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天累跌近16% 遭机构看空的宜人金科下跌路何时到尽头?,下面是金融界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宜人贷款的步骤
宜人金科(原名“宜人贷”)美国东部时间14日盘后发布了第三季度财报,称营收略超过预期,每股盈利不及预期,股价于15日小幅上涨,但随后便急转直下,至21日收盘一周之内下跌了大约16%。专注于中概股研究的机构Terracotta Investments亦在投资博客SeekingAlpha刊文,表明看空宜人金科的立场。
文章指出,监管方面的不利因素将持续向宜人金科近期内的成长前景施加压力;不断恶化的资产品质和高度可疑的线下网络正在损害公司的基本面。文章并预言说,伴随监管压力的增大和资产品质的退化,宜人金科股价还将继续下跌。
看空宜人金科,首先是因为中国监管大环境的发展,P2P放款商正在受到日益严格的监管,不得不进行从P2P放款到贷款撮合的商业模式转变。
目前,曾经的P2P放款商都需要变身为贷款撮合者,从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来源。然而,具体到宜人金科,他们只有5%左右的融资来源于持牌机构,而乐信、360金融和趣店等同行,这一比例却达到了70%,甚至更高。
有鉴于此,宜人金科要成功转型为贷款撮合者,所需要的时间恐怕也要更长,毕竟在此之前,该公司主要是专注于那些期限较长、额度较大的贷款,以及从线下渠道获取贷款客户,而其他竞争对手则主要是专注于期限较短、额度较小,主要从线上获取客户,显然宜人金科的风险要来得较大。
换言之,宜人金科要和那些持牌金融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难度更大,这些银行只要看到宜人金科不断上扬的拖欠率,就会对他们的风险敬而远之。
宜人金科不久前收购了宜信的线下渠道,后者包括超过500家分支机构和1.7万销售人员。考虑到P2P放款依然被认为是一种未经许可的行为,不大可能获得任何的正式认可,这一收购所得对于宜人金科而言很可能是一个潜在的负担,而非有价值的资产。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宜人金科不能获得一份消费金融牌照或者小额贷款牌照,则他们的线下网络最终很可能会被迫关闭。
目前,宜人金科的股价大约相当于盈利预期的3倍左右,低于近两年的平均线。有些投资者可能会觉得,在中国消费借贷不断发展的大趋势之下,一个价值型投资的机会已经出现,但是他们最好仔细研究一下宜人金科的具体情况,因为这看上去不像是机会,而更像是价值陷阱。
事实上,宜人金科的前瞻市盈率为3左右,而其他上市同行,比如趣店等大致如此。趣店结束了与蚂蚁金服的合作之后,未来的可持续成长前景大成问题,而其客户群又高度集中在次级贷款申请者当中。
在同行当中,乐信5左右的前瞻市盈率鹤立鸡群,但这是有充分理由的。他们的客户群体主要是信用卡用户,有可靠的信用记录,很多都是大学毕业生、白领,显然风险要来得较低,于是该股便引起了不少机构投资者的兴趣。
伴随监管机构不断加大对无牌照P2P放款商的清理力度,中国线上放款行业正在经历迅速转型。根据网贷之家的数据,在行业最鼎盛时期,业界有超过4000个平台,而现在只剩下了不到500家。从下图当中可以看出,自从2018年9月以来,新增平台数量就一直为零。
那些有充分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可靠的资金来源的平台将转型为贷款撮合者,帮助银行进行放款。那些不具备这样资质的玩家,则只有离场一途。迄今为止,已经有18个省市政府推出了P2P清退计划。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宜人金科的处境就岌岌可危了。他们主要是专注于长期大额贷款的P2P平台,客户信用记录可疑,这就意味着他们要转型为撮合者就必须克服大得多的障碍。换言之,宜人金科想要吸引到银行等机构作为自己的融资伙伴,需要的时间也要来得更长。
宜人金科收购了宜信,如前所述,这一交易很可能只能加重公司的负担,而不大可能会造就新的业务强点。今年年中,宜人金科结束了与宜信的整合,又收购了一个P2P平台,交易规模56亿元人民币,通过发行新股和现金混合的方式进行。
收购对象的资产主要由大量无担保消费贷款和少量有担保贷款及中小企业贷款组成。据估计,这一收购价格大约相当于收购对象历史市盈率的9到10倍,就宜人金科当时5倍左右的市盈率而言,无疑是一种稀释。
值得指出的是,收购所得资产当中,信用记录不佳的消费者的贷款还要来得更高,在收购对象2018年放出的贷款当中占比53%。这就意味着宜人金科的融资成本还可能进一步升高,再加上销售和营销支出的增高,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宜人金科的盈利能力都将受到持续的压力。
为了应对拖欠率的不断猛涨,宜人金科已经在提高贷款发放的门槛。结果是,贷款总量在近几个季度不断走低,这也在最近一个季度的营收增长减速当中得到了体现。
虽然宜人金科的贷款审批变得更加严格,但是他们的资产品质却没有出现实质性好转的迹象。以年份计算,净核销率还在持续增大。
这也就意味着,在短期之内,预计拨备还将持续增长。在当前的信贷保证计划当中,宜人贷的拨备率大约是14%。然而,尚未到期的2017年放款,其净核销率就已经超过了14%。
目前,宜人金科的前瞻市盈率已经下滑到了3左右,意味着股价下行的风险已经被市场消化了很大一部分。然而,如果宜人金科的资产品质持续恶化下去,则市场当前消化的程度很可能会被证明还不充分,品质下滑就意味着信用成本提升,盈利的单位经济效益缩水。
由于公司收紧审批标准,未来几年放款总量增长预计将持续缩水,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营收和盈利都将持续受到下行的压力。此外,P2P监管力度的增大还将使得他们的市盈率受到额外的打压。
宜人贷怎么贷款啊
中国质量新闻网讯(张慕晨) 近日,中国质量新闻网官方投诉平台黑牛投诉陆续收到有关“宜人贷”的投诉。投诉人表示,网贷平台“宜人贷”合同借款本金莫名高出实际借款金额超18%,疑似变相收取高额“砍头息”,质疑借款合同隐含霸王条款、高额服务费、高额保障金等诸多问题。
投诉人梁先生表示,2018年6月23日,“宜人贷”客服电话告知其可以申请35000元的贷款额度,梁先生通过“宜人贷”APP借款35000元,实际到账35000元,借款年利率显示为11%。但梁先生在还款的过程中发现,实际借款年利率远超约定的11%,合同借款本金不是35000,而是41176.47元,本金多出的部分包含了高额信息咨询服务费和前期服务保障金。
对上述两项费用的收取,梁先生表示毫不知情。梁先生查看借款合同发现,除借款合同以外,还有多份非本人字迹签署的合同,但其在办理贷款时未曾看到这些合同。梁先生质疑“宜人贷”借款合同协议隐含霸王条款,且变相收取高额“砍头息”。
与梁先生有同样经历的杜女士表示,其通过“宜人贷”APP借款80000元,合同显示实际还款本金却是95238.10元。杜女士表示,在放款之前也没有看到合同明细条款,如果事先知道还款本金包括高额服务费和保障金其便不会办理借贷。
“宜人贷”客服向杜女士解释称,收取的利息年利率是按照12%计算,在国家规定范围内,合法合规。对于杜女士关于服务费和保障金的追问,该客服表示业务不熟练,之后会有工作人员再联系处理。但截至投诉日期,杜女士表示没有接到相关人员的回复和处理。
从“宜人贷”向借贷人提供的《信息咨询与服务》协议显示,服务费的收取是因服务方为借款人提供借款信息咨询、资信评估、出借人推荐、还款提醒、账户管理、还款管理等一系列服务,从而由借款人向服务方支付的综合服务报酬。服务保障金则为借款人因参与担保公司设立的保障计划而向担保公司缴纳的资金。
但梁先生和杜女士都表示,在借贷之前,“宜人贷”客服均没有说明还款本金包含服务费和保障金费用。
法律业内人士表示,在法律实践中用户在平台上的借款,应以实际到账金额作为收取利息的依据。“平台作为居间服务方,可以收取平台服务费,但该居间服务费应是一次性收取,而非作为借款本金,以借款本金的形式来收取服务费利息,存在严重问题。”
黑牛投诉调查发现,“宜人贷”为投诉平台常客,在某投诉平台的投诉量高达4000多条,高利贷、砍头息、虚假信息、服务态度极差、阴阳合同、恐吓、暴力催收等等成投诉问题关键词。
根据银监会于2017年12月1日发布的《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要求,各类机构不得撮合或变相撮合不符合法律有关综合年利率规定的借贷业务,禁止从借贷本金中先行扣除利息、手续费、管理费、保证金以及设定高额逾期利息、滞纳金、罚息等。同时还强调,贷款机构的各项贷款条件以及逾期处理等信息应在事前全面、公开披露、向借款人提示相关风险。
业内人士提醒,网贷需谨慎,办理贷款产品前,借贷人要评估贷款风险,正确评估自己的还款能力,不要选择超过自己还款能力的贷款产品;要警惕消费陷阱,当前很多网贷机构通过宣传“免息”“低利率”来吸引消费者,实际却非真正的免息或者低利率,而是利用不同名头或者不同利率计算方式设置消费陷阱,消费者实际支付贷款利息非常高。
对于投诉人反映的问题,本网将持续关注。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宜人贷款的步骤(宜人贷怎么贷款啊)":http://www.ljycsb.cn/dkzs/132929.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