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借款项系银行贷款,借款合同有效吗?,下面是优宝杖法务服务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借款合同和贷款合同的区别
民间借贷法律纠纷中存在一种特殊情形,即出借人的出借款项来源系来自银行的贷款,笔者也曾遇到过几个客户因各种原因将贷款出来的款项出借给他人的情形,有的收取了利息,有的甚至没有利息。当出借人起诉借款人还款并支付利息,能得到法律支持吗?
首先,普通民间借款是予以保护的,但套取金融机构贷款转借给他人的,将被人民法院认定该借贷合同无效。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来看:
王某和张某是朋友关系。因资金周转困难,王某向张某借款,而张某手中也无资金可供出借,王某遂要求张某向银行贷款给其使用。碍于朋友情面,张某于2022年3月20日通过银行小额贷款49000元,同日将该款项转账给王某。王某当场为张某出具借条一张,载明:王某因资金周转向张某借款49000元,期间利息由王某按照银行贷款利息承担,借款期限2022年3月20日到2022年9月20日。借款到期后,经张某多次催要,王某却以没钱为由拒绝偿还。张某无奈诉至法院。
法院审理后判决:王某返还张某借款本金人民币49000元;王某赔偿给张某造成的利息损失,以本金49000元为基数,2022年3月20日至2022年12月15日期间的利息损失按照年利率4.35%计算;2022年12月16日至还清之日止的利息,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标准计算。
优宝杖法务服务平台
结合上述案例,我们可以总结以下几点:
一、将银行贷款用于出借,涉及的借款合同将被认定为无效合同。
二、无效合同并不代表借款不用归还,借款本金仍应归还。
三、因合同被认定无效,借款利息将不被支持。
四、因合同无效产生的损失根据双方过错进行适当分配。
同时,套取金融机构资金转贷给他人,虽然转贷人与借款人之间的借贷合同无效,但不影响转贷人和金融机构之间贷款合同的效力,因此转贷人仍要承担贷款合同义务,如按时还款、支付利息及违约金损失等,若不能及时还款、支付利息等,还会面临被银行起诉和纳入不良征信的风险。更严重的是,如果转贷人以贷款牟利为目的,实施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并高利转贷给他人的行为,且违法数额较大的将构成犯罪。
因此,如有朋友提出这样要求,您应当直接予以拒绝!
作者:何苓菊律师(作为企业老板 ,若您有法律问题、想要免费做法律问题诊断的,可以随时去优宝杖官方网站联系优宝杖法务、律师团队,为您排忧解难)。
贷款合同为什么没给我
来源:工人日报
现在正值求职季,高校毕业生即将走向职场。大家在努力找到心仪工作的同时,也要小心求职骗局。近日,人社部梳理了八类常见的求职陷阱,并发布相关避“坑”提示。
黑中介陷阱。一些非法职业介绍机构以介绍工作为名,变相收取各种名目费用。他们没有人力资源服务许可等相关资质,以冒充或伪造相关资质骗取求职毕业生信息。
防范提示:毕业生应当优先选择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正规市场中介机构,了解其经营范围是否包含职业介绍业务,是否具备《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与市场中介机构签订协议时,要看清签约的内容,不要盲目签字。
兼职陷阱。一些诈骗分子打着高薪兼职、刷单返现等幌子进行诈骗。其特点是门槛较低,号称轻松兼职、薪酬丰厚。
防范提示:毕业生不要轻信既轻松又赚钱的好差事,应了解岗位的市场薪资水平。同时注意个人信息安全,不轻易泄露银行卡、网银等密码信息,不随意打开陌生网址链接。
收费陷阱。用人单位或中介机构以招聘为名,收取报名费、服装费、体检费、培训费、押金、岗位稳定金、资料审核费等费用。有些中介机构与不法用人单位合作,先由中介机构以推荐工作为名收费,入职时,不法用人单位编造各种理由拒绝毕业生上岗或中途辞退。
防范提示:毕业生要谨记,应聘工作不需要费用,对于需要交费的招聘面试实习等要谨慎对待,核实有无收费的法律依据。
借贷陷阱。个别中介机构或用人单位以高薪就业为诱饵,承诺培训后包就业,但须向指定借贷机构贷款支付培训费用。培训结束后,培训机构往往难以兑现承诺,毕业生可能会面临身负高额借贷又没能就业的不利局面。
防范提示:毕业生要看机构或企业经营范围是否包含培训内容,慎重签署贷款协议或含有贷款内容的培训协议,注意保留相关材料。
传销陷阱。传销一般以轻松赚大钱、无需面试直接上岗为噱头。传销面试或工作地点比较偏僻且转换频繁,公司业务不能清晰说明。
防范提示:毕业生务必清楚传销属于违法行为,对发展下线的宣传,要保持高度清醒。如果不慎进入传销,第一时间脱身报警。
合同陷阱。在签订劳动合同过程中,个别用人单位为降低成本、规避责任而侵权。有的仅签订《就业协议书》,或口头约定工作事项。有的合同内容简单,缺少工资、劳动条件等内容。有的同时准备两份不同薪资的“阴阳合同”。有的包含“霸王条款”,要求无条件服从加班、试用期离职不结算工资等。
防范提示:建立劳动关系双方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要注意劳动合同是否具备《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必备条款(用人单位基本情况、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条件等),高度警惕其中于法无据、明显不合理的条款。
试用期陷阱。有的用人单位超过法定上限约定长时间试用期,或重复约定试用期。有的以试用期为由,支付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或不缴纳社会保险。还有的大量招聘应届毕业生,约定较低的工资,等试用期结束后,以各种理由解聘,“假试用,真使用”。
防范提示:任何违反法律规定的试用期约定无效,试用期最长不超过6个月,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3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试用期期间,应缴纳社保,工资水平不低于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不低于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并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信息陷阱。有的用人单位夸大单位规模、发展前景、工资和福利等。有的模糊处理工作内容,将销售员、业务员等职位美化成“市场部经理”“事业部总监”等有诱惑力的名称。
防范提示:毕业生可通过企业官网、工商登记注册信息等查询用人单位情况,对长时间大量招聘、离职率高的,要提高警惕。
人社部提醒广大高校毕业生,要通过合法、正当的信息渠道了解招聘信息,可以到各地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公共招聘网站求职。一旦遭遇上述情况,请立即拨打12333电话或前往人社部门投诉举报。如果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或伤害,请立即报警。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借款合同和贷款合同的区别(贷款合同为什么没给我)":http://www.ljycsb.cn/dkzs/104474.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