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不成反背债 培训贷骗局亟待整治,下面是光明网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贷款王问卷调查过了
阅读提示
在互联网投诉平台,关于培训贷的投诉层出不穷。不少求职者陷入这一圈套,不但没能找到工作,还要按时还贷,苦不堪言。对此,专业人士提醒,应聘工作本身不需要任何费用,求职过程中如遇需要培训并办理贷款的情况,一定要谨慎对待。
毕业近一年,张浩宇不仅没找到工作,还背上了贷款,每月还贷1200元,至今尚未还清。
“一开始,这家企业邀请我去面试,面完说我没有工作经验,要对我进行培训。结果,不仅工作没着落,我还被忽悠办了培训贷。”近日,张浩宇向《工人日报》记者讲述了他遭遇培训贷的经历。
记者调查发现,身陷培训贷骗局的求职者远不止张浩宇一人。一些机构以“包就业”“拿高薪”“找不到工作就退费”为噱头,诱导求职者向贷款机构借贷,用于参加岗前培训。不少求职者因急于找到工作而落入这一陷阱。
名为招聘,实际诱导求职者借贷
2022年7月,从江西一家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张浩宇计划到重庆找工作。当月底,他接到重庆某软件公司邀请面试的电话,“我并没有向这家公司投过简历,但想着还没找到工作,就去看了看。”
面试过程中,该公司招聘人员表示,张浩宇工作经验不足,需要先接受培训,才能为他推荐工作,并且承诺培训之后包就业。在招聘人员的劝说下,张浩宇与该公司签订了《实训协议》,接受了为期3个月的培训,并通过某分期借款平台贷款1.98万元,用于支付培训费。
记者在这份《实训协议》上看到,该公司声称是从事软件测试领域的专业技术公司,拥有雄厚的专家技术团队、广泛的企业就业资源,专注于为企业提供软件测试咨询与培训,并提供定制化软件测试人才培养。培训内容为软件测试方向的技能提升,以及表达、沟通、面试等能力培养。
培训过程中,张浩宇发现该公司的培训内容与宣传严重不符,不仅没有实操培训,授课内容在网上也都可以查到。“所谓的推荐工作,只是转发网上的招聘信息。甚至教学员虚假填写未参与的工作项目和工作经历来提高简历质量,从而骗取面试机会。”
记者了解到,开展技能提升培训需要取得办学资质。而张浩宇咨询相关部门后了解到,该公司并未取得相应的办学资质。他意识到,该公司名为招聘,实际干的却是培训并诱导求职者借贷的“生意”。
包就业拿高薪,都是套路
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检索发现,不少求职者投诉该软件公司,反映其以招聘的名义邀请面试后,诱骗求职者办理培训贷。
记者注意到,《实训协议》中规定,该公司为完成培训并符合毕业标准的学员提供就业推荐服务。在学员成为合格毕业学员的80个工作日后,如果公司未能履行协议约定,导致学员未能就业的,退还50%的学费;在学员成为合格毕业学员的120个工作日后,如果公司未能履行协议约定,导致学员未能就业的,再退还剩余50%的学费。
距离培训结束已有大半年时间,张浩宇仍未找到工作,但该公司拒绝退还培训费用。他又联系借贷平台要求退款,该平台表示要找培训公司退款。目前,张浩宇每个月还贷1200元,要还到今年7月。
记者采访了解到,求职不成反被培训贷缠身的人还有不少。2022年5月,求职者夏晨飞在南京一家机构培训了3个月。该机构声称培训后包高薪就业,3个月未就业的,退全额学费。于是,夏晨飞便从机构处分期贷了1.8万元学费。令他没想到的是,培训内容很“水”,对找工作帮助不大。夏晨飞联系机构要求退款,被机构拒绝。
此外,长沙、西安、武汉等地媒体也曾报道当地企业出现“招聘变培训”的骗局。
综合多位求职者的投诉信息,记者梳理了这类培训贷的套路:以求职者工作经验不足为由,向其推荐包就业的岗前培训,并要求求职者向指定借贷机构贷款上万元,用来支付培训费用。而培训结束后,这些机构往往难以兑现承诺,或推荐工作与承诺相差甚远,导致求职者既没有实现就业,又陷入借贷的“圈套”。
建议多部门协作加强监管
有心理分析师指出,“招转培”套路是一场利用求职者弱势心理的骗局。招聘者会用“岗前培训能帮你快速上手”“更好的职业前景”等话术,让求职者感觉面试单位的出发点和解决方案是从帮助他的角度考虑,照做后会有高收益,进而逐渐卸下防备,陷入培训费与未来高工资待遇及机会相对比的心理博弈中,逐渐失去理智,最终掉入这场心理陷阱。
那么,双方签订的协议有效吗,求职者可以要求退款吗?
对此,北京福茂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志友律师表示,如果企业用欺骗手段与求职者签订合同,合同本身具有欺诈性质,求职者可在知晓受欺诈后一年内向法院提起诉讼或向仲裁机构提起仲裁,要求依法撤销培训合同。培训合同被依法撤销后,求职者可以要求培训机构退还培训费。
“而针对贷款问题,由于求职者大多用真实身份贷款,且被培训机构要求签订《学费分期知情同意书》,可以说是正常的借款合同,要想撤销这一合同有难度。”张志友说。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指出,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因此,应聘工作本身不需要任何费用。求职过程中,如遇需要培训并办理培训贷的情况,一定要谨慎对待,核实有无收费的法律依据,并注意保留相关材料。
在刘俊海看来,培训贷陷阱持续存在,暴露出监督管理还有漏洞。他建议打造多部门协同执法的监管机制,对开展培训贷的机构加大处罚和打击力度,增强监管威慑力,净化网络招聘的市场环境。
(部分受访者为化名)
(工人日报 杨召奎)
来源: 工人日报
银行信贷知识问卷调查
中国网财经1月29日讯(记者 杨畅),近日,有消费信贷用户向中国网财经记者反映,年关将至,非但未能有储蓄,反而因自己的各种消费信贷账单吃了一惊。记者从《2018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报告中发现,的确有数据证明消费信贷客户中年轻人是占比最多的群体,但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显示出消费信贷用户画像有多项指标(不只从年龄划分),消费信贷的场景和用户消费心理也表现出新特征。
消费信贷主力用户:年轻人、中低等收入、中高等学历、有稳定工作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发布《2018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下称“报告”)显示,居民消费信贷的客户18岁至29岁的在校及刚毕业的群体占比36%,是几大群体中占比最多的。30—39岁群体占比为30%,40—49岁群体占比为33%,50岁以上中老年群体则很少有使用消费信贷的。
在收入分布上,月收入在2000—4999的群体占样本总数的70%,其次为5000—9999元群体,2000元以下低收入群体和10000元以上高收入群体里消费金融行为较少。
在教育程度方面,本专科生所占比例最大,专科生占比57.5%,本科生占比24.5%。一方面是因为本专科生毕业后与研究生以上学历群体相比工资相对较低,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他们接受了较高水平教育后对消费信贷方面的了解比高中以下群体更多。
调查结果表明职业和收入较为稳定的企业员工和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是消费信贷的客户主体,占比达到84%。
有从事公务员工作的94年梁女士对记者表示:“用花呗、借呗、微粒贷是因为毕业后支出变多,要提高生活质量想买一些高品质商品,又要孝敬父母。此外,公务员工作较稳定,可以分期后稳定还款,心理压力不算太大。但借钱买东西是不可持续的,随着年龄增长也在有计划的平掉债务,准备储蓄。”
也有人对记者谈到21岁的表妹负债20万,全家人对借钱消费深恶痛绝。其表妹读的三本类学校学费较高,攀比风气也较高,表妹购买奢侈品和出境旅行导致欠下20万“巨款”,最后只能让父母代为偿还。
对此,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陈志武曾发文表示“不要渲染个例,消费金融的主体是年轻人才符合经济学规律”。他表示:“首先,从全局看,借贷消费带来个人崩溃的现象,究竟属于普遍现象还是个案?如果一万笔贷款里,才有几个甚至几十个出问题,那很正常。而且出了一些问题才有警示作用。媒体、监管者,千万要避免把非常少数的个案夸大,甚至以此去禁止消费金融,因为那对整个社会是帮倒忙,会使真正需要金融支持的群体得不到帮助。”
陈志武还认为:“消费金融的主体是年轻人才符合经济学规律。对于老年人甚至很多中年人来说,消费金融的意义不是太大,他们不需要这些金融工具的支持,而年轻人有很强烈的消费需要,用一些金融工具很正常。老年人是不需要消费金融支持的,因为他们一辈子的收入潜力都已经实现得差不多了。年轻人未来的收入潜力巨大,所以,消费金融在相当程度上是针对年轻人的。”
消费信贷场景:教育培训和旅游占26.4% 无场景现金贷占比大幅提高
报告还显示,在贷款申请目的方面,买家电和其他分别占比25%左右,教育培训占16.4%,家庭装修占比13.6%,旅游占比10%,非车交通工具占比7.8%。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调查对象没有提供其他类的具体用途,而且其他类比重相对2017年调查问卷有大幅提高,没有场景和具体消费目的的现金贷更值得关注。
捷信消费金融总经理罗曼•沃迪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中国客户的需求在发生变化,他们对教育方面的需求,比之前更旺盛了,还有些人愿意花钱在其他领域比如旅行和美容健身,消费金融也会随之进入这个市场去满足他们的日益变化的需求。换言之,这也是从整体上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居民消费质量提高离不开消费结构的优化,94年从事设计工作的张女士表示:“课程培训、健身、护肤都是保证生活质量的支出,我个人认为是长远投资,短暂的消费信贷能帮助未来发展,何乐而不为?”
关于无场景消费,93年的王女士给出了她的答案。她表示用花呗付款,只要按时还款就没有利息,还能有详细账单记录,起到一个记账的效果,而且可以提前透支一个月工资。她强调最好不要过度消费,每个人能承受的负债压力不同,月收入以内的提前消费不会对她造成压力而且很方便。
借贷心理:71.77%用户认为即使有钱也想“保持流动性”
报告的问卷对贷款消费和传统攒钱消费进行了比较。当被问到选择贷款消费而非攒钱消费的原因时,71.77%的客户认为是因为他们即使手头有钱,也希望保持一定活钱(流动性)在手上,不愿意一次全部投入。此外,非常想要(需要),无法忍耐等候才通过消费贷款进行消费的比例为17.28%。有9.07%的客户则认为自己是月光族,很难攒下钱,贷款消费对自己来说是某种程度的“强制攒钱”。
以上结果说明随着消费金融行业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消费借贷持开放态度,即使手头流动性充裕也逐步使用消费金融工具对消费行为进行优化。
从事娱乐传媒行业95年的刘女士对记者表示,她存款3万多,等存款5万时会选择分期购入1.5万左右的包。提及分期原因,刘女士表示,一下支出大笔存款心理上接受不了,承受范围内的利率分期能减轻购物压力。
除了负债,年轻人就没有储蓄吗?据蚂蚁金服和富达国际联合发布的2018《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调研结果显示,受调查样本中,35岁以下(年轻一代)近44%的人已经开始为养老储蓄,低于平均比例46%。年轻一代(35岁以下)已经开始储蓄之人每月退休储蓄的平均数是1339元。
虽然比例较低,但也有一定数量年轻人在有计划的储蓄,文中提到的梁女士就表示,她已经开始从衣食住行上优化支出,以公共交通、减少外食、克制购物等方式优化自己的财务状况。她表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理财意识的提高,她也在不断优化自身消费方式。此外,有资深保险从业人员对记者表示,有不少35岁以下的客户,他们接触的投资理财知识更丰富,对新兴事物的认识和风控把控能力强,会把资金分别配置在“银行、保险、基金、互联网金融”等多个领域。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贷款王问卷调查过了(银行信贷知识问卷调查)":http://www.ljycsb.cn/dkzs/104072.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