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邮、金美信消金接连被罚,贷款管理仍是“重灾区”,为何屡禁难止?,下面是北京商报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中邮贷款可靠吗
消费金融行业罚单再现。10月10日,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厦门金美信消费金融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金美信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邮消费金融”)2家机构在2021年9月遭监管处罚。
包括上述机构在内,年内已有5家消费金融机构收到罚单。在消费金融行业的罚单中,“贷款管理不尽职”引发的违规屡禁不止。业内分析人士则强调,罚单也是在为所有消费金融机构“敲警钟”,机构不能在信贷产品和风险管理方面流于表面,而要做好实质性的完备管理,做好审慎经营。
9月两家消金机构被罚
银保监会官网于10月9日披露的一张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引起广泛关注,而被罚主体即为金美信消费金融。
根据罚单信息,金美信消费金融因信贷管理制度机制存在缺陷、贷款管理不尽职导致部分贷款资金被挪用,被银保监会厦门监管局处以罚款290万元;对当事人陈启桐给予警告,处罚日期为9月26日。
从罚单披露的内容来看,本次行政处罚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二十一条、第四十六条、第四十八条。北京商报记者查询发现,其中“第二十一条”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严格遵守审慎经营规则,“第四十六条”包括未经任职资格审查任命董事或高级管理人员、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等多项内容,“第四十八条”则涉及机构董事、高管和直接责任人的处罚事宜。
除了金美信消费金融被罚外,还有一家消费金融机构在9月领到罚单。广东银保监局9月24日披露的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中邮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因贷后管理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被罚款50万元,处罚日期为9月18日。
对于两家消费金融机构被罚的具体事宜和当前整改进展,北京商报记者也分别向两家机构进行了了解,但截至发稿,未收到对方回复。
苏宁金融研究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孙扬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信贷管理制度机制存在缺陷一般是指金融机构在贷款营销审批尽调等人员管理、信贷风险控制等方面存在制度不全、流程不清晰、机制不够有效等比较严重的基础性问题,贷款管理不尽职则包括没有按审批和放款管理等职责要求,严格执行贷款授信、用信和还款的动作,容易导致不能及时化解信贷风险,造成信贷资产损失。
“金融机构如果不能履行严谨、标准的合规和风险控制流程,在风险暴露时将无法及时做好预警和闭环处置,该部分也一直是监管整治的重点领域,”孙扬指出,两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因此被罚,也意味着监管对消费贷款经营过程管理的下沉式监管持续进行,有利于及时发现漏洞并进行警示。
贷款管理仍是“重灾区”
北京商报记者进一步梳理发现,2021年以来,包括金美信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在内,年内已有5家消费金融机构被监管处罚,被罚金额在5万-290万元不等。金美信消费金融的290万元罚单,也是继2017年北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900万元罚单后,消费金融行业近年来产生的最大金额罚单。
而9月被罚的两家机构,违规事项主要体现在贷款管理不尽职、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这也并非消费金融机构罚单中首次出现此类问题,在2021年被罚的机构中,4家机构被罚均与贷款管理相关。2021年7月,湖南省长银五八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便曾因“贷后管理不到位”,被罚款30万元。
在此前监管披露的消费金融机构罚单中,贷款管理也是被罚的重灾区。事实上,自2010年持牌消费金融机构问世以来,针对消费金融行业违规乱象的罚单在2018年、2019年间密集出炉,违规事项涉及信贷资金违规管理不慎、违反央行征信管理规定以及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多个方面。2020年则短暂“降温”,年内3家消费金融机构被罚。
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自2016年以来,银保监会、央行针对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共计发出24张罚单,涉及15家机构,合计罚没金额超过2360万元。
对于2021年消费金融行业整治再度提速这一情况,易观高级分析师苏筱芮指出,持牌消费金融的核心业务是信贷,因此合规工作也主要围绕信贷业务进行开展。消费金融公司的合规情况成为监管重点,行业罚单数量今后可能会进一步迎来较大程度的增长。
孙扬则表示,过去几年间,消费金融行业飞速发展,部分机构为了抢占窗口期,追求业务发展规模,忽视了必要的贷款管理制度和机制的建设,让贷前尽职调查、贷中严谨审批、贷后风险预警流于形式,更有甚者通过大数据手段伪造数据欺骗监管。“随着监管红线的持续收紧,不合规的产品和业务面临强势整改、叫停,也将规范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
做好实质性的风险管理工作
从消费金融领域的监管动向来看,公司治理、资产质量、业务合规经营等方面一直是监管层关注的重点事项。合规红线之下,持牌消费金融机构面临多方考验。
消费金融行业合规的痛难点在哪?苏筱芮指出,消费金融行业的合规工作主要围绕信贷审核的前、中、后流程进行开展,贷前资质审核及授信、贷中资金监测等相关的风险管理流程是机构的生命线,也是合规的薄弱之处。
“在贷款服务收费标准、合作机构准入和管理、贷款全流程的风险控制等方面,均为机构展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孙扬补充道,同时金融业务对于获取用户隐私数据要求更高,如何做好用户信息保护也是一大难题。
孙扬指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求机构严格履行银行业监管规范、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等法规,从营销获客、贷款审批、用款管理、贷后预警、催收管理等方面,严密做好合规管理,而不是流于表面。从保护客户权益、维护消费金融行业健康发展的高度,做好实质性的完备管理和审慎经营,才是长久健康发展的基础。
北京商报记者 岳品瑜 廖蒙
中邮贷款怎么样
作者:徐英霞
来源:消金界
『发自上海』
消金界了解到,兴业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业消费金融”)于8月16日在上海举行了首笔银团贷款签约仪式。
这次兴业消费金融贷款总额度为9.33亿元,实现了近1倍的超额认贷。
参与的银团堪称豪华——永丰银行、东亚银行、合作金库银行、招商银行作为牵头行,土地银行作为副牵头行,永丰银行作为代理行,兴业银行香港分行作为协调行,共9家中外资银行共同参与。
查阅资料,消金界发现,银团贷款这种融资方式变得“流行”起来。
要知道,兴业消费金融的这次银团贷款,是今年第四笔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进行的银团贷款。
01
银团贷款热起来
消金界(微信ID:cfwnews)统计发现,2018年7月5日,中邮消费金融公司完成了其首单境内人民币银团贷款,贷款总额为5.2亿元,由永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开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华美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及合作金库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担任联合牵头行,韩国产业银行、彰化商业银行、台湾土地银行作为副牵头行,永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作为代理行进行筹组。
而在银团贷款走在前列的当属招联消费金融。
早在2017年11月,招联消费金融就完成了首笔外资银团贷款,由富邦华一银行、国泰世华银行牵头,总共13家外资行参贷,总额度11.5亿元,超额认贷约2倍,首次提款金额为6亿元。此次招联消费金融的银团贷款是国内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首笔外资银行银团贷款。
2018年6月20,招联消费金融宣布完成第二笔外资银团贷款,共有12家外资行参贷,贷款总额度为10.4亿元,认贷额超过2倍,提款已经全部落地。至此,招联消费金融合作的外资授信银行已超过20家,银团借款余额21.9亿。
2018年3月,捷信消费金融完成其境内首单人民币银团借款,由法国巴黎银行、东亚银行、南京银行、汇丰银行作为牵头行,台湾合作金库银行、台湾永丰银行、韩国产业银行作为参贷行,筹集了超过7亿人民币的一年期银团借款,年化利率5.66%。
目前,国内消费金融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8月18日,银保监会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信贷工作 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通知》,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消费金融、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各消费金融公司都在积极展开市场布局,对资金的需求量持续增加,不断的丰富融资渠道已经成为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迫切需求。
02
资金成本低
银团贷款越来越受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青睐。
从捷信公布的一年期的银团贷款年化利率为5.66%,对比银行融资的7%~9%、ABS融资的5%~6%之间与信托贷款的9%~11%,银团贷款的成本并不算高。
对于消费金融公司来说,获得银团贷不仅仅是获得了融资,同时还意味着“认可”。
银团贷款一般适用于大型集团客户、大型项目融资和大额流动资金融资。
2011年8月,银监会发布了《银团贷款业务指引》,指引要求银团贷款的牵头行需要对借款人进行尽职调查并形成备忘录,备忘录应该包括:银团贷款的基本条件、借款人的法律地位及概况、借款人的财务状况、项目概况及市场分析、项目财务现金流量分析、担保人和担保物介绍、风险因素及避险措施、项目的准入审批手续及有资质环保机构出具的环境影响监测评估文件等。
具体到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进行银团贷款时,牵头银行会对申请贷款的消费金融公司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尽职调查,一旦获得通过,不但对今后继续融资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是对公司品牌和今后发展的一种信任。
持牌金融消费公司具有“牌照”的先天优势,消费金融公司的银团贷款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应该有越来越多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用“银团贷款”的方式进行融资。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中邮贷款可靠吗(中邮贷款怎么样)":http://www.ljycsb.cn/dkzs/100627.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