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伊犁州:受疫情影响的延期贷款 不影响征信记录、免收罚息,下面是北青网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手机贷款不上征信
9月1日晚间新疆召开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 张乾 摄
中新网乌鲁木齐9月2日电 (喇小飞)9月1日晚间的新疆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新疆伊犁州人民政府副州长刘庆华回应伊犁州群众关注的贷款和征信问题时称,受疫情影响的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产生的延期贷款,不影响征信记录、免收罚息。
刘庆华说,伊犁州组织28家银行,帮助受困企业抵御疫情影响,指导各银行不盲目限贷、抽贷、断贷、压贷,对困难企业、个体工商户、货车司机等贷款到期但还款困难的,做到能延快延,保持信贷支持的稳定性。疫情期间,人民银行伊犁州中心支行为9家法人银行发放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激励资金373.87万元,支持银行向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扩大信贷投放1.87亿元,为1家法人银行发放再贷款3000万元。
刘庆华表示,伊犁州简化疫情期间贷款流程,个人和企业生产经营如需贷款,可通过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线上方式进行贷款申请,银行将快速进行审批、发放,并启动特殊时期贷款容缺机制。疫情期间,各银行为静态管理区域发放个人贷款2.66万笔6.84亿元、企业贷款169户17.26亿元、个体工商户经营性贷款1306户1.22亿元。
她说,伊犁州放宽延期政策。各银行及时受理延期申请,延期还本付息日期原则上不超过2022年底,银行也将根据困难企业实际情况,通过展期、续贷等延期方式,适当放宽延期期限。受疫情影响的以上延期贷款,不影响征信记录、免收罚息。疫情发生以来,各银行为有还款困难的1292笔2.66亿元个人贷款、48户7798万元企业贷款、216户2332万元个体工商户贷款,办理了延期还本付息业务。(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哪些贷款平台不上征信
10月14日,银保监会发布风险提示称,贷款市场上,有一些非法中介假冒银行名义,打着正规机构、无抵押、无担保、低息免费、洗白征信等虚假宣传的旗号,诱导消费者办理贷款,其实这些诱人条件的背后是高额收费、贷款骗局等套路陷阱。这些不法行为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风险提示,提醒有借款需求的广大消费者,要选择正规机构办理贷款,警惕非法中介或不法行为侵害权益,注意防范以下陷阱风险。
警惕!
3个非法贷款中介陷阱
陷阱1
假冒银行名义发布办理贷款的广告信息
非法中介会冒充“xx银行”“xx银行贷款中心”等名义发布贷款广告信息,或是向消费者推送贷款额度,声称“在银行内部有关系”“可走内部流程办贷款”等,诱骗消费者通过其办理贷款。其实,此类中介机构与银行并无关联,是为诱骗借款人进行的虚假宣传。
>>典型案例
无锡市民曾先生接到自称银行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称可以办理贷款,让他下载了某金融App进行贷款,之后对方又称需要激活解冻验资等程序,要求他通过网银转账49000元,曾先生转账后发现无法联系对方,方知被骗。
南通市民储先生报警称,他接到一自称银行工作人员的电话,让他下载某App申请贷款,他贷款提现未成功,对方又以需要提交贷款金额的30%作为验证金为由,要求他通过网银转14400元,他转账后无法联系对方,发现被骗。
扬州市民王先生报警称,他接到一自称某银行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以提供贷款业务为由,让他下载一款App注册并申请贷款,后对方以银行卡号填写错误需缴纳解冻费为由,要求他通过网银转账13000元,他转账后无法联系对方,发现被骗。
陷阱2
骗取高额手续费
非法中介常以“低价手续费”“百分百获得贷款”等幌子吸引消费者。在借款人从银行获得贷款后,非法中介又以各种名义要求借款人将贷款资金打入指定账户“走账”,伪造“流水”,借款人一旦进行转账操作,这笔资金大多以“服务费用”等名义被截留,借款人很难要回资金,面临维权困难。
>>典型案例
因装修急需资金,今年3月,成都市民钟某找到位于青羊区雄飞中心的四川信达普惠商务服务有限公司(下称“信达普惠公司”)进行贷款。
钟某说,当时工作人员称他们是银行直贷的个贷中心,并非中介机构,也不会收取服务费,“只有8‰的风险金,贷20万元只要1600元。”
但在放款后,公司却以申请装修贷款,银行需要查装修流水为由,让钟某把其中的6万元转到一家装修公司“走账”。但当钟某要求将“走账”的钱要回时,对方却坚称这是公司为其提供咨询服务而收取的服务费。之后,她曾数次找到该公司要求退款,对方均不予理睬。
记者采访发现,实际上,钟某的贷款并不需要“中介”服务,其自行即可通过银行App操作完成,信达普惠公司仅仅是帮她操作了App而已。经报道,钟某拿回了该笔钱,而该公司则迅速关门,不久又注销公司。
陷阱3
提供名不副实的中介服务
非法中介往往瞄准对贷款业务、流程不熟悉,或征信有问题的消费者群体下手,提供所谓的“优惠贷款”“迅速放款”服务,从中抽取极高的费用。事实上,消费者完全可以通过银行等正规机构官方渠道自行办理贷款业务。有些不法中介甚至会不顾消费者偿还能力,怂恿消费者从各类网络借款平台申请贷款,有的贷款产品本身就有很高利息,不法中介仍要再骗取一笔高额费用,其目的就是快速敛财而不是提供服务。
>>典型案例
2020年6月,家住苏州市相城区的张某接到了自称贷款中介小刘的电话。彼时,张某的公司因为资金问题陷入运营困境,听到对方说可以快速帮他贷款,张某没想太多就答应了。
随后,在小刘的介绍下,张某认识了该贷款中介公司的老板马某。在马某的帮助下,张某很快申请到了一笔82万元的贷款,解了燃眉之急。然而没过多久,这笔贷款就出现了“问题”。
“你的贷款风控不行,银行最近查得严,弄不好的话会被收回。”2020年12月29日,张某收到马某发来的消息。得知这一情况后,张某想将贷款一次性还清,但马某给他出了新的方案:“年底有个100万元低利息额度的贷款,你先把之前贷的钱还掉,我公司再帮你申请新的,很优惠!”禁不住更低利息、更高额度贷款的诱惑,张某最终同意了这个方案,分两次将82万元汇入了马某的公司账户中。汇款后不久,马某以办理新的100万元贷款需要提前缴纳保证金为由,让张某又给其转了8万元。
然而,新的贷款始终没有办下来。而张某已陆续转账给马某150万余元,他这才意识到事情不对劲。此后,在他多次追讨下,马某归还了28万元。2021年10月15日,马某的一再拖延让张某忍无可忍,张某选择了报警,警方于2021年12月4日将马某抓获归案。
注意!
安全借款的正确“姿势”
针对以上中介不法行为,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提醒有借款需求的消费者,要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理性借贷,从正规机构、正规渠道办理贷款业务。
一、从正规机构获取融资服务
消费者如果有借款需求,应通过正规金融机构、正规渠道进行咨询或者办理。
如确需中介服务,不要轻信间接的贷款服务要约,要注意核实中介机构资质,详细了解中介服务与合同内容,警惕贷款营销宣传中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息费标准等虚假宣传行为。
二、了解贷款产品的重要信息
向银行或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办理贷款时,要注意看清贷款条件、综合息费成本、还款要求等重要信息。
坚持诚信理念,向正规机构提供真实贷款申请资料,珍惜个人征信,理性借贷,及时还款。
三、警惕向无关账户的转账要求
要增强法律意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对于超出贷款合同约定的转账要求要注意,警惕以“刷流水”“走账”为由的打款要求,不随意向无关账户转账打款,防范被骗取资金风险。
如发现自己陷入陷阱,应保存好相关证据,及时通过报警、诉讼等法律途径维护权益。 综合每日经济新闻等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手机贷款不上征信(哪些贷款平台不上征信)":http://www.ljycsb.cn/dkzs/102549.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