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信等2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年化利率超36%,下面是中企科技观察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捷信金融贷款利息
据51查一查消费金融产品数据库统计,本周(截止到2019年7月14日)小额贷款产品新增产品数为452个,静默产品233个,其中本周累计活跃产品数3507个,环比增长6.66%;活跃用户约769万人,环比上涨4.91%;本周53.85%的产品首逾率控制在30%以内,样本产品首逾率31.16%。
产品数量对比
样本产品首逾率表现
本周投诉数量及投诉增量TOP10
本周活跃服务商TOP5
据51查一查消金产品库数据统计分析,对比各持牌消金公司旗下产品公开宣传的年利率和抽样用户反馈的实际年化利率发现,7成以上产品的实际年化利率高于其官网或APP宣传的年利率。马上消金和捷信消金的实际年化利率更是超过36%,两者宣传年利率与抽样实际年化利率的差值分别达45.27%和23.84%。
捷信分期利率多少
近期,消金巨头捷信计划赴港上市的消息被热炒,港交所披露的招股书显示,捷信这家公司成立于1997年,贷款业务范围覆盖中国、南亚、东南亚以及中东欧等地区。
中国市场是捷信最重要的业务来源,按照地理区域划分,截至2019年第1季度,捷信集团来自中国的未偿还总贷款规模为133.53亿欧元,占总盘子的比例高达63.9%。
公开资料显示,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于2010年底正式在中国成立,其股东为捷信集团(Home Credit B.V.),后者是荷兰PPF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捷信消费金融公司高层多数为外籍人员。
据相关信息,捷信在中国有超过23.9万个销售点,覆盖逾300个城市,员工约5.8万人。截至2019年3月末,捷信在中国有5030万名客户,未偿还贷款近134亿欧元。捷信消金在中国的未偿还贷款主要集中于销售点贷款及现金贷款(包括消费贷),并开始推出循环贷款。
据捷信集团今年最新披露的业绩显示,中国区市场已经连续5年盈利,是其增速最快的市场。但近几年来,捷信在国内发展过程中,其涉嫌高利贷、暴力催收等问题被频繁关注,已成为隐患。
1、捷信涉及高利贷、暴力催收海量投诉
在捷信高收入、高利润背后,则是高达上万起投诉。在相关投诉平台,捷信投诉量已达一万多条,长年盘踞榜首。
在众多投诉中,捷信及相关方存在爆通讯录、短信轰炸、恐吓和侮辱性言语、冒充公检法等违规违法的暴力催收行为。
同时,捷信存在变相收取高利贷的问题。
借款人田先生在7月21日投诉,在捷信借款3万元,总共54期,合同显示年化综合利息32%,但是捷信变相收取服务费等额外费用形成高利息,多出来的费用大概是利息的一半。(下图)
蔡女士的情况类似,她投诉称,捷信利用居间费用变相抬高贷款利息,超过法律规定的24%,并且实际还款金额超过高利贷的红线,本人在捷信借款金额22000元,分48期还款,捷信额外收取客户服务费、贷款管理费、客户保障计划手续费、灵活还款服务包费等各种变相费用。经过本额等息折算己经达到近50%的年化利息。
暴力催收、变相高利贷,这都是近年监管严打的范围,属于违规违法放贷,通过大量投诉信息来看,捷信作为一家正规持牌机构,正在铤而走险、打监管擦边球。
2、捷信多起诉讼不被法院支持,涉及高息违规放贷
捷信是法院的民事诉讼案件常客,裁判文书已多达近2300起,大多为借款合同纠纷。
多家媒体之前曾报道,在2019年初审结的(2018)鄂0192民初3650号民事判决书中显示,借款人谷女士在捷信贷款1万元,分36期还清,由于偿还利息过高,谷女士在还款5590元后终止还款,捷信要求除去已经偿还的部分,谷女士还需偿还12265元,其中4450元为利息、管理费、违约金等费用。
法院最终判决并不支持捷信的高息诉求,仅要求借款人按照24%年利率计息还款。不仅利息、违约金等费用由4450元减少到560元,本金也减少近800元。
这在捷信涉及的众多法院判决中并非个案,经过查询,捷信遭遇类似结果的案件概率极高,在近期的判决书中就多达几十起,(2018)浙0106民初8234号、(2018)渝0103民初21159号、(2018)浙0106民初8688号等多起判决中,由于捷信要求借款人偿付剩余借款本金、利息、贷款管理费、月灵活还款服务包费、客户服务费、保险手续费及违约金的请求金额过高,法院都不予支持,要求按照法定24%支付,且超出年利率36%的金额应当抵扣未偿还本息,并在还清日就可以进行结算。
捷信通过打擦边球,规避高利贷红线,从而躲避监管。通过收取各种管理费、服务费及手续费等巧立名目,捷信让借款人很难判断风险,这也导致大量借款人事后感觉上当受骗,进而拒绝还款。
3、捷信招股书暗藏猫腻,数据对调与事实相悖
从上面我们了解到捷信的相关费率远超合理范围,实有变相放高利贷的嫌疑。值得注意的是,捷信的公开融资信息,让这一事实更加清晰。
捷信消金最新的2019年第一期金融债券募集说明书显示,利息并不是主要营收来源,手续费成为最重要来源,手续费主要来自管理费以及各项服务费,2017年这项收入为119亿,2018年的手续费营收直线增长到135亿,占总营收的73%,其利息收入仅为49.6亿。自2016年以来,捷信消金来自手续费的收入占比一直在70%以上,2017年更是接近85%。
而捷信赴港IPO的招股书显示,捷信2018年度利息净收入为32.23亿欧,按最新汇率折合人民币248亿元。同时招股书还提示,中国地区的利息收入占比62.6%,则捷信中国在2018年度利息净收入为近155亿元人民币。同样,手续费及佣金项最后换算为近33亿元人民币。
这与捷信消金2019年第一期金融债券募集说明书中提到的46.9亿利息净收入以及135亿的手续费净收入存在较大差距,但利息与手续费两者相加的总额又相近。
不难发现,捷信招股书中想要隐藏的正是高额手续费这块灰色收入。捷信真实的营收主要来自高额手续费,而不是利息。这正是捷信被诟病高利贷的主要症结。
事实上,最近几年,捷信在中国发展过程中,其涉嫌的高利贷问题频繁被大众所关注,在相关投诉平台有过万条投诉,长期居于前列。
早在2013年,捷信就被央视《经济半小时》曝光,捷信给大学生放贷年利率超50%,涉嫌高利贷。此外,在给大学生办理分期贷款的过程中,还帮助借款人造假来获得贷款。在大学生无法偿还贷款时,进行暴力催收。
同时,还有不少借款人表示,捷信还强制借款人购买保险,在强制购买保险后,并未收到保险合同。关于保险手续费在上面我们提及的裁判文书中也包含在高额费用之中。
通过大量用户对捷信的投诉以及上面几份公开数据对比来看,不难发现,捷信的主要盈利点在手续费,而且隐蔽性极强。外资背景的捷信消金在中国展业近十年已然收获巨额利润,背后则是海量中国用户承受变相高利贷。
不管是利息还是手续费,成本都是由用户来付,用户才是消费金融机构的生存之本。捷信通过隐蔽的营销策略,拿到大量用户同时,也备受投诉诟病。
当越来越多的用户明白真相的时候,捷信的隐患也将越来越大。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捷信金融贷款利息(捷信分期利率多少)":http://www.ljycsb.cn/dkzs/100918.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