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上海证大文化:创始人曾是房产大亨,涉案平台交易三百亿,下面是南方都市报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证大财富起诉贷款人
备受关注的上海“证大文化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再现新进展。近日,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再发通报称,目前公安机关已依法追缴现金15亿余元,查封、冻结相关银行账户、股权、不动产等涉案资产;“证大文化”法定代表人戴某康、总经理戴某新等68名犯罪嫌疑人依法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至此,上海警方对该案侦办已持续超过1年。
“证大文化”案已追缴15亿余元,涉案平台曾交易近300亿元
“证大文化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始于去年8月中旬。去年8月12日,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陆续接到群众报案称上海证大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证大文化”)旗下“捞财宝”平台及“证大财富”公司涉嫌非法集资,警方遂受理开展调查。
同年8月29日,“证大文化”法定代表人戴志康等人向警方投案自首,并称在公司经营过程中存在设立资金池、挪用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且已无法兑付。经查,“证大文化”在未取得国家相关金融资质许可的情况下,通过旗下“捞财宝”线上理财平台,“证大财富”线下理财门店向不特定社会公众非法吸收存款。
上海证大文化法定代表人戴志康。
随后,上海警方分别于2019年9月28日、11月22日、2020年1月10日、3月16日通报该案件的侦办进展。至今年9月9日,上海警方发出最新通报该案进展:目前,公安机关已先后对“证大文化”法定代表人戴志康等68名犯罪嫌疑人依法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公安机关已依法追缴现金15亿余元,查封、冻结相关银行账户、股权、不动产等涉案资产。追赃挽损工作仍在全力进行中,最终清退将由法院依法执行。
在该份最新通报中,上海警方还再次提醒,证大文化旗下的上海证大资讯有限公司及“捞财宝”平台对外出借的资金均属涉案资金,所涉借款人应衣服履行还款义务,投资人可通过网上登记备案,或者携带身份证件等资料就近登记备案。
据南都此前报道,上海证大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注册资本7000万,法定代表人为戴志康,其工商经营范围为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策划、公关活动策划、商务信息咨询等。根据其旗下平台捞财宝官网曾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7月底,捞财宝累计交易金额为296.38亿元,借贷余额为49.96亿元,当前出借人数28031,借款人数92853。
创始人曾是房地产大亨 案发后多家公司忙撇关系
据捞财宝官网显示,戴志康出生于1964年,证大集团(上海证大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系国际金融专业及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研究生部。先后在中信实业银行总行、德国德累斯顿银行北京代表处及海南证券公司任职。1992年创建证大资产管理公司,管理中国第一家公募基金富岛基金,1998年改制创建证大集团任董事长。
他一度被称为是“私募教父”,还是上海滩“房地产大亨”。早在1992年,戴志康掌控富岛基金时,就用该基金在杭州西郊圈下了260多亩地,开发“湖畔花园”项目。2000年,戴志康全面进入上海浦东房产市场。2007年,随着房地产和股票两头热,戴志康的身家随之超越百亿,位列胡润房地产富豪榜第28名。至2015年,戴志康从房地产市场黯然离场后再回到金融业,这次他选择互联网金融。
南都记者发现,戴志康及其旗下公司曾涉足投资金融、文化多个领域,并曾担任一些公司董事。自上海“证大文化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被曝光后,三家公司先后发出声明撇清关系。
2019年9月1日,上海证大房地产有限公司(00755.HK)率先发布澄清公告表示,该公司与上海证大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等,无任何股权关连关系,亦无任何交叉持股现象。该公司指出,戴志康已于2015年2月13日完成其所持有的该公司控制性股权的全部转让,并已不再担任该公司任何职务。
随后,戴志康此前投资的“上海证大喜马拉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即喜马拉雅FM主体公司)在官方微博也发布声明称,喜马拉雅与上述四家公司无任何股权关系,无任何债权债务关联,无任何业务往来。喜马拉雅声明称,上海证大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曾是喜马拉雅早期的投资人,但其法定代表人戴志康从未参与过喜马拉雅业务经营与业务决策,目前证大投资发展与喜马拉雅已无股权关系。至2020年初,喜马拉雅旗下公司已逐步完成更名,去“证大”化。
采写:南都记者 余毅菁
证大财富小额贷款合法
原创:涛哥杂谈(ID:Jerryhetalk)
命运是一件有趣的事。
当你把人生轨迹放大到50年的光阴尺度,也许会发现:
那些曾寄居篱下的人,如今竟飞黄腾达;那些曾高不可攀的人,如今却坠下神坛。
孔子说:时也,命也;慎始,善终;尽人事,听天命。
1964年,两个被命运眷顾的人出生了。
一个在江苏海门,另一个在浙江杭州,相距200公里。
谁也无法料到,此后的50年里,这两人先后成为中国商界巨子,但其命运却在纠葛中驶向不同方向。
1、青涩时代1985年,21岁的戴志康,从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专业毕业,是个名副其实的高材生。
而故事的另一位主人公——马云,这时候刚经历过3次高考落榜,好不容易才挤进杭州师范学院英语专业读大二。
1987年,戴志康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研究生部毕业,进入中信实业银行总行,担任行长办公室秘书,这是无数人都梦寐以求的职业起点。
而马云还在大学里拼命学英语,参加学生会,努力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一年后,马云终于毕业,被分配到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教英文。业余时间,他在西湖边上发起了英语角,在杭州翻译圈小有名气,算是一个有近百号粉丝的小小V。
而此时的戴志康,已经担任德国德累斯顿银行北京代表处中方代表,人生正是无限风光。
2、创业时代1992年,邓公的南巡讲话,将创业风潮吹遍了大江南北。
马云也按捺不住心中的火苗,成立了海博翻译社,请退休老师做翻译,但经营状况并不如意。
为了生存下去,马云背着大麻袋到义乌、广州去进货,翻译社卖起了鲜花和礼品,还曾经推销过医药。
这一年的戴志康,已经组建了中国第一家公募基金公司,出任总经理。随后,又创立证大集团,并担任董事长。
1995年,在“327国债事件”中,大举做空国债的管金生锒铛入狱。
而刚满30岁的戴志康,在这次做空中居然赚了几百万,挖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这时的马云,二次创业做了“中国黄页”,三年后低价卖出,好不容易才拿回了10多万元。
1999年,马云与戴志康,出现了命运的第一次邂逅。
此时,创立6年的证大,已是净资产高达2.5亿的金融集团,并涉足房地产业务。
而马云则辞掉前一份工作,带着18罗汉,在杭州湖畔花园创立阿里巴巴,迎来人生的转折点。
这所湖畔花园的开发商,不是别人,正是戴志康的证大。
此时的戴志康一定想不到,一个寄居在他旗下物业的同龄人,将在35岁这一年开启人生的逆袭,并一路成为中国首富。
2004年,戴志康凭借17亿的身价,在胡润百富榜中排名57,而这一年,马云刚刚创立了支付宝,还在跟ebay抢市场。
人生的前40年,戴志康和马云,就像两条没有任何交集的平行线,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而命运的转折,却在这时悄悄发生。
3、辉煌时代2005年,位于上海浦东的九间堂别墅开盘,在当年的地产圈轰动一时。
九间堂以白色高墙为建筑元素,融入了不俗的艺术气息,开创中式别墅之先河,比后来的泰禾院子早了十年,至今仍是顶级中式豪宅的代表。
充满艺术品位和人文气质的建筑设计,使这个项目获得了众多名人青睐,而其中,就包括刚刚飞上枝头的马云。
这一年,雅虎宣布以10亿美元现金和雅虎中国全部资产为代价,同时获雅虎10亿美元投资,换取阿里巴巴40%的股份,马云出任中国雅虎董事局主席。
谁能想到,九间堂别墅,成为马云和戴志康命运的第二次相逢。
此时的马云,已经变成中国互联网界耀眼的新星。
五年前,他好不容易买下戴志康湖畔花园150平的房子,作为创业根据地;
五年后,他已成为戴志康的座上宾,买下850平的九间堂大宅作收藏,轻松的就像买白菜一样。
原本天地之差的命运,在两人41岁这年,似乎又重新回到了同一起跑线上。
2007年,阿里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当年的胡润百富榜,马云排第148位,身家50亿;而戴志康排在第65位,身家100亿。
这一年,戴志康最引以为傲的商业综合体——证大喜玛拉雅中心破土动工。
这个项目融入了酒店、美术馆、舞台和商场,由日本知名建筑师操刀,设计理念非常超前,即使今天看也十分震撼。
然而,喜马拉雅中心“太超前”了,文化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在商业上却未能带来直接的经济回报。
这个项目足足耗去戴志康近30亿资金,而喜马拉雅只租不卖的模式,需要运营10多年才能收回所有成本。
2010年,为了挽回喜马拉雅中心的失误,戴志康以百亿天价拿下外滩地王,试图靠这个项目一把赚回三个喜马拉雅中心。
但事与愿违,这时的证大账上只有5亿,二期46亿土地款眼看到期了却没钱支付,最后项目不得不割让给复星的郭广昌。
两次麓战商业地产折戟而归,不仅让证大集团元气大伤,更错失了做大做强的黄金发展期,逐步沦为二流规模的房企。
2014年,50岁的马云,迎来人生的高光时刻。
阿里巴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马云以1500亿财富首次问鼎胡润百富榜中国首富。
而此时的戴志康,则深陷商业地产困局,证大集团现金流日益吃紧,业绩大幅下滑出现亏损。
2015年1月,戴志康宣布,退出房地产业。
他的解释是:“作为一个产业,一个生意,房地产对我而言已经不重要了。这个行业太拥挤,不需要这么多公司。”
而事实上,戴志康前脚刚走,地产行业就迎来了2016-2017的黄金爆发期,从后来的视角看,证大地产当年的出售,显然是一次严重的战略误判。
从1999年湖畔花园的第一次邂逅,到2014年人生际遇的截然不同。
十五年间,马云完成了从一穷二白的创业者,到中国首富的逆袭;
而戴志康,则上演了一幕“成也房地产、败也房地产”的人生反转剧。
从35岁到50岁,同样是天地之别,只是两人所处的位置已经发生了变化。
命运的折线,在不经意间,交叉、互换。
4、云泥之别然而,故事并未完结。
2015年,离开地产的戴志康,回到自己的金融老本行,这次他瞄准了互联网金融,而这个领域的奠基者,恰恰是马云旗下的蚂蚁金服。
早在2010年,国内P2P尚未兴起时,戴志康就已经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布局。
他相继创办海门证大农村小额贷款,P2P平台上海证大财富,还参股了北京捷越联合(同样是金服平台)。
经过几年的发展,证大的微金融贷款规模达到数百亿,在全国建立了400多个分支机构和网点,拥有员工2万人。
到2018年7月,证大金服累计服务近49万名借款客户,累计促成借款约320亿元。
可好景不长,乱象频生的P2P行业,终于受到严格管制,大量平台爆雷或退出。
就在上周,一封邮件让证大重回大众视野,内容显示上海证大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提前终止全体员工的劳动关系,也就是遣散所有人。
并且,证大旗下的另外两个金服平台“捞财宝”和“捷越联合”,也先后出现问题,陷入停滞,证大金融几乎已全军覆没。
同样在上周,阿里巴巴2019年二季度财报发布,净利润超300亿,而蚂蚁金服的净利润预估为43亿元。
这一年,马云和戴志康,都刚刚迎来人生的55岁。
5、尾 声命运是一件有趣的事。
曾经高起点的金融学霸戴志康,成于房地产,也败于房地产;成于金融,也最终败于金融。
曾经三次高考落榜的学渣马云,在戴志康开发的楼盘里启动自己的事业,不仅实现人生的屌丝逆袭,还顺手就摘下了互联网金融的头把交椅。
相同的年龄,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无尽可能。
一个从泥淖中,登上了万千人无法企及的巅峰;一个却从康庄大道,走向了人生的至暗时刻,命运的交错令人唏嘘。
孔子说:时也,命也;慎始,善终;尽人事,听天命。
意思是说:时机决定命运;选对了就要坚持下去;只管努力做,其他的交给天命。
戴志康为什么输?
他先选错了商业地产,又选错了P2P,他的方向一直在变,缺乏持续积累,若从一开始就只干住宅,今天必是千亿房企。
马云为什么赢?
他选对了电商平台之路,从1999年起的二十年,坚持只做一件事,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所以,选对路,坚持住,不认命,才是草根逆袭的王道。
涛哥杂谈(ID:jerryhetalk),十年地产从业,关注地产趋势,解答职场困惑。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证大财富起诉贷款人(证大财富小额贷款合法)":http://www.ljycsb.cn/dkzs/103890.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