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金融之力保市场主体“青山常在”——资金活水如何精准滴灌助企“解渴”?,下面是新华网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昆明汇畅金融如何贷款
新华网北京5月18日电 题:以金融之力保市场主体“青山常在”——资金活水如何精准滴灌助企“解渴”?
新华网 李函林
金融棋活,全盘皆活。从中央到地方,从监管部门到金融机构,都在努力把呵护市场主体的“千方百计”做实做细做好。
记者走访多家金融机构发现,对特困行业实行阶段性缓缴养老保险费、发布23条金融支持举措、科技创新再贷款等一系列金融措施正迅速出台,助企纾困政策加速落地。金融之力正成为畅通经济“毛细血管”的重要支撑,保障市场主体“青山常在”。
着眼“快”字:小微企业支持资金“立等可取”
超1.5亿户市场主体是中国经济的基石。市场主体越有活力,经济“肌体”才会越健康。
疫情冲击下,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面临的困难加剧。一季度,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下滑,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指数均在景气临界值100以下。
越是压力大,越要聚焦市场主体的“急难愁盼”。
5月17日,5月17日,值守员工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工作。(新华社发)。
“短短10分钟,从线上审批到线上放款,我们收到了88万元信用贷款,缓解了燃眉之急。”从事口罩、防护服等货物运输的小微企业、上海亮延物流有限公司负责人罗骁说,疫情发生以来,企业下游账期延长,资金周转紧张。
物流通则循环畅,保畅通就是稳经济。稳定的资金流是助力物流企业正常运转的“血液”。
“在得知该企业的困难后,我们根据小微企业特点优化审批授权、精简业务环节,为其办理普惠法人贷款业务”,中信银行上海分行相关负责人林小锋说,“我们及时创新线上信贷产品,为受疫情影响较大的物流行业提供专属贷款支持,全流程无人工干预,首贷户占比超50%。”
助企纾困的“真金白银”到位早一点,企业的生机与活力就多一分。上海市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自3月到5月8日来,上海各金融机构向731家抗疫物资保供企业、物流企业发放贷款335亿元。
今年以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在总量上做“加法”。央行数据显示,2022年1-4月,人民币贷款增加8.9万亿元,为历史同期次高水平。
同时,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在价格上做“减法”。在货币政策精准发力下,央行引导市场利率不断下行,带动1-4月企业贷款利率同比下降0.25个百分点至4.39%,为有统计以来的记录低点。
“存款利率下行,银行负债成本将有所降低,有助于银行保持息差、利差基本稳定,也有利于银行提高加大信贷投放、向实体经济让利的意愿和能力。”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说。
“加”与“减”之间,显示出今年以来金融系统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不断上升,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锚定“准”字:聚焦痛点难点助企纾困
为解当前一些市场主体成本压力加大、经营困难加剧的“燃眉之急”,金融机构积极开展无缝续贷,以精准“滴灌”方式为企业纾困。
“受疫情影响,运费、仓储费成本增加等不确定因素增加,货物无法及时运出,货款也收不回来。”一筹莫展的吴炳山是北京新发地市场蔬菜销售大户,对于首都人民的“菜篮子”保供起到重要作用。
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外的便民超市,工作人员在整理货架上的蔬菜。新华社记者 彭子洋 摄
资金缺口成为摆在吴炳山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来有一笔余额为200万元的小微信用贷款,原本应于5月8日还款,但因为疫情原因还款出现困难”,吴炳山说,“建行北京分行在了解到困难后,立即帮我申请无还本续贷业务,解决资金近期周转难题。”
金融机构聚焦企业融资难题发力。一季度,普惠小微贷款余额66703亿元和授信户数5039万户,分别同比增长24.6%和42.9%,小微企业贷款需求进一步释放。
专家表示,中小企业数量众多、牵涉面广,加大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既要注重普惠性,更要靶向施策、精准发力,让政策真正“雪中送炭”、落地见效。
“银保监会引导督促银行保险机构对餐饮住宿、零售、旅游文化、交通运输等受疫情影响比较严重的行业,在市场化原则下,主动做好贷款授信、保险理赔等服务,加大对困难行业的金融资源倾斜力度。”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说。
想方设法为抗疫前行的企业减轻包袱,让它们轻装上阵,金融机构快速行动、精准发力,“量身定制”推出了多种创新保险产品和服务。
“在原先骑手保险的基础上,我们为上海地区外卖小哥免费扩展累计保额达百万元的新冠保障责任,使民生物资需求保障有了更稳定的依托。”“饿了么”平台骑手保险供应商、中国太保产险上海分公司总经理助理金晶说。
“我们研发了‘旅游服务质量保证保险’,旅行社仅需缴纳小额保险费用,就能通过保险公司分担旅行社质量保证履约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旅游企业成本上升的压力,进而保障旅游市场主体的稳健经营。”中国人寿财险信用保证保险部副总经理穆朝晖说。
在银行业扛起服务实体经济的责任之时,保险业发挥“减震器”和“稳定器”的作用,为企业因疫情停工停产原因造成的财产损失、营业中断造成的利润损失等精准提供保险保障。
抓好“智”字:打造线上融资快速通道
金融助企纾困政策要更快直达市场主体,需要依靠金融机构创新线上信贷产品、畅通“非接触式”贷款新通道。这也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线上线下联动服务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最近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大,对我们出口型企业的利润影响较大,疫情期间对于时效性要求高的远期结售汇尤其不便。”浙江明磊锂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翁磊说。以前企业办理远期结售汇不但需要提交纸质业务申请书,还需通过电话反复确认报价。
4月26日,江苏省海安市一家银行的工作人员清点美元现钞。新华社发(徐劲柏摄)
“通过线上汇率产品实时掌握外汇行情,自主在线办理业务,实时或挂单锁定目标汇率。”翁磊说,“目前我们已通过交行线上办理了10笔远期结汇业务,合计金额1000万美元,进而确定未来汇兑成本。”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原晓惠说:“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有‘短小频急’的特点,疫情影响下,很多企业面临资金短缺、流动性紧张等问题,融资需求的及时性要求更高。银行通过线上化全流程服务,可方便小微企业足不出户、安全便捷办理业务。”
一方面银行加速以智能化服务越来越多的中小微企业,另一方面中小微企业多元化的资金需求也对银行下一步改革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随着线上小微融资模式业务的深入推进,银行将会面临客户需求识别难、欺诈风险高、贷后管理难等问题。”原晓惠建议,为确保线上信贷业务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平稳健康发展,应加大金融科技应用水平、优化银行内部数据治理、加强线上审批与线下评估相结合。
“金融机构应在坚持商业可持续和风险总体可控的情况下,适当优化金融资源配置,适度调整信贷制度与流程,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特别是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需求,加大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减费让利、纾困解难力度。”董希淼建议。
从“金融23条”提出金融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到央行全面降准0.25个百分点、投放长期资金约5300亿元;从加大对物流通畅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金融支持,到科技创新再贷款等措施迅速出台……一系列有温度、有力度的金融支持政策“组合拳”持续加码、靠前发力,不断增强市场主体应对困难的底气,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昆明市金融办电话
记者近日从昆明市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办公室获悉,近期,全市“点线面”开展全覆盖、无死角的反诈宣传活动,筑牢“防火墙”,帮助老年人提高防骗、识骗能力,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
市公安局
利用三类短视频开展普法宣传
全市公安机关依托“问计于民大走访”活动走访群众53.1万人,面对面向群众介绍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开展情况,同时组织220余场线下宣传活动,提升群众知晓率和参与度。
养老诈骗科普类短视频让老年人一看就懂;情景剧短视频用生活情景提醒老年人提高警惕,远离诈骗;一线直击抓捕类短视频揭秘骗子究竟如何行骗,警方如何打击犯罪……市公安局充分利用传播效果较好的“短视频”形式开展宣传,运用“昆明警方发布”视频平台(抖音、快手、视频号、B站)发布29个短视频,总观看量达152.5万人次。同时,公安机关开播4场反诈直播,针对养老诈骗进行专题讲解,吸引众多老年人参与,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达37.8万。
市委网信办
网上宣传接地气有特色
市委网信办将维护网络安全、打击养老诈骗和打击非法集资等内容作为常态化网上宣传主题,指导市级网媒开展集中反诈宣传。截至目前,各平台累计发布稿件168篇,累计阅读量超172万次。
市级网媒充分利用网络客户端、微博、微信、头条号、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开设“云岭净网·反诈在行动”网络专题、“守住钱袋子·护好幸福家”专栏,针对老年人群体展开重点宣传。
昆明市“反诈你我同行 共建平安昆明”主题活动直播、“守住钱袋子 心里得有 ‘浦’”主题活动直播、“全民反诈小课堂”……近期,市委网信办指导组织开展多场直播活动,以身边事传播防范养老诈骗知识,引来网友热议和点赞。
与此同时,市委网信办指导创作《守护网安 一起自在》花灯小调、《网络诈骗无孔不入 云南花灯小调传唱反诈口诀》花灯情景剧、《明人明言整治养老诈骗 守护幸福“夕阳红”》等主题动画片,以及一批具有云南少数民族特色的网络反诈宣传海报,吸引市民关注,提升老年网民防骗能力。
市市场监管局
紧盯“食品”“保健品”诈骗
昆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深入推进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宣传,守好老年人的“养老钱”。
线上线下营造氛围。市市场监管局通过线上“昆明市场监管”微信公众号、抖音号,持续推送报道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的战况,向群众普及防骗知识;线下动员药房、超市、大型餐饮、农贸市场等市场主体,通过LED显示屏、楼宇电视、宣传栏等载体,多维度揭示养老诈骗新手段、新动向,揭露养老诈骗惯用套路。
下沉一线,联动发力。张贴宣传海报、悬挂宣传横幅、设立宣传展板、发放宣传册页、面对面现场讲解……全市市场监管部门深入社区、广场、集市、商铺等人员密集场所,开展涉老“食品”“保健品”科普知识宣传,重点介绍非法食品和非法保健品在欺诈性营销和虚假宣传时惯用的套路、购买保健食品的注意事项和消费提示,引导消费者提高对涉养老诈骗的防范意识和辨识能力。
市文化和旅游局
联动景区、酒店开展反诈宣传
市文化和旅游局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保障老年旅游者的合法权益。
市文化和旅游局加强网络舆情监控,持续推进“数字旅游”平台系统更新、维护信息的发布工作,确保系统正常运行。在“昆明旅游质监网”发布旅游行业资讯、不合格供应商、非法旅游网站黑名单等信息,为消费环境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旅游合同中没有载明或者属于推荐的需要另行付费的旅游项目,可以拒绝参加……”市文化和旅游局还向老年游客发出《参团旅游消费提示》,提醒老年游客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此外,市文化和旅游局加大对全市旅游景区景点、宾馆酒店等重点领域的监管力度,联动29家A级旅游景区、48家星级酒店的微信公众号、官网,一起开展反诈宣传,并在LED显示屏滚动播放宣传标语,增强游客防骗意识。
市检察院
畅通两大举报渠道
昆明检察机关依法能动履职,积极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
市检察院梳理了近3年全市检察机关办理的涉养老诈骗案件,并分类统计,依法稳妥处理案件,加强风险维稳管控,做到案数清、事实清、管控紧。
提供“养老服务”、投资“养老项目”、销售“养老产品”、宣称“以房养老”、代办“养老保险”、开展“养老帮扶”……针对老年人的诈骗手段花样百出。市检察院畅通检察机关受理举报渠道,依托昆明市检察机关12309举报电话和www.12309.gov.cn举报平台,受理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诈骗案件。
市政府金融办
防范养老领域非法集资
昆明市人民政府金融办公室紧盯“养老领域非法集资”问题,落实各级部门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主体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同时,在专项行动中采取多维度、立体式宣传,防范养老领域非法集资。6月10日起,在全市4000辆公交车上采用大屏图片、小屏视频的方式宣传,每日覆盖人群92000人次;6月15日起,在昆明地铁1号线、2号线、3号线、4号线、6号线“电客列车PIS屏”进行动态图片宣传,日均覆盖10.44万人次。接下来,还将在全市9137辆出租车顶LED屏上开展防范养老领域非法集资宣传。
市民政局
建立“绿黄橙红”风险管控机制
来自昆明市民政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市户籍人口为588.61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为115.09万,户籍老年人口占户籍总人口的19.55%。全市民政系统重点对养老服务领域非法集资风险、养老领域防范诈骗风险隐患开展大宣传、大排查、大整治。
昆明市民政系统根据排查养老机构梳理出的风险隐患,建立风险隐患等级从低到高的“绿黄橙红”风险管控机制。没有发现风险隐患的养老机构,纳入绿色名单,正常开展日常监管;发现养老服务机构存在收取大额预付费行为、虚假或夸大宣传等潜在风险隐患的,纳入黄色名单;发现养老服务机构收取大额预付费的对象数量超过床位总数、未经登记开展养老服务活动但没有收取大额预付费等情况的,纳入橙色名单;发现未经登记但开展养老服务活动且有收取大额预付费,存在涉嫌非法集资、诈骗等犯罪行为的,纳入红色名单。
同时,组织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和入住老人观看宣传教育片,要求养老、殡葬服务机构工作人员识别、防范电信诈骗,提醒老年人谨防上当受骗。(昆明日报 记者唐丽)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昆明汇畅金融如何贷款(昆明市金融办电话)":http://www.ljycsb.cn/dkzs/102488.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