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林间号!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车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手机租机

林间号 > 贷款知识 > 平台贷款逾期会怎么样(借平台的钱不还后果怎么样)

平台贷款逾期会怎么样(借平台的钱不还后果怎么样)

​4676家网贷机构停止开展业务,欠下的钱还用还吗?,下面是毒舌财经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平台贷款逾期会怎么样

提到网贷,相信很多朋友都心有余悸,过去几年时间,我国各种网贷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有资质的没资质的都一股脑涌入到网贷行业当中。

但其实很多网贷都不是正规的,因为按照最高法院的规定,之前年化利率超过24%就不受到法律的保护,修改之后一年期LPR贷款利率的4倍,也就是15.4%左右,就不受到法律的保护。

然而很多网贷在开展业务的过程当中,实际的利率都非常高昂,有很多以短期放贷为主的网贷平台,日利率可以达到2‰~5‰之间,折算下来年化利率高达73%到182%之间,这个利率已经远远超过了最高法院限定的高利贷红线。

对于这种高利率的网贷,很多网友一旦接触了之后就没有回头路,因为这种利率非常高,而且以短期为主,一旦到期之后没法正常偿还,就会产生利滚利,而且罚息非常高,结果导致很多朋友刚开始只借了几百块钱,然后慢慢滚,最后滚到了几万块钱甚至几十万块钱。

这种网贷乱象给社会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也严重影响了大家正常的生产、生活,在这种背景之下,从2018年开始,我国监管部门就开始加大对这些网络平台的整顿力度,很多不合规不合法的网贷平台都纷纷被取缔。

比如在前几天召开的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电话会议上,相关负责人表示,截止2020年末,已经有4676家纳入专项整治的网贷机构,全部停止开展业务,其中3210家网贷机构存量业务已经清零,对存量尚未清零的机构也建立跟踪机制,定期通报督导。

另外对于那些构成违法犯罪活动的平台,公安机关已经缉捕外逃犯罪嫌疑人近百名,累计追缴涉案资产价值约860亿元。

看到这,那些有网贷在身的朋友估计都好奇了,既然这些网站平台都停止开展业务了,那么欠下的钱还用还吗?

至于这些网贷要不要还,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不同的情况应该采取的处理措施是不一样的。

1、只要利率在法律保护范围之内,仍然需要偿还。

虽然很多网贷机构并没有金融从业资质,他们跟借款人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民间借贷关系,所以就要参考民间借贷的相关规定来处理。

而有关民间借贷有一个利率红线,在2020年8月20日之前,遵循的是两线三区,其中24%之内的利率受到法律的保护,24%~36%的利率部分属于自由债务,超过36%的部分不受到法律保护;

但到了2020年8月20日,最高法院修改了《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按照最新的法律规定,目前民间借贷利率的保护界限是一年期贷款LPR的4倍,目前一年期LPR利率是3.85%,这意味着民间借贷利率的保护范围是15.4%以内。

参考在这个标准,如果大家是在2020年8月20日之前借的网贷,那24%以内的本金和利息都要偿还,即便网贷停止业务了,仍然需要偿还。

而在2020年8月20日之后借的网贷,年化利率在15.4%以内的利息还有本金同样需要偿还,除非平台主动放弃这部分债权。

2、属于P2P平台的,即便平台停止业务了,仍然需要偿还。

虽然目前有很多网贷平台停止开展业务了,甚至有很多平台都跑路了,但并不意味着大家就可以安然无恙,钱都不用还了,只要这个钱在法律保护范围之内仍然需要偿还的。

特别是对于P2P平台来说,很多平台只是充当一个撮合的作用,实际上债务人所借的钱是属于投资人的钱,现在即便P2P平台倒闭或者停止开展业务了,但是这些投资人的钱仍然需要偿还的,而且很多投资人也会成立债务催收小组,另外公安部门也会介入,所以大家该偿还的还是要正常偿还。

3、如果平台是自有资金放款,平台不追究可以不还。

这几年我国有很多网贷平台,其实有不少平台都是用自有资金放款的,对于这些用自有资金放款的平台来说,只要他们的利率在最高法院限定的利率红线之内,借款人仍然需要偿还。

当然假如这些平台已经倒闭了,或者平台相关人员都跑路了,他们不追究这部分债务,那大家就不用偿还了。

4、超过法律保护界限的利息部分可以不还。

不管是借了哪个平台,都要以法律确定的利率保护红线为主,在2020年8月20日之前借款的,超过36%的部分大家可以拒绝偿还这部分利息,在2020年8月20日之后借钱的,超过15.4%的利率部分,大家同样可以拒绝偿还这部分利息。

如果大家拒绝偿还一些不合法的利息,遭到平台的恐吓或者暴力催收,大家可以直接选择报警处理,或者向当地的监管部门进行举报,以此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借平台的钱不还后果怎么样

来源:齐鲁晚报

网购食品吃出一次异物,

或许是偶然。

那么,

如果这样的“偶然”,

一连出现了43次呢?

一名00后在校大学生网购各种虫子,自导自演放进网购食品里,并找来亲朋好友的十几个账号,持续下单并一再找商家恶意索赔。在他的“感染”下,其同学也模仿了起来,用同样的套路“碰瓷”商家。

目前,该涉事男子已被武汉警方刑事拘留。

零食企业多次遭恶意索赔

小资(化名)是湖北某企业的一名客服人员。2021年10月的某一天,她和往常一样接待顾客咨询时,收到了这样一则投诉消息。

“我买了你们的零食,里面有一只虫子,还有翅膀。”虽然产品已开封,本着相信顾客的原则,小资按正常流程上报,售后部门很快为其办理了免单手续。

“我已经吃过了,身体不舒服,你们要赔偿我200元。”

尽管事情尚未查清,但为了照顾其购物体验,小资还是为这位顾客办理了先期赔付手续。

没想到,这只是一个开始。

随后的日子里,类似的投诉和索赔不断出现:包装均已开封,消费者拒绝寄回所谓的“问题”商品,出现的异物越来越离奇,有些甚至是连卖家都叫不出名字的虫子,以及生产环节里完全不会出现的东西,例如面包里出现钢丝球……

“太奇怪了,这类虫子不可能在我们这个地区出现。”该企业质检人员在检查工厂后,感觉事情并不简单。

这引起了客服部门的重视,类似投诉频频发生,而且在内部排查生产和品控环节后,发现所谓的“问题”产品也疑点重重。

最近一笔恶意索赔,发生在今年4月26日。多名资深客服人员,梳理了两年多来的相关索赔案件,查出了十几个下单账号,覆盖天猫、京东、拼多多等主流电商平台。

账号不一样,会是同一个人吗?抑或是一伙人?

客服们将相关信息制作成了一张张关系图表,随后发现,这十几个账号尽管使用了不同的收货地址和电话,但是,这些账号、地址和电话,是存在交叉使用的!

掌握了关键信息后,今年5月5日,该企业法务部向警方报案,武汉市公安局东西湖区分局金银湖派出所迅速介入调查。

在校学生网购虫子制造异物

经调查,警方将视线锁定在了一名在校学生袁某的身上。

袁某,20岁,在读大学生。警方在他的宿舍里,还发现了一些保存好的虫子,据其交代,这些都是他网购来的“工具”,准备放到食品里,找商家索赔的。

他这种恶意索赔的想法,究竟是何时出现的?

据袁某交代,2021年10月,一次网购零食后,他无意发现食品包装里有一个微小的不明黑色物体,袁某尝试性向商家索赔,没想到很快就得到了赔付金。

“为保证顾客的消费体验,商家一般会先行予以顾客一定数额赔偿,再进行内部调查。在得到赔付后,袁某像是尝到了甜头,感觉这是一个来钱的道儿,于是之后,他多次故意向购回的食品内添加异物,敲诈商家的赔付金。”办案民警夏乾桥介绍,据统计,两年多以来,袁某共向这家零食企业反馈了43个“有问题”的商品,但只同意寄回3个以供企业核查。

经核查,这些所谓的异物,都有明显的人为摆放痕迹。

“我用针将食品包装划开一道口子,然后把虫子放进去,前后一共获赔7800多元。”经过办案民警夏乾桥的细致侦查,袁某交代。

警方逐步掌握了袁某的犯罪证据,于5月17日下午将其抓捕归案。面对审讯,袁某对其敲诈勒索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不仅如此,袁某的同学孙某也模仿起了这种套路,用相同手法炮制类似“投诉”,向同一企业恶意索赔。不过,因孙某涉案金额较小,经警方批评教育,他已全额退还相关款项,并亲手写下了致歉信。

目前,袁某已被武汉东西湖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类似索赔案例屡见不鲜

记者了解到,近两年来,食品行业类似恶意索赔现象不在少数。

记者联系了武汉知名零食品牌了解行业情况。

良品铺子客服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也在重点关注此类投诉,仅今年上半年就已梳理9起疑似案例。离谱的是,有一起当事人谈索赔时,竟不小心贴出了向另外一家品牌索赔的投诉截图。

江西赣州一对00后夫妇,此前就因敲诈勒索安徽某知名零食品牌被警方刑事拘留。

据其交代,夫妻二人一次在面馆吃面时,吃出了异物。当时,面馆老板不予理会。二人随后投诉至市场监管部门,经执法人员调解,二人获得了一定金额的赔付。

因夫妻俩均属于无业人员,他们觉得:既然来钱这么快,这是不是一条来钱的路子?

随后,二人买来封口机、吹风机等专用设备,先后购买三只松鼠、百草味、良品铺子等10多个知名品牌的零食,将零食原封口融化出一个小口子,塞进异物,随后重新封口,并向零食企业索赔。

5月26日,记者从其中一家零食企业获悉,从2021年11月至今,仅他们一家企业,就被这对夫妻敲诈勒索了4万余元。

类似的案例还有:今年2月,哈尔滨警方捣毁一涉嫌敲诈勒索的团伙,该团伙成员用打孔机、电钻等工具,向网购的食品包装内放置头发、线头等异物,再重新进行密封,造成产品有严重质量问题的假象,对商家进行敲诈,非法获利达80余万元。

警方介绍,类似作假行为可以通过刑侦手段识别,切莫抱侥幸心理以身试险。

多次敲诈勒索涉嫌犯罪

类似的案例不断出现,也让食品零售平台和企业十分头疼。

记者联系了多家知名食品零售企业。据了解,这类恶意索赔的消费者,大多都在网上研究了相关案例,能熟练背出《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并以媒体曝光、社交平台曝光及投诉至监管部门相要挟。

今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盐津铺子董事长张学武在全国“两会”期间发声,希望对职业打假人的恶意索赔行为进行遏制和惩戒,提出坚决遏制职业打假人的牟利性打假行为。

5月17日,“食品行业品牌维权联盟第一次线下交流会”举办。此次活动由三只松鼠发起,良品铺子、洽洽、卫龙、认养一头牛、百草味等国内多家食品行业头部企业和知名品牌参加。

“从去年年底开始,我们客服部门发现一些人为投放异物进行索赔的现象,我们经过梳理获悉,近几年这种恶意投诉占比逐年上升,赔付金额也越来越高。”三只松鼠法务总监殷翔表示,这些人主要就是向产品内投放头发、石子、刀片、塑料片这样的异物,然后进行索赔,不给钱就以投诉、网络曝光相威胁。“我们企业也碰到过类似的案件,最终通过和公安部门沟通合作,将恶意索赔的消费者抓获。”

另一知名食品行业客服部负责人介绍,为了索要赔偿,有人选择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发布虚假问题产品信息,并自掏腰包购买水军或流量,以“帮你上热搜”来威胁企业。

恶意索赔,需要承担什么法律后果?

湖北好律律师事务所陈亮律师表示,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实施威胁或者要挟的方法,强行索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数额较大”以3000元为起点,后刑法修正案又增加了“多次敲诈勒索”这一构成要件,即勒索财物数额虽未达到较大,但次数达到三次以上的行为,涉嫌敲诈勒索罪。

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一方面,食品企业应该坚决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健全消费纠纷解决机制,不断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体验;同时,也要坚决抵制以维权之名行敲诈之实的牟利性恶意投诉,防范以各类非法手段进行不实举报和恶意索赔现象,共同营造诚实守信的消费环境。

来源:极目新闻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平台贷款逾期会怎么样(借平台的钱不还后果怎么样)":http://www.ljycsb.cn/dkzs/104358.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