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数科赴港股二次上市,它是披着金融科技外衣的网贷公司吗?,下面是数智猿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360贷款是哪个平台的
11月18日,360数科在港上市的招股书公布,由花旗和中金联席保荐,早在2018年于美股上市的360数科正式开启在香港的二次上市之路。
(图片来源:360数科招股书)
360集团盛名在外,大部分人对“360”这一品牌自然有所了解,但是360数科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或许还有很多人并不了解。360数科在2016年就独立于360集团运营,主要在中国经营信贷金融科技事业,通过提供信贷科技服务及平台来打通金融机构、消费者间多方借贷关系,从而获取除了贷款利息外的平台及多种服务类型收入。
在中国传统信贷行业发展频受信用评估、贷后服务等挑战的背景下,乘着当下热门的“金融科技”之风,360数科此次上市申请确实吸引市场关注。但实际上,这家公司到底是做什么的呢?接下来,我们将仔细拆分360数科的业务结构,看看他的科技“含金量”有几成。
信贷驱动服务、平台服务两大主营业务成绩亮眼
360数科两大主要业务分别为信贷驱动服务和平台服务。
信贷驱动服务主要由360数科作为中间人角色,帮助金融机构例如商业银行、信托及资产支持证券或小额贷款公司获得借款用户,同时提供信用评估、资金匹配及贷后服务。在这种业务下,主要的借款资金由金融机构支付,但360数科需承担信贷风险。简单来说,就是提供资金但承担风险。
平台服务主要是为了满足金融机构的不同需求而在贷款周期不同阶段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同样包括了获取借款人、信用评估、资金匹配及贷后服务。但这一业务,不承担任何的信贷风险,形式也比较多样,包含了轻资本模式、智能信贷引擎ICE、转介服务、风险管理SaaS四种。
在不同服务类型下,360数科在贷款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参与程度亦不同:
(图:公司按服务类型在贷款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参与程度,来源:360数科招股书)
360数科可以获得众多上游金融机构、借贷公司的市场青睐,主要源于其品牌知名度与其平台用户流量所带来的获客能力。
公司以“360借条”品牌向个人用户推出循环信贷额度,允许用户多次提取贷款,同时拥有灵活贷款期限;而针对不同营商环境及业务发展阶段的小微企业,公司在2020年底推出360小微贷,包含电商贷款、企业贷款及发票贷款满足用户的需求。
在过去3年多,360数科累计借款人数逐步攀升,在2022年上半年,累计借款人数达到2560万人,仅半年就超出了2021年全年累计借款人数。
(图:360数科往年累计借款人数,来源:公司招股书)
根据招股书显示,公司过去三年的平均单笔贷款金额约5148元,平均期限在9.3个月,而在2022年6月30日,这个数字达到了7707元,平均贷款期限也上升到了11.2个月,这个数据也体现了中国贷款消费者需求上升的趋势。
(图:360数科往年消费者借款人数及消费者借款人的主要贷款特点,来源:公司招股书)
在小微企业借款人贷款方面,数据表现与个人消费者类似。2021年小微企业借款人约40万,而2022年上半年就已经达到了30万,在2022年平均单笔贷款金额约23245元,平均期限在14个月左右,平均单笔贷款金额相比2021年增长了22%。
(图:360数科往年小微企业人数及借款人的主要贷款特点,来源:公司招股书)
而主要产品的用户群体构成,以18到39岁年龄段为主,其中30-39岁用户群体占比最高,这部分人群确实也是目前社会“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坚力量。在这样的市场与用户群体发展情况下,公司业绩自然呈现不错的成绩。
(图:360数科2022上半年获批授信额度用户年龄分布情况,来源:公司招股书)
金融科技,360数科还算合格
那么,年收入上百亿的360数科到底是普通的“网贷”还是“金融科技”公司呢?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去分析:
(一)表内贷款和表外贷款
根据公司招股书显示,公司总贷款撮合规模的资金来源主要有直接出资、信托、福州小额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其中,信托、福州小额贷款、资产支持证券为表内贷款。表内贷款,可以理解为是用公司的钱向外借;表外贷款,则是向外借的是别人的钱,公司只是撮合成这单交易的角色。
2022年,公司的表外贷款比例约为87.5%,可见360数科平台主要运行的是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的助贷模式,提供借款人获取、信用评估、资金匹配及贷后服务,算是属于“金融科技”公司。
(图:公司近年总贷款撮合规模的资金来源及表内、表外贷款情况,来源:360数科招股书)
(二)收入分布
360数科的助贷服务模式分为重资本和轻资本,实际即前文提及的信贷驱动模式和平台模式。信贷驱动服务下,包括重资本助贷,所需承担的信贷风险较高;而轻资本模式下,信贷科技平台既不出资也不承担信贷风险。
根据公司2022年前九个月的收入数据来看,公司的信贷驱动服务收入较高,占比接近七成;平台服务占另外三成。不过,公司表内贷款产生的融资收入实际仅占比19.7%,可见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是来自平台所提供的服务及技术。
(图:公司2022年前九个月收入分布情况,来源:360数科招股书)
综上可见,360数科已然有2/3的血液属于一家“金融科技”公司了。
那么这家金融科技公司的赚钱能力如何呢?根据招股书显示,公司从2019年到2021年三年总收入增长了80%。然而,虽然公司在过去几年收入增长,但是利润率出现了一定的波动,从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净利润率分别为27.13%,25.77%,34.65%,25.2%。
(图:公司近几年收入与净利润情况,来源:360数科招股书)
公司主要运营成本及支出项目中,占比较高的主要为服务成本、销售及营销成本、应收账款拨备及或有负债拨备,这四个项目占总成本开支超过八成。其中需要注意到的是,应收账款拨备及或有负债拨备在2022年占比出现了明显增长的情况。
(图:公司近几年运营成本及开支金额及占总收入比例,来源:360数科招股书)
信贷平台企业的客户信用与不良贷款十分容易影响公司经营的利润率。在过去一年公司的应收金融资产拨备提升,以及平台所有撮合贷款的逾期情况亦在逐年上升,公司解释主要是疫情造成的经济环境欠佳,导致违约率上升。
(图:公司近几年逾期贷款情况一览(单位:十亿元/人民),来源:360数科招股书)
不过,根据招股书信息显示,360数科的逾期率在业内算是比较低的。2019年、2020年、2021年以及截至2022年上半年的30天+逾期率分别是2.8%、2.5%、3.2%和4.4%,同期90天+逾期率分别是1.3%、1.5%、1.5%和2.6%。同时,平台撮合的所有贷款核销率分别为3.7%、5.3%、4.8%、6.5%。
(图:公司近几年逾期率情况,来源:360数科招股书)
360数科的信用评分与逾期率数据也反映出了公司信用评估水平的可靠性,越接近第一级信用评分结果的逾期率越低。
(图:公司近几年不同信用评分级别下逾期率情况,来源:360数科招股书)
当然,这样的信用评分技术能力需要依赖360数科背后的研发团队支持。公司利用数据科学基础、人工智能和数据安全打造了可指导欺诈检测、信用评估、借款人行为分析的Argus引擎,同时通过Cosmic Cube定价模型应用于信贷实务。
(图:360数科主要平台,来源:360数科招股书)
金融科技行业老三,二度上市究竟为何?
对于此次二次上市的融资目的,360数科在招股书中作出了明确说明:将有50%募集资金用于研发增强技术及信用评估能力;40%用于渗透信贷科技行业及扩大用户群体;10%用于一般用途及营运资金需求。
截止2022年6月30日,360数科研发团队人员占总雇员的36.5%,研发开支自2020年至2022年6月30日,增长率分别为40.9%、35.5%及58.5%。公司最为亮眼的科技技术之一是AI机器人,由AI机器人负责处理贷款催收事项,提高贷后服务效率。在2022年AI聊天机器人帮助公司处理了65%的贷款催收,30天回收率保持在86%的水平。
360数科将募集资金的40%用于扩张市场,具体包括定向广告投放、线下渠道铺设等。
根据艾瑞咨询报告,中国消费信贷科技市场发展将稳定增长,在未来,助贷服务商业模式下,轻资本模式将逐步成为主流。
(图:中国消费信贷科技市场及助贷服务商业模式一览,来源:360数科招股书)
在金融科技领域,蚂蚁集团以26%市场份额雄踞第一,360数科目前位居第三,占有2.4%的市场。排名前五的企业,目前已经上市的只有360数科和乐信,其他三家均未上市。
(图:2021年市场份额占比情况,来源:360数科招股书)
行业龙头蚂蚁集团的三大收入模式之一为数字金融科技,这是可以用于对标360数科的业务,这一收入均收取技术服务费且不承担信贷风险,其微贷科技和理财科技占总收入的比例接近50%。不过蚂蚁集团、京东科技两大巨头,由于本身拥有移动支付业务收入,其收入结构与360数科有所差异。
乐信金融科技的服务内容则更接近360数科,不过在2020年之前,乐信的无风险助贷业务收入占比并不高,不那么像是“金融科技”公司,近年来乐信也发现了这个短板,开始逐步向科技企业转型,平台型服务收入占比在连年增长,目前已经达到24%,快赶上360数科的水平(30%)。
(图:乐信近3年收入占比变化情况,来源:乐信年度报表)
360数科的“金融科技”含量看起来确实不低,上市目的也与其研发、市场战略所讲的故事匹配。
在没有像阿里和京东这样大流量电商平台的支持下,360数科能抢占市场第三属实不易,而二度上市将为其研发和扩张再次注入强心剂。资本市场如何评价这个金融科技的行业老三,值得期待。
深圳乐信集团旗下贷款平台
近期,乐信总额度高达30亿的分期乐ABS在等待近1年后终于发行成功,而ABS的延宕或受P2P大清退拖累及京东等重量级股东减持离场影响。随着ABS的发行成功,乐信或已安然度过P2P清退潮,但随着阿里和京东在电商分期外围战场的对抗最终落幕,迎接乐信的绝非坦途,昔日的金主和贵人已然变为强劲的竞争对手。
近日,美股上市金融科技公司乐信旗下分期乐新一期ABS正式发行,距离2019年8月份发行计划获得深交所批复通过,已经将近1年的时间。消费信贷ABS这种直接从金融机构获取低成本大额资金的融资方式,对于发行主体的资质要求相对较高。而在乐信ABS发行延宕期,昔日的金主贵人京东、经纬中国等原始股东却转身减持。
与之类似的是,老对手趣店也曾经历过的蚂蚁金服、昆仑万维等重量级股东纷纷减持离场。在失去知名股东背书的同时,也标志着阿里和京东在电商分期战场的对抗彻底落幕。
在ABS发行等待期中,乐信虽然不存在转型之困,但也像其他P2P类互金中概股一样,一直无法快速解决历史包袱,其旗下P2P平台桔子理财高达百亿的借贷余额,在P2P平台清退潮下,或成为一个难以摆脱的巨大隐患。再加之曾经的金主京东的“离场”,没有了京东的扶持后乐信将要“独自”面对互金的后场游戏。
P2P大清退、股东减持或导致巨额ABS发行延后
7月1日,乐信旗下分期乐“天风证券-分期乐1期信托受益权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简称“分期乐ABS”)在深交所挂牌设立。该项目合作方中,不乏交通银行、天风证券等知名金融机构,其中84%的优先级证券评级达到AAA级,优先级厚度与此前蚂蚁花呗及京东白条相关ABS项目接近,可见资产质量达到消费信贷类头部水平。
此外,本次ABS所采用的储架式发行方式,在国内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上,也同样仅有阿里小贷、京东白条等几大头部平台能够采用。
这足以看出金融机构对于乐信相关资质的认可,但让人疑惑的是,该项目其实早在2019年8月即获深交所批复通过。彼时乐信官方发布消息,曾特别透露首期产品已经开始路演销售,但为何足足延后了近1年的时间,直到现在才正式发布?
有分析认为,这或许与多位重量级原始股东减持离场有关系。2016年1月,乐信首单ABS“嘉实资本-分期乐1号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成功发行,据操盘方嘉实资本相关人员事后透露,乐信当时包括京东、经纬中国、贝塔斯曼等在内的华丽的股东背景,对于促成ABS的发行起到重要作用,让项目创造了多个行业第一。
根据2019年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31日,一年前尚位列主要股东的京东、泰康保险,均已从主要股东栏消失,外部投资者中仅剩险峰长青仍持有11.9%的股份。而乐信递交的多份SC 13G/A文件则进一步显示,泰康保险于2019年12月31日清空其所持有的5.1%股份,京东于2020年1月15日减持5%股份,持股份额变为3.4%。
从时间点上看,分期乐ABS发行计划去年8月获批,延迟到今年7月正式发行,巧合的是,上述股东减持恰好发生在这个时间段。
事实上,ABS的延后或许与当时互金整治的进程有关。去年7月底,随着头部企业陆金所被爆出将退出P2P业务,P2P业务正式迎来了“大清洗”,而此时乐信旗下的P2P平台桔子理财存量借贷规模尚有将近150亿元,一旦桔子理财被迫清退,一方面,乐信整个集团都可能遭受冲击,另一方面,桔子理财对接的资产端正是乐信旗下主打消费分期贷款的分期乐平台,如果以这些贷款作为基础资产发行ABS从金融机构获取资金,那么这些资金有可能会被乐信用于清偿桔子理财平台上的投资人。
或许是出于对这些潜在风险的担忧,原本有意向的金融机构改变了对于乐信的态度,导致ABS计划虽已获批却迟迟不能发行。
目前,没有发生兑付危机的P2P平台仍然可以自然清退。截至5月31日,桔子理财存量借贷规模已大幅缩减至30多亿元,风险得到较大释放,再加之乐信旗下消费分期业务及金融服务业务均保持较快增长,分期乐ABS的发行似乎也顺理成章。
电商分期外围战役落幕,昔日金主变对手
相比绝大部分互金中概股,乐信无疑是幸运的,它选对了赛道而且安然穿越了周期,但这并不意味着,迎接它的将会是坦途。今年1月份京东的减持,是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而且很可能成为乐信的重要转折点。
京东减持5%股份退出乐信主要股东行列,其实标志着阿里和京东在电商分期次要战场的对抗彻底落幕。
谈乐信不得不提它的老对手趣店。乐信和趣店同样都以校园贷起家,在校园贷被禁后,也都同样转战有场景的电商消费分期和无场景的现金贷,尽管乐信更侧重电商分期业务,而趣店更侧重备受争议的现金贷,但这只是业务结构上的差异,两者本身的业务形态相当雷同。而且,更重要的是,乐信的背后站着京东,趣店的背后则是阿里。
乐信2017年12月IPO前,京东持股比例为11.9%。刘强东是乐信分期乐的天使投资人,在校园贷被取缔之前,京东曾借助于分期乐来拓展校园市场,而分期乐则一直相当倚重京东的供应链系统,很长一段时间里,分期乐的大家电品类可以与京东共享供应链系统,而分期乐和京东的订单系统也实现了无缝链接。
与乐信相似,趣店也获得阿里的流量扶持。2015年蚂蚁金服入股趣店后不久,趣店即获得了支付宝首页的免费入口,而且借助于芝麻信用来做风控,此后起步晚于乐信的趣店扶摇直上后发先至,很快便在业务规模和盈利等方面超越乐信,并早于乐信登陆美股。趣店2017年10月IPO前,蚂蚁金服的持股比例为12.5%。
而两个竞争多年的老对手,和巨头做朋友之后,最后也是相似的结局。
2019年4月,蚂蚁金服、昆仑万维等相继清空所持有的股票,套现离场;而时隔不到一年,京东也选择减持乐信5%股份,退出主要股东行列。京东早已有了白条,阿里则既有花呗又有借呗,如果说两大巨头当年是为了探路而分别布局趣店和乐信,从而开启了电商消费的外围战场,那么当路径已经清晰可见,自身已经亲自上场之后,当然也就没有必要继续扶植体系外的竞争性力量了。京东减持乐信,其实是阿里和京东电商分期探路性的外围战役宣告结束的最后一幕。
2018年8月,趣店与支付宝的导流合约到期后不再续约,此后,趣店江河日下,接连尝试汽车分期、在线教育、校园社交、高端家政、玩具租赁等等十数个项目,均以失败告终。而乐信尽管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依然保持较为强劲的增长,但其主营的电商分期业务模式,其实与京东已经构成直接的竞争关系,蛋糕是有限的,当昔日的金主和贵人变为竞争对手,一场厮杀也许在所难免。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360贷款是哪个平台的(深圳乐信集团旗下贷款平台)":http://www.ljycsb.cn/dkzs/111250.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