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19800元参加培训就可实现高薪就业,没钱交还能办贷款,相似的套路让近200人受骗,下面是天津网警巡查执法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手机上贷款可靠吗
漫漫求职路上
高薪岗位伸来橄榄枝
这样的机会
怎能不抓住
真的接触了才发现
狐狸的尾巴露出来了
号称参加培训就能实现高薪就业
求职者小梅在某招聘网站上看到,一家电商企业的运营岗位正在招人,待遇非常优厚,便投了简历,之后很快收到面试通知。
面试时小梅发现,给自己面试的并不是当初她投简历的电商公司,而是另一家人力资源公司。“人事经理”向她介绍,他们是一家集团公司,有6个主营板块,小梅投简历的电商公司是他们其中的一家子公司,目前集团旗下有2600多家互联网类合作企业,主营业务是电子商务,运营范围包括他们自己的线上店铺和合作企业的店铺。
“人事经理”还说,求职者没有工作经验也没关系,只要参加了他们公司的培训,学成后不需要自己找工作,公司包就业、零风险。他们公司已经和合作企业签订了人才输送合同,每个人都可以选择多家企业,公司会给学员优先就近安排入职。
培训费不够可贷款,进一步引诱求职者“入坑”
小梅表示,“人事经理”告诉她,只要培训半年,以后月薪肯定可以达到5000-12000元,培训费是19800元,培训后第一个月,公司还会发3000元补助。她感觉这个方案非常好,当下就签订了协议。
但小梅是一个应届毕业生,之前没有收入来源,又不想向家里要钱,这19800元培训费对她来说不是小数目。“人事经理”随即提议“用贷款支付培训费”,便教小梅在手机上下载某贷款软件,以小梅的身份申请贷款,作为培训费直接由贷款平台发放到公司账户。
然而开始培训以后小梅却发现自己掉进了“重重大坑”。培训老师没有资质,实际上,公司没有给学员解决工作的能力。培训结束后,公司只是给她介绍或者推荐工作,而不是像之前承诺的“安排工作”。所谓的子公司、分公司都是该公司股东或员工自己注册的空壳公司,并无真实用工需求。所谓的合作企业不过是该公司从各个招聘平台找的需要用工的企业。
“招转培”套路环环相扣,近200人上当受骗
小梅察觉不对后立即报警,同时还有其他同样“掉坑”的求职者拨打了110。该公司“股东”“经理”“面咨部”等相关人员很快被公安机关抓获。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毛某、胡某等12名被告人设立空壳公司,招募工作人员通过“招转培”模式进行诈骗。
“市场部”人员以公司股东、员工注册的空壳公司名义,在各大招聘网站发布“无需工作经验、福利待遇好”的虚假招聘信息,诱骗求职者前往公司参加招聘面试。面试时按照“话术”,诱骗多名被害人以现金或者贷款方式交纳13800元至19800元不等的培训费用,培训结束后,又返还部分金额作为“补贴”。
在这一套路下,近200人上当受骗,被骗金额240万余元。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人民法院认为,12名被告人共同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他人财物,数额巨大或特别巨大,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法院分别判处12名被告人有期徒刑12年至9个月不等,并处罚金12万元至7000元不等。
法官提醒:警惕假培训真诈骗
“招转培”即招聘转培训的简称,是指一些公司打着招聘员工的旗号,以高价薪资或优渥待遇为诱饵,要求应聘者签订“准员工”合同,然后再以“无工作经验、不符合岗位要求”为借口,要求应聘者交纳高额培训费以获取非法利益。
这一诈骗套路针对的多是年纪轻、资历浅、没有社会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甚至在校生。因招聘公司以骗取培训费为目的,伪造“招工”假象,诱骗被害人处分财物,故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因此,求职者在投递简历时,一定要注意了解意向公司的经营状态、诉讼风险,不要盲目投递简历。如果发现公司称“需要支付培训费”的情形,请提高警惕。一旦发现被骗及时报警。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一条
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幅度内,共同研究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备案。
来源:CCTV今日说法
电话银行贷款可信吗
“您好,我这里是**银行直贷中心……”“您好,我是**银行信贷顾问……”在这些无法辨别身份、频繁来电的贷款营销中,总能听到对方说“银行备用金”、“利率低至3.*%”或者“月息3厘/2厘”、“随借随还”等关键词。如果稍加了解就会发现,他们都来自贷款中介机构,目的就是让接电话的人贷款,并赚取手续费或渠道费等,但是否合规,贷款人往往很难判断。
继多地监管部门提示风险之后,银保监会近期开启了为期6个月的不法贷款中介治理行动。不过在此之前,早已有不少借款人体验到了不法中介的“满满套路”——“利率最低”、“不收手续费/手续费只有1~3个点”等前期承诺天花乱坠,到了实际落实则令人大跌眼镜。
又到了一年3·15,第一财经记者对此进行了一番调查,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位(潜在)借款人向记者反映,一旦进入不法中介所谓的“贷款流程”,不仅贷款利息远高于前期宣传,而且高额定金、手续费/担保费等难以避免。损失或大或小,提醒大家擦亮眼睛避免“入坑”。
低息、高额度诱惑
去年年初,坐标广西的和瑞忽然收到一个陌生人的微信好友添加申请,通过后,对方一开始自称来自“银行助贷签约中心”,后来知道是一家名为广西北行信用服务有限公司的贷款中介,对外称北行贷款签约中心。恰逢和瑞打算买车,为了能够有充裕资金买到同款高配二手车,看到对方频繁发来低息分期、高额度贷款的宣传消息,他试着与这位中介沟通起来。
这位中介人士对和瑞表示,目前有款年利率低至3.5%、最长可贷10年的公积金信用贷很划算,和瑞心动后,按照对方要求打印征信报告交给对方,但后者很快以和瑞征信记录不佳为由,称其只能贷到年利率6%、期限3~5年的产品,但可以通过“包装”等操作帮其争取到更低利率。
从实际操作来看,这位中介前后打开多个银行手机APP,并让和瑞进行人脸和征信信息验证,以此从多个银行获得授信额度,但并不向和瑞透露具体利率和期限,只截图展示授信额度。确定某家银行并在手机银行APP申请贷款后,中介向和瑞收取了“定金”,并带其到相应银行签字。
直到来到银行后,和瑞才意识到,其实中介前面的一系列操作他本人都可以轻松做到,各家银行的小额贷款产品都是公开透明的,但真实利率远远高出中介前期承诺。以和瑞准备办理的广西北部湾银行信用贷款为例,该行工作人员表示,根据他的征信情况,50万元以下信用贷款产品只有1年期先息后本年利率4.5%、2年期等额本息年利率6%、5年期等额本息年利率10%等贷款方案。而对于中介此前所说的“循环使用”(借新还旧),必须在贷款满一年偿还本金后才可再次申请,且额度和利率都不确定。
最终,和瑞还是选择了直接到汽车品牌4S店做了厂家与银行合作的汽车贷,但定金以及多次查询征信的影响已不可挽回。据和瑞回忆,他初次来到北行贷款签约中心就发现,这家公司办公室较为简陋,主要办公设备就是桌子、椅子和电脑,并频繁出入貌似应聘的年轻人。
企查查资料显示,广西北行信用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位于广西南宁市,注册资本1000万元,经营范围包括呼叫中心、企业信用管理咨询服务、企业信用调查和评估、企业征信业务等。最新招聘信息显示,该企业正在招聘行政文员、Python开发工程师、电话销售、金融销售客服经理等职位,学历要求多为大专或不限,无工作经验要求。
不少北京地区自称“正规”的贷款中介人士对记者表示,他们的业务办理都是贷款发放后才会收取1%~3%的手续费,而且费用公开透明。除了借款人,他们还会在与银行合作过程中收取一定业绩分成,因此不会恶意诱导借款人增加贷款额。
不过,“沪漂”刘园向记者爆料,他近期试图通过江苏助代融资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办理贷款,但在现场沟通中发现多个工作人员前后说法不一,在被诱导交完5000元意向金后试图退款,对方坚决拒绝,最终在警察调解下仅拿回2500元。
实际年利率高达23.9%
相比之下,走到放款环节的彭阳经历更为惊险。
去年4月,四川成都的彭阳需要一笔资金经营名下公司,一位自称“平安银行信贷中心”的电话打来,并表示当时有年化利率3.6%的个人信用贷款提供,5年期最高额度20万元,可以随借随还,额度下来不使用不会收取利息。抱着咨询了解的态度,彭阳来到这家中介的线下营业点,但没想到贷款放款“过于顺利”。
彭阳来到这个所谓的“信贷中心”,尽管一直强调自己只是先咨询了解,但对方以审核贷款资质为由让其签署了部分资料,其中包括一份《贷款居间服务协议》,并让其提供了一张银行I类卡,期间中介人员曾直接操作彭阳的手机。一顿操作下来,彭阳直接进入了贷款面签程序,当其注意到实际贷款利率与对方承诺的3.6%年化利率不符时,想要中止贷款但资金已经发放至其银行账户。
从彭阳提供的截图来看,这笔3年期、30万元额度的信用贷款年利率为6.5%,而加上服务费、保险费、担保费,这笔资金的年化综合成本高达23.9%。据彭阳回忆,全程他并没有接触到所谓银行的工作人员。
最终的结果是,彭阳要求撤回贷款申请,但退款过程却“一波三折”。经过一番“撕扯”,中介公司给出两个方案,一是免除提前还款费用,但要支付25%中介手续费;二是全部借款打入中介公司账户(由中介处理),彭阳6个月后还款,可免除提前还款手续费。在彭阳多渠道投诉、举报、报警并寻找律师后,双方再次协商后,彭阳退还了全部借款,9000多元提前还款手续费得到垫付,但彭阳仍然损失了几百元利息。
最终,彭阳起诉了这家名为“成都宏桥金融服务外包有限公司”的中介公司,要求其支付提前还款费用、数万元违约金(《贷款居间服务协议》约定)、律师费等。
企查查资料显示,成都宏桥金融服务外包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法定代表人罗立忠,注册资本100万元,主营业务是承接金融机构委托从事金融信息技术外包。2022年6月以来,这家公司卷入16起司法案件,其中11起为今年新增,案由普遍为服务合同纠纷、中介合同纠纷。
彭阳透露,目前法院传票已经无法顺利送达成都宏桥金融服务外包有限公司,公司法人至今联系不上。
在社交平台上,还有不少用户反映自己遭遇不法贷款中介,其中就有如彭阳一样,不知不觉被加“担保费”的用户。网友洋洋对记者表示,他在通过某中介贷款时,被对方告知其企业资质不佳,需要第三方担保以提高额度,最终不仅贷款利率较前期承诺翻倍,而且仅仅服务费和担保费年化成本就已经高达10%。
明目张胆的骗局
但并非所有人都愿意耗费时间和精力,通过法律途径维护权益。同样是来自四川的赵兆,则进入了中介公司更离谱的“坑”。
去年以来,赵兆时不时会接到一些贷款推销电话,在去年12月需要用钱之际,电话那边一位自称“银行人员”的中介人士称可以提供低息贷款。赵兆按照对方提供的地址,来到这家名为“成都云汇智财财税咨询有限公司”办公地,了解需求后,对方告知赵兆可以贷到月息3厘、额度20万元,并且不收取任何费用。
据赵兆回忆,这家公司工作人员通过现场操作她的手机,向阳光财产保险公司申请了近30万元的信用贷款(贷款平台显示为阳光闪贷保)额度,并在赵兆不知情的情况下签了银行卡代扣协议。
“不久后,(中介)就让我和阳光保险视频面签,还告知我视频里面说什么都不用管,只回答‘知晓’、‘明白’就可以了,他们会处理。”赵兆回忆,她在面签结束后意识到不对劲,曾表示取消申请,中介人员一边答应可以取消,另一边近30万元资金已经直接放款了,而且是保单形式,年化利率超过20%,对应每月保费2000多元。
在放款之后,更让赵兆看不懂的是,中介公司还要她签署一份“贷后代偿协议”,并让她把资金转到第三方银行冻结,由中介为其还贷,不产生任何费用。赵兆意识到被骗后随即报警,但在警方协调还贷过程中仍被代扣了6万多元,扣款信息来自上海合墨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最终考虑到时间和精力成本,赵兆选择双方和解,中介仅返还3万多元。
企查查资料显示,成都云汇智财财税咨询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注册资本800万元,由自然人王守城100%控股,但并无实缴资本。业务许可范围显示,该公司主营财务咨询、企业管理咨询、商务代理代办服务等。今年1月,该公司新增一则服务合同纠纷。
从多个“受害者”的经历来看,上述情形并不少见。“当时我报警在派出所,看到了很多像我这样的人。”不只一位借款人对记者表示,当地派出所因为类似事件出警频率较高,但因为证据不足等因素,往往“帮不上什么忙”。(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手机上贷款可靠吗(电话银行贷款可信吗)":http://www.ljycsb.cn/dkzs/101029.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