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达2023,又一道坎,下面是界面新闻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万达贷款好贷吗
界面新闻记者 | 李慎 牛钰
界面新闻编辑 | 彭飞
万达商管一直未能拿到上市的“大路条”,让王健林和他的万达再次面临难关。
众所周知,王健林的上一道坎是2017年。这次虽然不及上一次轰动朝野,但也来势汹汹,足以难倒这位69岁的前中国首富。
境内外债券走低、被评级机构下调评级、商管业务收缩、裁员的消息,以及考虑出售优质项目和谈判贷款延缓偿还的传闻,无不暗示着万达可能要老剧本新演。
这次剧本的序幕是珠海万达商管三度递表仍被拒之门外,今年4月25日失效后还未重新递交,背后牵涉的对赌协议、融资到期已暗流涌动。
如果万达商管不能如期上市,万达不仅得掏出300亿回购股份,还需偿还至少13亿美元的银团贷款,现金流将再次面临极度考验。
面对压力,万达或许又将出售好不容易“养肥”的核心资产来应对。5月24日,市场消息称,万达集团正在考虑评估出售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20家购物中心,每个项目寻求约7亿元至8亿元的估值,其中上海一家购物中心的售价可能高达10亿元。
截至发稿时,万达集团并未就此事作出回应。
万达的资金紧张状况,已有预兆。近期他们已经开始在内部裁员降本,万达方面向界面新闻记者承认个别部门正在压缩且进行人员优化,但不到30%规模。界面新闻了解到,个别部门主要是商管及地产集团,包括营运、成本、设计等岗位。
“祝福所有人”是万达商管董事长肖广瑞的个人微信公众号,日常主要是分享一些“心灵鸡汤”,文章封面全是形色各异的莲花图。如今这里却成了诸多被裁员工留下反讽的平台——“祝福所有人,除了万达人。”
实际上,就在三个月前,万达酒店还高调启动了“归雁计划”,对外释放经营向好、招兵买马的信号。
当时的“归雁计划”针对曾在万达酒店工作过的人员,可选择回归原酒店,也可投递全国各地万达超过100家的酒店岗位。
正值年后国内酒店、零售消费、文旅开始全面复苏。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一季度数据显示,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同比大幅增长13.6%。相关行业都期待大干一场,万达也不例外。
更早的4个月前,王健林罕见的频繁露面,刚过完年就去往各地签文旅项目,包括北京平谷金海湖、河南郑州、洛阳以及贵州等地。
在今年初万达的2022年年会上,王健林说今年的几件大事,除推动珠海万达商管上市外,还有文旅“再出发”。去年底的卡塔尔世界杯期间,王健林也选择用“万达文旅”的宣传牌来昭示万达的回归。
彼时,市场上就有一股声音:万达活过来了?
这个活,对应的是房地产行业的大面积“死”。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自2022年年初开始,房地产开发投资一路下滑,持续处于负增长区间。进入2023年之后,虽然跌幅有所收窄,但4月又开始出现下滑趋势,回暖势头并没有保持住。5月17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4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为3.55万亿元,同比下降6.2%,且降幅连续两个月扩大。
截至目前,A+H两市股票停牌的房企高达近20家,更有新力控股、蓝光发展等过去的高增长房企走向退市终局,泰禾、阳光城等也走在退市边缘。
当年从王健林手上接盘文旅和酒店项目的孙宏斌、李思廉也各自落入低谷。孙宏斌今年不止一次为融创的债务危机道歉、反思,李思廉和他的富力地产也深陷困境至今无解。当初和孙宏斌“掐架”的黄红云,为金科引战投“能做的都做”,就连郁亮也在收缩、出清后转而寻找“微光”。
王健林2022年以千亿身价重回胡润百富榜内地房企首富,靠商管收租就赚了125亿,期间还接手了多家房企的商管、文旅项目运营权,新开业55个万达广场,年近7旬仍在各地追逐对文旅的执念。
然而世界变化太快就像“过山车”。
市场从敬佩这位前首富“起死回生”的生命力,到IPO被否、万达再度命悬一线,也就过了不到7个月。
很多人大呼看不懂,夹杂着些许惋惜。
实际上,消费火热带动商场赚钱只是一个表象。“商业地产需要一个疗养期,真正恢复还需要至少一年半时间。”全联房地产商会商业地产工作委员会会长王永平指出,虽然今年商业复苏的趋势非常明显,但这种复苏属于结构性复苏,不同城市和业态均呈现出不同的复苏状态。总体来看客流恢复比销售额快,以前大家认为的报复性消费并未出现。
截止2022年底,万达累计开业项目473个,还有187个在建设中,这个数字背后,是平方级的超市、电影院,立方级的餐饮、美甲店、奶茶店、宠物店等等。
另外,万达广场主要分布在三、四、五线城市,这些地区商场客流恢复有限。据赢商网统计,春节期间由于消费下沉明显,下沉市场复苏远高于高能级市场,但到了2、3月,三、四、五线城市则稳中略有降,并且四五线城市加起来的客流量都没有一线城市多。
因此万达并未吃到太多消费复苏的红利。据大连万达商管发布的财务数据显示,一季度实现营收125.34亿元,主要包含以万达广场为核心的商管租赁及酒店运营等,同比只增长了2千万元。
经营方面回笼大额资金无望,在融资端,万达也与大多数民营房企一样“没有看到钱”。
监管层接连出台的发债融资利好政策,仍惠及不到这些不在“优质房企”之列的企业身上,千亿银行授信也只是一张“空头支票”。贷款不顺利导致项目开发进度缓慢,进而再度影响监管账户支取等可以获得现金的渠道。
从外部融资来看,大连万达商管年初曾向上交所提交注册的60亿公司债,遭证监会问询了多个核心问题。目前,大连万达商管还未回复,这笔60亿的发债也就无法推进。
另外,万达年初发行的两笔高达11%的境外美元债,也侧面说明其融资难度之大。
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河水不断流淌,当你第二次踏入时,过去的水已经流走,你遇到的是全新的水。
上一次,王健林带领的万达集团所向披靡,横跨房地产、金融、文化、体育、旅游几大行业,一时风头无两。
对外,陆续拿下马德里、洛杉矶、芝加哥、澳大利亚多个项目,收购了美国AMC、传奇影业等公司,叫板迪士尼,让好莱坞竖起大拇指。对内,攻城略池,开发大型文旅城、一年能盖十几座万达广场,广集金融牌照,还与马云打了个线上线下谁领风骚的世纪赌约。
2017这一年,一阵风起,脱口而出“先赚一个亿小目标”的王健林,迎来了他和万达最难的一道坎。
突遭“内保外贷”审查风波,国内信贷政策收紧资金链承压,王健林当机立断,仅用1个月就跟孙宏斌、李思廉谈妥了“割肉”文旅和酒店的世纪大交易,回血637亿,随后又陆续将物管、百货以及多个海外项目卖出,回笼资金超千亿。
之后,市场纷纷称赞王健林的举动为“壮士断腕”,竖起大拇指。但对应的是不久后,接盘的“壮士们”连断腕的机会都没有,经受了一轮彻彻底底的社会毒打。
这一次,没有海外资产,没有房地产企业IPO融资限制(万达商管以轻资产方式上市),没有囤地、三道红线,没有了种种,万达却依旧没有通过审核。
两次难倒王健林的不是同一个问题,又似乎是同一个问题。金融管制,特别是民营房企融资困难,是王健林、许家印、许荣茂、孙宏斌们永远难以跨越的门槛。
在当前形势下,市场希望看到他活过来,因为他某种意义上代表了一种企业家精神,代表了三四五线最基础的就业和经济活力。
万达表示,也在跟内地多家银行谈判延缓贷款,即延期一部分境内贷款的本金还款期限,利息照付,同时还在寻求为今年到期的全部境内贷款进行再融资,上市还在积极推进,不会放弃。
距离万达与银团参贷行约定的上市最后期限11月30日,只剩6个月。
万达贷靠谱吗
以2016年10月成立万达网络科技集团为标志,万达明显加快了互联网布局,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万达的步调则来得更快。近日,万达网络科技集团的网络信贷产品——万达贷,实现了用户体验的全面升级,以后不再只是受邀客户能使用,广大潜在的消费信贷用户都可以在手机应用商店里下载万达贷APP,注册申请贷款。万达贷授信额度最高20万元,日利率最低至0.02%,支持随借随还。
消费金融火热,万达贷探索新模式
步入聚光灯下的消费金融市场,万达贷是新模式的探索者。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消费信贷总量达5.9万亿,占总消费的19%。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和市场消费信贷产品的增加,消费金融强大的发展潜力必然会进一步释放。按发达国家消费信贷占消费支出25%的水平测算,到2020年,国内的消费金融市场就将超过10万亿。
正因如此,消费金融遍地开花,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P2P网贷平台、电商平台等的纷纷入场布局。作为营收超过2500亿的商业集团,万达自然不甘缺席,更何况金融板块素来为王健林高度关注。
经过在第三方支付、活期理财等细分市场的探索后,万达2016年开始了在消费金融领域的布局,相继推出飞凡卡、万能Cash和家装分期等多种金融产品,其背后是万达试图将线下资源和商业平台转化成金融产品。
金融场景化:万达贷连接消费场景和金融
火热的消费金融面前,万达的境况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拥有庞大的实体消费资源和客流,掌握丰富的消费数据,其首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将线下消费场景与线上金融产品连接起来。
万达为何适合做消费金融?王健林最津津乐道的便是庞大的消费者基数。移动互联技术模糊了金融、商业、消费、社交等边界场景,零售行业场景化、碎片化的服务变得越来越普遍,金融服务悄无声息地融入了每个人的生活,将以往复杂的金融需求变得更加自然。
消费金融场景化已成为业内趋势,支付宝花呗、京东白条莫不如此。场景愈加丰富,意味着用户访问的入口越多。万达贷此次产品升级,不仅惠及更多用户,从原有的白名单邀请制走向开放申请,在用户体验上也更上一层楼,更符合手机用户习惯、界面更加友好,用户下载万达贷App即可线上申请,而提交更多身份验证信息增加授信额度和通过率。
“实体+大数据+互联网+金融”金融创新
王健林提出万达消费金融2020年要达到个人信贷2000亿元的明确目标,2020年万达网络金融覆盖全国至少5000个大型商业中心,其中万达自己500个左右;每年到店客流400亿人次,覆盖7-8亿消费人群;飞凡卡发行5亿张;按每个商业中心每年销售额10亿元计算,年总消费金额将达到5万亿,成为世界超级O2O平台或者说是世界最大的互联网+消费平台。
但这个目标实现绝非顺其自然,从消费者到消费行为,从大数据到征信再到网贷,一环扣一环,有了大数据才能做征信,征信完善了才能保证消费金融的风险可控。所以,大数据是消费金融的基础,征信则是互联网金融的命门。
大数据解决的是有效连接,所以必须精准,要能通过高频的数据交互积累来精准分析用户行为,没有高频、实时交易的量很难做到精准的大数据分析。大数据的积累有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多少亿到店客流并不是天然地变成大数据。面对这个问题,去年10月,万达网络科技集团从万达金融集团独立分拆出来,飞凡与快钱支付、征信公司、网络信贷公司等互联网金融公司一起,都被归入万达网络科技集团下面。同时,飞凡通过自己的数字通行证——飞凡通,一端通过飞凡APP对接各类场景,包括依托万达广场的各类消费品牌、电影、酒店、医疗等,另一端则为用户提供支付服务、储值服务、理财服务、保险服务、贷款服务及征信服务等。万达消费金融的目标,是全面覆盖购物中心的投资者、运营商、入驻商家和消费者,提供针对性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因此,作为消费金融的重要拼图,万达贷被寄予厚望。
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应用使得用户数据获取更为有效,在获客、场景方面都具有较强优势,但不得不面对个人征信带来风控问题。要实现快速的市场渗透,终归要回到如何提高审贷效率、降低违约率的问题上。万达贷以线下实体市场场景为依托,结合客户申请流程中的行为动作习惯,通过关键字匹配、信息交叉验证、风险建模等技术手段,对客户进行画像及违约概率分析,提炼出信用数据和信用评估结果,构建客户评分模型。通过这些技术,解决了不少消费金融公司难以接入央行征信,无法获得权威的征信数据问题。同时,通过“实体+大数据+互联网+金融”的金融创新,将前期构建的客户评分模型,输出到整个万达乃至整个社会的商业生态之中,大大降低交易成本。
作为万达的首款开放式信贷产品,万达贷面向全国所有注册万达贷app的注册客户借贷,它抛弃了需要消费者提供繁复冗杂的信贷资料的方式,通过给予万达集团实体场景的海量大数据分析个人资质水平进行放贷,整个过程无需任何担保,客户可线上快速申请借贷。
万达贷的推出,是万达完善消费金融多元化的布局,在万达广场、入驻商铺和消费者中间搭建起连接纽带,促进三者良性循环、打造消费金融闭环,以一种特有的方式切入到实体经济和互联网经济中。短短半年时间,万达贷就由白名单邀请制快速升级到开放申请,此举表明万达已经准备好了,从体系内向体系外发展,王健林的金融狂想好戏在后头。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万达贷款好贷吗(万达贷靠谱吗)":http://www.ljycsb.cn/dkzs/105184.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