,陆金所控股的投资收入三季度锐减至1.68亿元,而去年同期的数据为2.66亿元。

02

信贷质量全面下滑

在此次财报中,“调整商业模式”是高管多次谈及的一个话题。

陆金所控股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赵容奭表示:“凭借我们的竞争优势、我们精心调整的战略、我们支持监管的商业模式、我们强大的资产负债表以及与金融机构的长期合作关系,我们将度过这段困难时期。”

陆金所控股首席财务官蔡国强也提到:“面对不断恶化的宏观经济逆风,我们致力于建立一个更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提高运营弹性。”

早在上市以前,无论是出于监管合规、还是出于与大平安集团更好地协同发展,陆金所控股就已开始有意识地调整战略方向,当时的目标是,向着放贷服务和财富管理“两条腿走”的方向迭代:前者的资产主要由平安普惠提供,后者由陆金所平台承载。

这也是公司上市期间,不少资深美股投资人表示看好陆金所控股的关键。因为在他们眼中,陆金所控股的商业模式同时满足了贷款需求和财富需求,很像WealthFront+Funding Circle的集合体,这让这家金融科技企业的商业价值更具说服力。

然而从三季度财报数据来看,陆金所控股的财富管理业务始终不见起色,甚至在还在不少指标上出现了下滑趋势。

三季度内,陆金所控股财富管理平台上当前产品和服务的年化收益率为34.7个基点,较二季度的43.1个基点出现大幅下滑。财富管理交易和服务费用仅获得3.64亿元的收入,在总营收中占比区区2.8%。

截至2022年9月30日,客户总资产为4168亿元,较上一年9月30日的4251亿元减少了2.0%。

这似乎就不难理解,为何陆金所控股不断强调自己的梦想是两条腿走路,但始终被市场认为是一家放贷机构。

对于一家放贷机构来说,除了需要考核贷款余额、新增贷款、规范利率、主要流向对象等指标之外,更重要的是,还要重点关注逾期和不良的发生。这是考验一家金融机构风控能力的“七寸”。

截至2022年9月30日,陆金所逾期天数(“DPD”)30+的拖欠率为3.6%,而上一季度末的拖欠率为3.1%;总贷款DPD 90+的拖欠率为2.1%,而上一季度末的拖欠率为1.7%。两大风险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客户还款情况的恶劣也意味着陆金所资产质量正不断降低。

赵容奭也承认了信贷质量下滑,“由于我们的核心客户——小企业主继续受到宏观环境恶化的影响,我们面临着信贷减值损失和信贷增强成本的不断上升,给我们的盈利能力带来了压力。”

尽管如此,他还是希望市场能够客观看待当下的外部环境,以及正视各地方信贷表现的差异性。“以上海为例,一般无担保贷款C-M3比率在2022年第二季度飙升至2.3%,但在重新开放后的短时间内,显示出很强的韧性。”

03

在平安体系内排位递进

上市两年来,陆金所控股股价走势一直处于下行通道当中,且难有“抬头”迹象。为了挽救股价与筑建信心,公司一方面适时调整商业模式,另一方面,还阶段性地启动回购计划,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激活市场对自身的投资热情。

加大与大平安集团的业务和管理协同,是另一种重要方式。

一位前平安银行员工告诉《独角兽挖掘机》:“尽管陆金所控股已与国内上千家不同类别的金融机构达成了合作,同时还与外资进行出海战略合作,来体现自身的独立性价值;但其更大的存在意义,更多还是服务于平安集团内部。”

“比如,你会看到,陆金所控股的财富业务创利有限,基点也在下调,但这并不影响其依然是平安集团内部非常重要的财富销售渠道。此外,陆金所也会借助信托等通道,帮助平安内部做一些出表业务。”他进一步补充道:“平安集团今年强化管理集权了,更换了生态内多家重量子公司的高层,陆金所控股也在这个名单里,这其实也能从侧面证明陆金所控股对于平安集团的重要性。”

今年5月,杨铮获批平安人寿董事长的任职资格。6月平安产险史良洵总经理任职资格获批。孙建平不再兼任平安产险总经理,仍继续担任董事长一职。8月17日,平安集团旗下壹账通金融科技有限公司发布中报,同时宣布新一届董事长为沈崇锋。

陆金所控股人事变动发生在二季度财报披露期间,平安集团副总经理冀光恒不再兼任陆金所控股董事长一职,董事会任命原联席CEO赵容奭接任董事长职务并兼任CEO,原平安普惠总经理陈东起出任陆金所控股总经理。

此次三季报发布,陆金所控股宣布,委任平安集团副总经理兼首席人力资源执行官蔡方方、陆金所控股原董事长现平安集团副总经理冀光恒、平安集团首席运营官兼战略发展中心主任付欣担任公司董事,新董事会由9名成员组成,除上述3名新董事外,还有4名独立董事,2名内部董事。

参考上述前平安银行员工的说法,就最新高管团队的构成不难看出,无论是业务层面、还是生态位层面,陆金所控股在平安集团的排位都在向前递进。

反过来,这也要求陆金所控股拿出更好的业绩、资本表现,来诠释集团战略动作的正确。

从P2P中脱身的陆金所控股,能否熬过经济周期穿越迷雾?

兽姐想到了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其《存在与时间》里讨论的概念“向死而生”。

世间万物的增长不会是无穷尽的,但这恰恰迫使人们去做更多的创新、去挖掘更多的商业机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向死而生”变成“无限游戏”。(完)

平安陆金所贷款没有还完有什么后果

站在红底股的边缘,刚刚公布业绩的中国平安(02318-HK)还是未能跨过去。

2020年2月20日收市后,中国平安公布了截至12月31日止2019年的全年业绩。

按中国会计准则编制的2019年业绩显示:中国平安全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9.7%,至1.169万亿元(单位人民币,下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9.4%,至1392.55亿元;全年股息每股2.05元,同比增19.19%。

简单从这些指标来看,平安的2019年表现不错,但是在公布业绩之后的第二个交易日,其H股却下跌0.66%,收报91港元。今年一月初短暂站上100多港元的高位之后,平安一直在90元以上水平徘徊,100港元成了一道隐形的坎。

市场到底有何不满?

我们先来看看平安的业务构成。作为全球领先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平安涉及多项业务领域,涵盖保险、银行、信托、证券、资产管理、金融科技和医疗科技等业务。

从下图可见,寿险和健康险、财险及银行业务是其最主要的收入和运营利润来源,其中寿险和健康险业务占了总收入及利润的一半以上。

作为业务覆蓋面如此大的综合金融集团,平安业绩中短期波动性较大的损益项目和一次性重大项目较多,为了反映其长期持续经营业务的表现,以便更客观地评估经营业绩,该公司使用营运利润指标。

营运ROE稍降

2019年,平安的收入同比增长19.7%,而期内的归母营运利润则增长18.11%,至1329.55亿元,营运ROE由2018年的21.9%,稍微降至21.7%,下降了0.2个百分点,反映了持续性经营业务的盈利能力稍微下降,其中营运利润占比达到六成以上的寿险及健康险业务,营运ROE下降了0.2个百分点,至40.5%。以下我们就来看看这一核心业务。

寿险业务存隐忧

2019年,其寿险新业务价值增速有所放缓,同比进一步下降5.1%,至759.45亿元,见下图。

个人业务依然是核心,但平安表示也会关注团险业务的增长。2019年,个人业务占了新业务价值的99.4%,其中代理人渠道占了合计新业务价值的89.81%,非代理人渠道(包括电销、互联网、银保等)的贡献稍微下降,这其中电销和互联网渠道的下降抵消了银保渠道的增长,见下表。

尽管平安近年在努力拓展互联网等渠道,代理人仍是其吸纳新业务最重要的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19年12月31日的个人寿险销售代理人数量同比下降了17.7%,至116.7万,相较之下,2018年的代理人规模同比增长2.3%。尽管代理人人均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16.4%,但代理人人均每月收入仅按年增长1.8%。作为最重要的新业务渠道,代理人流失是其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2019年,寿险及健康险业务的已赚保费同比增长11.07%,至5171.4亿元,占平安总收入的44.24%。

平安在2020年2月21日收市之后公布了今年首月的保费收入数据。2020年1月,平安的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原保险合同保费收入同比下降13%,至1078.5亿元。相较之下,中国人寿(02628-HK)今年首月的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22.62%,至1935亿元。同样受到疫情的影响,如此悬殊的表现很可能令平安遭到市场的进一步看淡。

财险成本率上升

财险业务方面,2019年已赚保费同比增长9.2%,至2314.03亿元。虽然费用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但赔付率上升了2.4个百分点,所以财险的综合成本率提高了4个百分点,拖累承保利润按年下降0.9%,至84亿元。

不过财险的另一笔重要利润来源总投资收益同比大增63.2%,至179.81亿元,其中净投资收益率维持5.4%的水平,因为平均投资资产规模增长9.7%而实现同样的增幅,至76.61亿元。但是,计入总投资收益中的公允值变动和投资资产减值损失都由上年同期的负数转为正数,因此总投资收益率提升了2.2个百分点,至6.6%。值得注意的是,公允值变动和投资资产减值之类的款项并非实实在在的已实现收益,未来很可能还会因为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变化,6.6%的总投资收益率成色未必至纯。

诚然,相对于许多财险公司接近100%的综合成本率,平安的财险分部经营表现算是不错,不过从上图的曲线可见略微呈现向上趋势。

这可能也是市场担忧的一点。

银行业务:贷款减值损失增加22%以上

2019年的银行业务方面,得益于平均生息资产规模扩大7.8%,以及净息差提升了0.27个百分点,利息净收入同比增长20.4%,至899.61亿元,非利息收入同比增长14.4%,至479.97亿元。但是贷款减值损失增加了22.1%,所以净利润仅增长13.6%,至281.95亿元。

从其他指标来看,银行业务的表现尚可。贷款减值准备余额同比增加了29.2%,至700.13亿元,不良贷款率下降了0.1个百分点,至1.65%,拨备覆蓋率上升了27.88个百分点,至183.12%。

截至2019年12月31日,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上升了0.57个百分点,至9.11%,资本充足率上升了1.72个百分点,至13.22%。

但是年初疫情可能会影响到银行的一些客户,这可能也是市场担忧的一点。

科技业务营运利润下滑严重

2019年,科技分部贡献收入320.47亿元,同比下降8.2%,但归母运营利润同比下滑48.49%,至34.87亿元。

科技业务可以说是平安的发展驱动力,这个业务分部的构成大部分为独角兽企业,特点是处于初期的投入阶段。

近年独角兽企业的估值有所回归,市场未必还会拍手叫好擡高估值,而且这些独角兽的盈利水平尚处于不稳定的阶段。

管理层承认今年初的疫情对其业务多少构成负面影响

在业绩发布会上,管理层也承认今年年初的新型冠状疫情多少对其业务构成负面影响。前文提到代理人渠道占了新业务价值的很大一部分,疫情可能阻碍代理人探访客户、面对面签单等。

除了保险业务之外,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心颖补充,信贷和投资方面也将受到影响,平安主要投资固收资产,尤其实业方面,可能短期会受到疫情冲击。

祸兮,福之所倚

陈心颖也提到,这次的疫情也让平安看到了机会,尤其在目前该公司的科技分部正发力的方向——智慧城市、医疗、科技等。

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陆敏也提到,平安采取了一系列的财务政策,帮助代理人队伍稳定下来,留存下来,并且提供科技支持。事实上初七起,代理人已经在线上复工,借助这些年平安科技的发展,可以做成全流程线上经营和拓展。平安在科技赋能方面于国内乃至全球同行内都是做得最好最完整的。

寿险改革

针对上述寿险业务所体现出来的问题,平安创始人马明哲谈到了2019年下半年展开的寿险改革。

事实上平安在前几年已经发现寿险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消费者的需求也有所转变,行业的发展促使平安跟着改变。

要成为全球领先的人寿保险公司、行业标杆,平安决定走在市场变革的前列,目标是引领寿险的升级叠代发展。

对于改革,马明哲表示重点放在两方面:一个是渠道,一个是产品。

目前的寿险销售渠道都会涉及变革,包括代理人、线上互联网、银保等。代理人渠道方面,将追求质量,关注代理人的收入;线上互联网保险方面,将在三千万孤儿保单的基础上,采取措施进行再次销售,培养、推动和突破线上销售;银保渠道方面,坚持以价值为导向,不销售短期产品(理财类)。

产品方面,马明哲提到:「过去我们是从公司角度出发,而不是从客户出发,这次改革以客户需求为基础。」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代理人的销售模式、不同客户的需求等来进行销售。

而改革的关键是利用科技,科技是其重要的手段。

科技赋能,无所不能

作为领先的金融科技专家,平安在科技赋能方面的投入一直很大,通过科技全面赋能金融主业,降本提效,强化风控。

智能语音机械人覆蓋83%的金融销售场景、81%的客服场景,2019年全年累计服务量达8.5亿次,坐席成本降低11%。产险智能作业则有利于优化流程、改善体验。

利用AI进行面试和提供销售支持,提高代理人效率;AI零售银行则加快业务流程,降低服务成本。

利用科技能够有效动态监测企业信用风险和进行风险监控,更高效率地实现贷后管理。

科技业务方面,平安有陆金所、金融壹账通、平安好医生、平安医保科技、汽车之间等等。截至2019年12月31日,科技公司中金融壹账通、平安好医生及汽车之家完成上市,陆金所和平安医保科技完成对外融资,这些科技公司的估值总额为691亿美元(未考虑持股比例)。

这次疫情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行为习惯和需求,也促成了数字化经济的发展,所以对于这些科技独角兽来说,也许会是相当不错的机遇。

总结

总括来看,平安的2019年保险业务表现算不上令人满意,银行业务方面的数据尚可,但是疫情是否会对其资产质素带来挑战?这存在不确定因素。

不过,平安推出寿险改革,反映其正视并积极处理问题。管理层也提到,拥有经验最丰富的管理团队、素质最优良的代理人团队(产能是行业的两倍)、吸引的产品体系去支持业务员、强大的科技能力支持,相信下半年会很快恢复过来,明年能恢复常态、稳健、持续的增长。

100港元会是一道坎吗?按现价91港元计算,平安目前的H股市盈率为10.48倍,作为一家国际型综合金融公司,估值不算太高(按腾讯自选股APP,友邦保险的市盈率为25.4倍),作为一家科技公司,这个估值更是处于低水平。

正如我们前文所述,平安目前的瓶颈可能在于寿险业务。寿险改革顺利,科技独角兽业绩改善,或许可以让它重返百元俱乐部。

在去年的「港股100强」评选中,中国平安保持排名第九的成绩。我们将继续密切留意「港股100强」的最新进展。

来源: 财华社

关注同花顺财经微信公众号(ths518),获取更多财经资讯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平安陆金所贷款合法吗(平安陆金所贷款没有还完有什么后果)":http://www.ljycsb.cn/dkzs/105894.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