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频收到亲友网贷逾期短信?你的个人信息可能遭泄露……,下面是澄城检察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收到贷款公司威胁短信
网贷逾期
亲友惨遭“连坐”催债
网贷公司称从未发送催收短信
恼人的“连环轰炸”短信
从何而来?
有无失当之处?
浦法君抽丝剥茧
带你探寻案件真相
……
案情简介
2021年3月起,丁先生频繁收到要求其朋友王某归还逾期网贷的催收短信。丁先生拨打短信上记载的联系电话,告知客服该笔借款与他无关,并提出不要再联系他的要求。沟通未果,丁先生依然持续每天收到网贷公司的催债短信。万般无奈下,丁先生将网贷公司诉至法院。
原告:离谱!没欠钱却总被催债?
原告丁先生从未在该网贷公司借款,他认为网贷公司不应有其个人信息。网贷公司的催收行为属于侵权行为。内容虽没有侮辱、威胁等字词,但容易让别人误解,进而给原告造成困扰。
被告:催债?不存在的!
丁先生提供的证据只能证明收到了短信,并不能证明是谁发送了相关短信,短信上的电话也不是被告委托催讨公司的电话。王某所留的联系人中,也没有原告的手机号。且丁先生收到的短信内容未超过必要限度,未对他造成财产损害或者严重精神损害。原告起诉后,被告已停止对王某相关账户进行催收。
法院判决
法院认为,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应受法律保护。案件的争议焦点在于:被告是否向原告发送了催收短信;如被告确实向原告发送了短信,被告应如何承担责任。
被告或其委托公司向原告发送短信的事实具有高度可能性。被告系王某借款相关数据的保存方,其他人无法精准获知王某的借款情况及其亲友联系方式。以往的生效判决也曾经确认被告有向借款人亲友催收的行为。被告网贷公司也未证明受其委托进行催讨的相关公司没有发送过涉案短信。
法院认为,短信作为一种较为隐私的通讯方式,一般情况下不会为周围人所知晓。但被告在一段时间内频繁地向原告发送短信的行为,内容虽无侮辱、威胁等字眼,但确有可能给原告造成一定困扰。因此,判令被告将原告的信息从其数据库中删除,并向原告书面道歉。
一审判决后,丁先生与网贷公司均未提起上诉。本案现已生效。
案件评析
随着我国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个人信息被滥用的问题日益突出。部分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随意收集、过度使用个人信息,侵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安宁。本案就属于典型的未经允许滥用个人信息的案例。近些年出台的《民法典》和《个人信息保护法》为个人信息的民事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01
什么是个人信息?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条的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所谓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
《个人信息保护法》进一步扩大了个人信息的外延。《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四条规定,“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与已识别或者可识别的自然人有关的各种信息,不包括匿名化处理后的信息。”
02
哪些行为属于对个人信息的处理?
《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五条规定,“个人信息的处理包括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四条明确了个人信息的删除亦属于对个人信息的处理。
03
侵害个人信息权益行为的具体表现?
侵害个人信息权益的行为主要是指个人信息处理者违反法律规定处理个人信息的行为。如:《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五条规定的未经个人同意而处理个人信息、《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七条规定的个人信息处理者未尽处理告知义务等行为。
04
侵犯个人信息行为有可能承担哪些民事责任?
《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九条规定,被侵权人可请求法院判决侵权主体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赔偿损失、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及赔礼道歉的民事责任。
对于侵害个人信息权益造成的财产损失,可参考《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二条、《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确定赔偿数额。
对于侵害自然人人身权益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依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三条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法官说法
本案主审法官杜晶晶表示,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日常生活都被各种数据所包围,而个人信息属于隐私权的范畴,在未经本人许可的情况下,不应被非法获取、使用、加工。然而,实际情况是个人信息被泄漏的事件时有发生。《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实施后,更是将个人信息保护提升到新的高度。个人信息被泄漏后,无辜的被泄漏者却往往连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不得而知。本案裁判从被泄漏个人信息的用途、使用方式出发,由被泄漏者初步举证未授权他人使用后,要求由该信息的使用方或者从被泄漏信息中受益的一方承担合法取得该信息的举证责任。若不能举证,则由该信息的使用方或受益方承担不利后果。该裁判对新形势下,个人信息保护类纠纷案件的举证责任进行了探索,也为更好地保护个人信息树立了规则。
来源:上海浦东法院
#上海头条# #我要上头条# #普法行动#
我一直收到贷款骚扰短信怎么办
生活中,不少场景都会要求填写“紧急联系人”,网络借钱也不例外。然而,有市民投诉,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被他人填写为紧急联系人,而受到催收电话骚扰。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网络借钱平台对“紧急联系人”的把关审核并不严格。甚至胡乱填写姓名和电话,也很快能通过贷款额度审批。
苦恼莫名被催收,解释也没用
“所以,我该怎么防止被催收电话打扰呢?每次来电号码都不一样……”望着手机上一条条短信和一个个催款号码,上班族武琳十分愤怒。她说,自己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前男友设置为了网络贷款的“紧急联系人”,而自己已经和前男友分手多年。
武琳说,这一个月以来,面对接踵而至的催收电话和短信,她第一时间便向对方表明了身份。但对方表示其前男友联系不上,因此只能找她帮忙“带话”。“虽然对方说得有鼻子有眼的,但这都多少年了,我自始至终都不知道有这回事,最开始还以为是高级诈骗……”一阵抱怨后,她未曾料到,接下来的一个月之内,几乎每天都有催收电话或短信轮番到来,“严重影响了我的生活。”
正是前男友偷偷填写了自己的相关信息,武琳才会收到催收电话或短信。与此同时,更有人因为并不认识他人,莫名其妙就成了“紧急联系人”而被骚扰。
“在我明确告知对方,自己不认识欠款人的情况下,还每天都有各个归属地的号码打给我,每天重复一样的话题……”钱尚明在网络投诉平台表示,自己早已明确地和催收人员、电话客服说清楚了自己不是某先生,也并不认识欠款人,“但每天依旧最少有三个以上电话打给我。”
类似并不知情、莫名就成为“紧急联系人”而被骚扰的情况,并不少见。记者在“黑猫投诉”输入“紧急联系人”关键词发现,有近13000条投诉与此相关。在这些投诉中,大多是由于用户还款逾期而产生的。其中,有一部分是借款人主动发帖,要求平台不要再骚扰“紧急联系人”;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突然被骚扰的“紧急联系人”投诉,自己并不认识某某借款人等等。
测试紧急联系人,平台缺审核
网络借钱时,紧急联系人承担着怎样的角色?如果借款者不填写或者随便填写能否通过审核?记者测试多家网络借钱平台发现,一些网络借钱平台或软件在完成身份认证等环节后,需要借款人填写紧急联系人信息。但即使紧急联系人是随意填写或虚构填写,也能很快通过额度审批。
一款下载量达2000多万次的“XX贷款”,宣称“AI推荐更智能,通过率翻倍,最快1分钟放款。”进入软件后,软件提醒需获取设备信息、通讯录权限等。而在完成实名认证、上传身份证照片等环节后,还需填写“联系人信息”,并提示“信息真实,通过率提升30%”。记者随意填写了两位联系人姓名及电话提交,竟然很快获得通过。
随意填写通讯录的联系人姓名和电话,也能通过贷款资料审核
“您提交的借款申请已经审核通过啦,速来XX把钱提到银行卡吧!”“亲爱的XX先生,您的15000元消费额度已申请成功,可登录App查看。”不到10分钟,记者收到一条短信,显示贷款额度已审核通过。不仅如此,原本计划借贷的10000元额度还“增长”了5000元。
胡乱填写紧急联系人,也收到成功申请短信
另一家有一亿次下载量的“XX贷”平台,借款操作流程与前述平台大同小异。在开启获取设备识别码、电话通讯录等权限后,需完成身份证上传、人脸识别、填写银行卡卡号等信息。而后,才进入填写“紧急联系人”环节。只不过,该平台的紧急联系人必须在电话通讯录中选取。页面显示总共可填写4位紧急联系人,记者尝试随意在通讯录填入了两个信息,等待约30秒后,也成功获得6000元借钱额度。
为何随意填写一些人的信息作为“紧急联系人”,也能通过额度审核?对此,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分析说,信用贷款主要是基于贷款人的本人信息做出信用判断,紧急联系人本身并非贷款担保人,不存在债务责任。“所以在贷款审批过程中,并不是将紧急联系人的资信作为参考条件。因此,随便填写一个紧急联系人和信贷审批没有关联。”
骚扰催收有团队,业务能外包
即使网络借钱平台宣称“低门槛”“放款快”“利率低”,伴随还款逾期而来的催收电话或短信,也让人头疼。尤其是,对于那些并不知情的“紧急联系人”来说,更是郁闷。这些网络催收者来自哪里、如何催收?如果莫名被骚扰,有什么途径或方式“消停”?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不同类型和品牌的贷款平台,其催收队伍的来源并不一致。有的是平台所属的负责催收的团队,而更多的催收者,则来源于第三方平台或者专门的催收队伍。在催收方式上,电话或短信催收是常态,且时常带有威胁恐吓性质。
“XXX分期借贷恶意透支已进行网络公布,现通过合法途径获得你住址及现活动区域。由XXX进行三日蹲守催缴,并推送至单位及村委进行公布。”这是莫名被“紧急联系人”的小乐收到的催收短信。小乐郁闷地表示,自己多次明确告知客服,和某某早已没有联系了。“随便填个手机号码就可以做紧急联系人吗?他逾期一直打我电话干嘛?还一直给我发短信?”
前述下载量达一亿次的“XX乐”贷款平台,则在页面最下方,用小字号附上一则“温馨提示”:“XX乐”不是服务提供方,不对用户的借款行为作出任何承诺与保证,亦不负责后续还款催收等工作,如有任何问题或纠纷,请直接与上述第三方沟通联系。
此前有报道称,如今网络上有一些专门的催收平台。一般情况下,在这类催收平台上,只需要简单地用手机、身份证注册,就可以成为一名“催客”,承揽该平台上发布的委托追债单子。“所以现在一些网贷行业催收都是直接外包给平台的,可以节省成本。”而记者调查发现,目前网络也有一些专门培训“催客”的课程或者网站,培训“催客”的网站还宣称“用法律武装自己,用专业提升业绩”。
某网贷平台中五花八门的贷款产品
那么,如果自己被催收“误伤”,究竟该怎么办?记者以受到骚扰为由联系“XX贷”平台。平台客服专员表示,如果遭遇打扰,可以向平台报上自己的电话号码,平台核对后帮助处理。“如果不需要催收电话再打扰联系您,我们可以帮助做反馈,在后台修改设置。要说出您的手机号码,我们这边要看一下目前所处的进度和阶段。”
说法:
平台有义务审核相关信息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提醒,借款人在相关平台借钱填写紧急联系人信息时,相关平台有义务向所填写的紧急联系人寻求确认。“这个确认,不是确认债务连带责任,而是确认是否知情、是否愿意为借款人在失联状况下提供联系方式等。”盘和林说,关键是紧急联系人要有知情权,以及明确告知紧急联系人和债务无关。否则,未经紧急联系人允许,平台不能收集紧急联系人的信息。
一些网贷平台要求获取通讯录权限,以便从中核对紧急联系人信息
“紧急联系人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债务保证人,或者担保人,因此不承担债务责任。只是一个联系人的角色。”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说。因此,一些网贷平台可能就不会太严格地去核实紧急联系人的情况。但是,填写紧急联系人需要慎重,因为填写不当或者虚构信息,可能涉嫌违法。
“如果无端成了贷款的紧急联系人,按照《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定,这属于侵权行为,是违法的;而被骚扰的个人可以按照《个人信息保护法》和《民法典》的规定,告知平台,要求其及时采取更正、修改、删除信息等措施。”朱巍表示,而如果上述措施并未跟进落实,“紧急联系人”还是不断被骚扰追偿,严重情况下,就涉嫌寻衅滋事。
(原标题:调查| 莫名成他人网贷“紧急联系人”,每天被催收怎么办?)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李松林
流程编辑:U016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收到贷款公司威胁短信(我一直收到贷款骚扰短信怎么办)":http://www.ljycsb.cn/dkzs/101045.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