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疯了!多地推出购车补贴,为何消费者还在观望?,下面是光明网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金融公司贷款买车风险
中新网3月30日电 (中新财经 葛成)“政府补贴政策推出了约一周时间,这个周末到店的客人明显多了。”北京丰台区一家4S店的销售人员丹丹告诉中新财经,最近店内客流有了增加,但消费者“看的多、买的少”。
最近,全国多地开启购车补贴模式。据不完全统计,包括湖北、北京、重庆等十余地近期陆续推出了汽车购车补贴政策,涉及的汽车品牌多达40余个。补贴政策推出后,为何消费者还在观望?
“看车的人多,下单的人少”
3月21日,北京丰台区启动发放汽车消费券,消费者最高可获4000元购车补贴。本次活动补贴总金额达到1000万元。
丹丹介绍,区政府补贴总共1000万的额度,大概有3000辆车可以享受到补贴,每辆车平均有3000元的补贴额度。但她所在的店内二、三十万售价的车型居多,补贴对车价的整体影响有限。
“虽然有补贴和优惠支持,但下单的人不如看车的人多。”丹丹说,如今她所在的门店距离季度销售任务还有十多台缺口,大家还在季度末冲任务。
中新财经注意到,湖北此前推出的补贴额度较大,引发了广泛关注。一辆原售价21.19万元的东风雪铁龙C6,政企综合补贴9万元后,“六折”即可入手。据媒体报道,相应车型在湖北一度被“一抢而空”。
这从某种程度上也提高了消费者的预期。但在此轮补贴中,大部分地区所推出的补贴力度相较于湖北较为有限,通常在数千元,与消费者心理预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例如,重庆的补贴政策规定,裸车价格在10万元以下的,每辆补贴1000元;裸车价格在10万元及以上的,每辆补贴3000元。北京石景山、密云、平谷、丰台等区推出的汽车消费券金额多在2000元至8000元间。
正因如此,在全国范围内,消费者的反应也出现了较大差异。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近期调研,除武汉外全国各地4S店到店客流量大幅增长,成交量却显著下降,部分消费者开始持币待购、等待降价补贴政策。
乘联会数据也同样反映了上述现象。3月1-19日,乘用车市场零售70.0万辆,同比去年同期下降8%,较上月同期下降4%。今年以来,乘用车累计零售337.9万辆,同比下降18%。
“价格战”背后或是库存压力
3月,为何各地集中开启汽车补贴与降价的“价格战”模式?
在业内人士看来,首要原因还是新能源汽车“国补”与燃油车购置税减半政策退出后,汽车行业整体销售下降明显。中汽协数据显示,2023年1-2月,汽车销量完成362.5万辆,同比下降15.2%。
汽车销量下滑,进一步导致企业终端库存急剧上升,经营压力加大。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汽车经销商库存”调查结果显示,2月份汽车经销商综合库存系数为1.93,环比上升7.2%,同比上升4.3%,库存水平位于警戒线以上。
“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是市场经济的核心调节机制之一,是市场优胜劣汰的主要手段。”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会长助理王都撰文称,本轮车市的“价格战”仅是表象,它反映了当前汽车市场供给过剩与需求不足的矛盾。市场供大于求必然会出现大量库存积压,高库存已成为经销商乃至主机厂(车企)共同面临的最大问题,这就是本轮车市“价格战”的深层次原因。
然而,库存压力并非唯一影响“价格战”的因素。国六排放标准车型的换代也是引发“价格战”重要原因之一。
按照计划,7月1日,新的排放标准“国六B”将实施,在此之前,使用“国六A”排放标准的车型急于将库存清理完毕。这一换代过程,无疑加剧了价格竞争。
“中国对于汽车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标准在全球升级最快。”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曾表示,此前我国对汽车污染物排放的控制基本与世界同步,现在已经领先于世界,这也是我国贯彻“双碳”目标的体现之一。
降价潮,是利是弊?
有业内人士认为,政策补贴与汽车降价有望激活消费潜力,将对汽车消费产生积极影响。
一方面,在降价和补贴的双重刺激下,消费者能够获得实惠,短期内有助于刺激消费者购车意愿;另一方面,与汽车降价相关的消息屡次登上热搜,带动汽车价格的关注度上升,有助于消费者了解市场价格,做出新的购车决策。
商务部等部门此前发布的《关于搞活汽车流通 扩大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汽车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性产业。鼓励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合理确定首付比例、贷款利率、还款期限,加大汽车消费信贷支持。
王都认为,现阶段,各级政府应靠前发力、积极加力,加大推出财政、金融、促消费、产业链领域对冲政策以应对市场下行的压力。长期看,要通过行政、法律、经济的手段,为竞争创造一个公平、合理、有序的市场环境,还市场竞争以本来面目。
不过,在汽车消费潜力持续释放的过程中,“价格战”也有可能给汽车行业带来更大的生存压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前两个月,汽车制造业利润为414.3亿元,同比下降41.7%;汽车制造业利润率3.2%,同比下降2.2%。
由于汽车行业具备产业链长、带动性强的特点,既能影响上游的钢铁行业、有色金属产业,又能影响下游的保险和金融服务产业。可以预见,随着车企间“价格战”的持续,汽车制造业的利润有很可能继续下滑,而汽车行业利润承压,势必会对产业链上的其他企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业内有声音认为,车企间要有序竞争,“价格战”到最后只能是两败俱伤。就像中汽协此前曾明确表态,降价处理库存,适当回收成本是正常经营措施,但不能因此沦为价格战。价格战不会长久,物有所值是永恒的商业法则。
来源: 中国新闻网
金融企业主要风险
5月以来,全球大类资产中,原油尤为动荡。
WTI原油主力期货在短短5个交易日内从76.63美元一度暴跌至年内新低的63.64美元,最大跌幅高达17%。不过,今日亚盘期间回收了部分跌幅,但依旧完全回吐了OPEC+联合减产对于油市的支撑涨幅。
黄金市场大涨3日,今日主力合约一度冲上2085美元,逼近2020年8月创下的历史新高2089美元。股票市场相对比较温和,美股三大指数3日累跌2%左右。美债市场波动也比较激烈。10年期美债收益率2日暴跌22.3BP,累计跌幅高达6.3%。
主要的大类资产均在反映什么逻辑?
1
5月4日凌晨2点,美联储正式公布了5月份议息会议结果。最终如期加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准利率提升至5%-5.25%。这已经是美联储本轮第10次加息,累计加息幅度高达500个基点,现有利率水平已经创下2001年3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超过2008年次贷危机时的水平。
缩表方面,依旧维持过去的计划,即每月总上限为950亿美元。其中,国债减持600亿美元/月,政府机构债或MBS减持为350亿美元。3月份由于硅谷银行倒闭事件导致美联储紧急扩表3000亿美元,现在回落了不少。
关于货币政策立场,3月份中的“一些额外的货币政策收紧可能是适当的”被删除,也没有强调充分紧缩的立场,而是寄希望于依靠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以及累计效应来达到进一步紧缩的目的。
这一声明变化,暗示了美联储或将结束本轮加息。不过,在议息会议之后的新闻发布中,鲍威尔仍然强调将通胀率降回2%,如果需要,将准备采取更多措施。这番表态依旧没有做出暂停加息的决定,是否加息还需要依赖数据。
并且,鲍威尔还表示,鉴于我们认为通胀需要一些时间才能下降,因此降息还不合适。
例会后,与6月会议日期对应的合约利率上升,但暂停加息的概率仍然高达82.3%。7月维持不变的概率为56.7%,9月降息的概率为48%。当然,该利率预期变化比较大,主要还是取决于接下来的数据。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前几个月通胀同比增速大幅下降,跟去年同期基数比较高有密切关联。但从今年6月开始的半年时间内,基数效应将消失,如果环比还出现上升,那么通胀同比将出现反弹。
对于美国银行业动荡危机,美联储似乎并不太Care,而是再度强调银行体系健全且富有弹性。但实际情况一点也不乐观。
在硅谷银行、签名银行相继倒闭之后,美国商业银行存款大幅流出。第一共和银行也遭遇了存款挤兑流出,最终导致了破产,被摩根大通廉价收购。第一共和银行成立于1985年,在美国11个州拥有80个分支机构,总资产规模排名全美第14位,体量比硅谷银行还要大,但最终还是没有逃过倒闭的命运。
经过通胀调整,三家今年倒闭的美国银行总资产为5320亿美元,超过了2008年金融危机高峰时倒闭的所有美国银行所持资产综合5260亿美元。
这还没完,更多中小银行正处于灾难边缘。美国西太平洋合众银行短短5个交易日暴跌42%,且在昨日盘后再度暴跌逾50%。另外,阿莱恩斯西部银行在5月2日暴跌15%,3日继续大跌4.4%。
然而,中小银行与商业地产又是一对孪生兄弟。目前,美国商业地产未偿贷款余额高达5.6万亿美元,按照商业银行占比65%的比例来计算,相当于银行系统贷款高达3.64万亿美元。中小银行又是其放贷的主力军,占到70-80%的份额。
商业地产除了遭遇银行信贷收紧的重大麻烦以外,本身基本面也趋于恶化态势。一是商业地产空置率上来了,租金收入受到压制,现金流更为恶化。二是商业地产销售持续萎靡,价格大幅下跌,抵押价值缩水,又碰上美联储大幅加息,债券再融资难上加难。而债务却是刚性的,今年商业地产将有4000亿美元债务到期。
如此一来,商业地产违约率上升几乎是必然。其中,办公楼CMBS拖欠率已经从去年12月的1.58%上升至今年3月的2.61%。
99岁的芒格在近日接受采访时警告称,美国商业地产市场正在酝酿一场风暴,随着地产价格下跌,美国银行业“充斥着不良贷款。很多房地产的情况已经不太妙了。我们有很多陷入困境的办公楼,很多陷入困境的购物中心,还有很多陷入困境的其他房地产。外面哀鸿遍野。
不管是美国银行破产倒闭潮,还是商业地产的潜在风暴,背后本质都是美联储持续暴力加息后的一些现实结果。目前,利率水平已经上升至足够高的水平,如果还要维持较长时间,那么紧缩效应会愈发明显,对于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冲击会比较大,甚至不排除发生系统性风险。
5月以来,原油暴跌,黄金大涨,美债(价格)大涨,其实均反映在高利率以及银行业动荡危机之下,美国经济可能会加速陷入衰退之中的逻辑。
2
回到国内市场。今日,A股市场出现明显分化,上证指数保持不错的反弹势头,主要是因为大金融为首的板块强势护盘。中证银行大涨近3%。其中,工商银行、农业银行暴涨近5%,中国银行暴涨逾7%。还有保险板块,中国人保飙7%,中国平安飙近4%。
不过,深成指与创业板指齐齐回撤。通信、电子、计算机跌幅明显。另外,消费板块依旧延续疲软态势。其中,中证白酒下跌1.25%,表现拉胯。
其实,对于五一消费数据,几大市场均在反映不及预期的逻辑。国债市场表现非常明显,10年期国债价格今日大幅跳空高开0.18%,全天维持高位运行至收盘0.15%。
债券市场主要是以银行为首的机构在玩,定价相对及时且有效。在这群专业人群眼里,消费以及经济复苏持续不及此前乐观预期。食品饮料板块持续萎靡,其实也在反映这个逻辑。
再看实际数据,也确实如此。五一假期,国内旅游人次高达2.74亿人次,同比大增70.8%,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19.1%。实现旅游收入1481亿元,同比大增129%,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00.7%。4年过去了,现在疫情完全放开,旅游收入仅与2019年持平,可见这是很明显的弱复苏态势。
其实,五一假期肉眼可见的火爆主要还是源于“报复性”出游的结果,与经济整体的复苏成色并没有太直接的关系。
除了消费外,制造业也呈现一些压力。4月,制造业PMI为49.2%,表现显著弱于季节性,且已经跌破50荣枯线。且该数据仅比2022年同期疫情管控时要高一些,显著低于2016-2021年同期表现。
不管是大、中、小型企业制造业PMI均回落至50以下,可见制造业景气度明显回落。其主要原因是需求疲软。据数据显示,4月新订单、新出口订单、在手订单分别为48.8%、47.6%、46.8%。
房地产市场也相对比较萎靡。据中指数据,五一期间,代表城市成交规模较去年五一假期增长约25%,其中多个城市受低基数影响,同比增幅较大,但整体较2019年同期降幅仍超20%。
其实,刚刚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也对经济进行了总结。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得到缓解,经济增长好于预期。但同时强调,经济运行好转主要是恢复性的,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
总之,经济复苏强度较弱,股票、商品以及债券市场也在持续反映这样的逻辑。目前,还未看到逆转的迹象,那么相关资产表现就会持续承压。
3
美联储本轮加息终近尾声,货币政策不确定性显著下降。但与此同时,加息的效应将开始大范围显现并蔓延。毕竟利率已经去到足够高的水平,对于实体经济以及银行系统的冲击将显露无疑。接下来,全球金融风险将升温抬头,各种大雷应该会陆续出现。
此外,欧美经济衰退或将是A股市场接下来不得不面临的又一额外冲击变量。当然,跌下来是危又是机。比如消费板块经历了持续的回调之后,一些优质龙头又逐步有了配置价值。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金融公司贷款买车风险(金融企业主要风险)":http://www.ljycsb.cn/dkzs/101010.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