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期消费拒绝还款 法院判决严惩恶意失信,下面是中国青年网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手机上贷款不还会怎样
近年来消费金融市场蓬勃发展,越来越多消费者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进行消费。然而,部分消费者信用意识淡薄,企图只享受分期的便捷,拒绝履行还款的义务。为推动社会诚信建设,监管部门屡出重拳整治恶意失信,净化行业环境。
以四川的郑先生为例,早在2019年,郑先生曾在贵州签订了一笔手机分期贷款合同,人脸识别、身份证核验等一系列流程之后,贷款成功发放。可郑先生却并未如期还款,甚至玩起了“失踪”,对金融机构发来的“起诉状”置之不理,连法庭的传唤都拒不出席。日前,记者从地方法院处了解到,此案件法院已经依法缺席审理,终审判决郑先生履行还款义务。不仅如此,如果郑先生未按判决指定期限履行金钱给付义务,将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
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近年来此类案件并不鲜见,金融机构起诉恶意逃废债借款人的案件时有发生。去年,京东就曾集中起诉大批借白条拒还者,且全部胜诉。
随着国家信用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失信人面临的惩戒,已不局限于道德层面,更有来自法律的制裁。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已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的意见》,明确多个条款,让失信人“处处受限”。2020年,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失信约束制度构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征信污点对个人的衣食住行影响将越来越大。
业内人士表示,在预支消费享受之前,要充分评估个人财务能力。切勿抱有侥幸心理,无视自己的征信,应当理性消费,珍爱信用。
来源:经济参考报
在手机上借钱不还的后果怎样
浅谈手机病
我上大学后,有了第一个手机,那时的山寨手机遍地开花,09年,大学生普遍用的是上面小屏幕,下面键盘的小手机,四五百块钱的样子。现在看来虽然很低劣,但是那个时候,兜里装个手机,感觉还是很神气,很满足的。那时的手机,不仅仅能够打电话和发短信,已经有了上网的功能,虽然还是3G,速度很慢,每个月的流量,好像也就20M或者30M的样子。可以去网吧下载歌曲,然后听歌。感觉很享受。能拍照,就是像素很差,拍出来的照片模糊。那时的我们,还没有手机病,因为手机功能有限,网速流量有限,大家还是能够多在现实世界活动活动的。当时对青少年影响大的是电脑,网吧遍地开花,很多青少年都有去网吧充值会员,整宿玩游戏的经历。初高中时代,我们身边的部分同学,也有因为痴迷网吧玩游戏,耽误学业,把自己荒废的例子。
随着时代发展,短短几年的功夫,全屏的智能手机就发展起来,原来的小山寨手机不见了踪影。网吧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估计现在也没有,被扫进时代的垃圾筐里了。手机越来越普及,甚至小学生都人手一部手机。手机似乎无处不在,无人不用,无人没有了。大人小孩老人都有。手机在极大方便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变化。因为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各种手机游戏的出现,家家户户都安了WIFI,怎么玩,也不用担心流量了。
首先,孩子们的生活发生变化了。而且是很不好的变化。他们越来越爱玩手机游戏,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跟其他孩子正常玩耍交流的时间和兴趣。甚至达到整晚的玩手机,几天几宿的玩,玩的自己六亲不认,已经忘记了这个世界。这样的孩子,大人拿掉他的手机,他都能跟大人拼命了。学习成绩,一年之内,跌到你怀疑人生。整个人也易怒易躁。从优秀跌到班级垫底。甚至荒废了学业,小小年纪,就辍学了。这个辍学,不是家里没钱供他读书,不是他脑袋笨,就是因为沉迷手机。把自己玩成了废物。请问一个正常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从常人变成一个废物需要怎么做?答案就是给他一部智能手机,然后别管他就行。孩子的自制力本就差,父母忙着挣钱,无暇顾及孩子,甚至为了让孩子安静一会,主动递给他一部手机去玩。孩子可能还不知道,他现在的这一错误决定,将如何深深的影响他的一生。在本该奋斗的年纪选择躺平,选择游戏,后面需要拿自己的一生为之埋单。
其次,大家被骗的概率高了,出现了一个新名词“电信诈骗”。以前我们要被骗,骗子还需要真人现身。现在被骗,连骗子的模样和声音都不知道,就被骗了。被骗的东西也五花八门,被骗钱的,别骗感情的,数不胜数。
再次,开车打电话,玩手机,出现事故的概率明显很高。有一个男子开车玩直播,结果分心出了车祸,妻女当场身亡。他后悔的跪倒在事故现场,可是这又有什么用呢?他值得被同情吗?
最后,手机支付很方便,但是在方便我们的同时,你对钱没有了概念。原来我们买东西,钞票需要从手里过一下,看着毛爷爷的脸色从红色变为绿色,再变成蓝色。看到钱包越来越扁。我们心里会不断暗示自己节约花钱。现在花钱,手机支付,钱就是个数字。我们对数字没有那么敏感,所以买东西也很随意,买一堆自己不是太需要的东西。甚至,我们还能从手机上的APP借钱,花钱是更方便了,殊不知,这是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那明天我们的幸福将从哪里来呢?更有甚者,幸福还没来,疫情来了,裁员来了,病痛也来了。
手机这个东西,我们还是要重新再审视它一下的,对它的弊端,要引起足够重视。切忌着迷。该放下的时候,要放下,回归家庭,回归生活,回归自然。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手机上贷款不还会怎样(在手机上借钱不还的后果怎样)":http://www.ljycsb.cn/dkzs/102710.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