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抚州:90后女子利用“征信修复”骗财百万 获刑十年罚10万元,下面是中国法院网官方账号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小米金融贷款逾期10天
你的征信记录上有逾期信息吗?
帮你修复征信记录你会相信吗?
千万不要相信!!!
日前
江西抚州首例
以“征信修复”为诈骗手段的诈骗案
在江西省抚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落槌
吴某某犯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
并处罚金10万元
1993年8月出生的吴某某,曾系天津某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的员工,2018年5月辞职。2020年10月,被告人吴某某开始以删除贷款记录、消除征信不良记录恢复征信等理由,骗取他人钱财。截至2021年7月,吴某某先后骗取封某10万余元、陈某某250719.56元、彭某161110.26元、邹某24270元、季某4817.75元,共计人民币540917.57元。期间,吴某某骗取封某、陈某某、邵某某等人的身份证和银行卡,并以这些受害人的名义在捷信金融、小米金融网上贷款共计490999元。上述款项,吴某某用于个人消费、赌博及归还网络贷款。
一审法院认为,吴某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他人钱财,数额特别巨大,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案发后,吴某某能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系坦白,依法可以从轻处罚。遂依法作出上述判决。
判决后,吴某某不服,向抚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抚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后依法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法官提醒
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部分信息主体急于消除不良征信记录的心理,以“征信修复、洗白、铲单”“征信异议投诉咨询、代理”为名行骗,威胁人民群众财产安全,严重扰乱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大局。2022年3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下发了《关于重点开展“征信修复”问题专项治理的通知》,重点整治假借“征信修复”“征信洗白”等名义招摇撞骗的违法犯罪行为。也提醒广大群众,接到提及征信修复的电话或信息,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避免上当受骗。
法条速递:
《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六条 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超过5年的,应当予以删除。
第二十五条 信息主体认为征信机构采集、保存、提供的信息存在错误、遗漏的,有权向征信机构或者信息提供者提出异议,要求更正。
《征信业务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 征信机构不得以删除不良信息或者不采集不良信息为由,向信息主体收取费用。
来源:大江网、江西执行微信公众号
编辑:任喆
小米贷款已经上征信了
为了满足资金需求,不少年轻人都有通过各种互联网金融APP借款的经历。近日,一款名为“小米金融”的APP遭诸多用户“集中吐槽”。
许多用户反映,自己莫名其妙“被逾期”了,即根据合同约定在还款日足额将款项打入小米金融APP内,却收到了资金出借方——民生银行的“逾期警告”短信。根据银行提示信息,许多消费者担心,自己的“逾期记录”很可能已经被上报至相关“征信系统”,从而影响自己的信用记录。
正常还款,
为何收到银行通知“逾期”?
近日,有不少用户集中在网上发帖称,自己在小米金融APP上的借款在5月10日按时还款后,却陆续从14日起收到资金出借方——民生银行的“逾期警告”短信,警告称其还款逾期,并将把逾期信息报送至“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记者加入了几个名为“小米金融逾期问题”“逾期短信问题”的QQ群,这些群的规模已超过200人,基本都遭遇了同一问题。
30岁的用户林先生向记者展示了自己收到的“逾期短信”。他表示,自己是小米手机用户,小米手机均预装小米金融APP。他在约1年前开通了小米金融,办了总共大约5万元的贷款,每一笔都按期归还,已经几乎快还清了,没想到,快还完的时候突然遭遇“被逾期”。
来自湖南的陈先生表示,自己正是14日收到民生银行“逾期”短信的。陈先生向记者展示的小米金融APP上的还款记录显示,其于5月10日手动足额还款,但仍于14日收到来自民生银行的“逾期”短信。
“我们把钱还给了小米金融,难道平台没有把钱打给银行?这笔钱究竟去了哪儿?”陈先生对此非常苦恼,“如果真的上了征信,五年之内我的生活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还有消费者在微博平台上质疑,小米公司是不是将用户的资金短期挪作他用了?
“年轻人的第一次逾期”?
“天眼查”资料显示,小米金融APP隶属于上海小米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北京小米支付技术有限公司是其唯一股东,其经营范围为金融信息服务(除金融业务),接受金融机构委托从事金融信息技术外包、金融业务流程外包等内容。
一位用户对记者表示,自己从使用小米手机开始成为小米系列产品的“粉丝”,小米手机都会预装小米金融APP。
记者注册小米金融APP发现,一般用户只要完成身份证信息填写和人脸识别步骤后,就能至少得到1.7万元的贷款额度。记者尝试贷款10000元,选择类型为个人日常消费、12个月期限后,显示总利息为1006.6元,年息超过10%,满足条件最高可得到30万元的贷款额度。
有用户表示,稀里糊涂借完钱之后都没弄明白,为什么在小米金融APP上借的钱,却是民生银行来发送“逾期警告”短信?
据业内人士介绍,“小米金融”实际上在此次事件中扮演了“信息中介”的角色,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与有借款需求的借款者“撮合”起来,从中收取一定的佣金。根据合同约定,用户需要通过小米金融APP进行还款操作,小米金融再将用户的还款转入放款银行。此次问题的出现可能主要是小米金融向银行还款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由于此前小米手机曾被许多网友戏称为“年轻人的第一款手机”,此次事件发生后,许多维权的消费者苦笑着说自己这是遭遇了“年轻人的第一次逾期”。
专家:
金融安全是底线
互联网平台尤应谨慎
15日,小米金融通过微博官方账号表示,小米金融由于和民生银行对接系统因故出现异常,导致少量用户的还款信息未及时更新,目前已经协同制定了解决方案,将在30天内根据实际还款情况更新正确信息。
林先生表示,根据他了解的情况,这次受影响的人大多数都是小米手机用户。在采访中记者也发现,受此次事件波及的用户以年轻人为主,基于对互联网大企业的品牌信任,同时也是对互联网金融平台更便捷的借款流程的信任,从而选择了小米金融平台借款。
但目前小米金融发布的情况说明,林先生和陈先生等用户均表示非常不满意,他们认为自己真正关心的征信问题并没有得到足够的知情权。用户较集中的疑问是,民生银行是否已经向有关部门上报逾期?上报的逾期能否彻底删除并且没有任何记录?逾期处理的进度是怎样的?目前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小米金融和民生银行的明确回应。
还有受此事件影响的用户向记者反馈称,小米金融客服企图通过“发放100元还款免息券”的方式来安抚用户,对此他们表示无法接受。许多用户对记者表示,对于民生银行来说,发现同一服务渠道的贷款用户批量逾期,难道不需要跟用户本人确认一下还款能力,就如此武断确认为逾期上报吗?
有业内专家表示,许多互联网公司借助强大的终端平台跨界至金融服务领域,但此次事件为大家敲响警钟,在金融服务领域,安全不应该是“可选”服务,应该是金融服务不可逾越的底线,互联网平台应更谨慎对待消费者金融安全。
来源:新华社
记者:宋玉萌、颜之宏
监制:陈知春
编辑:陈子夏、周喆
实习:张佳琪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小米金融贷款逾期10天(小米贷款已经上征信了)":http://www.ljycsb.cn/dkzs/102178.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