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征信,当天下款”,看到这类信息要当心,下面是光明网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当天贷款当天放款
记者2月25日获悉,在“净网2021”专项行动中,沈阳警方经缜密侦查,侦破系列电信诈骗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2名。
1月5日,沈阳市公安局铁西分局接到网民举报,称有人在微信群、QQ群中发布“不看征信、不看大数据,黑技术当天下款,额度2万至15万”的违法有害信息,涉嫌电信网络诈骗。接到举报后,铁西分局立即抽调网安、刑侦等部门精干警力展开调查。经过大量的调查取证和走访排查,民警最终锁定了徐某某(男,25岁)和刘某某(男,25岁)具有重大嫌疑。2021年1月18日、19日,民警根据掌握的信息将二人分别抓获。
经审讯,犯罪嫌疑人徐某某和刘某某对其通过在网上发布虚假贷款信息实施诈骗的行为供认不讳。徐某某交代:其在2020年年初,通过非法途径获得大量贷款类APP的注册用户信息。随后,徐某某伙同刘某某冒充客服给有贷款意向的客户打电话,再通过假工商执照、假银行流水等骗取被害人信任,诱导被害人缴纳高额贷款保证金实施诈骗。从2020年年初到案发,二人共合伙实施电信诈骗8起,涉案金额20余万元。
目前,犯罪嫌疑人徐某某和刘某某因涉嫌诈骗、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犯罪已被沈阳市公安局铁西分局依法予以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来源:辽宁日报《北国》新闻客户端
记者:陶阳
来源: 辽宁日报
纯私人放款
360借条App被曝在各大应用商店下架,再次引发人们对于互联网金融平台及网上“借钱”的关注。网络借贷,正面临一场“大浪淘沙”,但当前网络借贷的“低利息”“额度高”“放款快”等广告宣传依旧常见。在一些体量较大的网络金融平台逐渐走向成熟规范之时,一些规模偏小、“嫁接”其他平台成长的借贷机构,还存在“隐秘的角落”。
但凡打开一个客户端,无论是社交、出行,还是外卖、视频,网贷广告总能见缝插针。哪里有流量,哪里就有网贷广告,让我们避无可避。而且,广告一个做得比一个猛,就像是一堆网贷机构排着队,要给你“白送钱”。纵使无房无车、无寿险、无公积金、无工作,也能轻松获得10万元贷款额度。理性告诉我们:越是给你“白送钱”,越要防止大猫腻。
首先是个人信息被违法违规收集使用的风险。今年5月10日,国家网信办曾发布通告,有84款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其中包括48款网络借贷类App。不论用户能否借钱成功,想知道所能申请的借款额度,就得填写一系列资料,进行实名认证和人脸识别。除个人基本信息外,包括身份证照片、人脸识别信息,还有职业、婚姻、住址、家庭联系人等信息,都会被收集。用户交出诸多权限和个人信息,无疑是巨大的个人信息安全风险,极易被人恶意利用或被违法泄露。
近年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处于高发态势,且与电信网络诈骗、敲诈勒索、绑架等犯罪呈合流态势。2017年6月至2021年6月,全国法院新收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10059件,审结9743件,生效判决人数21726人,对3803名被告人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比例达17.50%。遍地开花的各类借贷机构,收集个人信息甚多,很可能成为此类犯罪的温床。
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之外,某些借贷机构还涉嫌强买强卖式高利放贷。据报道,有用户反映,只要填写了信息,未经消费者同意,甚至没有签署相关合同,个人银行卡就会被强制打款。“6月16日到账1000元,6月18日便要求还款1200.20元”,过几天就会有人说逾期,天天打电话让还款,不理他们就短信轰炸,还要爆通讯录……如此网贷,实则“套路贷”,钱好借,息难还。
近两年,国家多个部门对涉及网络借贷的各类乱象收紧了监管尺度,出台了不少针对性措施。在未来,对于利用广告轰炸等方式,误导用户借贷行为的网贷机构,还需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对于玩“套路贷”坑害用户扰乱市场的违法行为,更该强化监管依法打击。以法治之力,打出治理“组合拳”,打掉网贷市场违法违规的“隐秘的角落”。
来源:中国青年报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当天贷款当天放款(纯私人放款)":http://www.ljycsb.cn/dkzs/81301.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